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考点.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77715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化学》考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环境化学》考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化学》考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化学》考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由包涵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各圈层的自然环境和以生物圈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组成地球环境系统,再与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和技术活动的人类活动圈形成彼此相互间存在错综复杂关系的综合体系。P42、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简答)P5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或消除以及防止发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3、各圈层环境化学(简答)P10本分支学科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由于

2、研究对象已扩展到过去认为无害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含氮氟烃等耗损臭氧层的物质,以及营养物等,故其研究领域由原各环境要素的污染化学发展成为相应的环境化学。4、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P115、.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P116、环境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弃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P127、当前世界范围最关注的化学污染

3、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素。P138、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应。(自然环境效应和人为环境效应)P139、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P1410、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P141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种方式。P1412、从科学研究任务来说,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

4、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P513、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P6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污染(环境)生态化学、环境理论化学、环境控制化学14、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P1315、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性质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1)环境物理效应:环境物理效应是由物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2)环境化学效应:在各中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

5、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如湖泊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升高、局部地区发生光化学烟雾、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填埋造成地下水污染等。(3)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1)对流层的特征对流层是大气层的最低层,其厚度随季节和纬度而变化。夏季较厚,冬季较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对流层。(2)平流层的特点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到那个占显著优势。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很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在

6、高15-60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臭氧的空间动力学分布主要受其生成和消除的过程所控制:O2O+O ,O+O2O3(3)中间层的特点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的大气层。这一层空气变得较稀薄,同时由于臭氧层的消失,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对流运动非常激烈。(4)热层的特征热层空气更加稀薄,大气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0.5%。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2、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的大气层。P19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

7、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P294、在自然条件下,CH4浓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HO自由基的控制。HO自由基可以破坏CH4分子,从而导致CH4浓度降低,一般来说HO自由基在夏季增加,冬季减少。因此,在自然释放的情况下,CH4浓度表现出夏低冬高的趋势。P415、逆温形成的过程多种多样。由于过程不同,可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两种。近地面的逆温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自由大气逆温有乱流逆温、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P476、最有利于辐射逆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P487、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

8、有机械运动、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现象以及污染源本身的特性等。P548、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风、大气湍流、浓度梯度。风可以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湍流可以使污染物向各个方向扩散。浓度梯度可以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使污染物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风和湍流起主导作用。P549、由于大气压分布不均,在高压区里存在着下沉气流,由此使气温绝热上升,于是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P5610、自由基:也称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P55711、一般来说,从自由基的产生到自由基的破坏(终止)的时间,约为1s。P6312、光化学反应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

9、而发生的光化学反应。P6613、O3吸光特性(简答)P70O3对光的吸收光谱由三个带组成,紫外区有两个吸收带,即2003nm和300360nm,最强吸收在254nm。吸收紫外光后发生如下离解反应:O3+hvO+O214、大气中重要的自由基有:HO、HO2、R、RO、RO2 ,以HO、HO2更为重要。P7415、任何反应只要有H和HCO自由基等生成,它们都可与空气中的O2结合而生成HO2。其他醛类也有类似反应,但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远比甲醛低,因而不如甲醛重要。P7516、大气中的过氧烷基都是由烷基与空气中的O2结合而形成的:R+O2RO2。p7617、NO2的转化,重要来源及主要危害(论述、简答

10、)P78NO2的光解在大气污染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引发大气中生成O3的反应。此外,NO2能与一系列自由基,如HO,O,HO2,RO2和RO等反应,也能与O3和NO3反应。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与HO,NO3以及O3的反应。NO2与HO反应可生成HNO3:NO2+HOHNO3此反应是大气中气态HNO3的只要俩元,同时也对酸雨和烟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白天大气中HO浓度较夜间高,因而这一反应在白天会有效地进行。所产生的HNO3与HNO2不同,它在大气中光解的很慢,沉降式它在大气中的主要去除过程。NO2也可与O3与反应:NO2+O3NO3+O2此反应在对流层中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NO2和O3浓度

11、都较高时,它是大气中NO3的主要来源。NO3可与NO2进一步反应:NO2+NO3N2O5这是一个可逆反应,生成的N2O5又可分解为NO2和NO3。当夜间HO和NO浓度不高,而O3有一定浓度时,NO2会被O3氧化生成NO2,随后进一步的、发生如上反应而生成N2O5。18、光化学烟雾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镜,伤害植物叶子,并使大气能加度降低。P9219、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照射。这样的大气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生成一些二次污染物,如O3,醛,PAN,H2O2等。P9220、硫酸型烟雾 :它主要是由于燃

