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调研】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调研】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乡镇调研】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关于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经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党和国家事业全书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从认识、启动、加速建设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形成了一些粗浅的看法。求真务实是先导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标志着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在全国各地已经拉开,这是一件事关各地农民福祉的大事。我县作为一个山区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们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一、把握内涵,在思想认识上求真务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启动之初,避免认识上可能产生的误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内涵。(一)要从时代背景上把握内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思路看,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从背景看,是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经营体制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发展起点更高。从目标看,这次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工作布局更全面。从方式看,这次明确要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扶持力
3、度更大。(二)要从新的要求上把握内涵。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哪里?从核心上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从内容上看,既涵盖了以往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也涵盖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还包括了解决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和环境等日益突出的难点问题。从措施上看,需要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和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进一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大转移支付和扶持农业的力度,完善农村税费改革。(
4、三)要从组织实施上把握内涵。新农村建设具有长期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联系性,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新村”建设,也不只是圈地建新房。新农村建设具有农民主体性,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主体,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扶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必须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二、分类指导,在统筹规划上求真务实(一)要从空间布局上看分类指
5、导。需要以村为单元,有计划分阶段地稳步推进四种类型的村庄建设。一是增强政府所在地和小集镇的辐射带动力,吸引周边的村民进镇,扩大集镇规模;二是合理编制中心村发展规划,完善道路、供排水及其它配套服务功能,引导周边有条件的村民进入中心村建房;三是分布较为松散的村,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可根据发展方向选取适宜地块,编制组织实施新的村庄发展规划;四是对远离集镇和中心村的村,可以采取在原址上编制组织实施村庄发展规划。(二)要从发展差距上看分类指导。我县乡镇之间、村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明显,新农村建设应当有不同的目标,推进的速度和重点也应当有所差距。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应在发展新产业、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建立
6、新机制、树立新风尚和建设新村庄上下功夫;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应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目标,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贫困村则应以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为重点,结合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新农村建设。(三)要从推进策略上看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齐头并进,务求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要找准切入点,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从比较容易见成效的事情入手,从资金筹措容易到位的项目入手,抓好试点示范,扩大建设领域,取得更大成果。三、远近结合,在整体推进上求真务实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当前
7、,着眼长远。不论是贫困村、富裕村,还是高寒村、河边村,都要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让农民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让农民用上清洁卫生的燃料。要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大力发展城乡幼儿教育,巩固完善九年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要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改建乡镇卫生院,大多数村级卫生室达到卫生部要求的基本标准,完善规范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保险,提高农民健康保障能力。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构建社会保障体
8、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产业培植是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首当其冲。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增收了,各项建设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多年来,我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烟、茶、菜、药、菌、畜为主的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繁重任务,必须着眼发展,立足基础,重点培植一批有一定优势、对农村经济拉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大批因特色产业富民的村。一、培
