中材科技:玻纤、风电叶片、锂电隔膜和储氢瓶等处于行业龙头.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5356487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9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材科技:玻纤、风电叶片、锂电隔膜和储氢瓶等处于行业龙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材科技:玻纤、风电叶片、锂电隔膜和储氢瓶等处于行业龙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材科技:玻纤、风电叶片、锂电隔膜和储氢瓶等处于行业龙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材科技:玻纤、风电叶片、锂电隔膜和储氢瓶等处于行业龙头.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材科技:玻纤、风电叶片、锂电隔膜和储氢瓶等处于行业龙头1. 中建材新材料旗手,业务结构不断优化1.1. 玻纤产业链完备,研发技术实力强劲中材科技是国内集玻纤与制品、风电叶片、锂电隔膜等业务于一体的复合材 料龙头。公司是在南京玻纤研究设计院、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和苏州非金属矿 工业设计研究院三所科研院所基础上改制而成的,2001 年 12 月正式成立,2006 年 11 月于深交所上市。2007 年 6 月,公司成立中材叶片子公司,正式进军风电 叶片领域,2016 年 4 月,公司完成收购泰山玻纤 100%股权,切入玻纤领域,同 年成立子公司中材锂膜并正式进行产能大规模扩建。2019 年,公司

2、子公司中材锂 膜增资并购湖南中锂,锂膜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2020 年以来,公司对气瓶、锂 电隔膜和玻纤板块开启新一轮内部业务整合,集中资源优化经营质量。目前公司以“做强叶片、做优玻纤、做大锂膜”为产业发展思路,集中优势资 源于风电叶片、玻纤及制品、锂电隔膜三大主导产业,持续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 玻纤和复合材料创新应用领域,同时在高压气瓶、膜材料等复材细分领域领先行 业。1.2. 央企中建材集团控股,整合资源不断完善产业链2017 年中材科技原股东中材股份和中建材集团合并,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中 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 60.24%,而后者是央企中国建材集团的核心业 务上市平台。中建材集

3、团是多家建材行业上市企业母公司,内部业务协同资源丰 富,公司和中国巨石、中复神鹰等构成中建材集团三大业务板块之一的新材料板 块。考虑到中国巨石和中材科技在玻纤业务方面有重叠,不排除通过资产整合的 方式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积极对外收购延伸产业链结构。2016 年,公司布局风电叶片上游玻纤制品领 域,通过收购泰山玻纤产能跃居行业第二。2019 年公司通过增资并购湖南中锂, 锂电隔膜的湿法隔膜业务市占率提升至第二的位置。同年,公司与锂膜装备承包 和技术支持方合资设立中材大装模技术工程公司,专业研究高端薄膜产线技术装 备和解决方案,此次投资意在加速锂膜生产设备国产化、降低生产成本。2021 年, 公司分

4、别出资持股 25%和 49%合资设立民用飞机复合材料部件研发制造企业和 活性石灰石生产企业,再次拓展玻纤产业链的上游材料和下游应用领域。集团业务资源整合战略在公司内部贯彻。2020 年以来,中材科技对内部的各 业务板块进行了一系列的业务整合,在锂膜业务方面将中材锂膜和湖南中锂资产 整合,在玻纤业务方面泰山玻纤通过现金收购中材金晶玻纤,以及在气瓶业务方 面中材科技(成都)股权划转入中材科技(苏州)。通过内部子公司业务资产合并, 进一步整合各板块产业内部资源、发挥协同优势。1.3. 着力发展三大业务,营收利润持续高增长在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引领下,公司业务结构展现出玻纤及制品和风电叶片 占主导,锂电

5、隔膜快速增长的局面。2017-2021 年,玻纤及制品和风电叶片营收 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保持在 80%以上,锂电隔膜业务占比从 0.29%增长到 5.55%, “做强叶片、做优玻纤、做大锂膜”的三大主导业务结构模式逐渐成型。2011-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 23.14%和 39.48%, 其中 2016 年 4 月公司完成对泰山玻纤的收购和并表,对比 2015 年公司和泰玻总 体营收表现,2016 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2.2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36.32%。 主要原因之一是2015年风电抢装之后,第二年国内风电新装机总量同比下滑41%, 风电叶片需求下降导致

