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5355505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安全管理的安全行为科学一、 安全行为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有关学科之关系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安全生产实践的研究均已证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主要的事故原因。现代安全原理也揭示出:人、机、环境、管理是事故系统的四大要素;人、物、能量、信息是安全系统的四大因素。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研究结果,都强调“人”这一要素在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决“人因”问题,发挥人在劳动过程中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作用,通常采取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手段,要使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得以提高,需要研究安全行为科学,需要学会应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就是安全行为科学得到重视和发展和基本理由。1、 安全行

2、为科学的发展状况九十年代初以前,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更多的是研究安全心理学。显然,对于事故心理的研究,其目的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这是预防人为事故的重要方面。但是,仅仅考虑心理内因,仅仅从不安全行为出发,是不能全面解决“人因”问题的,是不能使预防事故的效能达到应有高度的。也可以说,如果从人的角度,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仅仅依靠心理学是不足够的。必须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更为广泛的学科角度,既考虑内因又考虑外因;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不仅强调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更要重视对人的安全行为的激励;这样,才能使安全管理和教育的效果更为理想,使预防事故的境界更为提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安全行为科学的

3、任务。因此,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安全行为科学逐步地引起了重视;从八十年代当时的一种现代安全理论(通常作为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章节),发展成为九十年代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安全行为科学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语言学、法律学等学科基础上,是分析、认识、研究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及模式,掌握人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的规律,实现激励安全行为、防止行为失误和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应用性学科。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以安全为内涵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领导行为。安全行为科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安全活动中各种与安全相关的人的行为规律的揭示,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建立科学的安全行为激励理论和不安全行

4、为的控制理论及方法,并应用于指导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等安全对策,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2、 安全行为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关系安全科学需要应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管理心理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一般心理活动规律,研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类管理心理学的主干是普通管理学,即组织管理心理学,它研究组织系统中人们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般心理活动规律。第二类是研究具体领域或部门的管理心理问题。这一类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深入到社会实

5、践的各个领域或部门,并发展为复杂的管理心理学分支学科。安全管理心理学就是属于第二类管理心理学,它是研究安全管理领域的管理心理学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安全行为科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整个心理学科的基础。普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即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安全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安全活动中的人的行为,处于安全管理过程这一特定情境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其规律虽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往往是人们在一般状况下心理活动规律的再现或演变,两者之间存在着必

6、然的内在联系。因而,人们必须在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具体地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为解决安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服务。如果我们把普通心理学看作是心理科学系统中的主干或基础学科的话,那么安全行为科学则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两者是基本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安全行为科学与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的关系:工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是研究工业生产中的心理学问题,它们都是工业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心理学是以工业组织中“人机”关系的正确处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生产系统中人对机器提供的信息进行接受、加工、储存、以及操纵机器时的心理规律。现代社会里,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

7、不断提高,劳动对工人的体力要求逐步减轻,但心理负荷则越来越重,从而对人生产操作的安全行为产生影响。劳动心理学是从人与劳动工具、人与劳动环境的关系上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生产活动与人际协作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研究职工选择、培训、考核、奖励的方法及其心理效应,研究时间动作分析原则及其运用方法,研究劳动方法,研究劳动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以及实行文明生产的保健措施。这里包含了安全行为科学的目标和方法。3、 安全行为科学与安全管理学的关系安全管理主要指劳动保护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根据安全管理的职能,可将其内容分为两个范畴:一是对人的管理,二是对组织与技术的管理。

8、在这两大范畴中,人的因素显得重要得多。因此,安全管理要注重人的因素,强调对人的正确管理,这就必须要求人们对企业劳动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他们在贯彻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等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安全行为科学就是承担这一任务的。安全行为科学显然是安全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揭示人们在劳动生产和组织管理中的安全行为及其规律,去研究如何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决策。4、 安全行为科学与行为科学的关系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的行为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主要研究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强调做好人的工作,通过改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

