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等).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前言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正常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生理学的任务是掌握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各门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教学内容着重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和科学态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并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生理学实验内容合并在机能学实验中学习。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临床心理学、眼耳鼻喉科学、麻醉学、医学
2、影像学、医学美容、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方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0学时,均为理论课。四 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6版,2003年。II 正文 第一章绪论一 教学目的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和
3、研究方法,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负反馈控制系统。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二)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三) 掌握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了解前馈控制系统。三 教学内容 (一)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二) 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三) 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 教学目的 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掌握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规律和形成的基本原理,兴奋性和兴奋的物
4、质基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机理和肌肉收缩的原理及其力学分析。二 教学要求 (一) 熟悉细胞膜的结构,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和入胞。(二)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三) 掌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熟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四) 掌握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熟悉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五) 掌握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熟悉横纹肌收缩机制及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六) 熟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掌握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三 教学内容 (一)
5、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三)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四)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五)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收缩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六) 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及其对肌肉收缩的影响。第三章血液一 教学目的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及
6、其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生理止血机制、血型与输血的原则。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和血液的组成,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二) 掌握红细胞生理,熟悉白细胞生理和血小板生理(三) 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掌握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控制。(四) 掌握血型与红细胞凝集,掌握ABO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了解Rh血型系统。 三 教学内容 (一) 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二) 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三)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四) 血
7、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第四章血液循环一 教学目的 熟悉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音的产生,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微循环的组成。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掌握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二 教学要求 (一) 熟悉心肌细胞的分类。掌握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掌握窦房结及浦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 掌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熟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熟悉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掌握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熟悉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
8、途径和特点。掌握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三) 了解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四) 熟悉心肌收缩的特点。掌握心动周期概念。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五) 熟悉心音的分类及产生机制。(六) 掌握心泵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了解心脏做功量,熟悉心泵功能的贮备。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七)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及分类。熟悉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八) 掌握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九) 熟悉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十) 熟悉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
9、环的血流动力学,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十一) 掌握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以及延髓心血管中枢。了解舒血管纤维和高位中枢。(十二) 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十三) 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十四) 了解局部血流的调节。(十五) 了解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三 教学内容 (一)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
10、的分类。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及蒲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及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三) 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四)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五) 心音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六) 心泵功能的评定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量,心泵功能的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七)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
11、的功能特点和分类。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八) 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九)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十) 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十一)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舒血管纤维。延髓心血管中枢,高位中枢。(十二) 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十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
12、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十四) 局部血流的调节。(十五)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第五章呼吸一 教学目的 了解呼吸的意义和呼吸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血液中以化学结合形式的气体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二 教学要求 (一) 熟悉呼吸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二) 熟悉肺通气的原理、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和呼吸运动,掌握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掌握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变化及意义。(三) 熟悉肺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熟悉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熟悉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四) 掌握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13、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及其影响。(五) 了解换气的原理,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掌握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六) 熟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掌握氧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掌握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七) 了解呼吸中枢的概念。熟悉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掌握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14、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三 教学内容 (一) 呼吸三个环节,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二) 肺通气:肺通气的原理、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变化及意义。(三) 肺通气的阻力:肺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四) 肺的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及其影响。(五) 肺换气和
15、组织换气:换气的原理,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六)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氧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七)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一 教学目的 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
16、基本过程,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及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掌握各种消化液的成份及其作用,掌握胃的消化功能及其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熟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熟悉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二) 熟悉唾液的性质、成份、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三) 熟悉胃液的性质,掌握胃液成分和作用。掌握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掌握胃的运动及其控制(胃运动的形式及作用,胃排空及控制,消化期间的胃运动。)(四) 熟悉胰液的性质及胰液分泌的调节,掌握胰液
17、成分和作用。熟悉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熟悉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熟悉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掌握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五) 了解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六) 掌握吸收的方式和部位。熟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三 教学内容 (一)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二) 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份、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三) 胃内的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18、。胃的运动及其控制(胃运动的形式及作用,胃排空及控制,消化期间的胃运动。)(四) 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五)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六)吸收:吸收的方式和部位。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一 教学目的 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情况。掌握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掌握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食物的能量转化(机体能量的来源),几种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二
