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件:滕王阁序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课件:滕王阁序4.ppt(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语文课件:滕王高三语文课件:滕王阁序阁序4中国四大名楼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 滕王阁诗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弟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黄鹤楼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岳阳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蓬
2、莱阁位于蓬莱古城的丹崖山巅,面临渤海。蓬莱阁系双层木构建筑,重檐飞甍,雕梁画栋,素有“人间第一楼”称号,有“仙阁凌空”、“海市蜃楼”、“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等十大胜景。其中“海市蜃楼”是闻名古今的海上奇观。关于作者(注释补充)1、勃勃14岁应举及第,受朝散郎。为沛王侍读时因撰岁应举及第,受朝散郎。为沛王侍读时因撰写檄英王鸡而被逐。入蜀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写檄英王鸡而被逐。入蜀补虢州参军时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王杨卢骆”。亦称亦称“初唐四杰初
3、唐四杰”。3、初中我们学过王勃的诗杜少府之任蜀州。、初中我们学过王勃的诗杜少府之任蜀州。4、王勃的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王勃的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5、本文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本文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当垂不朽”的的“天天才才”之作。名句如之作。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论者所激赏。,更为论者所激赏。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滕滕王王阁阁序序通读全文,疏通文意通读全文,疏通文意学习要点:第一课时一、听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 注音。二、读(补充:诵读指导)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三、测 做字词辨析训练。初读奇文
4、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 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1)孟学士)孟学士/之词宗之词宗 (2)临)临/帝子之长洲帝子之长洲 (3)钟鸣)钟鸣/鼎食鼎食/之家之家 (4)气凌)气凌/彭泽之樽彭泽之樽 (5)扶)扶/凌云凌云/而自惜而自惜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1)襟三江)襟三江/而带五湖而带五湖 (2)宾主)宾主/尽尽/东南之美东南之美(3)秋水)秋水/共长天共长天/一色一色(4)都督)都督/阎公阎公/之雅望之雅望诵读提示1.判断词语的音和义2.通假字3.古今异义4.词类活用字词辨析训练1 1、襟(、襟()三江三江2 2、躬逢胜饯(、躬逢胜
5、饯()3 3、鹤汀(、鹤汀()4 4、凫(、凫()渚)渚5 5、川泽纡(、川泽纡()6 6、孤鹜(、孤鹜()7 7、迥(、迥()8 8、南溟(、南溟()9 9、胜筵(、胜筵()1010、梓(、梓()泽)泽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jn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jin宴会宴会tn水边平地水边平地凫:野鸭凫:野鸭fy迂回曲折迂回曲折w纵横奔驰,动词纵横奔驰,动词jing远远mng海海yn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z梓树,与梓树,与“桑桑”相连,借指故乡相连,借指故乡X XX XX XX X俨骖腓于上路云销雨霁所赖君子见机通假字通假字通通“严严”,”,整治。整治。通通“消
6、消”,消散。,消散。通通“几几”,预兆。,预兆。穷穷且益坚且益坚等终军之等终军之弱冠弱冠盛宴难盛宴难再再孟孟学士学士之词宗之词宗古义:第二次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今义:相当于“又又”古义:困厄,处境艰难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今义:穷困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今义:常用来指学位古义:二十岁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今义:无此意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雄州雾列川泽纡其骇瞩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宾主尽东南之美俊采星驰意动,以意动,以为襟、为带为襟、为带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名词作状语,像流星
7、那样意动,对意动,对感到惊骇感到惊骇使动,使使动,使屈居屈居使动,使使动,使窜逃窜逃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滕王阁诗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弟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理清思路、理清思路2、重点段落鉴赏、重点段落鉴赏再读奇文方式:集体齐读课文注意:诵读的节奏和 语气准确 (回顾:诵读指导)步骤:集体齐读讨论: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明确: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文章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3):):
8、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 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第四部分(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明确: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第三段:登高所见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人烟之胜(富庶祥和)自然之景(雨后景色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高潮)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作作 业业一、背诵一、背诵2-3段。段。二、课后作业。二、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一、
9、二、五、完成练习一、二、五 2、思考:怎样看待、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学习要点:1、鉴赏四-五段 2、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 文特点第三课时回顾旧课:1 1、抽背、抽背2-32-3段。段。2 2、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练习一、二、五完成练习一、二、五三读奇文2、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1 1、齐读四、五段、齐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感。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联系王勃的际遇。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所
10、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盛世”)现实的控诉)现实的控诉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和揭露。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无能为力。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文笔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
11、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3、鉴赏讨论: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第四段第四段第五段:第五段:明 确写宴会盛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反村人之渺小)人生无常人生无常,盛衰有时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报国无路报国无路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理想、志节不变管弦之胜管弦之胜,歌声之美歌声之美宴会豪华宴会豪华,人物高雅人物高雅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落
12、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鉴 赏四、概括本文对偶的形式并举例。以四字、六字句居多,除七字句外,全部对偶。有两种形式:1、词组对偶: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襟三江而带五湖”。2、句子对偶,又有四思对四四、六六对六六、
13、四六对四六三种形式。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难以理解。如本文为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徐孺子略为徐孺,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人生的感受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五、结合练习一、二、五,归纳骈文有何特点?有什么缺点?小 结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句式错落,节奏分明2、骈俪藻饰,辞系华美骈俪藻饰,辞系华美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运用典故,简练含蓄一、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二、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三、找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成语?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