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5317596 上传时间:2022-01-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十四五“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数字城市”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加快培育数字时代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创造力,推动城市市转型升级,根据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省关于加快建设“数字城市”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城市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关于网络强国、智慧城市、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战略部署和城市“数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紧抓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遇,以破除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障碍为抓手,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关键价值,夯实数字基础,汇聚数据资源,创建“城市超脑”和“工业大脑”,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培育数字社会,建成富有特色的工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市、城市治理精细化示范市、数字包

2、容发展示范市和融合发展示范市。2、逻辑框架。“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以“智造升级”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框架思路可以概括为“1365”,即紧扣城市全要素数字化转型“1”条主线,紧抓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发展“3”大方向,力推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丰富数字生活、提升数字治理、促进数字融合、夯实数字支撑“6”项任务,开展工业转型数字化、城市治理精细化、政务服务高效化、乡村发展包容化、区域协同一体化“5”个优先行动。3、技术架构。“数字城市”建设秉承“三融五跨”核心理念,构建涵盖数字设施、数字资源、数字平台、数字应用、数字安全五大方面。数字设施:统筹建设集约共享、先

3、进高效、安全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统一部署通信网、政务网、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等方面的设备设施和通用软硬件平台。数字资源:完善城市基础库、主题库,加强数据全周期管理,促进城市数据全面汇聚、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合理使用、云化服务,实现统筹管理和高效利用,完善城市大数据治理体系。数字平台:建设以“城市超脑”和“工业大脑”为核心的共性平台。构建“城市超脑”支撑城市数字城市操作系统,加强基于城市大数据资源的分析挖掘和辅助决策,提升城市综合运行管理水平;构建“工业大脑”,支撑服务传统工业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促进产业链整合协同、促进区域高效分工协作。整合内部地理信息、大数据、中间件等能力支撑,引入第三方平台人

4、工智能等能力服务,全面促进城市智能升级。数字应用:指围绕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生活、数字治理、数字融合应用领域,强化跨领域、跨行业的智慧应用,推进全业务快速响应和高效协同,促进城市市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数字安全:构建全市协调统一的城市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围绕数字设施、数据资源、数字平台、数字应用等完善网络安全工作体系、技术体系、软硬件设施体系,有效保障设施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支撑数字城市安全有序发展。(二)发展原则1、高点定位,前瞻思维。2、创新引领,数据驱动。3、赋能提质,利民惠民。4、开放包容,多元发展。5、兼容并蓄,安全发展。(三)发展目标

5、以创建示范性数字城市为总体目标,着力构建工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市、城市精细化治理示范市、数字包容发展示范市和长三角融合发展示范市。到2023年,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和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融合创新取得明显突破,数据要素发展关键作用,部分领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数字城市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地市级先进行列。到2025年,创新引领、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发展新模式全面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创造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表 “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目标三、重点任务(一)打造数字经济新生态把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

6、转型,释放数据资源要素价值,构建数字产业新生态,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打造“数据赋能”生产新方式。图 数字经济任务框架图1、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智能制造进程,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推广工业机器人应用,推进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支持企业服务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平台建设,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支撑“工业大脑”的市级工业大数据平台,优化提升企业运营管理决策、资源配置、产品管理效率和效益。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铜加工、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以本地化为主的工业互联网网络、

7、平台、安全体系建设应用试点;在其他领域,引导企业融入主导性工业互联网体系,实现生产组织创新、制造模式创新、产品及营销模式创新。2、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支持围绕铜基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行业性电商平台;建设区域性电商平台,打造集商品贸易、快递物流、融资支持等于一体的电商集聚区。发展跨境电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企业、种养殖基地开展电商应用。创新民生领域电商应用,实现社区商业与便民服务、社区政务、物流配送的互联互通。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切入点,打造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推动物流业与电子商务、制造业等协同发展。以枞阳

8、县、义安区为重点,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市智慧旅游体验中心平台、县区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发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应用,推进3A级旅游景区无线网络覆盖。实施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四级联创,加强省级旅游小镇、旅游研学旅行基地、健康养生休闲基地等新兴业态的培育和管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推出具有“青铜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3、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推广智能大棚,推进种养殖精准化应用。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构建成集生产检测、技术咨询、市场信息、安全溯源等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智慧服务体系。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