9、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工作效率。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和运用这种规律为预测行为、控制行为服务。这里,预测行为指根据行为规律预测人们在某种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言行;控制行为指根据行为规律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引导人们的行为向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行为科学是一个由多种学科组成的学科。人的行为是个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行为研究广泛地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例如生理学、医学、精神病学、政治学等等。在广泛的学科中居核心地位的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行为科学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行为科学的知识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为调动人的

10、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可以应用于教育与医疗工作,研究纠正不良行为,治疗精神病有效方法;可以应用于政治领域。作为寻求缓和矛盾,解决冲突的理论依据等等。显然,安全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应用分支。安全行为科学不但要应用行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其服务,同时安全行为科学为行为科学丰富了内容和扩大内涵。因此,安全行为科学与行为科学是相互交叉和兼容的关系,是行为科学在安全中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学科。二、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因素分析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和动态的,具有多样性、计划性、目的性、可塑性,并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态度、意识、知识

11、、认知决定人的安全行为水平。因而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不同的企业职工和领导,由于上述人文素质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水平:同一个企业或生产环境,同样是职工或领导,由于责任、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认识,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安全行为。要达到对不安全行为的抑制,面对安全行为进行激励,需要研究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安全行为学科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1、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情绪为每个人所固有,是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从安全行为的角度:情绪处于兴备状态时,人的思维动作较快;处于抑制状态时,

12、思维与动作显得迟缓;处于强化阶段时,往往有反常的举动,这种情绪可能发现思维与行动不协调、动作之间不连惯,这是安全行为的忌讳。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临时改换工作岗位或停其工作,不能让因情绪可能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带到生产过程中去。(2)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使个人的安全行为表现为独特的个人色彩。例如,同样是积极工作,有的人表现为遵章守纪,动作及行为可靠安全,有的人则表现为蛮干、急燥,安全行为较差。一个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对其改变和微小和缓慢的。因此,分析职工的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和支配,对保证工作时的行为安全有积极

13、作用。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捷、乐观,情绪变化快而不持久,善于交际,待人热情,易于适应变化的环境,工作和学习精力充沛,安全意识较强,但有时不稳定;胆汁质,易于激动,精力充沛,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暴燥而有力,情感难以抑制,安全意识较前者差;粘液质,安静沉着,情绪反应慢而持久,不易发脾气不易流露感情,动作迟缓而不灵活,在工作中能坚持不懈、有条不紊,但有惰性,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抑随质,敏感多颖,易动感情,情感体验丰富,行运迟缓、忸怩、腼腆,在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工作中能表现出胜任工作的坚持精神,但胆小怕事,动作反应慢。在客观上,多数人属于各种类型的之间的混合型。人的气质对人的安全

14、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安全工作的适宜性。因此,在工作按排、班组建设、使用安全干部和技术人员,以及组织和管理工人队伍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个人特点来进行合理调配。(3)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对某一事物稳定的和习惯化的方式。如有的人心怀坦白,有的人诡计多端:有的人克已奉公,有的人自私自利等。性格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行为方式上,性格较稳定,不能用一时的、偶然的冲动作为衡量人的性格特征的根据。但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方式,人的性格表现出多种多样,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理智型用理

15、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情绪型的情绪体验深刻、安全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意志型有明确目标,行动主动,安全责任心强。2、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剌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剌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

16、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型作用。(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压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使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

17、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被领导者;有人当工人,有人当农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这种角色作用来为其服务。3、 影响行为的主要社会因素(1)社会舆论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舆论又称公众意见,它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共同关心的事情,用富于情感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态度、意见的集合。要社会或企业人人都重视安全,需有良好的安全舆论环境。一个

18、企业、部门、行业或国家,要把安全工作搞好,需要利用舆论手段。(2)风俗与时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风俗是指一定地区内社会多数成员比较一致的行为趋向。风俗与时尚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既有有利的方面,也会有不利的方面,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实现扬其长、避其短。4、环境、物的状况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的安全行为除了内因的作用和影响外,还其外因的影响。环境、物的状况对劳动生产过程的人也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变化会剌激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打乱人的正常行动。物的运行失常及布置不当,会影响人的识别与操作,造成混乱和差错,打乱人的正常活动。即会出这样的现模式:环境差人的心理受不良剌激扰乱人的行动产生不安全行为;物设

