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点概要(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点概要(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合肥市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点2009年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七次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增长、促增收、强基础、增活力”的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城乡和谐,为实现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夯实基础,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坚持城市带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要求,编制合肥市市域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空间
2、布局。创新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共绘、共建、共担、共享机制。加快“141”六大组团建设,推动主城、副城基础设施向组团延伸。实施“融入战略”,加快三县融入大城市步伐。按照中心镇的产业分工、功能定位以及村镇布局体系相衔接要求,着力推进“1918”新市镇规划建设,加速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一级城镇,店埠、上派、双墩等9个镇为二级城镇,井岗、磨店、三河、岗集等18个镇为三级城镇,大中小并举发展、科学合理的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加快中心村规划编制,鼓励农民到中心村新建住宅,集中居住。加快县域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形成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引导城乡科学发展。加快县域工
3、业发展。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主动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和城市工业的梯度转移。鼓励和支持城市企业与县域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对接和联合。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扶持列入市级培育的中小型企业。加大投资,加强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全市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工业园区达到10个。大力培育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力争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以上。加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大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供应网络。新增村镇农家店200个、农资连销网点30个。大力开展“家电、农机、汽车”下乡活动,扩大农村消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编制规划、规范发展
4、,加强宣传,吸引更多的市民到农村休闲观光旅游。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更多的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全市新培育市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20个。二、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合肥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城区、近郊、远郊三大现代农业圈层。大力发展五大优势产业和五大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稳定在70%以上。按照合肥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围绕畜牧、水产、蔬菜、草莓、苗木、花卉、蚕桑、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0类产业,全面启动建设5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10个万亩特色农业产业园,100个特色产业小区、6个特色产业集群和10
5、0个特色专业村镇,不断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能力、生态能力、服务能力和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扩面、拓展、规范、提升、扶持”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全市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累计达到800家。积极开展政府主导、合作社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业新型合作体系建设,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为农服务平台。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实现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三大工程”,按照“政策
6、扶持强龙、机制创新活龙、资金整合壮龙、多元投入建龙”的思路,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集群。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农产品加工值增长40%以上,突破300亿元。全面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认定6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超过220家。力争销售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过50家,涌现一批效益百万、经营千亩、服务万亩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新建和改造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0个。抓好外向型农业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全年引进企业力争突破100个,内资达到20亿元。加大鼓励和扶
7、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在市外、省外、国外建立基地,开拓市场。加强农产品推广,举办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实现产销对接,积极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活动,力争有100个以上农产品进入大型超市。继续实施“绿色通道”政策。注重农业科技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农业创新企业100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农村服务组织。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全市引进各类新品种100个,示范推广50个以上;加快种苗研发基地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实施6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疾病和外
8、来有害物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实施国家、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极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宅基地复耕,新建标准化农田10万亩。实施“沃土工程”,免费为30万农户进行测土配方,全市配方施肥面积超过100万亩,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水库保安工程,完成5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充分利用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购买新机具1500台以上。切实加强防汛、防台、森林防火工作。积极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作用,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三、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四大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施通达工程,加强农村公路网建设。实现城镇公路与城市主干道全面对接,所有建制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全部行政村通水泥路。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创新管理办法,落实维护资金,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力争100%行政村通班车。实施人饮安全工程,解决农村17万人饮水安全。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工程,新建电气化乡镇3个、电气化村44个。实施城乡生态工程,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完成外环生态绿色长廊二期工程,新增成片造林2万亩,新增苗木花卉基地2.6万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
10、推进秸秆还田、农膜回收,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抓好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新建户用沼气5000口以上、大中型沼气工程5个,积极探索建立沼气工程规范化长效管理办法。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改变农村面貌。用足用好土地置换和“双挂钩”政策,继续抓好2008年实施的4个万亩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后续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要求,逐个启动今年万亩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城(镇、园中村改造,实施82个城(镇、园中村改造项目,促进农村面貌显著改变。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推进文明乡村建设。实施合肥市2009-2012年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全面开展以“改善农村环境、发展农村经
11、济、建设乡村文明”为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力争三个开发区行政村、四个城区60%行政村、三县20%以上行政村基本建成文明乡村。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完善农村低保对象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和灾民补助制度,努力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援助工作,建成10个农民工创业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1.1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政策,加大农村职业教
12、育的支持力度。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加快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5所、市级农村示范园4所,支持12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继续深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全市新农合乡村覆盖率达到100%,农民参合率达95%以上。加快村(镇卫生室(院建设,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1个、村卫生室70个。改建农村三格式卫生厕所4200个。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农村低生育率。加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建设力度,新建农家书屋200个、农村体育活动场所24处。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方式,把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内容引入农村社区,构建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集便民、科教
13、、医疗、文体、党群议事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力争全年办结率达100%。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和基层平安建设。加强农村税费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行政务、村务、党务三公开,实现50%的乡镇、行政村达到示范村镇标准。五、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对农民综合培训。继续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和劳动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好“新型农民”、“农民创业”、“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训,完成各类培训26万人次。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4、。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三下乡”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好第二届合肥农运会。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风尚。六、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认真落实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产业为纽带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经营能手、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集中。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走规模化经营道路。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服务和管理,认真执行合肥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实施意见,加快县、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全市30%以上的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
15、务中心,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空间,增添活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在全市成立12家农村小额信贷公司、6家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和30家以上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兴办贷款公司。探索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逐步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品种和范围。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全面开展小麦、油菜、水稻等大宗农作物和设施农业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覆盖面,力争农业保险覆盖率增长20%以上。积极开展城乡统筹试点。抓好1-2个县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发展的城乡同建设、共繁荣的长效机制。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基础建设,完善城镇服
16、务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增强吸纳人口和聚集产业能力,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积极稳妥开展“双置换”试点,鼓励农民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置换城镇社保、住房,促进大村扩容、小村合并和空心村的整治利用,盘活农村土地存量,推动农民向中心村和规划点集中。七、继续抓好示范村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抓好年度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加快编制2009年度重点示范村建设计划,4月底前完成建设项目编制、审批工作,尽快启动建设。上半年对新建重点村两委会干部进行一期培训活动。抓住国家、省、市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支农项目和资金,集约投放、捆绑使用,向重点村倾斜。宣传发动群众投工投劳,
17、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确保阶段性目标建设任务完成。建立重点村建设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示范村镇建设监测体系,深化整体建设标准,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长效机制和示范村镇建设动态管理监测考评机制,实现建成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不断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八、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新农村建设浓厚氛围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充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不断规范和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牵头抓总、统筹谋划、综合协调、考核奖惩的能力。进一步细化支持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改进工作方法,细化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人抓。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综合考评体系,加强对县
18、区、市直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综合考评。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提高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统揽“三农”工作的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在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树立一批“五个好”乡村党组织典型。认真落实市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切实抓好村级组织班子队伍建设,提高村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组织能力。继续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确保村民参与监督与管理的民主权利。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加强对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跟踪管理和后续培养。深化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九次会议和市委九届七次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使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增强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做好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开展。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