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案.ppt(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古代礼仪w 吉礼w 凶礼w 军礼w 宾礼w 嘉礼吉礼w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礼仪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色纯为“牺牺”,体全为,体全为“牲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牺牲的总称。凶礼w指凭
2、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指凭吊各种天灾人祸的丧葬的礼节。w如:古代的如:古代的“五服五服”制度制度古人对古人对“死死”的讳称的讳称w 1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之死:薨、崩、百岁、千秋、晏薨、崩、百岁、千秋、晏驾驾等等w 2 2、父母之死:、父母之死:见背、孤露、见背、孤露、弃养弃养等等w 3 3、佛道徒之死:、佛道徒之死:涅磐、圆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逝寂、坐化、羽化、仙逝等等w 4 4、一般人的死:、一般人的死:亡故、长亡故、长眠、长逝、谢世、殒命眠、长逝、谢世、殒命等等军礼w指军事活动中的礼节规范。指军事活动中的礼节规范。w包括出师祭祀、誓师等包括出
3、师祭祀、誓师等宾礼w 朝聘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每年每年派派大大夫夫朝见天子称为朝见天子称为“小聘小聘”;每隔每隔三年三年派派卿卿朝见天子为朝见天子为“大聘大聘”;每隔五年每隔五年亲自亲自朝见天子为朝见天子为“朝朝”。w 揖让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按尊卑尊卑分为三种,称为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三揖”:一为:一为“土揖土揖”;二为;二为“时揖时揖”;三为;三为“天揖天揖”。嘉礼w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礼节。w婚冠礼婚冠礼:男子:男子二十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
4、,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待遇;女子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成为婚冠礼。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成为婚冠礼。w座次座次:见课本:见课本P96人的称谓人的称谓w【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w【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w【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w【称斋名】指用斋号或
5、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w【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w【谦称】w(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
6、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w(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w(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w(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w(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w(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
7、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w【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w(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w(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w(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
8、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w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w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w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w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w()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w称谓前加“
9、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w(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4)年龄的称谓。w垂髫(ti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w总角是
10、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w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w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w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w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w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w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w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w耄(mo)耋(di)指八九十岁。w期颐指一
11、百岁。【官职的任免升降】w“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w(2)除。拜官授职(3)擢。提升官职 w(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w(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w(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w(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
12、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w(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五、科举制度五、科举制度w【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w【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
13、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w【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w【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w【庠xi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
14、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w【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w【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w【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w【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w【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
15、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w【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w【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w【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w【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16、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w【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w【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w【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w【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w【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
17、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w【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w【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w【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w【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
18、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w【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w【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w【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w【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