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范文.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313655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7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范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范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范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范文.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问答题目录四、问答题目录1.1试述现代免疫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1.2试述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及其主要作用。1.3试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主要作用。1.4.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和区别。2.1试述抗原基本概念及其特性。2.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及其分类和组成特点。2.3试述 TD 抗原和 T1 抗原及其主要差异。2.4试述超抗原和丝裂原及其作用特点。2.5.试比较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异同点。3.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3.2试述 IgG、IgM、SIgA 的主要理化和生物学特性。3.3试述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2、。3.4.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4.1试述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4.2试述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3试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4补体系统激活后可引起哪些主要生物学效应?4.5何为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简述其作用机制。4.6.简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5.1图示 HLA 基因复合体的基本结构。5.2试述 HLAI 类和类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各部门的主要功能。5.3试述 MHC 分子的组织分布和主要生物学功能。5.4列举两种与抗原加工提呈相关的分子,并简述其主要功能。5.5何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并简述其发生机制。5.6试述单倍型遗传及其在临床的应用。5.

3、7.试述多态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6.1 简述细胞因子的理化、产生和作用特点。6.2列出六类细胞因子的名称,简述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6.3何为肿瘤坏死因子?试述不同剂量 TNF在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作用。6.4试述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亚族区分和各亚族代表名称。6.5试述促炎细胞因子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6.6试述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6.7.简述细胞因子的多效性和重叠性。7.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7.2简述造血干细胞来源、主要特征和表面标志。7.3试述始祖 T 细胞在胸腺内的阳性和阴性选择过程及其意义。7.4试述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

4、义。7.5何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以派氏小结为例简述其结构特点与功能之间的关系。7.6.简述胸腺细胞的组成。8.1简述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8.2试述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消化机制。8.3试述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8.4试述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及其种类。8.5试述成熟与不成熟 DC 或 MDC 与 PDC 识别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点。8.6 NK 细胞为何能够杀伤某些病毒感染肿瘤靶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8.7试述 T 细胞和 B1 细胞的来源、分布及其对抗原的识别和主要生物学功能。8.8试述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及其主要作用。8.9试述固有免

5、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8.10.试述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特点。9.1简述 TCRCD3 复合受体分子各部分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9.2 试述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及其作用。9.3试述 CD4+Th 亚群的形成和 CD4+Th 亚群间的相互作用。9.4简述 CTL 细胞主要生物学作用。9.5试述滤泡树突状细胞对 B 细胞的激活作用。9.6试述 B2 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9.7 列表比较 B1细胞和 B2细胞的主要区别。9.8.简述 T 细胞的亚群。10.1何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10.2试述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1

6、0.3试述 CD4+Th 细胞在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10.4试比较抗体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异同点。10.5试述 CD4+效应 Th1 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10.6试述 CD8+效应 Th1 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10.7.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的抗原的分类。11.1何为免疫耐受?简述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和抑制的主要差异。11.2试比较 T 细胞和 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1.3简述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11.4简述机体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机制。11.5简述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1.6.试述 Burnet 的“克隆排除学说”。12.1

7、试述工型超敏反应和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12.2试述青霉素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12.3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怎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理。12.4简述肥大细胞颗粒内储备的和脱颗粒时新合成的活性介质及其主要作用。12.5试述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及其应用和作用原理。12.6简述能够抑制肥大细胞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12.7简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列出三种临床常见疾病的名称。12.8.简述 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13.1试述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3.2试述反向间接凝集实验和间接凝集抑制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13.3定

8、量检测血液标本中的抗原可采用哪些方法?13.4何为人工被动免疫?简述常用的人工被动免疫制剂。13.5列举三种活疫苗和三种死疫苗的名称,并简述二者的优缺点。13.6何为计划免疫?简述其内容和意义。13.7简述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13.8简述重组抗原疫苗及其制备和应用。13.9试述单克隆抗体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13.10.简述免疫抑制剂的种类。14.1.何谓医学微生物学?14.2.简单叙述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15.1简述细菌细胞壁的功能。15.2菌毛分哪几类?各有哪些实际意义?15.3细菌按照基本形状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例说明。15.4细菌的结构分为几种?各包括哪些?15.5请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

9、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区别。15.6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哪些功能?15.7简述重要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15.8简述细菌生长曲线及其意义。15.9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16.1病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6.2逆转录病毒是怎样进行生物合成的?16.3什么是病毒的衣壳?其功能如何?16.4简述病毒体的结构。16.5病毒增殖的方式与细菌有何不同?17.1简述真菌的培养条件和菌落形态。17.2试比较真菌与细菌特征的主要差异。17.3.简述真菌的繁殖方式。18.1简述条件致病菌的形成条件。18.2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18.3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18.4简