19、置不当影响人的操作扰乱人的行动产生不安全行为。反之,环境好,能调节人的心理,激发人的有利情绪,有助于人的行为。物设置恰当、运行正常,有助于人的控制和操作。环境差(如噪声大、尾气浓度高、气温高、温度大、光亮不足等)造成人的不舒适、疲劳、注意力分散,人的正常能力受到影响,从而造成行为失误和差错。由于物的缺陷,影响人机信息交流,操作谐调性差,从而引起人的不愉快剌激、烦燥知觉,产生急燥等不良情绪,引起误动作,导致不安全行为。要保障人的安全行为,必须创造很好的环境,保证物的状况良好和合理。使人、物、环境更加谐调,从而增强人的安全行为。三、 研究安全行为的理论及方法在控制人的安全行为,需要研究人的安全行为

20、规律。安全行为科学除了给我们阐明人的一般性行为规律外,同时还教给我们一些研究人的安全行为的方法和理论。这为我们掌握人的特殊和复杂的行为规律提供了基础。1 研究安全行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生产操作过程中人的安全行为具有的特点是:由于具有客观的危险,正常人的行为具有朴素的计划性,安全行为具有目的性,即人能通过安全生产的目的和期望,按安全的意图控制设备、环境等;人的安全行为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安全行为;人的安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即同一个企业或环境,同是职工或领导,会表现出对安全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人的安全行为具有可塑性,受行为惯性及经常事件的影响,不同的人安全行为的可靠性会有差

21、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对同一个动作也会表现出安全程度的差异。因此,在研究和认识人的安全行为时,要遵循如下原则:(1) 客观性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地观察、掌握人的行为表现及产生的客观条件,分析时要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好恶。(2) 发展性原则。人的失误或安全行为,应看作是一个过程,应历史地、变化地看待行为本质,有预测地分析行为发展方向。(3) 联系性原则。就是要看到行为与主客条件和复杂关系。注意各种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掌握上述原则,是我们进行科学的安全教育、分析和控制不安全行为(“三违”等)的重要思想基础。2 研究安全行为的方法研究安全行为采用的方法有:(1) 观察法。通过人的感官在自然的、不

22、加控制的环境中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空序作系统记录,从而掌握安全行为特点及习惯性的研究方法。(2)谈话法。通过谈话直接了解他人行为及心理状态的方法。对于了解人的安全态度、认知、安全知识及其理解性常用的方法。(3)问卷法。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表格、问卷、量表等,通过被试者自行选择答案,从而了解其行为倾向性。这种方法要求问题明确,能使被试者理解、把握。调查表收回后,要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其数据作处理。(4)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和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品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如常有安全操作反映性测试、安全动作测试、人格测验、特种能力测验等。在一些特殊场所,还采用实验法和个案法等研究方法。

23、3 人的行为模式研究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行为模式通常也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研究。人自然属性的行为模式:从自然人的角度,人的安全行为是对剌激的安全性反应,这种反映是经过一定的动作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如,行车过程中,突然出现有小孩横穿马路,司机必须动作紧急刹车,并保证安全停车,以至不发生撞人事故。这里,小孩横穿马路是剌激源,刹车是剌激性反应,安全停车是行为的安全目标,这中间又需要判断、分析处理等一连串的安全行为。由此可归纳出人的生理模式:外部剌激(不安全状态)肌体感受(五感)大脑判断(分析处理)安全行为反映(动作)安全目标达到。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千差万别的安全行为表现。

