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方案】江门市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方案】江门市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体育方案】江门市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市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为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粤府201258号),认真贯彻市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推动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幸福江门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侨乡”的核心任务,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体育发展理念从重成绩、重奖牌向以人为本、体育惠民、服务民生转变;体育
2、发展格局从突出竞技体育向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带动的全面发展转变;体育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向注重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体育发展管理从经验型向把握和运用规律的科学型转变;体育发展主体从政府管办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微观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相结合转变;体育公共服务从城乡、区域、群体间的不均衡发展向均等化和协调发展转变。二、总体目标经过5到10年的努力,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上迈出坚实步伐,实现我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均衡发展。(一)群众体育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着力推动“民生体育”发展,实施“体育惠民服务”,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
3、、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健身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逐步满足,体质、生活质量状况和幸福指数显著改善,进一步巩固扩大深化创文成果。(二)竞技体育竞争力显著增强。以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及备战第十四届省运会为契机,传统、优势项目省内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水平有新突破,后备人才质量明显提高。(三)体育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体育场馆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不断提高,体育彩票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高危险体育项目监管力度加大,体育市场进一步成熟规范,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
4、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体育工作以人的幸福为根本,更好地服务民生,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坚持统筹兼顾。创新体育发展模式和方式方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三)坚持改革创新。发扬先行先试精神,不断探索体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将体育工作纳入科学化、法治化轨道。改革传统的体育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增强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力,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体育资源基础作用的机制。四、工作任务
5、(一)以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粤府2011138号),建立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为核心,着力推动全市体育工作在领导力量、资源配备、政策导向等方面向群众体育倾斜,推动各市、区强化体育工作职能、转移体育工作重心,加快建立以群众体育为中心的体育发展新模式。蓬江区、江海区、恩平市等市区先行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改革机制等方面开展试点,强化以群众体育为中心的制度设计和经验推广,进一步夯实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1、夯实体
6、育公共服务基础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圆满完成滨江体育中心和北新区元宝山体育公园建设任务,江门市区和各市中心城区建成“十分钟文化体育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体育圈”。突出以“侨乡文化”为主题,吸引更多的海外乡亲捐资修建镇一级体育场馆,力争全市每个镇街都建有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广场和使用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活动场所。落实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规划,完善配套的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0%。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逐步健全以市、区、街道、村居四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基础,行业、单位、社会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的场地设施网络。(市
7、体育局牵头,各市、区政府,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文广新局、市外侨局、市规划局、市总工会等部门配合)2、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惠民工程”,加大场馆开放、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及健康咨询等四个方面的惠民力度。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组织,推动各市、区建立完善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支持镇街、村居委会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群众性体育组织,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90%。推动学校、社区、体育场馆发展体育俱乐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管理,80%以上的市、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60%以上镇街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站,80%以上的村居建有体育
8、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全市人口比例达到2。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积极推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行体育服务下乡、体育进社区的惠民工程。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和统计分析,每年体质测定人数不少于本地总人口的0.5-1,全市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珠三角的平均水平。(市体育局牵头,各市、区政府、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统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部门配合)3、丰富体育公共服务活动内涵把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主题,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群众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引导人民群众进行高雅、时尚、休闲的体育运动,“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群众
9、体育热情持续高涨。继续实施“健康江门”体育行动计划,利用全民健身日、体育节、节假日、重大节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大型体育主题活动和小型多样的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充分参与的发展新格局,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日常化、生活化。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和群众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一地一品牌”全民健身活动,“百姓健康舞”、“社区居民篮球赛”“绿道体育”等健身品牌活动覆盖率达到80%,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7%左右。积极协助“蔡李佛”、“咏春拳”的推广和宣传,不断提升侨乡武术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大学生、少数民族、农民、职工、老年人、残疾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类人群的
10、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开展。完善群众体育竞赛项目体系,优化传统项目,推广新优项目,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体育竞赛平台。(各市、区政府牵头、市老干局、市教育局、市民族宗教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局、市文广新局、市外侨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部门配合)(二)以提升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推动竞技体育科学调整和发展坚持以弘扬奥林匹克、中华体育精神和侨乡体育文化为主旋律发展竞技体育,不以竞技比赛成绩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进一步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及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制胜规律、备战参赛规律、运动队管理和训练规律的认识,完善符合我市实际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训练管理
11、体制。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竞技体育的积极作用,带动各类体育活动开展。1、科学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结构牢牢抓住申办第十五届省运会及备战第十四届省运会为机遇,本着“巩固优势项目,培育潜力项目,补充短缺项目,强化薄弱项目”的原则,深入领会省运会改革精神,调整优化训练布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发展省重点项目和市优势项目,集中力量打造田径、游泳、排球、跳水、柔道、蹦床、篮球、乒乓球等一批具有侨乡特色和省内竞争力的品牌项目,形成省运会金牌新的增长点。根据省运会赛制、设项等调整,完善市、县(区)两级综合性运动会制度。转变竞技体育备战方式,提高备战省运会的实效性,走精兵之路,从依靠规模投入转变为主要