9、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推进县(区)村两级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各类农村电商项目,推动农村电商普及应用。构建多元化的农业供销服务体系,实施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程,发展智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开展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大棚种植、禽畜水产养殖、农产品销售流通等提供科学指导。开展针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数据运营服务,打造城市智慧农业生态圈。4、推动数字产业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信息技术服务,面向领域应用,加强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应用软件开发。支持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依托数谷园区,发展数据采集、分析、发掘、展现、交易及云计算、物联网、3D

10、打印、影视、动漫、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在金融、电信、互联网、工业、健康、交通等信息化基础好的领域探索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培育大数据应用新模式。推进半导体先进装备和关键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大力引进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培育芯片设计制造等上游核心产业,延伸发展半导体模组、电子整机的系统集成,壮大产业规模,培育骨干企业,构建城市特色的半导体产业链。依托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设面向全国的“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城市公共安全平台、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城市安全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基地和“互联网+公共安全”产业园,推动全市公共安全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和产业培

11、育。以腾讯公司为龙头,与本地电竞企业合作,培育发展电竞产业。(二)创建数字政府新模式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流程优化,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行政履职、管理决策效能与水平,打造阳光、智能、高效的整体政府。1、促进政府决策科学智能。完善“用数据服务、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的运行框架,推进科学决策、高效管理与精准服务一体化,打造数据驱动的政府科学决策模式,实现决策过程的事前预测、事中感知、事后反馈。建设城市“城市超脑”,通过全面感知、泛在网络等构建城市数字神经系统,加强全方位数据融合分析和辅助决策。构建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实现对城市体征的全面可视化监测,对城市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描绘,支撑全市城市运

12、行、应急联动和科学决策,提升城市运行全景化展示水平。2、推进政府履职协同高效。探索建立目标导向的职能设计、透明快捷的协同过程、多元互动的动态反馈机制,全面优化政府管理流程。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统筹有力、整体推进”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组织体系,实现全透明、可核查管理,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深入推进业务协同,探索建立多部门间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政府运作效率效能。推动构建上下层级联动、内部管理与对外服务协同、线上线下业务融合、服务入口高度集成的整体政府,形成上接下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化“数字政府”。3、推进政务服务便捷高效。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完善网上办事、实时受理

13、、统一查询等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政务服务数据和服务对象数据的挖掘分析,推动政务服务供给精准化、个性化、便捷化。强化政务服务绩效考核,拓展政务服务监督深度和广度,加强基于数据支撑的政务服务状况评估、监督和考核。完善效能监督系统指标要素和规则库等建设,将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咨询投诉、公共资源交易等运行情况全面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形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监督留痕、责任可究的完整信息链条。4、促进智慧监管多元共治。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监管数据归集管理和分析利用。构建内外互动、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信息共享和内部监督平台,强化行政监督,实现权力流程的数

14、据化、公开化、透明化。依托城市省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和“信用城市”网站,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的多元化监管方式。强化市场环境大数据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持续加强网络空间、电子商务等新领域监管,净化信息消费环境。(三)丰富数字生活新方式在医养、健康、教育、文化、社区服务等领域先试先行,构建数字化惠及全体城市人的发展新方式。统一数字生活服务渠道,提升数字生活服务的便捷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让百姓生活更加放心、顺心、省心、舒心、开心。1、倡导数字化健康生活。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城市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医院、卫

15、健、教体部门电子病历、居民体质、健康动态、锻炼行为等数据,构建城市市全民健康大数据。落实分级诊疗,推广电子社保卡应用,统筹规划建设市智慧养老平台、移动医疗APP平台。面向提升居民体质、指导科学锻炼健身等应用,建立市民体质增强、科学锻炼健身等主题的监测指标体系与数据分析模型,依托各类线上线下渠道开展针对性的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提供运动营养方案、智能健身教练等创新应用,培育全民健康生活新方式。2、推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优化完善城市市智慧教育服务平台、中小学教学服务平台功能,开发面向全体市民的移动教育应用软件,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开放。加快推进教育城域网改造扩容和中小学校园无线网络