6、叶片销量下滑,二是 2016 年公司对气瓶业务进行内部整 合,计提减值损失 1.37 亿元,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增收更增利,盈利能力提升。考虑 2016 年收购泰山玻纤并表和减值对基数的 影响,以 2017 年为基础年,2018-2021 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 11.48%、 18.61%、37.68%、7.58%,2021 年风电抢装退潮影响风电叶片收入同比减少 22.29%,但是公司通过提高成本管控效率,毛利率提升至 30%,盈利能力增长更 为显著,2018-2021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 21.75%、48.42%、48.7%、65.4%, 同期归母净利润均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公司

7、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一方面是 2018 年来风电和玻纤接连景气度上行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公司自身经营效率不断提升,首先收购泰山玻纤后,公司 拥有玻纤和风电叶片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并且公司近几年产品 结构和技术不断升级,降本增效明显,收入增长稳定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 三大业务齐发力,穿越周期的复材龙头2.1. 玻纤: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周期波动逐步平滑玻璃纤维是以多种天然无机非金属矿石为原料的无机纤维材料,由于成本较 低但是强度高、耐腐蚀并且机械性能良好,作为增强材料常与各种基体材料,如 树脂基、水泥基、陶瓷基等制成各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目前玻纤复合材料主要使用的基体材料是树

8、脂基,以热塑性树脂作为基体的 是热塑性玻纤纱,主要用于对抗疲劳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等机械性能要求高的领 域,如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电子电器、农牧养殖等,同时热塑性材料易加工和回 收;以热固性树脂为基体的属于热固性玻纤纱,主要用于需达到隔热耐磨、绝缘 性好等效果的领域,如电路板、建筑材料等。玻纤纱按照形态划分,单丝直径 9 微 米及以下的为细纱,直径更大的为粗纱。以含碱量为标准,含碱量 0.8%以下为无 碱玻纤纱(E 玻纤),含碱量较高的为中高碱玻纤纱。无碱纱具备更好的机械强度、 耐酸碱性、绝缘性等性能,现在主要玻纤原丝厂产能以无碱纱为主。国内玻纤行业进入差异化发展阶段。我们将中国现代玻纤工业发展

9、大致分为 四个阶段,1997 年至 2000 年是萌芽阶段,以国内首个池窑拉丝生产线投产为标 志;2000 年至 2008 年高速发展期,池窑拉丝生产迅速代替坩埚生产,产量迅速 上升;2009 年至 2013 年弯道超车阶段,外需转为内需,部分产品逐渐替代外资 品牌;2014 年至今,强调技术创新和玻纤性能提升的差异化发展阶段。2.1.1. 需求:玻纤性价比逐步提升,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2008 年之后国内需求快速发展。在 2000-2008 年国内玻纤高速发展期内, 全球复合材料需求快速增长,而国内玻纤复材下游应用领域发展相对缓慢,因此 出口量成为需求主要拉动因素,玻纤出口占比(总产量)从世

10、纪初的 18%增长到 2007 年 39%。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相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恢复较快, 国内玻纤制品需求量大幅提升,而全球玻纤需求增长放缓,因此出口占比(总产 量)逐步下降,从 2007 年 39%的高点下降到 2020 年只占 11.9%。近年来出口占比不断下降一方面是中国玻纤下游应用不断拓展,从传统建筑 装饰材料、工业管罐到较新兴的风电、电子通信、汽车轻量化等领域,下游投资需 求旺盛带动国内玻纤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玻纤企业在生产成本上具 备优势,欧盟、土耳其等国家或地区相继对原产于我国的玻纤及制品征收反倾销 税或反补贴税(印度于 2021 年 11 月取消征收

11、反倾销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 分玻纤产品对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玻纤及制品下游细分领域多元化,与下游应用领域呈现多对多的对应关系。 除电子布(主要应用于电子行业)和织物(主要应用于风电、模具等)外,合股 纱、短切纤维、方格布、毡制品等玻纤制品可用于汽车部件、建筑建材、轨道交通 等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玻纤性价比不断提升,玻纤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渗透率也 持续提升。新能源领域需求占比不断拉升。截至 2020 年,玻纤行业下游领域中建筑和 交通运输等传统需求各占 34%和 16%,分列第一和第三,电子领域需求位列第二, 占比约 21%。近年来随着电子、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市场异军突起,新能源 领域需

