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城市卫生与健康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城市卫生与健康规划.doc(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四五”城市卫生与健康规划为贯彻落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强人民健康保障,推进卫生强市和健康城市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卫生强省的决定、省卫生与健康“十四五”规划、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决定,制订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基础与现状“十三五”期间,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卫生与健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全市居民期望寿命达到82.78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
2、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86、2.61和10.66/10万,较“十二五”期末分别下降2.78%、3.25%和3.85%。甲乙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66.76/10万,全市没有发生重大疫情,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且在省处于领先水平。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加。“十三五”期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发展,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逐渐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市人民医院北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异地建设、市传染病综合防治楼、中心医院、市第二中医院住院楼
3、等一批民生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省中医院新建住院楼等即将投入使用;市第二中医院综合楼、市妇幼保健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异地新建、改扩建、市卫校校安工程改扩建及体育馆项目等工程已开工建设;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市人民医院介入精准放疗三个中心、市口腔医院、市西部医疗中心、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区人民医院和区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和高新区妇女儿童医院等一批项目正在抓紧推进。至2020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资产由2015年的49.6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63.23亿元;在运营的卫生机构建筑面积由2015年的87.85万平方米增加至2020年的119.94万平方米;医疗卫生计生机构总数由2015年的637个增加
4、至2020年的692个;“十三五”期间全市医疗床位数增加了1989张,至2020年底实有床位8558张。2020年底,我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床位5.30张,高于全国的4.83张和全省的3.78张。卫生技术人员14831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9人、注册护士3.14人,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通过加强人才学科专科建设、创新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评价、推行三方担责的医责险、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开展预约挂号服务、加强医疗质量巡查、评选重点专科、评选城市名医等措施,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临床专科2
5、个,省级重点临床专科18个。2020年,全市总诊疗16804376人次,占全省总诊疗的2.12%,比2015年增长38.56%。其中,门、急诊16386540人次,入院241152人次,出院240407人次,住院手术110810人次。民营医疗机构诊疗4783043人次,占全市总诊疗量的28.46%。基层医疗机构诊疗10757179人次,占全市门、急诊量的65.65%,较“十三五”末上升3.22%。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病床利用率为83.18%,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217.5元,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9132.7元。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作为国家第二批医改试点城市,我市以建立分级诊
6、疗制度和居民健康管理制度为主线,同步推进三项改革: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办医体制改革。研究制定了市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等40多个政策文件,医改政策顶层设计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医改“三医联动”格局基本形成。出台市公立医院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率改革实施方案,顺利实施“零差率”改革。印发关于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工作的通知,实施高血压、糖尿病分级诊疗。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配送改革。设立市医管中心,强化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明确公立医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公立医院院长职级制,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药品采购制度改革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
7、制度全覆盖。推动镇村一体化管理,实施全科医生制度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探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我市医改工作得到国家卫计委、省卫计委的充分肯定。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升。大力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健康城市的意见,切实加强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应急、执法监督、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50元,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全部落实。2020年全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为54.10%;地中海贫血干预项目,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阻断项目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
8、率97.85%;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人感染H7N9禽流感、登革热得到有效处置,五年来全市未发生重大疫情。在全省率先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连续第三次通过复审,全市15个镇有14个获国家或省卫生镇称号,160个行政村(社区)有113个被评为省卫生村。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城市健康大讲堂被评为2019年度全省卫生计生“十佳”宣传创新项目。计生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坚持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为导向,推动计划生育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严格落实。积极实施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保障出生人口素质。创新出台针对城镇低保计生家庭和独生子女助学
9、的奖励机制。积极推进幸福家庭创建工作,建立科学育儿工作机制,探索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各级中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5个,市级重点专科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达到80%以上,中医适宜技术逐步推广,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加快推进。2018年我市率先启动的覆盖市、区、镇、村区域医疗“一卡通”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完成验收。全市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初步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的信息系统
10、对接与共享,使患者实现网上预约、自助挂号、自助查询健康信息及医疗资源等服务和医疗机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大大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卫生与健康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市建设卫生强市、率先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创建健康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形势和挑战“十四五”开局,“健康中国”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医疗卫生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省提出了“建设卫生强省、打造健康省”的重大战略部署,卫生计生事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城市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建设倡议、核