16、全覆盖建设,深度推广智慧教育应用,全面建成智慧学校。建设完善城市文化云平台,对接各类文化数字资源库,集中开放展示全市优质文化资源。加强对场馆展品、藏品和游客行为等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应用,建立文化服务志愿者长效机制,鼓励开办线上线下演讲、分享会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高质量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培养居民终身学习习惯。3、提升数字社区生活体验。建设完善“智慧社区”平台,融合政务服务、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社会服务资源等。为社区配备电子信息显示屏、缴费和公共服务一体机,依托实体社区服务站、网站、本地生活服务论坛、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渠道融合提供“咨询、办理、反馈”的闭环式办事服务。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

17、点,打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示范点。创新社区服务工作机制,支持群众性自我服务社区活动与社区服务业发展,重点提高社区公益志愿、健康医疗、社区养老、家政物业、文化教育、社区O2O等方面服务水平。4、统一数字生活服务渠道。梳理各类生活服务事项,依托城市一卡通、皖事通APP城市分站平台、城市服务热线等渠道构建逻辑统一的生活服务入口。推进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居民健康卡、交通卡、图书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探索发放虚拟居民卡,实现“e卡通用”。整合衔接皖事通APP城市分站平台、第三方平台城市服务和交通出行等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采用统一身份认证方式登录。加快公共服务热线整合,做到居民“只拨一个号、只拨

18、一次号”便可办理公共服务事项。完善热线平台,应用语音语义识别、智能标记、自动应答等技术减少人工投入。(四)提升数字治理新能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加快治理模式创新、强化法制保障、推动多元协同,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更加精细、精准、精致的城市治理新模式。1、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环保智慧化应用突破,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加强对全市水、气、噪声、辐射、危废、土壤和重大风险点源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实时采集。依托“城市超脑”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实现对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的智能评估和预报预警,提升对环境质量的评估与分析、环境污染的预

19、测预判、环境行为的监督管理。深化“无废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创新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建立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全市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模式”。2、创新智慧城管模式。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备、三级联动的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健全市、区县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参与网格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协同机制。深化数字城管建设,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城市部件、公共设施、市容环境、宣传引导、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业务领域的应用,建立城市管理“体征指标”,加强指标的实时在线监测、动态分析,构建集感

20、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于一体的城市管理信息化平台。3、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加快构建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城乡治安防控体系,推进以公安、交通、城管视频资源为主,社会视频资源为辅的城乡一体化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整合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信息资源,实现各类案(事)件横向和纵向的自动化流转。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信息联动机制。依托“城市超脑”,开展公共卫生、公共活动场所安全等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和安全风险管理的信息收集、风险识别、趋势分析,提升面向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管理的综合研判能力,提高应急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水平。4、营造畅通交通环境。完善电子公交站牌、交通诱

21、导屏、公交视频监控等城市道路交通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渠道、精准可靠的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推进交通一卡通跨行业、跨区域互联互通。建设城市智慧停车系统,完善城市停车综合数据资源,优化全市停车资源的管理与配置。以“超级大脑”建设为基础,实现全市车流量、交通路网、信号灯、停车资源、公共出行信息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与信息发布,提升综合交通管理协调联动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创新运营模式,逐步形成基于汽车信息服务的产业生态。(五)构建数字融合新格局推动设施联通、数据融通、机制互通,加快构建数字时代城乡融合、区域协同、数字包容发展新模式,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协调,构建数字融合发展新格局。1、加强

22、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按照“市帮带县、县借力市”的发展思路,以江北新区建设和枞阳县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以工业为主、以农业为主的基础上,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依托城市自身优势,积极实施拥江发展、跨江发展、融入合肥都市圈战略,重点实施现代工业走廊等重大项目。2、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建设云工业大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依托已有工业大数据平台,提炼形成优质产业和服务,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实现立足城市,覆盖城市,辐射工业互联网高地。加快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协作新基地和产业

23、增长新引擎。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城市样板。3、促进数字包容发展。面向各类人群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公众数字技能水平。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农民培训体系。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鼓励支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信息技能培训,从源头上尽早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加快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强化培训资金管理,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六)夯实数字支撑新体系加快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推进数据资源整合汇聚共享,构建全面、主动的信息安全防护,形成完备有效的城市数字化转型数字支撑体系。1、升级城市数字基础设施。