12、求占比不断增加。国内中高端玻纤原丝及制品需求提升。近年国内玻纤下游领域对技术含量和 机械性能高的中高端玻纤原丝和制品需求提升。2014 年至 2019 年,我国热固性 复合材料产量从 272 万吨下降至 230 万吨,而热塑性材料产量则从 162 万吨上升 至 215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 9%左右。热塑性复材降低重量的同时拥有更高的力 学和机械性能,同时更易加工和回收,在汽车轻量化、电子、工艺设备等领域渗透 率逐步提高。生产热塑性复材需要更多 PPS、PAEK、PEEK 等增强高性能塑料以 及性能更优的浸润剂,对玻纤原纱的性能要求也有所提升。无碱纱相较含碱纱机 械性能更高,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多

13、为池窑法制作,下游需求和玻纤工艺提升的 趋势下无碱纱产能占据绝对主流,在产产能占比超过 90%。能源消费降碳时代,风电市场有望保持高增长。全球能源结构进行降碳革命 背景下,风力发电作为技术较成熟并逐渐实现平价上网的新型发电方式,未来预 计将继续迎来高速增长。2020 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量约 71.67GW,同比增长 178.4%,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测,20212025 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约 470GW。根据风能北京宣言来看,预计“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风能新装机 量不低于 50GW,较“十三五”年均 30.5GW 装机量提升显著。玻纤复材主要用于风力发电系统的叶片增强材料,其中 1GW

14、 风电叶片约需 要 1 万吨玻纤用量。随着风光发电补贴退潮,度电成本下降成为风电持续性发展 的内生动力,提高发电效率的重要趋势之一即风电叶片大型化,每兆瓦风电叶片 所需玻纤用量增加,长期利好风电用玻纤产品需求。随着叶片尺寸变大,为防止 叶片在受力变形后与支撑柱产生碰撞,需要采用更轻质和高强高模的增强材料制 造,碳玻混编织物和更高强高模玻纤织物作为增强材料被不断开发。汽车轻量化趋势下玻纤制品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根据实验认证,汽车每减 重 0.1t,可节约燃油 0.6L/100km,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1g/100km,汽车部件轻 量化对于降低油耗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效果显著。除传统燃油汽车外,汽

15、车减重 可以在电动车电池容量相同的条件下延长电池寿命,使电动车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玻纤和其他传统金属材料相比,具有质量轻、模量强度高、耐腐蚀等优质性 能,同时性价比较高,是部件实现轻量化的优质替代材料,可以用于汽车仪表骨 架板、车门组合件、前端组件、车身门板模块、车顶面板、座椅骨架、蓄电池托 架、车胎架及框架等。新能源汽车和汽车节能减排需求快速发展提供下游新增量。由于玻纤在汽车 车身和结构部件中应用广泛,欧美平均每辆轿车使用增强纤维达 117kg,占轿车 重量的5-10%,其中42%为热塑性玻纤制品,而国内经济型轿车使用量为16-20kg/ 辆,载货汽车为 20-30kg/辆,在双碳政策的指引

16、下,节能减排的趋势对汽车轻量 化起到持续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虽然传统汽车行业需求较为稳定,新能源汽车 的快速普及支撑玻纤制品下游增长。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 售完成 352.1 万辆,同比增长 160%,产量达 354.5 万辆,同比增长 145.6%,产 销双旺,预计 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保持较高增长。电子玻纤纱长期需求有支撑。作为一种绝缘性较好的玻纤材料,电子玻纤纱 制成玻纤布可用于印制电路板(PCB)的关键原材料覆铜板的生产,约占覆铜板 成本的 25%-40%,而覆铜板约占 PCB 成本的 35%-40%。由于电子玻纤纱主要下 游应用领域为 PCB 行业,因

17、此需求与 PCB 发展情况息息相关。PCB 板是电子产品的关键基本部件之一,主要包括刚性板、挠性板、封装基 板、高阶 HDI板等,可应用的下游领域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电子、5G通信设备、 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等领域。全球 PCB 产业经历了由“欧美主导”转为“亚洲 主导”的发展变化,目前中国大陆的 PCB 产值约占全球的 50%。受下游新兴电子 应用快速发展影响,PCB 行业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PCB 行业需求预计稳定增长。通信设备方面,2022 年依旧是 5G 通信基站建设的高峰期。2021 年 3 月,工信部印发了“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 年),据工信部的数据,截至

18、 2021 年 11 月底,全国 5G基站超过 139.6 万个,根据行动计划第二阶段目标,5G网络将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 域和重点行政村覆盖,全国建成 100 个千兆城市。消费电子方面,5G和折叠屏手 机、TWS 蓝牙耳机、智能手表等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刺激对(中高阶)挠性板/HDI 板的需求。汽车电子方面,物联网和电动化趋势下,汽车客户对挠性板/HDI板/高 多层板的需求逐步增长。传统的燃油车中,普通车型 PCB 用量为 30-40 块,但在 新能源汽车中多达 80-100 块。在新能源汽车普及下,汽车用 PCB 市场有望快速 发展。伴随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迈向高端化,电子纱需求和质量要求同比提