11、心城市、城乡共美的民生幸福之城”为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健康城市和卫生强市冲刺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阶段。新的形势和外围环境对医疗卫生计生工作提出新要求。传染病依然威胁着居民健康和社会安全,传染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新型突发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病已成为主要疾病负担,公共卫生应急压力不断加大。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快速增长,推动医养结合,探索老年人快乐生活、健康养老、有效医疗的模式迫在眉睫。老年家庭快速增长,计生家庭发展能力提升和增强养老功能急待解决。医疗卫生国际化步伐有待
12、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卫生计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变提出了深刻要求。提升卫生软实力,加强卫生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急需破解更多难题。改革进入深水区,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和全省医保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凸显,重大机制体制问题亟待进一步破解:分级诊疗制度与医疗体系急需建立完善,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效益急需得到有效兼顾,医务人员的价值应得到合理体现和社会应有的尊重,精神与心理健康应得到大家关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医联动急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发展,医养结合急需探索前行。我市卫
13、生计生事业发展存在的结构性和供需性矛盾迫切需要解决。医疗卫生总体水平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不足,学科水平不高,医学创新的能力非常薄弱,个别学科医生缺乏,专业技术水平不突出,卫生发展模式仍然重治疗轻预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薄弱,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活力和积极性;全科医生等实用型人才缺乏,待遇较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区级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职能有待强化;卫生资源分布东西部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
14、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总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健康中国建设为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按照国家、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强基层、促均等、提水平、建高地”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力建设健康城市、卫生强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二)基本原则坚持民生为主,健康优先。把维护人民
15、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坚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普及性,维护市民健康权益,促进健康公平,使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大限度激发市民维护健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健康城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健康的公平正义,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和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加强医疗行业规范管理,健全服务和监管体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使居民更加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
16、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竞争激励机制作用,持续改善管理和服务,构建公私互补、多元发展的医疗格局。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加大医学科技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卫生计生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效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不断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以开放增活力,主动融入全球健康中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坚持科学谋划,协调发展。结合核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构建覆盖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强化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从促进健康公平和均等出发,科学配置卫生资源,优化资源结构,统筹中医、西医、社区康复、公共卫生四大体
17、系协调发展,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加快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着力解决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等问题,增强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重点向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倾斜,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公平性和均等化,实现卫生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卫生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2年,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卫生强区全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人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到2025年,全面建成健康城市和卫生强市,医疗卫生整体实力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健康城市创建工作省内领先,覆盖城
18、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人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健康素养明显提升。推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有力提高人民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城市全面推进。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建立健全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可及性、公平性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卫生计生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机构间的分工协作更加紧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推开,符合城市市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实行。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东西部之间、陆岛之间的医疗水平进一步拉近,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
19、力全面提升。医疗卫生高地全面建成,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计划生育政策有效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作(一)强化预防为主,防治重大疾病按照“大健康、大卫生”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推进防治结合,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将公共卫生安全纳入我市公共安全体系总体部署,建立领导总体指挥、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职业卫生、
20、急救、采供血、综合监督执法与风险监测评估、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建立健全不同机构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以健康城市创建为抓手,以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控为基础,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政府投入、医疗保障等配套政策,转变服务模式,深入主动开展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实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有效防控,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转变健康服务模式,建立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卫生保健健康管理,扩大服务内容和覆盖面,加强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的检出和管理。加强慢性病监测评估,扩大肿瘤随访登记,
21、规范全人群死因监测,开展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与营养监测、慢性阻塞性肺病监测等工作,扩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覆盖面,到2025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均达到国家和省的标准。加强口腔保健服务,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和“治未病”的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与慢性病防治工作结合。进一步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强化防治结合,推广全科医生家庭服务模式,实现预防、保健、治疗的有效衔接。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机制。2022年完成慢性病综合防控、梅毒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增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实现哨