12、依靠科学训练和精细管理,努力提高竞技水平。加强、完善竞技体育信息化建设,提高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市体育局牵头,各市、区政府、市科技局配合)2、完善竞赛制度、加强竞赛管理继续完善各项竞赛制度,充分发挥赛事的杠杆作用,实行竞赛分级管理,调动各市区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根据省运会的总则要求,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完善学校竞赛体系,增加传统校的竞赛制度,形成市(地)、县(市、区)级传统校比赛、区域协作比赛和校际比赛相结合的竞赛体系。不断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建立竞赛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制度化培训机制,保证经费投入。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逐步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应侨
13、乡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市场自主、形式多样的竞赛管理体系。(市体育局牵头,各市、区政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配合)3、强化选材、训练、输送工作充分发挥科研、教育、人才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努力把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各市、区业余体校打造成为我市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狠抓训练常规管理,规范运动队管理,加强教练员训练常规检查,严抓运动员训练学习风气,促进训练质量的全面提高。做好参加省赛运动员注册、训练、组队比赛等各项参赛工作,加强、完善竞技体育信息化建设,提高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建立健全业余训练网络和工作体系,适应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在发展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体育中发
14、现和选拔运动人才,探索运动员选拔、培养、引进新机制,着力构建支撑我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水平和输送率。加强体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协作,进一步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市体育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各市、区体育行政部门配合)4、推动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把学校体育纳入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体育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加强体校文化教育,确保各级体校文化教育实现“三纳入”(纳入本级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文化课教师纳入本级教育管理范围)。广泛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组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校园足球等各
15、项课外体育活动,切实把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达到95%以上。积极创建体育传统学校,集中优势力量创建一批水平高、管理严、效益好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逐步形成紧密衔接、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训练网络。根据青少年成长规律和体育教育工作特点,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建立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制度。(市体育局牵头,各市、区政府、市教育局配合)(三)以实现体育产业综合效益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作为幸福导向型产业的积极作用。在充
16、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更多依靠市场化、社会化手段繁荣城乡体育市场,形成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互补充、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多样化的良好局面。1、加快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布局,积极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体育产品和服务升级。加大对我市蹦床制造、美格顿LED体育场管照明、长河集团建设户外篮球场、运动服装制造等品牌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赛事和体育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利用体育赛事与体育活动的带动作用,引导
17、体育消费市场发展。延长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的结合,打造体育、旅游、文化一体化品牌。(各市、区政府牵头,市发改局、市经济与信息化局、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市旅游局等部门配合)2、加大体育彩票发行的工作力度密切跟踪分析彩票市场变化情况,创新体育彩票运行机制,拓宽体育彩票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市场份额,争取每年销售总额增加10%。推进全市网点形象改造建设,逐步将各市、区专管员全部纳入省专管员系统统一管理。秉承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按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规定管好用好,按不低于60%的比例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主要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市体育局牵头,
18、各市、区政府、市财政局配合)3、盘活体育场馆资源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模式,不断丰富体育公共服务实现方式,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和运营能力。加快体育系统产业单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发展活力。以高危险体育项目监管为重点,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的管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好体育安全关,加强监督,严防事故。加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市体育局牵头,市人社局配合)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强化职能。为全面推进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到位。由市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协调和推动实施
19、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规划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把抓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工作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幸福侨乡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推进我市体育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将我市体育工作与巩固扩大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将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工作绩效列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目标。要把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纳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加强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要加快转变政府体育职能,理顺管理、调控、经办、服务、监督等各个环节,构建适应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运行机制。2、加大投入,完善体系。明确工作部署,实施分步推进。加快各级体育部门从
20、“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落实政府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投资主体责任,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或由社会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举办、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运作。扩大公共财政对体育工作的保障覆盖范围,要切实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项目及公共体育设施项目分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确保相关经费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增加。调整优化体育经费使用结构,加大对群众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扶持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镇街、村居群众体育活动扶持力度,在经费、物资、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金融、土地、价格、规划等相关政策,切实落实相关税
21、收优惠政策。3、深化改革,增强活力。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落实。各级体育部门要牢牢把握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主线,加快研究部署,尽快实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新突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体育科学发展。进一步改革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竞赛等手段,建立灵活多样的调控机制,切实发挥对体育事业的领导、协调、监督作用。按照“重在参与、重在交流、重在健身、重在快乐”和“讲求实效、厉行节约、简化形式、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推动群众体育竞赛模式创新,引导群众体育广泛深入开展。4、健全机制、培养人才。强化工作延伸,构建长效机制。要围绕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健全体育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鼓励广大体育工作者创造性开展工作。认真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特聘计划、体育人才培训专项计划,健全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体育人才成长激励政策,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引领和支撑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综合能力。不断改善基层体育工作条件,落实有关待遇和政策,帮助基层体育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