10、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类型。18.5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可发生哪些变化?18.6比较持续感染的三种类型之间的区别。18.7简述真菌性感染的类型。18.8简述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18.9简述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出现的情况。18.10简述病毒的致病机制。19.1简述采集和送检标本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19.2病毒检测和细菌检测有何区别?19.3分离培养病毒有哪些方法?19.4.使用细胞培养的病毒可发生哪几种情况?20.1防止抗生素耐药的发生应注意什么?20.2在同样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果为什么比干热灭菌效果好?20.3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0.4简述临床上常用的消毒与灭菌方法。

11、20.5如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21.1对人致病的主要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化脓性细菌有哪些?其生物学性状有哪些特点?21.2金葡菌、A 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有哪些?分别引起哪些类型疾病?21.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何种疾病?如何与肺炎球菌进行鉴别诊断?21.4奈瑟菌属中主要对人致病的细菌有哪些?主要引起哪些疾病?21.5肠杆菌科主要包括哪些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菌属?21.6四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21.7志贺菌分群的依据是什么?致病物质有哪些?快速诊断方法有哪些?21.8沙门茵属主要的致病菌有哪些?引起哪些疾病?肥达试验原理是什么?结果如何?21.9霍乱弧茵

12、的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21.10、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茵和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有何各自的特点?21.11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是什么?简述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简述破伤风的防治原则。21.12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哪些疾病?21.13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肉毒梭菌引起哪些疾病?21.14主要对人致病的无芽胞厌氧茵有哪些?致病条件是什么?感染特征有哪些?21.15结核杆菌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结核杆菌易发生哪些变异?什么是卡介苗?21.16结核杆菌的致病特点是什么?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及应用。21.17 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及培养有何特点?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13、?21.18百日咳杆菌培养有何特点?其菌落分为四相,各有何医学意义?21.19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菌属?21.20布鲁菌在我国主要引起何种动物的疾病?在人类引起何种疾病?21.21耶尔森菌属中主要对人致病的是那种菌?主要引起那种动物的疾病?如何传播给人类?21.22炭疽杆菌生物学性状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感染人类?防治原则是什么?21.23支原体生物学性状有哪些特点?引起人类哪些疾病?21.24立克次体引起人类哪些疾病?传播方式是什么?常用的立克次体血清学诊断方法是什么?21.25衣原体的增殖周期有何特点?能引起人类哪些疾病?传播方式是什么?21.26梅毒三期的临床表现有何特征?梅毒螺旋体的

14、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21.27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21.28列表说明支原体与 L 型细菌的区别。21.29简述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2.1简述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种类及所致疾病。22.2简述流感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构造和变异与流感流行有何关系?22.3简述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22.4简述风疹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何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如何诊断及预防?22.5简述肠道病毒的种类及所致疾病。其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有哪些共同特点?22.6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如何预防?22.7轮状病毒和肠道病毒属病毒有何不同?轮状病毒有何致病特点?22.8肝炎病毒有哪些?

15、各型肝炎病毒有何异同?22.9描述Dane 颗粒的结构,以及HBV 的基因组成和意义。22.10简述HBV 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实验室诊断的临床意义。22.11简述HBV 的传播途径,感染后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以及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22.12简述 HBV 和 HCV 在致病性和免疫性上的异同。22.13HAV 和 HEV 在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上有何异同?22.14简述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特点。22.15人类疱疹病毒有哪些类型?各引起何种疾病?22.16简述疱疹病毒致癌的机制。哪些疱疹病毒有强的致癌作用?与哪些肿瘤有关?22.17举例说明孕妇感染哪些病毒会对胎儿造成较大的危害。22.18简

16、述逆转录病毒的特性。哪些逆转录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关?各引起何种疾病?22.19简述HIV 的形态结构,以及病毒复制过程。22.20 HIV 的结构基因有哪些?其产物各有何功能?22.21简述 H1V 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22.22简述 HIV 的致病机制。22.23HIV 引起 AIDs 有何临床特点?实验室如何诊断?22.24简述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致病特点。22.25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特点。22.26简述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及预防措施。22.27简述朊粒的结构特点及所致疾病。22.28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22.29先天性风疹常见的畸形

