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练习试卷15-2_真题-无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练习试卷15-2_真题-无答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流行病学练习试卷流行病学练习试卷 15-215-2(总分总分 80,80,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1.A1型题1.传染病接触者的检疫期限是从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下列哪个时期的期限A.最长潜伏期B.最短潜伏期C.平均潜伏期D.最长传染期E.最短传染期2.下列哪项不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疾病的特点A.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者发病率高B.发病率存在职业差别C.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多D.一般呈散发E.存在家庭聚集性3.传染病流行出现单个流行高峰后,接着又出现一批病例形成拖尾现象,一般是由于A.生物媒介传播和食物传播共同存在B.生物媒介传播和接触疫水传播共同存在C.共同媒介传播后继之以接触传
2、播D.生物媒介传播和突然传播共同存在E.生物媒介传播和饮水传播共同存在4.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采用双盲法是为了减少A.混杂偏倚B.信息偏倚C.入院率偏倚D.回忆偏倚E.选择偏倚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盲法是指A.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目的B.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设计C.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研究结果D.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分组情况E.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研究者和受试者均不知晓评价指标6.若某因素与某病因果关系已经确定,那么为了说明消除该因素对于暴露者和全人群可以减少多少发病率,应选用下列哪个指标A.AR和
3、PARB.RRC.ARD.AR%和 PAR%E.PAR7.队列研究中确定观察终止时间是根据A.研究工作的期限与经费B.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C.暴露因素作用于人体至产生疾病结局的一般潜隐期D.全体研究对象是否都出现观察结局的时间E.非暴露组出现第一例病人的时间8.队列研究中最重要的偏倚是A.信息偏倚B.健康工人效应C.错误分类偏倚D.失访偏倚E.混杂偏倚9.下列哪项不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征A.随机分组B.给予干预措施C.严格的平行对照组D.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自然形成的E.属于前瞻性研究10.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导致人群易感性降低A.有效的预防接种B.易感人口的迁出C.隐性感染D.病原体致病力E
4、.传染病流行11.下列哪项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综合性措施的主要环节A.治疗病人B.切断传播途径C.预防接种D.接触者预防服药E.隔离接触者12.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称为A.流行过程B.传播机制C.传播过程D.致病机制E.传染过程13.在队列研究中经常发生失访,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失访不会严重影响研究结论A.失访的时间较晚B.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失访率相等C.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D.失访者和非失访者的暴露情况相似E.失访的时间较早14.所谓准现场试验是指A.现场干预试验B.前瞻性病因研究C.社区实验D.不能按照随机分组或双盲法所开展的现场试验E.随机对照试验15.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
5、与对照组的最大差异是A.纳入标准不同B.随访方式不同C.干预措施不同D.目标人群不同E.观察重点不同16.如欲说明人群中由于高盐饮食所致高血压病的危险的比例时,应选用A.人群归因危险百分比B.归因危险百分比C.归因危险度D.相对危险度E.比值比17.城市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的艾滋病,肺炭疽、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的报告时限为A.6 小时以内B.12 小时以内C.24 小时以内D.36 小时以内E.3 天以内18.所谓疾病监测是指A.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B.长期、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
6、C.长期、连续地对疾病的动态分布进行随访D.长期坚持下级单位向上级机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E.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资料19.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淋病等疾病属于A.甲类传染病B.丙类传染病C.乙类传染病D.由地方政府决定所属传染病范畴E.传染病20.下列关于人年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A.5 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1 年为 5 人年,1 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5 年也是为 5 人年B.1 个人暴露于研究因素不满1 年时也计为 1 人年C.人年只能每个人单独计算,无可加性D.因为 1 年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逐一计算后累加,所以十分繁杂E.一组人暴露于研究因素1 年为 1 人年21.下面对疫
