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健身休闲运动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健身休闲运动发展规划.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健身休闲运动发展规划目前,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机制欠缺,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共享不够,有效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为贯彻落实城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推动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城市人民群众的健身休闲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为核心,大力发展健身休闲运动,构建完善的城市健身休闲运动服务体系
2、,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休闲需求,拉动体育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协同发展进程。(二)发展原则1统筹谋划,合理布局立足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积淀、现有基础与发展潜力,因地制宜,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城市设施空间布局、组织建设和健身休闲活动开展,形成优势互补、互促互进的发展格局。2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调动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3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城市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央地之间的协同,推动健身休闲运动与文化、旅游、养老、
3、健康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4先试先行,注重实效选择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地区建设健身休闲场地设施示范工程,支持打造一批影响大、带动力强的健身休闲赛事,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增强各项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空间布局得以优化,以城市重要城市和重点区域为支点,以运动休闲区为平台,以运动休闲带、运动休闲走廊为纽带,以运动休闲城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乡村为节点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健身休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健身休闲产品与服务更加丰富,群众健身休闲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参与健身休闲活动人数不断增加, 到2020
4、年城市地区常住人口中经常参加健身休闲活动人数达到3850万,到2025年达到4150万,推动实现知名运动休闲目的地基本建成。二、主要任务(一)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跨省(市)协调机构,实现规划统筹与协调,重大项目统一布局,完善沟通、会商与合作机制,制定跨区域合作计划,推动重点项目落实。探索设立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发展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城市联合性健身休闲社会组织建立、品牌赛事培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主动配合新区建设,开展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运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先试先行工作。(二)完善空间布局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结合城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
5、然资源,构建“一地”、“五区”、“五带”、“六路”基本空间布局。国际知名运动休闲目的地(“一地”)。以健身休闲运动为龙头,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动能,形成区域健身休闲产业聚集区,打造国际知名运动休闲目的地。运动休闲区(“五区”)。以新区为中心,在城市南部建设与新区发展定位相适应、引领世界健身休闲运动的运动休闲试验区;在城市西北建设以开展冰雪和户外休闲运动为主的运动休闲区;在城市东北建设以开展山地户外健身休闲运动为主的运动休闲区;在城市西南建设以开展山地户外和水上健身休闲运动为主的运动休闲区;在城市东部建设与世界一流城市副中心相配套的、以城市社区健身休闲
6、为主的运动休闲区。环城市运动休闲带(“五带”)。依托城市山野、江河湖海、湿地、草原、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已建成的近160个健身休闲运动场地设施,打造草原、山野、湿地水库、滨海港口、冰雪五条运动休闲带。运动休闲走廊(“六路”)。沿着以城市为中心向六个方向放射的交通运输主干线,采用“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健身休闲”的发展模式,打造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的运动休闲城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动休闲乡村,形成六条运动休闲走廊。专栏1运动休闲区运动休闲试验区:依托新区建设,以最大的淡水湖区域内丰富的湿地和水资源为基础,建设可开展水上、骑行、徒步、球类、游泳等健身休闲活动,与新区发展定位相适应、引领世界
7、健身休闲运动的运动休闲试验区。运动休闲区:充分利用冰雪资源开展冰雪健身活动。重点进行滑雪核心区域各滑雪场、中央游憩区、围场滑雪场场地设施的改造和扩建,扶持建设级冰雪运动示范城市和冰雪装备制造基地。利用水库开展环水库健身休闲活动。充分利用其周边的温泉等自然条件,以及水库的水资源优势,开展垂钓、滑沙等休闲体育活动。利用草原开展草原系列健身休闲活动。专栏2环城市运动休闲带草原运动休闲带:在城市利用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建设草原健身休闲带,开展自驾、骑马、航空、滑草、骑行等运动项目。山野运动休闲带:沿燕山山脉走向,开展以徒步、骑行、登山、水上漂流等为主的健身休闲活动。湿地水库运动休闲带:利用城市丰富的湿地
8、和水库资源,开展徒步户外、钓鱼及水上运动为主的湿地水库运动休闲带。(三)着力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城市各级体育总会改革,努力形成“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人群体育协会”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构建小政府、强社团、大社会的新格局。大力引导、培育、扶持城市体育社团、体育类社会服务机构、体育基金会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创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户外健身类体育社团,积极培育社区、农村乡镇等基层健身休闲组织,重点扶持冰雪、航空、山地户外、水上等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支持城市体育社团跨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加强体育社会组
9、织能力建设,加大向群众健身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四)加强场地设施建设根据城市主体功能区要求,结合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等健身休闲运动场地设施。依托运动休闲区、运动休闲带、运动休闲走廊,因地制宜试点建设运动休闲示范区。推动城市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在现有公园建设体育设施,完善各类球场、冰雪运动场、登山健身步道、城市健走步道、健身房(馆)、全民健身中心以及通过型和度假型露营地等场地设施。建立城市体育场馆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有效开放,提高已有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10、,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围绕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需求进行改造升级和资源共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育场馆+互联网”建设,提升各类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五)引导运动项目发展完善运动项目区域布局。鼓励城市积极合作普及推广大众健身休闲运动项目。大力支持冰雪运动项目发展,推广和普及群众冰雪运动,推广冬奥会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市冬运会的浓厚氛围。积极培育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进一步扩大健身跑、健步走、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运动项目的群众参与规模,完善活动开展条件。挖掘、扶持、推广城
11、市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传统运动项目,形成常态化的活动机制。开发适合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职业人群、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特点的健身休闲项目。(六)打造精品赛(节)事打造国际精品赛事,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际健身休闲赛事,创新拓展城市户外健身国际品牌赛(节)事,进一步提升已有国际赛事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巩固培育区域性品牌赛(节)事,大力开发水上、户外和极限运动等项目的区域性品牌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冰雪运动赛事,建立以“大众冰雪季”为主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运动活动为支撑的群众冰雪运动赛事活动体系。打造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国内外影响
12、力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冰雪运动品牌赛事。广泛开展适合不同人群、不同行业特点及城市地域特点的群众身边的健身休闲赛事。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商业机构举办城市健身休闲赛事,采取政府购买、奖励等办法支持群众性健身休闲赛事发展。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城市要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协调解决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城市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有专门机构负责该项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二)强化政策支持切实落实现行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税费、价格、土地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保障健身休闲运动发展用地空间,并纳入城市各级政府土地利
13、用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对使用荒地、荒山、荒滩以及废弃矿山等土地建设健身休闲运动场地设施的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健身休闲运动场地的房产、土地符合体育场馆减免税条件的,可以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确保健身休闲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进一步简化重大工程项目审批程序,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推动修订完善地方全民健身立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三)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整合城市高校资源,协同培养健身休闲运动赛事策划、市场运作
14、、经营开发、体育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利用城市优质教育、科技资源,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有资质的培训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城市健身休闲人才合作培养基地”,实现资源共享。打破地域分割、分类管理的传统模式,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健身休闲人才市场体系。推动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四)完善投入体系完善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构建以社会资金为主体,财政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优化政府投资方向,改进投资使用方式,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建设、赛事运营、教育培训、器材装备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发展。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增强城市健身休闲产品供给能力。(五)加强监督评价城市体育、发改、旅游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明确规划期间本地区落实城市健身休闲运动协同发展规划的目标、项目、要求和措施,研究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并认真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绩效评价。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与监督检查,加强城市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定期开展专项评估,对重点目标、重点示范区建设进行专项督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