22、点监测病种覆盖率达到80%、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建立完善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增强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完善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提高疫情发现能力和处置水平,构筑维护群众健康的安全屏障。强化实验室建设,提高传染病的追踪与响应、疾病早期发现、诊断检测和治疗研发能力。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以及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警示性教育,扩大艾滋病检测覆盖面,提高高危人群检测率。加强肺结核重点人群、可疑者的免费筛查,开展高危人群干预。强化学校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加强霍乱、登革热、手足口病、流感、麻疹等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实施“推进耐多药结核病防治行
23、动”,推广耐多药快速诊断技术。维持血吸虫和疟疾消除状态,加强传播风险和疫情的监测。消除麻风病危害。实施碘缺乏病干预措施项目和分类防控策略。强化精神疾病防治。落实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策略及措施,健全精神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完善精神病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着力提高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率和管理率,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病患者管理率达到85%以上,预防严重精神病患者重大肇事肇祸案(事)发生。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进一步提高抑郁症治疗率。到2025年,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3.8名。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常规免疫、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工作,推进预
24、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冷链系统建设,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确保疫苗接种安全。进一步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进一步健全职业病防治网络,建立和完善中毒急救网络,推进职业病防治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职业病报告、职业病诊断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业务能力建设,继续开展重点职业病和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工作、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的管理。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启动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试点。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巩固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统筹布局城乡监测点。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扩大监测机构、人群和监测病种的覆盖面。全
25、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充分发挥市疾控中心的监测技术指导优势。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队伍,开展风险监测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提升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巩固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推进风险评估信息化建设。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推动市、区政府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建立起部门协调、职责明确、高度统一、权威有力的指挥系统。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结合我市众多的特点,构建陆海空立体化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全面提升应急水平。建立健全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网络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提高研判评估和预警能力。探索和完善紧急医疗救援模式,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提高卫
26、生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迁建项目。各区依托综合医院建设突发应急传染病隔离病房和配置负压救护车等转运设备。加强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到2025年建立起标准化市级卫生应急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规范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加强卫生应急救援装备及信息化配置,推动120信息系统更新改造,建立市级卫生应急储备库。加强口岸卫生检疫,严防重大传染病传入。(二)建设健康城市,推动健康促进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动健康政策融入全局,采取干预措施,消除影响健康危险因素,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着
27、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按照全国爱卫会制订的健康城市指标和评价体系,围绕健康环境建设、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培育健康人群、打造健康文化、构建健康社会八个健康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发挥部门职能,着力构建健康生态环境共建体系,深化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开展环境与健康调查与监测,落实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实施高风险污染物清单管理。落实饮水卫生监测和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全覆盖。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卫生学预评价工作,将健康生态环境建设引入城市整体建设与发展之中,唱响生态文明
28、的主旋律。着力构建健康生活共享体系,重点推进健康城市“细胞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村镇、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单元建设,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化,共享健康生活。着力构建健康保障共进体系,重点“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大力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城市建设格局和制度保障;健全居民健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体系,推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健康城市试点和省级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环境卫
29、生“三个一”制度,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厕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工作。规范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广泛开展城乡除“四害”活动。加快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完善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和长效保洁机制,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到2025年,实现国家卫生镇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以上。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建设健康促进体系,推进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大力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创建等活动。到2025年,15岁以上人群烟草使用流行率控制在23%以内。根据不同时期疾病流行趋势和群众健
30、康需求,面向社会、面向家庭、面向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集中宣传疾病预防、优生优育、卫生保健、均衡营养、心理健康、合理用药等各类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家庭和高危个人健康生活方式强化指导和干预,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深入推进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努力实现由注重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转变,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大纲,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推进“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工作。推进全市中小学生因病缺勤监