17、有哪些?22.30简述疱疹病毒的共同特性。22.31简述人被动物咬伤或抓伤的预防措施。23.1简述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要点。23.2简述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要点。23.3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哪几类?23.4白假丝酵母菌主要引起哪些感染?问答题答案问答题答案1.1 试述现代免疫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答: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和应答,可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种功能。1.2试述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及其主要作用。答:(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

18、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 细胞、T 细胞和B1 细胞等。臣噬细胞可对穿越体表屏障进入局部组织中的病原体产生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中性粒细胞在局部发生感染时,可迅速穿过血管壁进入感染部位,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NK 细胞是能够非特异识别杀伤某些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T 细胞可直接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和某些病毒感染或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成分,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B1 细胞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并迅速产生以 IgM 类抗体为主的泛特异性抗体,产生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2)固有免疫分子主要包括补体和细胞因子。在某些病原体进人体内或抗原与抗体在体内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免

19、疫复合物时,可使补体系统激活产生细菌溶解作用,促进吞噬的调理作用和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应。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3试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主要作用。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和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的 T、B 淋巴细胞。(1)抗原提呈细胞是一类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通过其细胞内 MHC 分子将加工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运载到 APC 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 T 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细胞。(2)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T细胞根据其表面标志性 CD 分子的不同,可分为 CD4+辅助T

20、细胞和 CD8+细胞毒性 T 细胞。(3)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 B 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再次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迅速产生相应高水平 IgG 类抗体。1.4.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和区别。答:(1)联系:二者都是在体内完成的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反应。(2)区别:固有免疫应答主要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被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或某些细胞因子激活后迅速产生的,可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或癌变细胞杀伤清除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也包括体内补体系统被某些病原体直接激活后产生的溶菌和促进病原体吞噬清除的生物学效应。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 T、B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21、细胞,通过分泌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对相应病原体或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发挥杀伤和清除的作用的特异性免疫反应。2.1试述抗原基本概念及其特性。答:(1)抗原通常是指能与 T 细胞抗原受体和 B 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 T 或 B 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效应 T 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2)抗原通常具有两种特性: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即诱导 8细胞产生抗体,诱导 T 细胞分化为效应 T细胞的能力。抗原性或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抗体和效应 T 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能力。2.

22、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及其分类和组成特点。答:(1)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一个抗原决定基通常由 517 个氨基酸残基或57 个多糖残基及核苷酸组成。抗原决定基是 T 细胞、B 细胞和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2)抗原决定基的分类:根据抗原决定基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顺序决定基和构象决定基。顺序决定基是指肽链上由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决定基,又称线性表位。该种决定基是 T 细胞(通过 TCR)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即 T 细胞表位。构象决定基是指多肽或多糖链上由空间位置相

23、邻,而序列上不相连续的氨基酸或多糖残基所形成的决定基,又称非线性决定基。该种决定基是 B 细胞和抗体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又称 B 细胞表位。(3)根据抗原决定基的位置和功能,可将其分为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和隐蔽性抗原决定基。功能性抗原决定基系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 8 细胞或抗体直接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包括构象和线性表位。系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被 8 细胞(通过 BCR)或抗体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此种抗原决定基可因理化因素而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成为功能性表位;也可因酶解或修饰,而产生新的功能性表位。若体内隐蔽性抗原决定基成为功能性表位,则有可能作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2.3试述 TD

24、抗原和 T1 抗原及其主要差异。答:(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系指刺激8 细胞产生抗体需要 Th 细胞辅助的抗原,又称 T 细胞依赖性抗原,简称TD 抗原。绝大多数天然抗原都是 TD 抗原,此类抗原即有 T 细胞表位,又有 B 细胞表位,如各种病原体、异种或同种异体细胞和血清蛋白等。(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系指刺激 8 细胞产生抗体无需 Th 细胞辅助的抗原,又称T 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简称TI 抗原。此类抗原具有单一重复 B 细胞表位而无 T 细胞表位。2.4 试述超抗原和丝裂原及其作用特点。答:(1)超抗原主要是指一类只需极低剂量就能非特异多克隆激活 T 淋巴细胞,产生大量细

25、胞因子,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大分子蛋白物质。T 细胞超抗原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能以完整蛋白形式,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 T 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反应。(2)丝裂原又称有丝分裂原,是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 T、B 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此类物质可直接与静息T、B 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之发生母细胞转化和有丝分裂,而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参与。2.5.试比较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异同点。答:完全抗原是指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多为蛋白质;半抗原是指仅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多为糖类。半抗原只有在与载体相连,成为完全抗原后,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成为完全抗原