24、优化基础信息网络,推进通信管线、通信基站、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优化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推进5G规模部署和商用,推动5G在各行业中融合应用。升级扩容电子政务外网,加强统一运维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安全管理。完善逻辑统一的政务云服务体系,推动全市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迁移。统筹全市感知终端和传输网络规划布局、建设应用和运维管理,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与5G网络、传感技术建设融合发展。构建全市统一视频监控体系,加强视频分析技术应用,推进视频监控在交通运输、治安防控等领域深度智慧化应用。2、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加强数据

25、资源统筹管理,健全与数据资源采集、更新维护、共享交换、审核发布、分级分类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标准。以应用为牵引,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和重要的主题数据库建设。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共享,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等基础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提升提供各类基础信息资源服务的能力。加强开放数据审核管理,推进非涉密数据资源统一向社会开放。加强数据资源增值利用,加快支撑全市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应用服务的共性能力建设、基于融合数据的业务分析模型研发,支持领导决策、提升领域应用智慧化。加强对经过脱敏等安全处理的数据资源的管理运营和开发利用,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3、加强统一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网络安全

26、和数据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重要行业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态势感知和主动防护。加强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发等数据资源全流程安全管理,强化数据安全审查,引导行业和企业加强对个人信息采集使用的自律管理。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推进信息监控、密码保护、容灾备份等建设。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设备替代。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和防护,建设由云防护平台、云监测平台、反欺诈平台和城市安全态势感知中心组成的“三平台、一中心”安防防护体系。强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国家信息安全有关要求,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和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四、优先行动(一)工业转型数字化

27、示范行动1、目标。到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接入城市“工业大脑”市级工业大数据平台。到2025年,建成2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打造1-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推动“企业上云”,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显著提升。2、行动内容。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示范。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逐步完善平台功能,面向行业内其他企业、上下游企业的需求,拓展应用场景和服务范围。推进“2+3”平台建设。统筹建设企业服务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全生态的服务;集约建设有色云、化工云、工业园区云等三个行业云,推进工业流程梳理和价值链整合。加快工业设

28、施和装备智能化升级。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实施底层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互联工厂和全透明数字车间。支持企业创建工业物联网示范建设。提升“企业上云”质量和效益。聚焦铜加工、化工、食品加工、纺织等重点领域,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上云上平台”提升数字化水平。培育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新能力。鼓励本地企业从事工业领域技术研发,支持有条件企业参与基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标准制定。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宣贯普及。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开源社区、开发者平台和开放技术网络。组织开发者创业创新大赛。利用线下培训班、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业领域发展政策解读与宣贯。研究建立工业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二)城

29、市治理精准化示范行动1、目标。到2023年,全市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领域基于“城市超脑”形成有效的智慧应用,城市精准化治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到2025年,城市精准化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2、行动内容。构建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体系。以全市各级综治中心为枢纽,构建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网格+网络”的服务管理模式,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强化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推进全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试点建设,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角色、职责和相互关系。引导企业、社会组织、

30、民间团体、基层组织、群众等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多元共治、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城市治理基础管理能力建设,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对接“城市超脑”建设,针对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治理、交通治理等领域管理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探索构建各类智能研判模型,提升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监督、精准反馈能力。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标准规范、运行机制、协同机制等各项保障制度,全面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促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三)政务服务高效化示范行动1、目标。到2023年,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更加紧密,高频事项实现“最多

31、跑一次”“只进一扇门”。到2025年,基于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皖事通APP城市分站平台全面实现政务服务“马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窗办”,政务服务智能化、个性化、主动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行动内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统一四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流程和标准,重点加强对高频事项的梳理和管理。优化“一窗受理、合并审查、集约审批、一站办结”的审批模式和同城通办、多级业务联动的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市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基于市级平台实现网络化办公和事项办理。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应用,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办理。加强政务服务监管,推动项目审批集