31、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专栏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项目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建设国家级健康城市试点和省级健康城市示范市。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饮用水监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空气污染等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控烟履约活动,推广减盐、健康口腔等专项行动。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活动。健康教育: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流动人口服务”、“幸福家庭”、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教育大讲堂、无烟单位创建、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创建。青少年健康:学生健康危险因素和常见病监测与防治。全民健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开展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行动和青少年
32、体育促进计划,构建15分钟健身圈。(三)着力公平可及,关注重点人群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促进重点人群健康。切实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提升孕产期保健服务供给,做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保障。加强产科、儿科建设,完善各级特别是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妇产科、儿科建设,满足区域内群众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到2025年,每千人常住人口产科床位数达到0.49张以上。进一步提高孕产妇、新生儿危急重症医疗急救能力,健全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结合智慧医院建设,建设高危、高龄产妇产前远程跟踪信息化系统,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按标准配置各级医疗
33、保健机构的妇产科、儿科(新生儿)技术人员,提高镇卫生院产、儿科病床使用率,以应对全面两孩政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全面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建立覆盖城乡,涵盖婚前、孕(前)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基本免费服务制度,进一步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婴传播工作,继续开展地中海贫血预防控制项目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继续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实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区域全覆盖、人群全覆盖,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人群覆盖率80%以上的任务。促进生殖健康和防治妇女常见病,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继续实施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加强儿
34、童疾病防治和预防伤害,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常见病诊治和转诊能力。加强儿童保健服务和管理,提高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改善儿童营养和心理健康,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实施6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保障流动儿童享有与本地儿童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6岁以下儿童提供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治、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接种、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基本保健服务。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推动医养结合,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
35、老病床,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服务需求增设养护、临终关怀病床,或者与养老机构合作,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健康管理率。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和关怀服务,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病。推广以慢性病管理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健全医疗、康复、护理、临终关怀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构建大型医院、专业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类型医疗机构之间紧密结合、有序衔接、相互补充的连续、协调的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覆盖全生命周
36、期的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探索和构建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养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康复治疗、医疗护理、生活照护及文娱体教等集居家养老和医疗服务一体化的服务,解决老年人疾病和身心依托问题。到2022年,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公立医疗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圈。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构建全面覆盖困难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入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落实政府全额资助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门诊统筹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降低困难群众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
37、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推进市级医院对口帮扶区级医院、区级医院帮扶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及农村地区延伸,使城乡居民均衡享有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加强残疾预防,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知识。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实施残疾人居家康复等重点康复项目。开展多层次的康复服务,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无障碍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开展假肢和辅助器具装配服务,并纳入三级医疗服务机构评审项目。维护流动人口健康。以在城镇稳定就业、长期居住和新生代农村转移人口
38、为重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建立健全“政策统筹、保障有力、信息共享、科学评估”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强化部门协作,加强信息采集与共享,加强人口动态监测,推动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开展,广泛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专栏重点人群健康促进项目妇女儿童疾病防治行动:实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做好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推动医养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政府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和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主、社
39、会养老为辅的养老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形成完善的政府养老医养结合模式和运行机制。以试点为基础,逐步开展社区护理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老年护理床位。整合多种资源,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社区护理和居家护理服务形式,拓展家庭病床服务,实现家庭病床、日间观察床、住院病床无缝互转。残疾人健康服务: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和重度残疾人居家康复等重点康复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康复服务,推广“家庭病床模式”,将残疾人社区医疗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考核内容。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流动人口健康维护:实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四)发挥
40、区位优势,发展健康产业以建设“创新高地”为契机,有效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创新发展高端医疗技术服务,大力提升健康服务和管理能力。扶持建设特色鲜明、定位明确的“三园一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利用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各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服务业,推动疾病治疗向疾病预防的健康管理模式转变,促进健康养老、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身休闲、中医药保健、医疗保健等服务类产业、产品、器械、保健食品等行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业领军企业