19、升。根据 Prismark 预测,PCB 行业预计将在 2020 至 2025 年之间以 5.8%的年复合增长率 成长,到 2025 年全球 PCB 行业产值将达到 863.3 亿美元,其中封装基板将以约 9.7%的年增速引领 PCB 产业增长。封装基板是集成电路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我 国集成电路板产值增长迅速,2021 年我国集成电路板产量超 3000 亿块,平均月 产量约 300 亿块,月均产量较 2020 年同比增长约 29.14%,集成电路的高增长对 玻纤拉动明显。2021 年电子纱价格总体走高,从年初的 9800 元/吨上涨到三季度 末 17000 元/吨的高点,年末受春节前需求暂时减

20、弱影响价格下滑,但是电子纱景 气度预计长期保持提升趋势。我们假设 2021-2025 年 PCB 产值按照 5.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而电子纱成 本占 PCB 比重保持在 10%。受年初价格下行影响,预计 2022 年电子纱价格为 12000 元/吨,2023 年下游需求提升,全年电子纱平均价为 13000 元/吨。经济稳增长政策下,基建需求支撑建筑和管道领域玻纤制品需求。根据 2020 年中国巨石年报,建筑和管道下游应用分别占玻纤制品需求 34%和 12%。玻纤制 品具备优良的耐久性、强度、刚度和抗腐蚀性,同时兼具高性价比,在城市建设中 发挥重要作用。2022 年基建超前发力发挥经济托底作用

21、,各省市陆续披露重点项 目年度投资计划,截至 2022 年三月初,17 个省市公布的年度投资金额合计约为 9.53 万亿元。其中,“城市更新建设”是各地基础建设计划中的重点项目,2022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 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 而中央经济会议提出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财政 部已下发 180 亿元专项资金用于 2022 年水污染防治预算。随着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对高性能的中高端玻纤和制品产品需求提升。未 来面对下游行业日益复杂和艰难的应用场景,只有不断技术创新提

22、升玻纤性能才 能满足下游繁多的应用领域,相比较下,国内仍需在中高端玻纤制品领域投入研 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差异化发展是未来玻纤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而这一趋 势仍被市场低估。2.1.2. 供给:新增产能冲击有限,供需保持匹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行业具备较高准入壁垒。玻纤生产属于资本和技术密 集型产业,涉及多领域工艺技术,尤其是窑炉、浸润剂配方、多孔漏板、粘结剂等 环节的技术水平对生产成本和产品品质影响较大。2019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 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球窑、代铂坩埚和小型池窑生产线进入限制类, 意味着这些工艺生产线无法进行新建和扩建,而生产规模较大的池窑生产线和细 分高性

23、能玻纤生产开发进入鼓励类,行业将整体向大型池窑拉丝生产线发展,资 金准入壁垒进一步提高。因此相较具备丰富生产经验、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头 部企业,行业新进入者不具优势。落后产能加速退出,行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高能耗 产能将加速出清,2021 年发改委推行能耗双控政策,随之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前新产能建设和旧产线技改均需要地方政府进 行“能评”和“环评”审核,而随着国家对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产业的管控,审核过 程更加严格,引导产业向耗方向发展。头部企业由于生产设备先进和改造资 金充足,能耗指标更优,落后产能扩张难度增加甚至加速淘汰,行业新增产能

24、有 望以能耗指标更优的头部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2021-22 年新增产能有限,行业维持供需紧平衡。截至 2021 年末,国内玻纤 粗纱在产产能共计 540.5 万吨/年,电子纱在产产能共计 83.9 万吨/年。根据我们 统计,预计 22 年新增产能为 60 万吨,考虑到投放时间的不同,我们测算 2021/22 年新增有效产能分别为 46 万吨和 23 万吨,考虑到 2021 年冷修线产能约为 30 万 吨,较 2019/2020 年冷修产能提升较多,实际新增有效产能更少。因此相较于 2018 年新增约 100 万吨的产能,新增产能冲击大幅减少。供需保持匹配,行业有望延续高景气度