32、中受理、同步审查和透明公开。推进政务服务便捷高效。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和各级政务服务网点智能化设备和服务系统配备,提供智能化咨询、引导和自助服务。拓展基于皖事通APP城市分站平台和微信、支付宝等服务渠道,实现政务服务“马上办”“掌上办”。完善以身份证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一号关联实现各类证明数据自动获取的机制,推进数据验证、信息采集、结果推送等服务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流程化,提升市民服务满意度和获得感。提升政务服务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对办事人特征数据、办事历史数据等的关联分析,探索政务服务的超前服务、主动推送和综合办理,提升政务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个性化水平。探索通过商事主体的登记备

33、案、工商税务、运营服务、社保环保和其他监管服务信息、经济管理信息的关联分析,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更强、便捷度更高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四)乡村发展包容化示范行动1、目标。到2025年,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居民数字技能普遍提升,公众数字化生活丰富多彩。2、行动内容。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普惠化。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建设政策、农村生产生活于一体的服务系统和手机APP,探索

34、创新发展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推进农业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旅游业、智慧产业园区,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深化乡村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培育乡村新业态,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推进居民数字技能普遍提升。普及城乡居民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居民信息素养。丰富乡村数字化生活方式。积极应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生活智慧化水平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全民阅读、全民艺术

35、普及体系。着力打造中国铜博物馆,筹建市美术馆新馆,完成数字图书馆提升工程,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均衡发展。(五)区域协调一体化示范行动1、目标。到2023年,城市港建设初见成效,全面完成深化推进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的各项任务,有效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到2025年,城市市与长三角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政务、就业、养老、教育、职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工伤、生育、法律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公众获得感得到大幅提升,城市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行动内容。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东融北联”发展方针,统筹推进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

36、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构建与其他城市互联互通、与周边城市无缝对接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公共服务联网,推进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构建跨区域的政务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办事的满意度。推进交通一卡通跨区(市)域、跨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区域科创产业协同发展。依托城市水道深度融入城市群,建设产业合作承接基地,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创新合作,产业链水平得到提升,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加速建设现代化区域性港口城市。加快建设智慧港航系统、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提高口

37、岸通关效率。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创造省内一流的营商环境。大力推动区域市场联建,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大市场。五、建设运营及推进计划数字城市规划项目共6类122项,根据城市市财政收支规模,参考一般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经验,对数字城市建设资金进行总体匡算。建议未来5年(2021-2025年)内累计总投资约39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约31亿元,政府投资约8亿元。数字城市建设进度划分三个阶段,各阶段间迭代升级、持续发展:2021年是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阶段,重点工作是建设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启动代表性重大项目和优先行动,完善组织保障;2022-2023年是提升数字化转型实效阶段,

38、重点工作是优化城市能力共享开放平台,深化代表性重大项目和优先行动建设,在重点领域形成应用服务亮点,工业互联网、城市治理等关键应用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2024-2025年是培育数字化发展优势阶段,重点工作是加快数据、技术与业务融合,培育数据驱动、创新引领的业务新模式,重大项目和优先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字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数字城市建设发展全局性工作。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落实领导小组工作要求,统筹开展协调和基础共性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探索设立CIO/CDO(首席信息官/首席数据官)制度。(二)完善制度环境。建立健

39、全“数字城市”政策标准规范,加强数据资源管理标准的规范和统一,实现全流程管理。完善数字城市建设运营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支撑保障力度。加强数字城市统计体系和评价机制建设。建立“数字城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三)强化资金保障。建立数字城市发展专项资金和长效投入机制。设立各类基金,加大对重点领域项目的引导扶持力度,鼓励中小微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与城市群创新联动、产业链协同和优势互补。完善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推动建立社会融资担保体系,推广PPP建设模式,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四)重视人才引培。推进与专业研究机构、高端智库的战略合作。建设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制度化的公务员教育培训、研讨交流、考察学习机制。加快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专家人才。(五)深化开放合作。鼓励各主体与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先进城市、知名机构等开展交流合作。推进与城市群和经济带城市间一体化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性、全国性的相关专业研讨和大型会展。持续举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交流合作活动。(六)培育良好生态。整合和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优质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倾斜。提升政府办事效率,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效果,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服务。建设数字城市体验中心,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展示规划建设进展和成效,形成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