26、。半抗原虽单独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与完全抗原一样,具有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3.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答:(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一个四肽链分子。(2)Ig轻链有VL和CL两个功能区;IgG、IgA 和 IgD 的重链有 VH、CH1、CH2 和 CH3四个功能区;IgM 和 IgE 的重链有五个功能区,即多一个 CH4 功能区。各功能区的主要作用如下:VH 和 VL 中的 HVR(CDR)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区域;CH 和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IgG的CH2

27、和 IgM 的 CH3 具有补体 C1q 结合位点,可参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IgG 的 CH2可介导 IgG 通过胎盘;IgG 的 CH3 和 IgE的 CH2 和 CH3 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并由此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3.2试述 IgG、IgM、SIgA 的主要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答:(1)IgG: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相对分子质量约为,血清半衰期较长,约23 天,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具有重要的抗感染免疫作用。(2)IgM:分为膜结合型和血清型两种类型。膜结合型 IgM(m1gM)为单体 IgM,表达于 B 细胞

28、表面,构成 B 细胞抗原受体(BCR)。血清中 IgM 是由五个单体 IgM 通过二硫键和连接链(J 链)相连组成的五聚体,相对分子质量约,居五类免疫球蛋白之首,又称巨球蛋白。IgM 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其抗原结合价和补体激活能力高于 IgG,具有高效抗感染免疫作用。(3)SIgA:分泌型(SIgA)是由 J 链连接的IgA 二聚体与一个分泌片借二硫键共价结合组成。它们能与存在于黏膜局部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使之丧失与细胞粘附的能力,从而在黏膜局部发挥重要抗感染免疫作用。3.3试述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答:(1)调理作用:IgG 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

29、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 Fc 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 IgG_Fc 受体(FcyR)结合,所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称为调理作用。(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 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 Fc 段与 NK 细胞、巨噬2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 IgG_Fc 受体(Pc R)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破坏的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 ADCC 效应。3.4.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答:免疫球蛋白分为五大类,即 IgA、IgM、IgD、IgG 和 IgE。(1)IgA 有两

30、种类型,血清型和分泌型,其中血清型 IgA 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分泌型 IgA 由 J 链连接的二聚体和一个分泌片组成,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2)IgM 是五聚体,是分子质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的能力,IgM 是介导输血反应的抗体,IgM 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 IgM。(3)正常人血清 IgD 浓度很低,半衰期很短,B 细胞表面的 IgD 可作为 B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4)IgG 于出生后 3 个月开始合成,IgG 的半衰期为2023 天,为再次分泌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通常为高亲和力抗体。IgG

31、 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具有重要的免疫学效应,IgG 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5)IgE 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 IG,IgE 为亲细胞性抗体,其 CH2 和 CH3 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并由此导致 I 型超敏反应。4.1试述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答:补体三条途径激活过程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同之处。旁路途径和 MBL途径在感染初期和早期发挥作用,对机体抗御原发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经典途径则通常在感染中、晚期或在感染持续过程中发挥作用。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项目|经典激活

32、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 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G-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 IgA|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岩藻糖残基。补体激活起始分子|c1|C3|C4、C2。参与的补体成分|C1、C4、C2、C3、C5C9|C3、B 因子、D 因子、P 因子、C5C9|MBL、MASP1、2、C4、C2、C3、C5C9。所需离子|Ca2+、Mg2+|Mg2+|Ca2+。C3转化酶|C4b2b|C3bBbP|C4b2b。C5转 化 酶|C4b2b3b|C3bBb3b|C4b2b3b。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的中、晚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参与非

33、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4.2试述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答:(1)C1 抑制物:能与活化的C1rC1s 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 C1 大分子复合物解聚,C1S 失活;也能与活化的MASP 结合,使之失活。(2)C4 结合蛋白:能与 C2 竞争结合 C4b,抑制经典途径 C3转化酶,即 c4b2b 复合物的形成;作为辅助因子,与 C4b 结合后可促进 1 因子对 C4b的裂解作用;可从 C4b2b 复合物中解离并取代 C2b,使经典途径 C3 转化酶衰变失活。(3)H 因子:能与 B 因子竞争结合 C3b,抑制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即 C3bBb 复合物的形成;作为辅助