2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中国 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约为 8.1%。我们预计 2021 年国内玻纤表观需求 增速有望达到15%左右,而供给端有效产能预计增加在7-10%,供需依旧紧平衡; 而 2022 年新增产能相较于 21 年减少,当前行业库存持续低位运行,行业景气度 将维持高位。随着玻纤供给格局改善,无碱粗纱 2400tex 缠绕直接纱价格维持高位,截至 2022 年 2 月底,无碱粗纱平均出厂价为 6328 元/吨,同比增长 8%,2020 年 2 月 底至 2022 年 2 月底,无碱粗纱平均出厂价两年复合增长率为 24%。受下游消费 电子增长趋稳影响,电子布价格出现

26、回调,主流报价维持在 4.5 元/米,较 2021 年 三四季度近 9 元/米高位减半,但对比 2019/2020 年价格底部仍处于高位。从跟踪的情况来看,2021-2022 年供需保持匹配,并未出现供给明显过剩, 而产品结构分化带来的差异化值得重视,在当前高景气度的热塑纱、风电纱等领 域需求依旧旺盛,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当前行业需求并不会因某一领 域需求阶段性减弱而出现大幅波动,行业稳定性大幅提升。2.1.3. 泰山玻纤:三大科研院技术支持,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三大研究所聚集核心技术和人才。公司旗下拥有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 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和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三个科研所五

27、十多年的研 发经验、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同时拥有完整的非金属矿物材料、玻璃纤维、玻纤 复材技术产业链。其中,南玻院是国内玻纤工业技术的策源地,多年从事玻璃纤 维及制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测试评价,也是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国家和行业标 准的制订者,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杰出工程师领衔的 600 多名高端科研人 才。百万吨玻纤及制品产能,规模仅次于巨石。公司玻纤产能主要集中于子公司 泰山玻纤,2020 年泰玻产能规模占比 10.22%,位于全球第三,在国内仅次于中 国巨石。2021 年基于中建材集团业务合并战略,泰山玻纤收购中材金晶,后者在 产产能为 10 万吨/年,包括直接纱、喷射纱、SMC 纱、

28、短切毡等产品。截至 2021 年底,泰山玻纤在产原丝及制品产能约 115 万吨/年,电子纱产能约 11 万吨/年。高附加值产能稳步增加,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玻纤业务上,公司的竞争策 略是保持粗纱产品性价比,而中高端产品上主要拓宽在汽车用玻纤、电子布、工 业级细纱、风电产品升级上。截至 2020 年末,公司高端产能(电子纱、热塑制品、 风电纱)占比约 65%。根据公司产能建设计划,在建产能集中于高附加值产品, 包括山东邹城年产 5000 吨的超细电子纱生产线,年产 6 万吨的无碱玻纤细纱生 产线,年产 9 万吨的高模高强玻纤生产线等。新产能逐步投产后,公司高附加值 产品占比将继续提升,随着下游新

29、兴应用领域需求提升,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将 更加显著。原材料自供比例不断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持续增强。公司玻纤核心原材料叶 蜡石和天然气实现部分自给,其中天然气均由泰山玻纤子公司泰安安泰燃气有限 公司供应,而得益于公司玻纤原丝产能,玻纤制品原材料玻纤纱全部自给。2021 年 10 月,公司发布公告在山东泰安建设年产 150 万吨活性石灰生产线,预示公 司未来产业链将继续扩充到上游其他关键材料,如浸润剂配方和矿石等。2.2. 风电:平价上网时代,风机叶片向大型轻量进阶2.2.1. 风电装机补贴退出,政策依旧大力推动风电发展2000 年以来,我国风电行业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3-201

30、0年, 在政策支持下,风电补贴力度加大,行业迎来一个快速成长期。第二阶段是 2011- 2012 年,由于过去十年行业粗放式成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弃风限电居高不下, 11、12 年弃风率分别达到了 16.23%和 17.12%,受此影响政策收紧并要求行业降 低弃风率,导致装机量出现下滑。第三阶段是 2013-2015 年的行业复苏期,政策 影响下行业弃风率改善,并且在指导电价下调的预期下,行业迎来抢装热潮。第四阶段是 2016-2019 年,抢装潮后,风电装机量缓慢回升,同时弃风率也 在大幅下降,截至 2019 年,弃风率已降至 4%。第五阶段是 2020 年至今,由于 政策预告陆海风装机优惠