9、植一批茶叶产业村。要把“有机茶”作为重点加快培植,把茶产业作为“一县一品”进行重点建设,使基地规模、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逐年提升。要围绕2010年达到10万亩茶叶基地、建成一至二个集加工转化和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目标,着力推进老茶园的改造,加快新茶园建设,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努力实现茶产业的二次飞跃。二、培植一批蔬菜产业村。要充分发挥我县高山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比较优势,坚持宜菜则菜、连片种植的工作思路,以龙坪为中心,辐射黄堡、后坪、两峪等乡镇,使连片蔬菜专业村由目前的20个扩大到40个,进一步壮大蔬菜这个支柱产业。同时,在城郊、集镇周边形成3万亩时令商品蔬菜基地,并通过调优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
10、扩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10年全县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三、培植一批烟叶产业村。要立足我县适宜种植烟叶耕地10万亩、可开发种植规模约7万亩的基础条件,坚持以沮河流域的歇马、马良、两峪、店垭等镇沿河及半高山地带为重点,以建设国际优质烟叶基地为突破口,推广科学种植,以种烟大户为核心逐步扩大规模,稳步提高产量和质量,力争到2010年达到7万亩种植面积。四、培植一批菌类产业村。食用菌是我县传统农副产品,“燕牌”木耳在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已成为省出口创汇产品,因此具有较高声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荤一素一菌”的科学膳食导向,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市场销售潜力较大,发展前景
11、可观。全县各地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推广袋栽食用菌技术和优良品种为重点,着力推进食用菌产业由松散性栽培向规模化、企业化栽培转变,以扶持大户为导向,通过大户带动,形成专业村,并在重点镇建设专业市场,促进物流发展。五、培植一批药材产业村。我县具有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而且立体分层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人工种植中药材。全县应以已有种植历史的杜仲、厚朴、黄柏、枣皮等国家重点管理品种为主,着力建设木本药材生产示范区,以发展枣皮药材为主,以间种速生短期药材为辅,实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基地2万亩。同时建好以马桥为主的柴胡基地3万亩。并切实抓好药材深加工,通过市场引导药材产业发展,
12、用龙头企业带动专业村发展,力争到2010年各类中药材种植达到5万亩以上。六、培植一批养殖产业村。畜牧产业既是我县农业传统生产项目,也是农民增收的优势和潜力所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应当进一步发挥优势,以沮河流域生猪和清溪河流域山鸡两个养殖带为重点,大力培育生猪和山鸡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养殖小区的同时,依托山林、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业,并积极寻求挂联肉类产品加工集团公司,建立稳定销售渠道,带动畜牧产业发展。七、培植一批蚕桑产业村。桑蚕在我县种植历史悠久,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发展几起几落,近几年来,受市场刺激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规模和效益不断上升,全县已形成以店垭、马良、歇马、马桥为主的桑园
13、面积2万亩。全县要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优良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蚕丝加工企业,促进桑蚕产业尽快上新台阶,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桑园面积达到4万亩。八、培植一批矿化和水电产业村。鼓励各地因村制宜,开发优势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管理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办法;着力解决磷矿资源粗放经营、优质低用、产品结构和矿山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快对采矿权的整合,引导磷矿资源丰富的村,走好集体发展、全村富裕道路。鼓励和引导水电资源丰富的村,做好小水电站项目开发规划,采取境外资金独资、村级独资或股份制投入的办法,加快建设一批村级小水电站,培植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一批因矿致富、因
14、电致富的村。九、培植一批观光旅游产业村。结合生态建设、流域治理和旅游发展规划,以城关陈家河、歇马九路寨、后坪五道峡、黄堡张家沟、南河水库周边等村为示范,因村制宜,选准优势旅游项目,用足用活国家投入生态建设资金,培植一批像“柳林农舍”一样的观光、休闲旅游大户,像尧治河一样的生态旅游村。十、培植一批粮油产业村。以沮河流域沿河村为重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培植粮油大户,稳定粮油生产,抓住国家投资政策机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及低产田改造力度,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集约化规模种植、农产品保鲜加工等五大农业新技术,壮大一批以商品粮油为主体的产业村。农
15、民增收是关键近几年来,我县积极探索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务工经济和出售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27元提高到1936元,年均增长4.9%,打破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要实现“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的目标,必须克服务工经济后续拉动乏力、传统种养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已经很有限等因素的制约,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一靠发展劳务经济增收。目前外出务工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针对当前劳务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建立和完善县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下功夫,通过采取“政
16、府搭台、企业唱戏、定向输出、市场运作”的办法,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要加强转移培训,根据劳务市场的需求,针对性的做好外出务工农民岗前业务技能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并在规模上发挥务工经济的“集团军”效应,着力打造我县务工经济的“品牌”优势。要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扶持力度,适当提高培训补贴额度,给予村组和驻外劳务信息员一定的补助,鼓励金融部门开展外出务工费用贷款业务,对特困人员外出务工的,由相关部门重点予以扶持,乡镇政府要妥善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入学、就医等困难,帮助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要鼓励发展回归经济,支持“务工能人”回乡考察,带资金、带