24、这种安全行为有两个共同点:相同的剌激会引起不同的安全行为;相同的安全行为来自不同的剌激。正是由于安全行为规律的这种复杂性,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安全行为表现,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研究领导和工人各个方面的安全行为科学的课题。从这一行为模式的规律出发,外部剌激(不安全状态)肌体感受(五感)和安全行为反映(动作)安全目标达到两个环节要求我们研究安全人机学;大脑判断(分析)这一环节是安全教育学解决的问题。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的行为模式: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人的行为模式过程是: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行为安全目标实现新的安全需要。因此,需要是一切行为的来源。很好理解,一个珍惜生命与健康的人,一个需要安全来保护企业经

25、济效益实现的领导,他一定会作好安全工作。因为,人有安全的需要就会有了安全的动机,从而就会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安全行动。因此,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安全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动机是需要引发的冲动,它与行为具有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同一动机可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如同样为了搞好生产,有的人会从加强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入手。而有的人会拼设备、拼原料,作短期行为。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如积极抓安全工作,有可能出自不同动机:迫于国家和政府督促;本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教训;真正建立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经过以上对需要和动机的分析,我

26、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安全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但必须通过动机来付诸实践,形成安全行动最终完成安全目标。安全行为科学认为,研究人的需要与动机对人的安全行为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人的安全活动,包括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及标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实施安全管理,进行安全工程设计、施工,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发展社会发展和保护劳动者安全的需要。因此,研究人的安全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需要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其基本的目的就是寻求激励人、调动人的安全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使人类的安全工程按一定的规律和组织目标去进行,使得更有成效和贡献。4 安全行为抽样技术(见第三章现代安全管

27、理方法第五节“安全行为抽样技术”)四、 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研究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过度到科学安全管理,需要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控制。为此需要研究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1 事故原因与人的心理因素引起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有设备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人的因素除了生理因素外,重要的还有心理因素。从安全管理心理学理论出发,人为事故原因分为三类:第一类:有意违反安全规程或无意违反规程;破坏或错误地调整安全设备;放纵喧闹、玩笑分散他人注意力;安全操作能力低,工作缺乏技巧;与人争吵,心境下降;匆忙地行动,行动草率过速或行动缓慢;无人道感,不顾人人,超负荷工作,力不胜任。第二类:没有经验,不能查知事故危险

28、;缓慢的生理反应和生理缺陷;各器官缺乏协调;疲倦,身体不适;找工作“窍门”,发现不安全的方法便当;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职业选择不合理;夸耀心,贪大求全。第三类:激情、冲动、喜冒险;训练、教育不够,无上进心;智能低,无耐心,缺乏自卫心理,无安全感;家诞原因,心境不好;恐惧、顽固、报复或身心缺陷;工作单调,或单调的业余生活;轻率,嫉妒;未受重用,身受挫折,心绪不佳;自卑感,或冒险逞能,渴望超群,受到批评,心有余悸。第三类即表现为基本的心理原因,而事故发生前人在行动起点上的心理大致有五方面的因素:素质癖性;无知,智能低;无意,缺乏注意力;被外界吸引,心不在焉,工作掉以轻心;抑郁消沉。2 导致事故

29、的心事分析性格与事故: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的以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分为情绪型、意志型和理智性。具有理智型性格的人,由于行为稳重且自控能力强,因而行为失误少;情绪型相比之下就易于发生事故,由于情绪型属外倾性格,行为反应迅速;精力充沛,适应性强,但好逞强,爱发脾气,受到外界影响时,情绪波动大,做事欠缺仔细;意志型的人属内倾性格,善于思考,动作稳当,但反应迟缓,感情不易外露,对外界影响情绪波动小,由于个性较强,具有主观倾向,因此也具有事故心理侧面。性格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情绪与事故:情绪是人心理的微观波动状态,人的行为过程往往受情绪的

30、支配。喜、怒、哀、乐、悲、恐、惧对行为产生影响。当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往往是行为失常的基础;行为失常又常常是事故前提。气质、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因素,也与事故行为具有特定的联系。心理学的“事故倾向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有些人不管工作情境如何,也不管他们干什么工作,易于引发事故。这种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事故造成者进行测量,找出他们的共同个性特征,然后对其个性进行调整或进行按排性适应,如把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不易发生事故的工作,而把那些在个性方面不容易出事故的人分配去做易发生事故的工作。3 事故心理结构及控制为了更好地防止事故,需要对事故心理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控制的前提是预测,事故心理的预防方