31、补贴将逐步退潮,2020 年风电迎来最大规模抢装潮,新 增并网装机容量达 71.7GW。2021 年陆上风电优惠补贴正式退出,2022 年海上 风电补贴正式取消,风电项目正式迎来平价上网时代。受 2020 年风机抢装潮影 响,2021 年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为 47.57GW,同比有所下降。在行业发展前期,风电发展主要靠政策优惠补贴驱动,而随着补贴逐步取消, 风电行业进入通过降低单位度电成本(LCOE)以实现正循环发展的新阶段。虽然 优惠逐步退出,然而对以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展依然受到政策大力鼓励和推 动。根据 2020 年风能北京宣言,“十四五期间”,全国风电年新增装机量需达 到 50GW

32、。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指出, 到 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 KW 以上,截至 2021 年底, 我国风电装机 3.28 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3.06 亿千瓦,风电市场仍有较大需求 空间。2020 年国家能源局发言人在国际风能大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 大力度推动风电规模化发展,陆上和海上并举,将积极推进“三北”地区陆上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外送,加快推动近海规模化发展、深远海示范化发展。 2022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共同发文指出,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 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

33、为重点,加快推进风光大基地建设。 根据国家能源局预测,“十四五”期间国内风电年均新增装机量约为 50-70GW。2.2.2. 平价上网时代,海陆风电装机热潮不减我国拥有丰富的大陆风能资源,虽然国内风力发电起步较晚,但是技术成长 较快,已经实现独立自主生产风电机组。随着陆上风能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日益减 少,海上风能资源逐步进入各国视野。据 GWEC 数据,自 2018 年,我国海上风 电新增装机量稳居世界首位。2021 年我国海风新增装机并网量达到 16.9GW,是 此前海风累计建成总规模的 1.8 倍,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跃居全球首位。海上风电相较陆上风电有诸多优势。首先我国东部拥有绵长的海

34、岸线,这些 沿海地区分布着丰富海上风能资源。基于我国东西部能源需求差异,海上风电直 接靠近电力需求较大地区,当地能源消纳能力更强,能源利用率更高,电力的输 送成本更低。此外在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海上风电建设可以减少对于土地资源的占用,同时海上风电可以建造单机容量更大的风机,显著提高发电效率。海风开发运维仍处于发展阶段。海上风电相较陆上风电技术和流程有诸多不 同,海上风机安装的施工难度较大,工程开始之前需要树立测风塔,对海底地形 及运动、工程地质等基本情况进行观测;同时工程前期需要结合风电场规划情况, 提前筹划安装需要的特种船只;此外,海上风电项目还需要避免与海事、军事、电 网、港口等部门产生不

35、利干涉。因此相较陆上风电,海风在建设工程端技术难度 大,资金投入多。“十四五”期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将加快对海上风电产业的培育。随着陆 上风电的成熟,目前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逐步向海上风电转移,在部分省份 已经出台的“十四五”规划里,多项针对海上风电的规划被提出,预计将在十四五 期间建设大量的海上风电项目,并逐步推进海上风电的平价上网。目前根据各沿 海省市发布的海风建设规划,到 2025 年末,预计全国新增海上风机约 49GW。按 照已发布规划,新增规模最大的前三个省份是广东、山东和江苏,海风新增规模 分别约为 17、10 和 9GW。远海风或成未来海风发展新趋势。在风能资源的方面,近海风能

36、资源的储量 远小于远海风能资源,根据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表示,全球八成的风能资源 在水深 60 米以上的海域里。远海风能资源将有望引导海风向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 的方向发展,漂浮式海上风电的辐射范围更广,所处范围内风能资源更丰富,同 时减少水下基础建设成本。漂浮式海上风电建设需要轻量化耐腐蚀的材料结构, 因此漂浮式海风对关键部件提供商及整机厂商的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陆海风电单机容量提升。根据 CWEA 的统计数据,截至 2020 年国内陆上风 电的平均单机容量已经达到了 2.6MW,海上风电的平均单机容量则达到 4.9MW, 目前陆上风电的主流装机机型为单机容量 3MW 以上的风电机组,单机容

37、量 45MW 的风电机组也开始小批量应用于部分陆上风电场。海上风电方面,主流新 增机型单机容量为 5MW 以上,2021 年以来多个单机容量 10MW 的风电机组上 线。多因素促进风力发电机组度电成本下降。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提升的主要实现 路径之一是风机大型化和轻量化,叶片尺寸增加而重量减轻,同等风速下,扫风 面积增长而叶片更易旋转,因此单机发电功率提升。与此同时,风电机组装机容 量攀升形成规模效益,数字技术发展有效降低运维成本,补贴退潮加剧市场竞争 力度,多重因素下,风力发电机组度电成本不断下降。风电项目度电成本持续下降,平价时代来临。全球陆上风电加权平均的总建 设成本从 1983 年的 52