17、项目、带技术、带信息返乡创业,并优先提供经营场所,努力提供创业的最佳环境,实现“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的双赢目标。二靠提高产业化水平增收。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新农村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努力克服目前我县茶叶、药材、畜牧养殖、魔芋、反季菜等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加大基地建设规模,根据片区发展的原则,形成以村为单位的发展模式,鼓励在高山片区的村主要建设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在中山片区的村主要建设优质茶园、烟叶基地和药材基地,在低山片区的村主要培育大棚蔬菜、粮油基地,形成特色鲜明的高、中、低产业带。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力度,鼓励
18、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尽快形成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着力打响“荆山锦”有机绿茶、“康力”魔芋精粉等特色农产品名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三靠国家政策性投入增收。要加大向上争取政策性资金力度,尽可能多的投放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中去,以此减轻农民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从而相对增加农民收入。通
19、过向上争取农田水利、土地开发整理、林业建设等政策资金,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耕地整理和生态建设,集中搞好一批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强抗御灾害能力,改造一批排涝灌溉设施,增加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通过向上争取以工代赈、财政性扶贫等政策资金,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搞好整村推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各类相关政策资金的争取和捆绑使用,继续推进解决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争取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坚持抓好特困群众的生活救助,探索解决农民就医、养老等具体问题新途径,着力缓解农民因病、因灾返贫问题。四靠发展庭院经济
20、增收。我县农村的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弱、妇”俱多。基于这一实际,要鼓励他们按照“小庭院、大市场、新产业”的新思路,引导农户按照“一塘鱼、一栏猪、一群禽、一片果、一园菜”的种养模式,按照“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要求,实施生态庭院开发,利用山场、田地在房前屋后栽种花果如橘子、板栗,培育食用菌,种植天麻等特色农产品,既绿化美化庭院,又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庭院经济成为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成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选择。五靠发展集体经济增收。要通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减轻农民在公益事业建设上的投入,让农民在参与集体经济发展中得到实惠和回报。发展村集体经济
21、,要按照“定一个好规划、找一条好路子、富一方群众、活一方经济”的思路,因村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通过集体开发矿产、食用菌、林场、果园、菜园、园林、养殖等项目增加集体收入,培植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在1至5年内,使50%的村有集体积累。要在政策制定、项目引进、信贷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给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资产及资源,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公共设施是基础公共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农民生活的必备条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
22、物质基础。我县通过大力实施“十五”计划,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狠抓公共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由于我县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致使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七个完善”上下功夫。一、完善交通网。虽然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含村组)达到2060公里,95%的村已通公路,79个行政村贯通水泥路,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多数村组道路和部分县内循环路、出境断头路档次普遍较低,有的通路不通车,有的晴通雨不通。要抓住国家投资政策机遇,着力建设外联主干、内部循环的农村公路网。着力实施“通达工程”,修建通村水泥路968公里,对歇简道、两白线、五双线、
23、两芭线、寺焦路、朱九路等铺筑油路,对县乡公路破损严重的歇百线、歇简线、冷朱线进行改造,打通九路寨至百峰、麻坑至横冲至分水岭、车丰坪至油坊街三条旅游循环路,建成马良至两峪至龙坪至黄堡、寺坪至金斗至朱家场、歇马至后园至简槽至温家垭至欧店县内三条循环道;积极做好竹溪至麻城、孟楼至房县高速公路保康段开工前的准备。二、完善人畜饮水工程。加快农村“饮水解困”及“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突出解决居民取水的水平距离大于1千米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至100天的饮水困难问题,解决每升水含氟量超过1.1毫克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采取国家投入、部门帮扶、群众自筹的办法,因地制宜兴建集中型、院落型、分散
24、型饮水工程,突出解决47个村4.86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及3.46万人饮水难问题。推进县城供水体制改革,改造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质量。对乡镇供水站全面扩建配套,确保干旱年景用水需求。三、完善水利设施。建立起供、排、灌、蓄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建设骨干供水工程,启动三溪沟、尤家河、黄坪等水库工程。建设金盘洞水库,完成茨沟、老贺沟、大畈、水田、西峪、大龙潭、雷公滩、后园等水库除险加固。加固集镇河堤,基本建成县城、集镇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防洪减灾体系。完善马桥灌区、重阳灌区设施,提高灌溉效益。争取大龙潭灌区立项建设,做好城关、简家坪、庙坪、重阳等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前期勘测和立项工作,力争建成2至3个小流域