34、因子,与 C3b 结合后可促进 I 因子对 C3b 的裂解作用;可从 c3bBb复合物中解离并取代 Bb,使旁路途径 C3转化酶衰变失活。(4)I 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在 C4bp、H 因子和 MCP 等辅助因子作用下,I 因子能使液相或膜结合的C3bC4b 裂解灭活,对经典和旁路途径 C3转化酶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5)S 蛋白:又称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能与 c55b67复合物结合,使其丧失与细胞膜结合的能力,从而阻止 C5b6789 攻膜复合物形成,保护细胞不受损伤。4.3 试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答:(1)膜辅因子蛋白:广泛分布于白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组织细

35、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3bC4b 结合,协助 I 因子将其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形成,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 C4bC3b结合,直接使其裂解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形成;也能使细胞表面瞬时形成的 C3 转化酶中的 C4bC3b 裂解失活,促进c3 转化酶衰变,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4.4补体系统激活后可引起哪些主要生物学效应?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4)

36、引起炎症反应。(5)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4.5何为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简述其作用机制。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和C4b 是一类与 IgG 抗体不同的非特异性调理素。它们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被具有相应受体的吞噬细胞识别结合,从而在细菌或颗粒性抗原与吞噬细胞之间形成“桥梁”,使吞噬细胞能够更为有效的发挥吞噬作用。此即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4.6.简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答:(1)膜辅因子蛋白:广泛分布于白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3bC4b 结合,协助 I 因子将其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形成,使

37、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 C4bC3b结合;直接使其裂解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 C3 转化酶形成;也能使细胞表面瞬时形成的 C3 转化酶中的 C4bC3b 裂解失活,促进C3 转化酶衰变,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5.1图示 HLA 基因复合体的基本结构。答:人类 HLA 复合体结构示意图:HLA 复合体包括:(1)II类:HLADP、DQ、DR(2)III类:C2、C4、B 因子、HSP70、TNF(3)I 类:BCEAFG 一 H5.2试述 HLAI 类和类分

38、子的结构组成和各部门的主要功能。答:(1)HLAI 类分子是由轻、重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分子。重链即 链,是人第 6 号染色体 HLA-I 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即非多态性 2 微球蛋白,是人第15 号染色体基因编码的产物。抗原肽结合区:决定HLAI 类分子多态性。免疫球蛋白样区:主要包括重链 3 结构域和2微球蛋白,3结构域是CTL细胞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2 微球蛋白与 3结构域的结合有助于 HLAII 类分子的表达和结构的稳定性。跨膜区:将 HLAI类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胞质区:可能与细胞内外信号的传递有关。(2)HLAII类分子是由类基因编码的 链和 链

39、以非共价键结合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分子。链和 链为跨膜蛋白,均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抗原肽结合区:决定 HLA类分子多态性。免疫球蛋白样区:由 2 和 2 结构域组成,其Ig样区是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跨膜区和胞质区:与 HLA-I 类分子相似。5.3试述 MHC 分子的组织分布和主要生物学功能。答:(1)经典 MHC-I 类分子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有核细胞及血小板表面,而在神经细胞、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尚未检出。MHC-II 类分子分布不够广泛,主要存在于 B 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某些活化的 T 细胞表面,在血管内

40、皮细胞和精子细胞上也有少量表达。MHC-I类和类分子亦可出现于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体液中,称为分泌型或可溶型 MHC-I 类和类分子。(2)主要生物学功能:抗原提呈作用;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 限制;诱导胸腺内前 T 细胞分化;引发移植排斥反应。5.4列举两种与抗原加工提呈相关的分子,并简述其主要功能。答:MHC-I 类和类分子均有结合、提呈抗原的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I 类和类分子可通过其抗原肽结合槽分别与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 类和类分子复合体。后者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 CD8+T 细胞和 CD4+T 细胞识别结合,启动

41、特异性免疫应答。5.5何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并简述其发生机制。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和荨麻疹等。此类输血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血液中存在的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 HLA 抗原的抗体有关;若供者血液中含高效价此类抗体,也可引发这种输血反应。因此,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注意避免反复选择同一供血者的血液。5.6 试述单倍型遗传及其在临床的应用。答: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相连的 HLA 诸基因座位上等位基因的组合称为 HLA 单倍型。HLA 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通常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此即单倍

42、型遗传。体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HLA单倍型的组合称为 HLA 基因型。人是二倍体生物,每个细胞均有两个同源染色体组,他们分别来自父母双方。至于亲代与子代之间则必然有一个单倍型相同,也只能有一个单倍型相同。这一遗传特性在器官移植供者的选择以及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得到了应用。5.7.试述多态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答:多态性现象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其多态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一对应基因座位上不同的基因系列。对每一个体来说,只能具有其中的任何两个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来源于一