19、) 掌握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了解直接测热法原理,熟悉间接测热法原理和方法。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和基础代谢。(三) 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熟悉临床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掌握体热平衡,主要产热器官,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四) 熟悉温度感受器,掌握体温调节中枢,熟悉体温调定点学说。三 教学内容 (一) 食物的能量转化(机体能量的来源),几种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二) 能量代谢的测定: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直接测热法原理、间接测热法原理和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概
20、念),基础代谢。(三) 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临床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部位。体热平衡,主要产热器官,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四) 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 教学目的 了解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尿浓缩稀释机制。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熟悉清除率的概念,了解排尿反射。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肾的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熟悉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特点。(二) 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概念以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三) 熟悉重吸收及分泌的概念,熟悉肾小管和集合
21、管中各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四) 熟悉尿液浓缩与稀释原理,了解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五) 掌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熟悉球管平衡。掌握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掌握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熟悉心房钠尿肽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六) 熟悉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意义。(七) 了解尿的排放。三 教学内容 (一) 肾的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特点。(二)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三)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重吸收及分泌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四)
22、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尿液浓缩与稀释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五) 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六) 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意义。(七) 尿的排放。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一 教学目的 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物特性,光与声音的感受原理。二 教学要求 (一) 了解感受器及其分类,掌握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和编码作用。(二) 熟悉简化眼,掌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辐辏反射)。熟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掌握
23、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熟悉视觉的三原色学说和色盲,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掌握视力、暗适应、明适应和视野的概念。(三) 掌握声音向内耳的传导途径。熟悉内耳的功能(感音换能作用),掌握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熟悉行波学说。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四) 熟悉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五) 了解其它感受器的功能。三 教学内容 (一)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及其分类,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和编码作用。(二) 眼的视觉功能:、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辐辏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24、视觉的三原色学说和色盲,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视力、暗适应、明适应和视野。(三) 耳的听觉功能:声音向内耳的传导途径。内耳的功能(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行波学说。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四)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五) 其它感受器的功能。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一 教学目的 了解神经组织和中枢神经结构的基本功能、脑的电活动,觉醒与睡眠机制,脑的高级功能。掌握经典的突触传递原理,主要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二 教学要求 (一) 熟悉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与结构、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了解神经纤维的分
25、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二) 掌握经典的突触结构、经典突触传递过程和突触后电位(EPSP、IPSP)。(三) 了解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四) 熟悉神经递质及受体,掌握主要的递质及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了解其它的递质受体系统。(五) 了解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的基本过程,熟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六) 掌握中枢内兴奋传播的特征。(七) 掌握中枢抑制,了解中枢易化。(八) 了解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神经核团,掌握感觉投射系统及功能。熟悉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熟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
26、痛觉。(九) 了解内脏感觉传入通路;掌握内脏痛及特点、牵涉痛的概念及意义,了解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分析。(十) 熟悉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掌握运动单位的概念和脊休克,熟悉对侧伸肌反射,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产生机制。(十一) 掌握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了解脑干对姿势调节。(十二) 熟悉大脑皮层运动区及下行控制运动的特点。熟悉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熟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十三) 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熟悉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十四) 掌握脑电图及波形(波阻断)
27、和皮层诱发电位。熟悉觉醒状态的维持。熟悉睡眠的时相、意义和产生机制。(十五) 熟悉学习与记忆(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形式及过程),熟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大脑半球。(十六) 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三 教学内容 (一)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与结构、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二)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经典的突触结构,经典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EPSP、IPSP),(三)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四) 神经递质及受体,主要的递质及受体系统(乙酰胆碱
28、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其它的递质受体系统。(五)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六) 中枢内兴奋传播的特征。(七) 中枢抑制、中枢易化。(八)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神经核团,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九) 内脏感觉传入通路、内脏痛及特点、牵涉痛、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分析。(十)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脊休克、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其产生机制。(十一)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调节。(十
29、二) 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十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十四) 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脑电图及波形(波阻断),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意义和产生机制。(十五) 脑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形式及过程),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大脑半球。(十六)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第十一章内分泌一 教学目的 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原理。掌
30、握内分泌的概念,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胰岛和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及其分泌调节。二 教学要求 (一) 掌握激素的概念,熟悉激素的分类及化学本质,掌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熟悉激素作用的机制和激素分泌的调节。(二) 掌握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熟悉下丘脑调节肽的种类及作用。(三) 熟悉腺垂体分泌激素,掌握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催乳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四) 熟悉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产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五) 熟悉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自主神经作用)。(六)
31、 了解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七) 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熟悉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血钾、血钠的影响)。(八) 熟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掌握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调节,熟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九) 掌握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了解胰岛素的作用机制。熟悉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十) 了解其它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三 教学内容 (一) 激素的概念,激素的分类及化学本质,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二) 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下丘脑垂体功
32、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三) 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乳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四) 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产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五) 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自主神经作用)。(六) 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七) 肾上腺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盐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血钾、血钠的影响)。(八)
33、肾上腺髓质激素: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髓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九) 胰岛的内分泌: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十) 其它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殖一 教学目的了解男性生殖和女性生殖的基本知识,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二 教学要求 (一) 熟悉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二) 熟悉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掌握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34、。掌握月经周期的概念,熟悉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三) 了解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与妊娠的关系。三 教学内容 (一) 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二) 女性生殖: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三) 胎盘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与妊娠的关系。 教学组织与方法一 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
35、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2实验教学:现生理学实验已合并为机能实验学。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课后讨论等。四 考核办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期末理论考试占80%,平时测评成绩占20%。 教学时数分配表讲课内容教学手段时数绪论CAI2细胞的基本功能CAI8血液CAI4血液循环CAI16呼吸CAI7消化与吸收CAI6能量代谢与体温CAI3尿的生成和排泄CAI8感觉器官的功能CAI4神经系统的功能CAI14内分泌CAI7生殖CA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