25、治理示范项目。四、完善电网。我县目前还有不通电户838户,分布在121个村,要贯彻落实“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精神,加速建设“户户通电”工程。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向内挖掘潜力,完成未网改村和半网改村的电网改造。努力服务全县重点建设,形成可靠的供电保障体系,重点建设马桥220千伏变电站、黄土坪变电站二级工程、县城变电站增容改造项目,建设谷城汾阳到马桥、南漳至马桥220千伏输电线路,打通黄土坪至马桥110千伏输电线路,架设马桥至横溪35千伏输电线路。完成35千伏寺坪、后坪、店垭、尧治河、田安变电站改造工程。新建4条110千伏输电线路、3座35千伏电网、110千伏马良变电站。在农村开展标准台区、标准
26、线路建设,消除农村电网安全隐患。五、完善卫生设施。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按照诊断室、观察室、注射室、药房“三室一房”分设的要求,三年内完成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对乡镇卫生院危旧房进行改造,争取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相应的设备配置标准。加快县城区医院建设步伐,突出抓好县人民医院标准化住院大楼建设,增强救治功能。六、完善教育设施。兴建寄宿制学校,逐步改善学生食宿条件,本着“经济、实用、整洁、安全”的原则,拟定中小学危房分年度改造计划,对D级危房拆除新建,对C、B级危房维修、改扩建或新建。加强职业教育,整合现有资源,组建“保康县中等职能技术学校”,积极
27、争取国家“县级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的政策资金,建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七、完善信息网。推进“三网整合”,提高通讯质量和电话普及率,实现农村通讯全覆盖。在现有“村村通”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城镇光纤传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以及小灵通网的建设,扩大小灵通信息入镇进村范围,通过无线接入技术,解决边远村级网络“村村通”问题。增加CDMA基站、移动基站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实现手机信息无缝隙覆盖。基本普及宽带网,有条件的集镇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城区有线电视实行数字化传输,县电视台自办节目在集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人居环境是形象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它与改善人
28、居环境相辅相成。近几年来,我县坚持深入推进解“五难”,有力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但由于我县农村面大、分散、基础薄弱、政府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脏乱差”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整体人居环境较差,必须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一、整治旧村改善人居环境。旧村整治是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环境、公益事业、农民住宅等进行治理完善,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旧村整治是花小钱、办大事、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推进我县旧村整治,一要整治道路交通。硬化、绿化村级主干线达到90%以上,人流密集路段,设置限速标志。二要整治供水。邻近城镇的村,连接城镇供水管网供水到户。有条件的村建设联村联片集中供水工程,暂无条
29、件的村加强对分散式水源(水井、水池、水窖等)的卫生防护。三要整治排水。有条件的村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排放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等水体。做到生活污水排放有序,公共池塘水面卫生,自然水流渠道畅通。四要整治电力电信设施。对农村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进行统一规划架线。五要整治农民住宅。按照房屋结构体系简单、牢固、符合规范的安全要求,对部分住宅进行改建,对干道两侧建筑进行立面修整和粉刷。六要整治公共活动场所。有条件的村建成一个体育活动场所、一个文化室、一个广场或花园,配置村务公开与科普宣传栏、阅报栏、旗杆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七要进行粪便处理。在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公厕,对
30、公厕、户厕、禽畜饲养场(点),建立并执行清扫、消毒等防控疫病制度。八要进行垃圾处理。在人口集居点建立垃圾处理池,对生活垃圾及时、定点分类收集,集中填埋。通过旧村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目标。部分经济基础好的村实现“小别墅、小洋楼幢幢相连,柏油路、水泥地亮光闪闪,风景树、观赏花比比皆是,卫生间、洗澡间家家都有,沼气灶、沼气灯干净卫生”,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二、建设新村改善人居环境。新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因村制宜,合理布局,抓住移民迁建、项目建设、农民自建房等机遇,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一是建设山水园林型新村。选择农户居住集中的河边村、路边
31、村,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治山、治水、造林绿化,改善村容村貌,建成青山拥抱、绿水环绕的山水园林型新村。二是建设城郊现代型新村。以县城郊区和集镇周围的村为重点,进行相对集中的建设,引导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有计划的实施搬迁,使农民变市民。三是建设田园风光型新村。以半山、高山的田野平旷村为重点,建设产业小区、专业户和商业网点,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农田环绕、水利配套的田园风光型新村。四是建设古朴农庄型新村。以保存较好的古民居院落为重点,以古色古香为基调,对始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物,科学整修,建成古朴农庄型新村。五是建设民俗文化型新村。以旅游景区为重点,以
32、地方风情文化为主题,以有条件的农户为平台,兴建“农家乐园”,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一条龙服务,鼓励引导农民重点搞好花卉、盆景、土特产品、天然药材、名茶、工艺品等系列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形成旅游农家乐园。三、扩建城镇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改造现有城镇,提升服务功能。有重点地建设发展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扩大住宅供给,改善居住条件,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二是发展城镇经济,扩大人口容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休闲服务、文化娱乐等二、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