31、法有:(1)直观型预测,主要靠人们的经验,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如征兆预测法等。(2)因素分析型预测,是从事物发展中找出制约该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作为该事物发展进行预测的预测因子,测知各种重要相关因素。(3)指数评估型预测,对构成行为人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若干重要因素,分别按一定标准评分,然后加以综合,做出的总估量,得出某一个引起事故的可能性的量的指标。事故心理的控制:造成事故心理的控制就是要通过消除造成事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控制事故行为,保证安全行产的目的。人的心理包括极其广泛的内容:从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到思维;从情绪,感情到意志;从兴趣,习惯,能力,气质到性格个性等等。事故的心理

32、因素是对由于影响和导致一个人行为而发生事故的心理状态和成份的总称。导致事故的心理虽然不如人的全部心理那样广泛,但仍然有相当复杂的内容,而且其中各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矛盾与制约。在研究人的导致事故心理过程中,发现影响和导致一个人发生事故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不仅内容多,而且最主要的是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有机的联系,它们常常是有层次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辩证地起作用。为了便于研究,人们把影响和导致一个人发生事故行为的种种心理因素假设为事故的心理结构。事故心理结构是由众多的导致事故发生的心理要素组成。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说,只有当一个人形成一定的引起事故的心理结构,而且具有可能引起事

33、故的性格,并且碰到一定的引起事故的机遇时,才会发生也必然发生引起事故的行为。由此,可得出最基本的逻辑模型:造成事故的心理结构+事故机遇导致事故的行为发生事故。根据这一事故模型我们不难看出:(1)在研究引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时,首先要考虑造成事故者的心理动态,分析事故心理结构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作用,从而弄清事故心理结构和其事故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通过研究造成事故者心理结构的内容要素和形成原因,探寻其心理结构形成过程的客观规律,便能寻究和找出发生事故行为的人的心理原因。(2)在研究事故的预测问题时,首先应着重于研究造成事故的心理预测,实际上就是通过对造成事故心理的调查研究,通过统计

34、、分析进行预测。当某一个体的心理状况与造成事故的结构的某些心理要素接近相似时,该个体发生事故行为可能性便增大。因此,造成事故心理的预测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造成事故心理结构的内容要素进行人的心理状况的预测。进行造成事故者的心理结构及其性格估量的分析讨论,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的因素很多,而造成事故者的心理状态常常是导致事故的主要的,甚至是直接的因素。造成事故的心理结构复杂多样,我们在事故心理结构设计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故心理因素列出,为便于研究,现归纳为十大心理要素:A侥幸心理;B麻痹心理;C愉懒心理;D逞能心理;E莽撞心理;F心急心理;G烦燥心理;H粗心心理;I自满心理;J

35、好奇心理。可能造成事故心理因素的估量可用下列:Z=A+B+C+D+E+F+G+H+I+J/(L+M)。公式里L表示事业感和工作责任心,M表示遵守安全规程,有安全技术和知识。由此可作如下结论:(1)造成事故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与A,B,C,E,F,G,H,I,J诸项的代数和成正比,而与L与M的代数和成反比。(2)可能造成事故的心理指数Z的值越大,发生事故行为的主观可能(或危险性)也越大。五、 安全行为的激励理论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企业领导和职工能在工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有赖于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激励是目的,创造条件是激励的手段。行为学家把激励分为“外予

36、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外予激励是通过外部推动力来引发人的行为,最常见的是用金钱作诱因,此外还提高福利待遇、职务升适、表扬、信任等手段。内滋的激励是通过人的内部力量来激发人的行为。如学习新知识、获得自由,自我遵重发挥智力潜能,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自己的抱负等等,这些激励不是由外部给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激励。“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虽然都能激励人的行为,但后者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前者虽然能激发人的行为,但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后者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则完全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它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1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首先是通过激励人的