38、41 美元/kW 下降到 2020 年的 1355 美元/kW,下降了约 74%。2009 年以来发改委设置 IIV四类资源区,由于风电各流程成本逐渐下降, 2009-2020 年以来,I、II、III 和 IV 类资源区陆风标杆价分别下降 43.1%、37%、 34.5%、23%。行业发展摆脱补贴依赖,降本增效实现行业内循环发展。风电度电成本 (LCOE)下降,行业补贴逐渐退潮,风电产业市场化属性逐渐增强。2019 年国 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其中要求新核准的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全部通过竞争方式确定,并且不得高于所在资源区指导价。 2021 年 6 月,发改委发布

39、正式文件关于 2021 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 的通知,取消设置各区域风光指导价,并要求 2021 年起,对新核准陆上风电项 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全面实行平价上网,上网电价按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执行, 正式确定 2021 年为陆上风电平价上网元年。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新并网的海 上风电项目正式取消中央补贴。伴随着技术迭代、单机大型化以及风电规模化的趋势,风力发电项目的度电 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发电效率也会相应提升。补贴退潮后,风电行业市场化与 竞争程度提高,风电项目招标价格合理化保证在电力结构中保持竞争力。在海陆 风电接连平价上网的新阶段,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下游风电运营商需

40、求,实现行 业内部良性循环。2.2.3. 叶片龙头厂商集中度高,产品向大型轻量化进阶风电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零部件制造商、中游整机制造商和下游风电运营商, 在行业激烈竞争格局下,产业链核心环节市占率向头部厂商集中。2020 年底,国 内风电整机制造商 CR5 吊装容量占比约 65%,CR10 达到约 91%。产业链集中 度较高构建强大进入壁垒;另一方面,龙头更易形成规模效益,更能够充分分享 行业增长红利。其中上游零部件中占生产成本最高的部分为风机叶片,2013-2020 年,叶片厂商 CR5 市占率已上升到 70%左右。风机大型化趋势要求零部件的协同发展,尤其是作为关键部件的风机叶片。 2016

41、 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出台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 2030 年)中,明确提出在大型风电技术创新里要研制 100 米级及以上的风电叶 片。生产风机叶片的主要原材料包括夹层材料、结构胶、树脂、以玻纤和碳纤维 为代表的增强纤维。传统叶片增强材料主要使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而近年叶片 尺寸逐渐增加,叶片长度超过一定值后,玻璃纤维增量会造成叶片整体增重较大, 甚至影响风机整体发电性能。大型轻量化趋势下,引入碳纤维成为未来叶片生产趋势。为满足叶片大型化 轻量化趋势,叶片增强材料中引入碳纤维复材,碳纤维复材具备更低的密度和更 高的强度,突破玻纤复材高强度、轻质量等性能极限,叶片尺寸大幅度

42、增加的同 时重量降低。碳纤维价格较为昂贵,同等尺寸是玻纤价格 20-30 倍左右,而叶片 尺寸增加使风电整机成本正向增长,因此叶片成本占风机总体成本比例预计将保 持 20%以上。虽然引入碳纤维会使叶片制造成本上涨,但是重量也相应降低,风 电机组发电效率提升,综合成本下降。风机大型化轻量化趋势下,叶片厂商在探索提高风机发电效率、降低叶片成 本的技术路径,包括生产超长超柔叶片、模块化叶片和整机定制叶片,对叶片厂 商的工业设计能力以及与下游厂商的联系密切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4. 中材叶片:行业龙头具备核心竞争力,市占率稳步提升风机叶片龙头企业,产销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公司叶片年产能超 1

43、0GW。目前公司拥有江苏阜宁、河北邯郸、江西萍乡、 甘肃酒泉、吉林白城、内蒙古锡林及兴安盟七大生产基地,2022 年公司发布公告 在广东阳江和陕西榆林分别建设年产 200 套 100-150米级海上风电叶片基地和年 产 300 套 80-100 米风电叶片基地,考虑风电叶片运输成本较高,新基地将为公 司拓宽华南海风和西北陆风市场提供产能支持。公司多年叶片销售保持行业领先, 2011-2020 年装机容量占国内风电装机容量比例位于行业首位。受 2021 年陆上 风电补贴退潮影响,2020 年风电行业迎来抢装潮,短期内公司生产能力无法满足 市场需求突增,因此 2020 年公司行业市占率小幅回落。与

