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资金投入情况及地质灾害隐患问题防治策略分析[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资金投入情况及地质灾害隐患问题防治策略分析[图].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资金投入情况及地质灾害隐患问题防治策略分析图 一、基本概述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九大计划之一,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自然资源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和水资调查职能要求,以支撑防灾减灾、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稳步推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和科技创新,建设和完善地质灾害和地下水两个信息系统,提升水工环信息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根据计划目标任务,地质灾害调查方面按灾害的内动力和外动力成因不同,设
2、置了重要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水文地质调查方面,结合地域特点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别设置了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地下水方面,在全国首次部署了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和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计划共部署以上6个工程,下分47个项目。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投资机会预测报告 二、行业发展现状 地质灾害会对自然环境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影响,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活动规模增加、扩大,对于各类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
3、著,各类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以来,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的资金呈增长趋势,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资金超过34亿元。 从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资金来源看,中央财政14.28亿元,占41.4%,同比减少25.7%;地方财政17.91亿元,占51.9%,同比增加35.3%;社会资金2.32亿元,占6.7%,同比增加7.4%。 从2020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资金投向来看,国家非常重视环境地质调查,2020年国家向环境地质调查投入11.17亿元,同比下降7.2%,占
4、比32.37%;其次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国家向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投入8.54亿元,同比增长4.7%,占比24.75%;第三是水文地质调查,国家向水文地质调查投入8.40亿元,同比增长6.1%,占比24.34%;第四是地热资源调查等其他工作,国家向地热资源调查等其他工作投入6.40亿元,同比下降1.4%,占比18.55%。 2020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份资金投入11.6亿元,较2019年减少0.42亿元,资金投入排名前5位的省(区)分别是:河北(3.90亿元)、湖北(2.03亿元)、内蒙古(1.94亿元)、四川(1.92亿元)、青海(1.81亿元)。
5、2019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实施项目1432项次,同比增加10.8%。其中:新开1250项次,同比增长20.1%;续作182项次,同比下降27.8%。2020年,国家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实施项目1554项次,同比增加7.9%。其中,新开1259项次,同比增长0.7%;续作295项次,同比增长62.1%。 三、地质灾害隐患问题防治策略 1、地质灾害隐患问题 我国地质灾害类型众多、分布广泛,各处灾害频发、易发,每年因地质灾害问题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数不胜数,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国土面积较大,地质结构复杂多样,我国地质灾害问题点多面广,灾害防治形
6、势较为严峻。随全球经济、环境、社会的不断变化,我国部分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破坏力度越来越大,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合理选择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隐患问题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会对自然环境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影响。各类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人们对于环境的利用又是引发地质灾害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长远来说,需要综合环境可持续利用要求对地质灾进行防治。 地质灾害隐患问题的预防与处理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任务。面对复杂多变且迥然不同的各类突发灾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科学、可靠生产生活参照,建立安全、和谐的地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