37、动机,从而引发人的行为。人受到激励是一种内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心理活动状态从外表上看不见,也听不到、摸不着,只能从人的行为方式和状态来加以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因是人的需要,因此,要对人的行为进行的激励,就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人的需要,进而实现对其行为的控制和调整。激励就是创造这种条件的方法,行为科学目前提出了如下激励的理论。(1)XY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对人的基本看法基础上,提出激励人行为的方法。如果对人从“恶”的方面认识,其对行为的控制,就严厉、强制;如果从“善”的方面认识人,其行为的控制方法则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X理论”对人的看法是: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

38、漠不关心;缺乏进取心、怕负责任;超向保守,反对改革。为此,主张采取“强硬的”管理办法,包括强迫、威胁或严密的监督,或者采取“松驰的”管理办法,包括顺应职工,一团和气。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有明显的不足。“Y政府”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能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外部惩罚和威胁不能促使人的努力;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能接受责任和主动承担责任。因此,主张采取激励的办法是:分权和授权;扩大工作自主范围;采取参与制,鼓励自我评价。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该综合两种理论特长,具体对象,具体对待。这种综合“X理论”的方法也称为“权变理论”。目前现实中很多管理的实践中,都

39、采用“权变理论” 的方法。在管理中,采取强硬与温和相结合;分权与调控相结合;自主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2)双因素理“双因素理论”也称“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管理中有些措施因素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调动其职极的工作行为,这些因素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体的作用,有预防效果而不会导致身体健康,所以称为保健因素,如改善环境条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监督、检查、安全奖等;而能起激励作用,调动领导和职工自觉的安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因素的激励安全需要、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得到家人和社会支持与承认、安全文化的手段等。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人的需要的目标或诱因提出来的。在实用中有一定的道理,但在

40、某种条件下也并非如此,即在一定条件下,保健因素也有激励作用。(3)强化理论强化指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的行为受到正强化趋向于重复发生,受到负强化会趋向于减少发生。例如,当一个人做了好事受到表扬,会促使他再做好事;当一个做了错事受到批评,就会使他减少做类似错事。2)欲激励人按一定要求和方式去工作,奖励(给予报酬)比惩罚更有效。3)反馈是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反馈就是使工作者知道结果。4)为了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奖赏(报酬)应在行为发生以后尽快提供,考虑强化的时效性,延缓提供奖赏会降低强化作用的效果。5)以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应该

41、明确规定和表述。只有行为的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对行为效果进行衡量和及时予以奖励。强化理论在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安全奖励、事故罚款、安全单票否决、企业升级安全指标等。(4)期望理论这一理论如下公式表述:激励力=目标效价期望概率。激励力是指调动积极性发挥内部潜力;目标效价指个人对某一行为成果价值的主观评价;期望概率指行为导致成果的可能性大小。这一理论说明,应从提高目标效价和增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两个方面去激励人的安全行为。人对目标价值的评价受个人知识、经验、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影响,而期望概率受条件、环境等因素制约,提高人们对安全目标价值认识,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增强实现安全生产的可能

42、性,是安全管理和工作人员应努力去做的。(5)公平理论公平理论认为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到所得到的绝对收益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收益的影响,即一个人仅看到自己的实际收益,还把其与别人的收益作比较,当二者相等或合理,则认为是正常和公平的,因而心情舒畅地积极工作,否则会产生不公平感,于是影响行为积极性。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应重视“比较存在”的意义及作用,不仅要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还要考虑同类活动及周围环境的状况,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否则会挫伤人的积极性。2 安全行为的激励安全行为的激励是进行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我国长期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管理工作中,这种方法得到安全管理人员自觉或不自觉的应用,特别是随着安