44、风电整机制造商长期深度合作,产品供应全球风电市场。公司风电叶片主要供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Windey 以 及 GE 可再生能源等主要整机制造商。其中 GE、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皆位列全球 整机制造商装机容量前五位,另一客户 Windey 也位于行业前十。由于与客户形成深度合作关系,中材科技可以迅速了解客户需求,配合自身研发设计优势进行 产品更新升级,优先其他叶片制造商做出反应。同时公司产品已实现全球供应, 截至 2021 年 H1,除国内市场外,叶片广泛供应北美、南美、澳洲、亚洲、欧洲、 非洲的二十余个国家。与此同时,公司积极“走出去”,计划在巴西新建年产 260 套风电叶片制造基地,公司国际

45、化战略稳步推进,提升综合竞争力。产品系列完整,产业链协同能力强。中材科技叶片产品体系包含 2.0(及以下) MW-8.XMW 的六大系列产品,可以满足陆风和海风等不同类型客户在不同运行环 境下的装机需求。2021 年国际风能展会上,公司推出陆风和海风的新产品,目前 已经实现生产供应海上风电整机的 100 米/10MW 叶片。公司持续发力“两海战 略”,推广海上风电和海外风电市场,2021 年国内海上风电装机增速超预期,海 风叶片市场也实现放量;海外风电方面,短期海运昂贵和疫情影响需求,疫情好 转后预计海外市场迅速放量。玻纤自供提升成本优势。公司风电叶片所需原材料主要采购于内部玻纤业务 子公司,

46、目前公司风电叶片生产制造成本 60-70%来自于原材料的采购,通过产业 链协同,公司有效降低了叶片生产的原材料成本。科研实力强,技术积累丰富。公司技术研发实力强,掌握叶片从设计生产到 运行维修全环节核心技术,包括风电叶片定制化设计技术、低成本混线制造技术、 风电叶片测试、监测与评价技术、在役叶片诊断、增功、升级与维护技术等。同时 公司作为玻璃纤维、碳纤维、纤维增强塑料等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单位,对风电叶片设计研发环节同样具备突出技术创新优势。截至 2021 年上半 年,公司在叶片领域拥有共计 29 项新增授权专利。叶片大型轻量化进展顺利,实现碳玻混合叶片稳定生产。公司技术研发实力

47、在行业领先,产品更新策略为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和批产一代,在大型化趋势下, 公司通常比其他叶片厂商领先 1-2 年推出大型化产品。在碳玻混合技术方面,2021 年公司走通研发设计、批量生产、成本质量控制整个环节,在相对较低的生产成 本下批量生产,并率先在行业推广碳玻混合大型叶片规模应用。未来在风电保持 快速发展的时代,公司作为叶片龙头,通过雄厚的研发实力及超前的战略布局, 有望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2.3. 锂电隔膜:湿法膜+涂覆占据主流工艺,行业进入产能扩张期2.3.1. 新能源汽车维持高景气,锂电隔膜需求受益虽然新能源汽车购置财政补贴退潮,但是新能源车发展仍得到政策大力扶持。 2021 年底,

48、工信部表示 2022 年要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在 3 月工信部发 布会上,部长肖亚庆提到了多项政策措施:“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 设施奖补、车船税减免优惠等政策”。在政策支持的同时,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链不断迭代优化,例如动力电池 单体能量密度、充电速度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在技术和政策双重推动下,我国新 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创新高,2021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 352.1 万辆,同比 增长 160%,产量达 367.8 万辆,同比增长 167.5%。全球新能源汽车表现突出,2021 年全球电动汽车的销量达 650 万辆,同比增长 109%,占 全部乘用车销量的 9%。新能源车

49、发展不断超预期,2021 年 12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19.1%,环比继续提升,已经接近政策层面提出的 2025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 量 20%的目标。目前新能源汽车中使用的动力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 铅酸蓄电池,其中液态锂离子电池技术较成熟,并且目前应用最为广泛。锂离子 电池主流产品为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 2022 年 1 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 29.7GWh,其中三元锂电池产量 10.8GWh, 磷酸铁锂电池产量 18.8GWh,两者产量占据动力电池总产量 99.8%比重。由于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多为液态锂电池,需要隔膜将正负极材料物理分隔 开,防止接触短路。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锂 电隔膜出货量 78 亿平米,同比增长超 100%。从市场规模来看,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