41、与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健全医养结合新机制。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总规模达300亿元左右,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专栏健康产业发展项目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促进、健康养老、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健康旅游、健身休闲、中医药保健、医疗保健等服务类产业以及医药产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制造类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业领军企业与知名品牌。拓展第三方健康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独立的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医学影像、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机构,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五)强化基础建设,打造卫生高地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
42、生服务项目。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实施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动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对卫生的投入,逐年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确保经费标准始终保持在全国、全省的领先水平,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强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推进东西部均衡发展。围绕“优化东部、补齐西部、提升南北共进”的基本思路,着力推动全市各区域卫生与健康事业均衡发展。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西部倾斜,逐步形成东西均衡、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实施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在西部地区按照2022年底每千人口床位数为5张的规模加快规划布局和基础建设,补齐发展短板。通过增加西部
43、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绩效工资总量的方式,提升人员工资待遇,提高人员积极性。加快“医联体”建设进程,有效统筹医技人员区域间交流与培养,为提升西部地区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注入动力。支持和推进西部信息化建设项目,提升西部各区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优化东部提质提速,助推市人民医院和中大五院进入全省30强;加快现有在建筹建项目,提升东部大型公立医院发展水平,完善驻珠公立医院投入和管理机制,对西部和地区,发挥东部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探索跨区域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疗资源错位发展,提高重点专科、大型设备、优势人才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发展国际化定位
44、,加快横琴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创新,高标准谋划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建设,引进国际尖端医疗机构,打造国际化高端医疗服务板块。专栏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全市6家三级医院全部获评三级甲等医院,市人民医院和中大五院力争进入全省高水平医院30强。争取建成5-8个省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其中1-2个专科达到国家领先水平。打造6个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精准医疗创新平台、转化医学创新平台、生物医学创新平台、中医药创新平台、互联网+医疗创新平台、公共卫生创新平台。引进培养8-10名省级医学领军人才和50名杰出青年人才。发展一批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推进城市健康医疗旅游基地建设,打造高端健康医疗旅游品牌,争取国家健
45、康旅游基地项目落户城市。(六)实施综合监管,保障服务质量推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医疗质量监管,逐步建立并完善医疗机构三级医疗质量控制网络。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以及医疗质量控制动态检测和反馈机制,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持续改进。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以抗菌药物为重点推进合理用药,进一步加强处方监管,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完善血液供应保障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开展血液安全监测,巩固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成果。构建安全、规范、完善、先进的采供血机构血液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全市采供血机构提高科学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建立以控制不合理费用增长为
46、重点的内审制度,规范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与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产科、儿科、精神、传染病等薄弱领域重点专科诊疗能力提升,发挥重点专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通过建设、培训、支援等方式,加强区级医院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实现医院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医疗服务能力达到要求,能够承担区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构建覆盖就医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优化治疗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服务
47、体系,大力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优化就医格局,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通过实施优化诊区布局、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合理调配诊疗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善住院服务流程、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规范诊疗行为、注重医学人文关怀、妥善化解医疗纠纷、落实政府管理责任等十个方面具体工作,实现分时预约、强化院前急救、加强护理力量、落实优质护理、推广临床路径等十大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目标。畅通急诊绿色通道。继续推进第三方满意度评价工作,充分调动、发挥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七)强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卫生近期及中长期规划,保障医疗卫生用地。统筹东西部
48、、城乡、公立与民办等医疗机构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补齐短板,加大财政保障,分期分批推进26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及地区,着力推进城市市西部医疗中心、斗中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二期、省肿瘤医院、市人民医院分院、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中心等项目建设;在中部地区,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异地新建、国际合作医院、医科大学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改造、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等项目建设;在东部地区,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放疗中心和微创中心、省中医院城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原址改造、市口腔医院等项目建设。做好一批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推动妇女儿童、口腔、肿瘤、眼科、康复
49、护理等一批高水平专科医院建设。建立医疗卫生建设项目跟踪督办机制,加快建设进度。适度扩大区级综合医院床位,履行区级职能,满足区域医疗卫生需求,提升区级医院能力和水平。规范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化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完善以区级医院为核心、以镇卫生院和农村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强基层、促均等、提水平三年行动计划”,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补齐基层医疗卫生在基础建设、人才、设备、信息化等方面的短板,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各区落实镇卫生院对农村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镇村一体化管理水平,弹性增加农村卫生服务中心运行经费,增加人员,延长服务时间,规范社区(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网底作用。进一步健全双向转诊和市级医疗帮扶基层医疗的制度。发展远程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