43、个基因座位所发生的多种突变,并由此产生多种基因型,这是基因突变多向性的反映。(2)共显性:是指有些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下,两种基因均可同时表达产生相应基因产物的遗传方式。6.1 简述细胞因子的理化、产生和作用特点。答:(1)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绝大多数细胞因子为分泌表达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或糖蛋白,体内半衰期短,作用时间有限。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细胞因子以双体形式存在,TNF 为三聚体。(2)细胞因子产生和作用特点: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静息状态下不能产生细胞因子,它们被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后,可立即启动细胞因子基因转录及蛋白合成

44、。但此过程持续时间短暂,刺激终止后转录、合成也随之终止。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合成分泌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产生某种些相同的生物学效应。细胞因子大多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因此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只在局部产生作用,即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局限性。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二者结合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只需极少量就能产生明显生物学效应。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作用,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即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多效性。细胞因子间可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控制、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

45、而组成细胞因子网络,即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网络性。6.2列出六类细胞因子的名称,简述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答:(1)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2)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分为、三种类型。其中 IFN、IFN 又称 I 型干扰素,IFN 一 又称型干扰素。I 型干扰素的作用简述如下:可诱导体内多种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控制病毒感染和扩散;可提高靶细胞表面 MHCI 类分子表达水平,有助于 CTL 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激活NK 细胞,增强机体抗病毒、抗肿瘤作用。型干扰素的作用简述如下:激活巨噬细

46、胞和NK细胞,增强机体抗感染的抗肿瘤作用;促进 Th1细胞形成,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提高抗原提呈能力;促进 T 细胞合成分泌 IL 一 2 和表达 IL2R。6.3何为肿瘤坏死因子?试述不同剂量 TNF在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答:肿瘤坏死因子(TNF)是Garswe11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将其称之为肿瘤坏死因子。(1)低剂量 TNF 可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表达粘附分子,并使之分泌 IL 一 1 和趋化性细胞因子;活化中性粒细胞,使其表面相应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提高,从而与血管内皮细胞

47、粘附,进而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到达感染部位,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活化单核一巨噬细胞使其分泌 IL1、IL6 等促炎细胞因子和 IL8 等趋化性细胞因子,引发和促进炎症反应。(2)中等剂量 TNF 可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引发全身效应:TNF 是一种内源性致热原,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也可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释放 IL1 引起发热;刺激肝细胞合成、分泌一系列急性期蛋白,其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能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甘露糖残基结合,激活补体 MBL 途径,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刺激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发挥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3)高剂量 TNF 可通

48、过以下作用机制促进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作用于心脏,使之血流输出量降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张力降低,形成血栓;作用于肝脏,引发低血糖症。6.4试述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亚族区分和各亚族代表名称。答:趋化性细胞是近年发现的一类结构具有较大同源性,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800010000 的对白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目前已发现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多达几十种,根据趋化因子多肽链近氨基端两个半胱氨酸(C)残基的排列方式,可将其分为 CXC、CC、C、和 CXXXC(C代表半胱氨酸、X 代表其他任一氨基酸)四个亚家族。(1)CXC 亚族(a 亚族):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1 是该亚族代表成员,其主要功能是趋化并

49、激活中性粒细胞,对 T 细胞也有一定趋化和激活作用。(2)CC 亚族(亚族):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一 1 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一 1 是该亚族代表成员,其主要作用是趋化并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对 T 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和激活作用。(3)C 亚族(亚族):淋巴细胞趋化蛋白是该亚族代表成员,对 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具有趋化作用。(4)CXXXC 亚族:分形素是该亚族成员,对单核细胞和 T 细胞具有趋化作用。6.5试述促炎细胞因子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答:IL1、IL6 和 TNF为促炎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巨噬细胞产生,其作用机制包括:(1)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50、(2)刺激肝细胞合成、分泌急性期蛋白,可通过激活补体 MBL 途径,产生包括调理和溶菌作用在内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提高机体非特异抗感染免疫应答能力。(3)刺激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释放大量中性粒细胞入血,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能力。(4)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强他们的吞噬杀伤能力。(5)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模型IL8 和粘附分子;同时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 IL8 受体,使其表面粘附分子表达上调。6.6试述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答:(1)免疫应答识别活化阶段:IFN和TNF等可促进APC表达MHCII类分子,增强抗原提呈作用和抑制 T 细胞活化的作用。(2)免疫应答增殖分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