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常识-灾害防范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常识-灾害防范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平安常识-灾害防范雷电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在雷雨季节里,常会出现强烈的光和声,这确实是人们常见的雷电。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的现象,尽管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构造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特别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特别是在华南地区,年雷暴日常会到达80天甚至更多,频繁的雷击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宏大损失。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一是雷直截了当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作用和电动力作用;二是雷电的二次作用,即雷电流产生的静电
2、感应和电磁感应。因此我们要作好防雷措施。 一、火灾危险性 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宏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截了当灾害。 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特别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 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特别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 5雷电流电磁感应会在雷击点四周产生强大的交变电
3、磁场,其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部分过热而导致火灾。 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置上的高电压对建筑物的还击作用也会引起配电装置或电气线路断路而燃烧导致火灾。 二、预防措施 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防止直截了当雷击或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以保证人身及建(构)筑物平安。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等,是直截了当接受雷击的金属部分。避雷针一般设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和烟囱上,保护建筑物兔受直截了当雷击;避雷线常用来架设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上,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截了当雷击,也可用来保护较长的单层建(构)筑物。避雷网和避雷带普遍用来保护建筑物免受直截了当
4、雷击和感应雷。 引下线是避雷保护装置的中段部分。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一般敷设在建筑物的外墙,并经最短线路接地。每座建筑物的引下线一般不少于两根。 接地装置包括埋设在地下的接地线和接地体,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 避雷器是防止雷电过电压侵袭配电和其他电气设备的保护装置。避雷器安装在被保护设备的引入端,其上端接在架空输电线路上,下端接地。其中阀型避雷器是保护变、配电装置常用的一种避雷装置;管型避雷器一般是用于线路上;保护间隙是最简单最经济的防雷装置,俗称简单避雷器,一般安装在线路的进户处,用来保护电度表等设备。 2防雷装置在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上的详细应用.
5、(1)业建筑按防雷要求的划分 第一类工业建筑指凡建筑物中制造、使用或储存大量的爆炸性物质,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宏大破坏和人员伤亡者;O区或10区爆炸危险场所。 第二类工业建筑是指凡建筑物中制造、使用或储存爆炸性物质,但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宏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区或11区爆炸危险场所。 第三类工业建筑物是按照雷击后对工业消费的阻碍,并结合当地气象、地形、地质及四周环境等要素,建筑物体计算雷击次数N0.01的2区爆炸危险场所;按照建筑物体计算雷击次数N0.05,并结合当地雷击情况,确定需要防雷的建筑物;多雷地区较重要的建筑物;高度在15米及15米以上的烟囱、水塔等孤立高耸建筑物;每年
6、平均雷暴日天数不超过15天的地区,高度可限为20米。 (2)民用建筑物按防雷要求划分 第一类是指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建筑物、建筑物体计算雷击次数N004的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和建筑物体计算雷击次数N02的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第二类民用建筑物是指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档案馆;建筑物体计算雷击次数为0.04)N0.01的公共建筑物或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体计算雷击次数为02)N0.05的一般性民用建筑物。 3防雷装置的检查 (1)关于重要场所或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应在每年雷雨季节往常作定期检查,关于一般性场所或单位,应每23年在雷雨季节往常作定期检查,如有特别情况,还要进展临时性的检查。特别是对避雷针、避雷器要进展定期校验。 (2)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缘故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展更换。 (3)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