7、源地的认识哪项正确A.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B.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病家C.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在的地区D.疫源地指传染源所停留过的地区E.疫源地即指传染源本身及其家人22.下列哪个方法最适于人群疾病自然史的研究A.横断面调查B.生态学研究C.类实验研究D.前瞻性队列研究E.回顾性队列研究23.临床药物治疗试验中的双盲法是指A.医务人员、实验组、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B.医生、护士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C.医务人员和试验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D.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E.医务人员和对照组受试对象都不知道接受的是何种药物24.下列哪项不属于疾病监测
8、内容A.长期系统地观察疾病的发生,传播及其影响因素B.观察疾病变动趋势及分布动态C.采取防制对策及措施D.研究疾病诊断方法E.对防制效果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25.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可以减少A.选择偏倚B.混杂偏倚C.测量偏倚D.信息偏倚E.错分偏倚26.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A.传播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患者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B.一般有季节性升高的表现,冬春出现较多,流行强度常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卫生条件等有关C.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可呈现周期性升高D.病后免疫力持久的传染病常在儿童时期感染;病后免疫不持久的传染病则没有明显的儿童发病率高的特征E.以
9、上都是27.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是A.有一定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升高;病例分布与吸血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一致;季节性升高与吸血节肢动物活跃季节一致B.有明显的职业特点C.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疫区者常易发病,老疫区成人因多具有免疫力;则病例多集中于儿童D.人与人之间不直接相互传播E.以上都是28.下列关于相对危险度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为0B.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C.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负关联D.若 RR1,则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正关联E.RR=0.1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比RR=10时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强度弱29
10、.下列哪项论述是错误的A.在队列研究中暴露组发病率/非暴露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B.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等于相对危险度C.在队列研究中被观察人数乘以观察年数之积是人年数D.特异危险度等于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死亡率(发病率)E.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是以OR 值估计相对危险度30.下列哪项不是队列研究的特点A.可以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B.属于分析性研究C.经常存在失访偏倚D.可以研究一种疾病与多种暴露的关系E.是由因到果的研究31.拟除虫菊优于有机磷的最大特点是A.速效高效B.抗药性小C.性能稳定D.杀虫谱广泛E.安全无毒32.下列哪项关于队列研究论述是错误
11、的A.不适用于罕见病的病因学研究B.在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不普遍时,暴露组应从一般人群中选C.可以了解疾病自然史D.研究的暴露因素是天然存在而非研究者给予的E.设立对照组33.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A.哨点监测比常规报告花费大B.获得直接指标比获得间接指标困难C.主动监测结果比被动监测准确D.动态人群的资料处理比静态人群复杂E.监测病例的诊断比实际病例简便3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 种,实行分级管理,其中A.甲类 2 种、乙类 22 种、丙类 11 种B.甲类 2 种、乙类 21 种、丙类 12 种C.甲类 2 种、乙类 24 种、丙类
12、 9 种D.甲类 3 种、乙类 20 种、丙类 12 种E.甲类 3 种、乙类 21 种、丙类 11 种35.RR=2、PAR=95%,说明A.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高B.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暴露比例较低C.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病因在人群中暴露比例较高D.病因与疾病联系强度不太高,人群发病率较低E.以上结论都不正确36.我国规定监测的传染病是A.霍乱、黄热病、鼠疫、艾滋病B.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出血热C.斑疹伤寒、疟疾、病毒性流感、回归热、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登革热D.鼠疫、艾滋病、梅毒E.艾滋病、霍乱、黄热病、流行性感冒37.下列哪一种情况在社区
13、人群保健工作中应预优先考虑A.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且人群中暴露者比例较高的暴露B.能造成较高的归因危险百分比C.能造成较高的相对危险度的暴露D.能造成较高的特异危险度的暴露E.人群中暴露者比例较高的暴露38.队列研究中提高现场调查及临床诊断水平,可以减少A.选择偏倚B.混杂偏倚C.回忆偏倚D.信息偏倚E.报告偏倚39.下列哪个因素不可能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A.外来人口的迁入B.新生儿增加C.病原体的变异D.免疫力的自然消退E.隐性感染40.下列哪项关于疾病监测的论述是错误的A.疾病监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B.疾病监测是用来确定病因C.疾病监测与疾病报告有联系D.疾病监测应对导致疾病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E.疾病监测应观察疾病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