43、全管理学和安全行为科学的发展,这一方法及其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安全行为激励的原理,可把激励的方法分为以下两种:(1) 外部激励所谓外部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力量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设安全奖、改善劳动卫生条件、提高待遇、安全与职务晋升和奖金挂勾、表扬、记功、开展“安全竞赛”等手段和活动,都是通过外部作用激励的安全行为。严格、科学的安全监察、监督、检查也是一种外部激励的手段。(2) 内部激励内部激励的方式很多,如更新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强化观念和情感、理想培养、建立安全远大目标等等。内部激励是通过增强安全意识、素质、能力、信心和抱负等来起作用。内部激励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

44、和劳动保护自觉性为目标的激励方式。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都能激发人的安全行为,但内部激励更具有推动力的持久力。前者虽然可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但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建立在内心自愿的基础上,一但物质剌激取消后,又会回复到原来的安全行为水平上。而内部激励发挥作用后,可使人的安全行为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能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控制行为。从安全管理的方法上讲,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人员,应积极创造条件,形成人的内部激励的环境,在一定条件和特殊场合、特定的人员,也应有外部的鼓励和奖励,充分地调动每个领导和职工的安全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六、 安

45、全行为科学的应用安全行为科学首先应用于深入、准确地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以使人们科学、有效地控制人为事故。同时,安全行为科学可应用于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安全文化建设等,也可以为提高安全专业人员和职工的素质服务。1 用行为科学分析事故原因和责任(1) 事故原因的分析行为科学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个性心理、社会心理、社会、生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生产中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为失误和“三违”的原因是复杂的。有了这样认识,对于人为事故原因的分析就不能停留在“人因”这一层次上,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例如在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时,应分清是生理或是心理的原因;是客观还是主观的原因。对

46、于心理、主观的原因,主要从人的内因入手,通过教育、监督、检查、管理等手段控制或调整;对于生理或客观的原因,除了需要管理和教育的手段外,更主要的是从物态和环境的方面进行研究,以适应人的生理客观要求,减少人的失误。行为科学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挫折行为研究、注意心理与安全行为、事故心理结构、人的意识过程等理论和规律都有助于研究和分析事故的原因。(2) 分析事故责任根据心理学揭示的规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而动机则是由于需要引起。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例如安全管理中开办的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学员来自各个企业,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这种热情是来源于其

47、学习的动机,因为在工作中,一个特种作业人员,缺少应用的安全技术知识和技能,就不可能胜任工作,甚至会引发事故。就是这种实际工作的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动机,进而导致了学习的热情。动机和行为有复杂的关系,安全管理中在对待事故责任者的分析判断上,要从分析行为与动机的复杂关系入手,为此,可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分析事故责任者的行为时,要全面分析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况,任何行为都是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结合效应”。因此,事故责任者的行为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分析个人因素时,要同时分析外在表现与内在动机。动机和行为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同一动

48、机可引起不同的行为。例如,想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这种动机可表现为努力工作,提高效率;也可能出现盲干违章,不顾操作规程等等。2)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例如“三违”这类不良行为,有的是有意为之,明知顾犯:也有是无意失误的情况;3)合理的动机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例如要提高工效,可能会忽视了劳逸结合,造成疲劳工作,从而导致事故。因此,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人的动机入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处理,这样才能既符合实际,又切中其弊,使事故责任处理准确合理。2 在安全管理中运用行为科学(1) 用行为科学指导合理安排工作 根据人的个性心理合理选择工种在国外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我国对专业司机进行心理咨询也有成功的实践。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种或岗位,应该利用行为科学中对于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心理行为规律研究的成果,进行合理的工种和工作的指导安排。在生产安排上,为减少可能的行为失误,要分析情绪、能力、爱好、生理等特点和状态作出合理的协调。(2) 科学应用管理手段安全管理中要善于应用激励理论进行科学管理,如科学运用激励理论激发安全行为,抑制“三违”行为;利用角色作用理论,调动各级领导和安全兼职人员的积极性;应用领导理论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等。(3) 进行合理的班组建设在考虑班组人员的搭配上,为使团体行为安全协调,要研究人员结构效应。如需要考虑班组中的职工气质互补、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建筑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