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01122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咬文嚼字教案011220.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一看到“咬文嚼字”这四个字,不少人会觉得是在讽刺某些人不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实质而死抠文字,查查手头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朱光潜先生却赋予这个成语以特殊的含义,即“在阅读和写作时,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 谈美书简
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三、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一句话概括出来。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生:文章共分 8 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
3、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 17 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完成课后练习 二、学习新课: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 8 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2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生:不是。师:那么,大家给这 5 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生:1、2、3 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 是有关词语的联
4、想意义的。师:好。我再问一下,3 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生:有。1 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 是改坏了的。3 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师:你把第 1 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生:在理。师:把第 2 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生读。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
5、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师:读得很好。那么第 6 段和第 7 段讲的是什么内容?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师:第 6 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 7 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生:第 6 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 7 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
6、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生:有。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师:刚才和几个同学聊天时提到了朱光潜,我很吃惊,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这么一位美学大师。(有生笑)你笑什么呢?生:笑他们孤陋寡闻。师:这么说好,请你给他们上一课。生: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 3 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师:这不是个好词儿,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快速读课文,看一看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划出相关内容。(生读分钟)师:哪个同学来?生: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
7、褒义词。“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师: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你来。生:(翻书)“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生:谨严)是“谨严”。师: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生:炼字。师:具体说说。生:他举了郭沫若修改台词的例子。师:怎么改的?生:“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师: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大家读一读,比较比较。(生读)生:好像改后的句子更痛快。师:感情更强烈。其
8、实这是句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比如,假如有个同学就是你自己吧惹父亲生气了,你父亲要赶你出去,他是怎么说的?生:什么也不说。(生笑)生:滚出去!生:一边去,别让我看见你。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文化层次,他们的语言是不同的。只要注意观察,细细推敲,就一定能找到最恰当需准确的语言。哦,朱先生也举了“推敲”的例子,谁能谈谈你读了朱先生的“推敲”后的感受?生:原先一直以为用“敲”比“推”好,现在知道了用“推”也可以。师:关键要看当时的情境。大家再把这段文字“推敲”一下,说说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些?(投影题李凝幽居)(生看书,读诗约分钟)生:这首诗我不太懂。应该是贾岛去拜
9、访李凝,怎么多了个和尚。是不是李凝是和尚?(生笑)生:“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我也不明白。师: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这也是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一点。他认为,4 要想准确运用语言,或者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必须“善用联想”。看起来大家对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太理解,要“推敲”就不太容易了。高二有两个单元的古诗鉴赏,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走进诗歌鉴赏的大门。我今天只想强调一点,读诗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句之间的空白加以填充,使平面的文字立体化。生:我有些明白了,贾岛是走动的。师:对,诗歌中的“我”有时是定点,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时是移动的,如这首诗。说下去!生:他去拜访
10、李凝,可李凝不在,他就回来了,并说改天再来。师:你说得不错。首联是贾岛来的途中所见,颔联是到了李凝家门,颈联是归途中所见,尾联是抒发感慨。生:这个“僧”是谁?师:我理解应该是贾岛自己。贾岛早年因家贫出家为僧,后还俗。贾岛到了李凝家门口,门关着,他就“推”或者“敲”。生:没有寺庙?师:我认为没有。生:“推”好还是“敲”好?师:这要看李凝与贾岛的关系如何了,你到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的宿舍用不着敲门吧?或者“推”而不开才改为“敲”。生:明白了。您的意思是朱光潜对“推敲”的理解是错误的?师:谈不是错误。也算是一家之言。一千多年人们都认为“敲”比“推”好,而朱先生能不为所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迷信古人
11、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位名人说过,怀疑是创新的开始。这才是关于“炼字”的例子。“咬文嚼字”还包括哪些内容?生:李广射虎。师:准确地说应该是对“李广射虎”这段文字的删改前后的咀嚼。用了什么方法?生:比较。师:谁和谁比较?比较的是什么?生:史记与史记辨惑的比较,比较字数多少。师:这谈的是文字的简和繁的问题。文字是否精炼,不是以字数多少为标准,应该以能否准确表现事物特点、准确表情达意为根本。司马迁的文字确实做到了刘勰所说的“字不得减”,王若虚的删改使原文的“味”全没了。古人有“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两种用笔的方法,什么时候“泼”,什么时候“惜”,大家应该有所启发,以后写作时下笔可要斟酌一番。师
12、:为了使读者对“咬文嚼字”的阐释具体清晰,朱先生举了三个例子。大家再动动脑子想一想,写作文尤其是写说理文举例应注意什么问题?生:这三个例子是三个方面,是说“咬文嚼字”的三个方面。师:句式、繁简、推敲词语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而且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具体到写作比如 5 写议论文需要举例,应该注意几个例子的“角度”问题。生:举例能不能是层层递进的?师:当然可以,不只举例如此,文章的层与层之间也可是如此安排:不同角度或层层递进。生:原来我们老师说过议论文举例应该是在文章中间,在分析论证的时候才举例,可课文一开始就举例,这好像不太规范吧?师:你说说
13、朱先生为什么先举例呢?生:我说不好。师:哪位同学知道?生: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那时的人都知道,这叫“一字师”的故事。从人们熟悉的例子入手,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师:很好,大家记住“一字师”这三个字,这也是“咬文嚼字”。从人们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出话题,这也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写法。朱先生还批评了写作上的一种现象叫 生:套板反应。师:套板反应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生:写美人都是“柳腰桃面”,好多。师:都是陈词滥调。现在很多人说话或写文章也常常落入“套板反应”的俗套,有的同学写作文也避免不了“套板”,重复着人云亦云的话语,重复着“公共语言”。有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叫“失语”,而“集体失语”是很可怕的。想一想
14、,你以前作文中有过“套板反应”和“失语”的情况么?(沉默)师:不好意思说。自我反省需要勇气,课下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看看朱先生是怎样评价“套板反应”的。生:“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师:怎样才能避免“套板反应”呢?生:“遇事朝深一层去想”“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师:文章应该是“作”出来的,不能老是“走熟路”。时常有学生问我,写作文有没有窍门,作文怎样才能得高分。我常常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所期待的“窍门”绝不是我所要说的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读多练、提升情感,他们希望我给他们一个“公式”,像做数学题那样往里一套,答案出来了。这其实也是
15、一种“套板心态”。按照“公式”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可能得高分的。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记住朱先生的那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做什么不要太急功近利,认认真真做应该做的事。阅读鉴赏、写作文也如此,不要期望有什么捷径。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师:对,这才是的关键。6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2 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 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跳出
16、课本 拓展延伸 品评鉴赏培养能力 举一反三 迁移应用 一导语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
17、用真是生动。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
18、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7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3、“下课”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 15 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推敲 具体分析: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
19、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把第 1 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2、把第 2 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 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1 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 是改坏了的。3 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4、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
20、春到江南景象 2 红杏枝头春意“闹”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8 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5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体现出其“早”字 5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6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