12、烧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P10621、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的比较?(论述)P107硫酸烟雾型污染物,从化学上看是属于还原性混合物,故称此烟雾为还原烟雾。而光化学烟雾是高浓度氧化剂的混合物,因此也成为氧化烟雾。这两种烟雾在许多方面具有相反的化学行为。它们发生污染的根源各有不同,硫酸烟雾主要由燃煤引起的,光化学烟雾则主要是由汽车排气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两种类型烟雾污染可交替发生。夏季是以光化学烟雾为主,而冬季则以硫酸烟雾为主。(P108表)22、酸性降水: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P10823、P

13、H值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P11024、我国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O42-,Ca2+和NH4+。P11725、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P12026、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温室气体。P12027、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蒸气、氮氧化合物、氟氯烃等污染物进入了平流层,在平流层形成了HOx,NOx和ClOx等活性基团,从而加速了臭氧的消除过程,破坏了臭氧层的稳定状态。这些活性基团在加速臭氧层破坏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P12328、NOx的消除P125a.由于NO和NO2都溶于水,当它们下沉的气流带到对流层时,就可以随着

14、对流层的降水被消除,这是NOx在平流层大气中的主要消除方式。b.在平流层层顶紫外线的作用下,NO可以发生光解:NON+O光解产生的N可以进一步与NOx发生反应:N+NON2+O ,N+NO2N2O+O这种消除方式所以的作用较小。29、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P1830、大气中H2S主要去除反映为:HO+H2SH2O+SH P2631、NOX来源与消除 。P2832、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的形成机制。P2833、NOX的危害。P3034、含碳化合物来源、危害及消除(简答)P3135、甲烷在大气中主要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而消除:CH4+HOCH3+H20 P4036、

15、简单的卤代烃。P4537、CHCl3来源及消除。P4538、氟氯烃类来源、危害及消除方式?(简答)P4539、在大气中,一般来言,(垂直递减率)0,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当=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0时,称为逆温气层。P4740、NO2吸收小于420nm波长的光发生解离:P71NO2+hvNO+OO+O2+MO3+M据称这是大气中唯一已知O3的人为来源。41、二氧化硫对光的吸收。P7242、卤代烃的光解。P7343、大气中HO和H2O来源。P7544、大气中存在量最多的烷基是甲基,它的主要来源是乙醛和丙酮的光解:P75CH3COCH3+hvCH3+HCO CH3CHO+hvCH3+HCO

16、45、O和HO与烃类发生H摘除反应时也可形成烷基自由基: P76RH+OR+HO RH+ HOR+H2O46、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形成及特点(简答)P7947、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P9148、光化学烟雾的日变化曲线P9249、大气中SO2的转化首先是SO2氧化为SO3,随后SO3被水吸收而生成硫酸,从而形成酸雨或硫酸烟雾。硫酸与大气中的NH4+等阳离子结合生成硫酸盐气溶胶。P10050、在底层大气中SO2主要光化学反应过程是形成激发态SO3,而不是直

17、接光解。P10051、大气中SO2直接氧化形成SO3的机制为:P1003SO2+O2SO3+O或 SO4+SO22SO352、SO2与HO的反应。P10053、硫酸烟雾型污染概念,形成条件(简答)P10654、降水中含有土壤矿物离子有Al3+,Ca2+,Mg2+,Fe3+,Mn2+和硅酸盐等无机物。P11155、降水在光化学反映产物有:H2O2,O3和PAN等。P11156、在阴离子总量中SO42-占绝对优势,在阳离子总量中,H+,Ca2+,NH4+占80%以上,这表明降水酸度主要是SO42-,Ca2+,NH4+三种离子相互作用而决定的。P11657、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P117(1)酸性污染物

18、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2)大气中的NH3(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4)天气形势影响68、大气中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P120大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是二氧化碳,最低的是四氯化碳。69、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P12270、N0x的消除。P12471、平流层中HOx的消除。P12572、ClOx的消除。P126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1、水体产生生物体的能力称为生产率。生产率是由化学的及物理的因素相结合而决定的。在高生产率的水中藻类生产旺盛,死藻的分解引起水中溶解氧水平降低,这种情况常被称为富营养化。水中营养物通常决定水的生产率,水生植物需要供给适量C(二氧化碳),N(硝酸盐),P(磷酸盐)及痕量元素(如Fe)

19、,在许多情况下,P是限制的营养物。P1512、生物(生化)需氧量(BOD):在一定体积的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耗用的氧的量。P1513、比较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就可发现,在封闭体系中H2CO3*,HCO3-和CO32-等可随pH变化而改变,但总的碳酸量cT始终保持不变。P1534、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组成水中碱度的物质可归纳为: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5、酸度: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能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组成水中酸度的物质可归纳为:强酸、弱酸、强酸弱碱盐。6、水中Cd镉的来源及其形态?P164工业含镉废水的排放,大气