33、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三是推进移民搬迁,扩大城镇规模。对高寒边远、基础条件差,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区,通过采取集中式、整体式、梯级式搬迁模式有计划的进行搬迁。以易地移民为契机,慎重选址、科学规划、配套建设,吸引更多的农民集中入住,建立功能齐全、各具特色、充满生机的移民开发小区。四、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建设,鼓励大户造林、企业投资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禁止乱砍滥伐,治理裸露山体、坡地。二是加强村内绿化。按照人均不低于15平方米的绿化用地标准,规划布置中心绿地及公共场地的绿化。
34、组织群众利用路旁、宅院及宅间空地,种植乔、灌、花、草相互搭配的绿色植物,鼓励群众养盆花、盆景,美化庭院,形成“处处是景、步步闻香”的花园式人居环境。三是建设生态庭院。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实施“一建三改”工程,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人居环境舒适化。四是加强城镇生态建设。走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相协调的城镇发展道路,加强城镇间绿地建设。把城镇污染综合治理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综合治理污染,增强环保意识,建设环保设施,企业污物达标排放,多法并举,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新型农民是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
35、会经营、有觉悟的新型农民。要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农民素质培训作为一项工程来抓,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培养和培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蓄积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一、对象上突出五个层次:一是围绕建设科技明白人队伍抓培训,要按农业生产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使他们掌握农林牧业实用新技术,以及大面积推广的新品种、新项目,每户达到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二是围绕建设带头人队伍抓培训,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是围绕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抓培训,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农民,通过政策引导、信
36、息服务、创业扶持等途径,鼓励他们独资、引资创办企业,加工转化农副产品,将其培育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民企业家;四是围绕建设农民工转移队伍抓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使他们掌握用工量较大的餐饮、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掌握基本权益保护、法律、城市生活、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主要通过订单、定点、定向的形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五是围绕建设农民技术员和能工巧匠队伍抓培训,使他们成为农业科技的播种机和行家里手,成为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服务员。二、内容上突出五个重点:一是突出科技,注重讲求实际、实用、实效相结合,重
37、点培训有利于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和新技术,培训在农村工作及生产中迫切需求的技术;二是突出环保,重点培训有利于农民提高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知识;三是突出营销,重点培训有利于农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经济知识与技能;四是突出公德,重点培训有利于农民提高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等;五是突出素质,重点培训有利于农民掌握运用农业科技的文化知识,大力推广科技部门的星火计划、教育部门的燎原计划、农业部门的丰收计划、妇女部门的春蕾计划,使农民的文化素质同先进科技应用相
38、适应、智力同资源开发相适应。三、保障上突出三大体系:一是打造农民素质培训特色基地体系,有效整合分散在各职能单位的劳动技能培训机构,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任务,使分散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组建“保康县中等职能技术学校”,扬起培训基地龙头;利用好县乡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及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运用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建立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建立农民素质培训投入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和落实有关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农民培训投入体制,通过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部门凑一点、向上争取一点、个人出一点等
39、多条途径筹集资金,多方联合建立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研究制订保康县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专项资金补助办法,使农民培训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三是建立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体系,坚持上下结合、左右衔接的原则,建立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培训组织体系,组建县、乡两级农民素质培训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村、企建立培训联络员;将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列入各级考核范围,制订考核政策,拟定农民素质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通过认真做好确定对象、周密计划、精选基地、优择良师、明确教材标准、机动时空等工作,实施好农民素质高标准规范化培训。四、目标上突出十种类型和
40、四大风气。通过认真开展10万农民的培训工程建设,力争形成一大批烟叶专家型、茶叶专家型、蔬菜专家型、养殖专家型、旅游经营专家型、药材种植专家型、食用菌栽培专家型、务工能人型、经济林经营专家型、商务服务专家型等十种类型的农民,使他们成为各个行业的致富能手和典范,大张旗鼓地对他们进行表彰和宣传,并组织他们在全县各村巡回演讲,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现身说法,让农民群众听其言,信其道,学其技,形成“一种类型带一片、十种类型富全县”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格局。通过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广泛开展“三德”和“八荣八耻”等教育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小农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消除,以富为荣、以