20、镉尘的沉降和雨水对地面的冲刷,都可使镉进入水体。镉是水迁移元素,除了硫化镉外,其他镉的化合物均能溶于水。在水体中镉主要以二价镉状态存在。进入水体的镉还可以与无机和有机配体生成多种可溶性配合物,如氢氧化镉离子,氢氧化镉等。实际上天然水的溶解度受碳酸根或羟基浓度的限制。7、通常使用N/P值的大小来判断湖泊的富营养化状况。当N/P值大于100时,属贫营养湖泊状况。当N/P值小于10时,则认为属富营养状况。P1698、水体富营养化: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P1699、我国富营养化现状及

21、基质机理(论述,简答)P169(1)流域污染物排入湖泊是湖泊营养化发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2)富营养化湖泊中水化学平衡发生变化,(3)湖泊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物群落发生明显变化,(4)湖泊内源营养物质的释放。10、水中颗粒物的类别P170(1)矿物微粒和黏土矿物(2)金属水合氧化物(3)腐殖质(4)水体悬浮沉积物(5)其他11、天然水中具有显著胶体化学性质的微粒是粘土矿。主要为铝和镁的硅酸盐。P1711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的吸附作用大体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等。P17213、离子交换吸附:由于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

22、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P17214、专属吸附: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 van der Waals力或氢键在起作用。P17215、水合氧化物胶体的专属吸附作用特点(简答)P173水合氧化物胶体对重金属离子有较强的专属吸附作用,这种吸附作用发生在胶体双电层的Stern层中,被吸附的金属离子进入Stern层后,不能被通常提取交换性阳离子的提取剂提取,只能被亲和力更强的金属离子取代,或在强酸性条件下解吸。专属吸附的另一特点是它在中性表面甚至在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也能进行吸附作用。16、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溶液pH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颗粒物对重

23、金属的吸附量随pH升高而增大。P17517、诱发释放沉淀物中重金属的主要因素(简答)P178(1)盐浓度升高(2)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3)降低pH(4)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18、pE是平衡状态下(假象)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收或给出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从pE概念可知,pE越小,电子浓度越高,体系给出电子的趋向就越强。反之,pE越大,电子浓度越低,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P19419、在一般天然水环境中,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而在有机物积累的厌氧环境中,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介于两者之间者,则其“决定电位”为溶解氧体系和有机物体系的结合。P2002

24、0、根据腐殖质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把其划分为三类:P209(1)腐殖酸:可溶于稀碱液但不溶于酸的部分,分子量由数千到数万。(2)富里酸: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分子量由数百到数千。(3)腐黑物: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21、腐殖质结构特征及在环境中的作用(简答)P209腐殖质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除含有大量苯环外,还含有大量羧基,醇基和酚基。富里酸单位质量含有的含氧官能团数量较多,因而亲水性也较强。富里酸的结构式如图P210,这些官能团在水中可以解离并产生化学作用,因此腐殖质具有高分子电解质特征,并表现为酸性。腐殖质与环境中有机物之间的作用主要涉及吸附效应、物溶解效应、对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

25、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光敏效应和猝灭反应等。但腐殖质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是它们最重要的环境性质之一,金属离子能在腐殖质中德羧基及羟基间螯合成键,或者在两个羧基间螯合,或者与一个羧基形成配合物。22、腐殖质与金属配合作用对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特别表现在颗粒物吸附和难溶化合物溶解度方面。P21223、腐殖质对水体中重金属的配合作用还将影响重金属对水中生物的毒性。P21224、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简答)P212水溶液中共存的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经常生成金属配合物,这种配合物能够改变金属离子的特征,从而对重金属的迁移产生影响。(1)影响颗粒物(悬浮物或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根据Vu

26、ceta 解释,加入配体可能以下方式影响吸附:a.由于和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或与表面争夺可给吸附位,使吸附受到抑制。b.如果配体能形成弱配合物,并且对固体表面亲和力很小,则不致引起吸附量的明显变化。c.如果配体能生成强配合物,并同时对固体表面具有实际的亲和力,则可能会增大吸附量。(2)影响重金属化合物的溶解度重金属与羟基的配合作用,提高了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废水中配体的存在可是管道和含有重金属沉积物中德重金属重新溶解,降低去除金属污染的效率。25、有机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P21426、挥发作用是有机物质从溶解态转入相的