41、贫为耻、勤劳致富的求富之风;形成能够快速对接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求知之风;形成住宅美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的求美之风;形成远离麻将桌、远离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俗,广泛开展喜闻乐见文艺活动,文化生活较为丰富的健康向上生活之风。长效机制是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社会工程,从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必须探索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机制,以制度来保证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推进。一、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拓宽多种建设资金的渠道,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培植农村的优势产业。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并用好国家扶持资金。各职能部门应紧盯我县属于省定国贫县这个大政策带来的一系列投资政策,积极向上申报财
42、政性扶贫、老区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村级公路硬化、一建三改、以工代赈、救灾救济等常年已有政策下的国家投资项目,同时注重摸清国家作出建设新农村决策后,相继出台的符合我县实情的投资政策,确保每年有针对性地申报一大批项目,到位一大笔资金,建成一大批项目。对于国家扶持的资金,坚持实行“突出重点、捆绑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按照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各类资金,加强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用水、沼气、垃圾集中处理等方面的建设。二是引导和支持农民积极投入建设新农村。始终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村级集体经济有积累的村,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投入到完善基础设施和住房环境改善上,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或较差的村,要完善“
43、一事一议”制度,围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办的事,开展投工投劳或投资,调动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热情。三是调动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继续实行部门对口挂联农村;鼓励各类企业与乡村建立交流关系,进行“一帮一”的支援,提倡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各村支“两委”要结合村情,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引进村外资金,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培植以旅游、特色产品基地、农副产品加工等为载体的支撑项目,增强村级集体收入。二、建立长效的考核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列入乡镇、县直单位包扶村的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各级班子执政能力、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
44、一督查、半年一考评、年终一考核的考评制度。通过充实考核内容,完善考核办法,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进行考核。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考核过程中,还要建立问责制度,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既要注重政绩,又要注重责任,防止有的以达标形式来进行不切实际的建设。三、建立长效的典型引导机制。各级政府、新闻媒体认真解释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和政策,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由陌生到了解,由了解到理解,最终支持并参与新农村建设。贯彻选点具有代表性的原则,既要优先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布点,又要注重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村布点,据此确立市级示范村、县级重点村、乡镇级基本达标村的新农村建设
45、目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运作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各级领导的联系点、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整村推进点等有机结合起来,将办点示范的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工作任务分解到时段,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把试点村建成样板村,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并及时总结办点经验,充分挖掘先进典型,积极向外宣传推介,不断强化试点村制定规划、推进工作、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为推动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四、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必须从制度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重解决群众反映的上学难、看病贵、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纠纷解决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整合基础教育和卫生资源,探索免费预防、大病免费医疗等
46、相关制度,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教育和卫生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农村特困群ti的救助和老龄人口的保障,完善农村特困群ti救助体系,确定救助标准,逐步提高保障范围。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对独生子女户增加补贴。五、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按照选人标准、选人程序,规范选举活动,让群众选举自己满意的、信得过的人管理村务。抓好村民小组长队伍、村民代表队伍、民主理财小组队伍建设。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务公开等完备的规章制度,凡是群众关注的问题,定期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既要确保党支部在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切实扩大村委会的制度空间,加大村委会的自主性,减少各级对村委会工作的行政干预,积极探索建立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三种组织相互制约的新型关系,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强对村干部的任职培训、任期培训及进修培训、学历教育,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障村民自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