27、一种重要迁移过程。P2182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定义为生物浓缩因子,用符号BCF或KB表示。P21828、对于许多有机物来说,水解作用是其在环境中消失的重要途径。P22429、光解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真正的分解过程,应为它不可逆地改变了反应分子,强烈地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趋。一个有毒化合物的光化学分解的产物可能还是有毒的。P22630、生物降解是引起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重要的环境过程之一。水环境中化合物的生物降解依赖与微生物通过酶催化反应分解有机物。P23231、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与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

28、源或能源是,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P23432、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与非金属吸附的区别。P173项目专属吸附非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净电荷的符号-、0、+-金属离子所起的作用配位离子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配位体交换阳离子交换发生吸附时要求体系的pH值任意值零电位点吸附发生的位置内层扩散层对表面电荷的影响负电荷减少,正电荷增加无33、压缩双电层凝聚:由于水中电解质浓度增大而离子强度升高,压缩扩散层,使颗粒相互吸引结合凝聚。P18134、专属吸附凝聚:胶体颗粒专属吸附异电的离子化合态,降低表面电位,即产生电中和现象,使颗粒脱稳而凝聚。这种凝聚可以出现超荷状况,使胶体颗

29、粒改变电荷符号后,又趋于稳定分散状况。P18135、絮团卷扫絮凝:已经发生凝聚或絮凝的聚集体絮团物,在运动中以其巨大表面吸附卷带胶体微粒,生成更大絮团,使体系失去稳定而沉降。P18136、颗粒层吸附絮凝:水溶液透过颗粒层过滤时,由于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相互接近而发生凝聚或絮凝。吸附作用强烈时,可对凝聚过程起强化作用,使在溶液中不能凝聚的颗粒得到凝聚。P18237、生物絮凝:藻类、细菌等微小生物在水中也具有胶体性质,带电荷,可以发生凝聚。特别是它们往往可以分泌出某种高分子物质,发挥絮凝作用,或形成胶团状物质。P18238、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30、,深层水及底泥呈还原性环境,同时天然水的pE随其pH减小而变大。P20039、有机物在土壤(沉积物)中吸着存在着两种主要机理:P215(1)分配作用:即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包括水生生物脂肪以及植物有机质等)对有机化合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相关。因而,放出的吸附热小。(2)吸附作用:即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或于土壤矿物质对有机化合物的表面吸附作用,前者主要靠范德华力,后者则是各种化学键力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及键作用的结果。其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并存在着竞争吸附,同时在吸附

31、过程中往往要放出大量热,来补偿反应中熵的损失。40、水解作用是有机物与水之间最重要的反应。在反应中,有机物的官能团X-和水中的OH-发生交换,整个反应可表示为 P223RH+H2OROH+HX41、直接光解: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P22742、敏化光解(间接光解):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P23143、生长光解(概念)P23245、表面吸附:由于胶体表面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胶体表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P172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的组成P266土壤是有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共同

32、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溶质的种类和含量导致土壤溶液组成成分和浓度的变化,并影响土壤溶液和土壤性质。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占土壤的绝大部分,约占土壤固体总质量的90%以上。土壤有机质约占固体总质量的1%10%,一般可耕性土壤中约占5%。且绝大部分在土壤表层。土壤液相是土壤中水分及其水溶物。土壤有无数孔隙充满空气,即土壤气相,典型土壤约有35%的体积是充满空气的空隙。所以土壤具有疏松的结构。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最上层为覆盖层(A0),由地面上的枯枝落叶等所构成。第二层为淋溶层(A),是土壤中生物最活跃的一层,土壤有机质大部分在这一层,金属离子和黏土颗粒在此层别淋溶的

33、最显著。第三层积层(B),他接纳来自上一层淋溶出来的有机物、盐类和黏土颗粒类物质。C层也叫母质层,是由风化的成土母岩构成。母质层下面为未风化的基岩,常用D层表示。2、原生矿物:他们是各种岩石(只要是岩浆岩)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都没有改变。P2673、次生矿物:它们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P2674、次生矿物根据其性质和结构可分为三类:简单盐类、三氧化物类、次生硅酸盐类。P2685、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称为非腐殖物质,如蛋白质、

34、糖、树脂、有机酸等;另一类是称为腐殖质的特殊有机物,它不属于有机化学的任何一类,它包括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等。P2696、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区别(简答)P269土壤空气组成与大气基本相似,主要成分都是N2,O2和CO2。其差异是:土壤空气存在于相互隔离的土壤孔隙中,是一个不连续的体系:在O2和CO2含量上有很大差异。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中高得多。大气中CO2含量为0.02%0.03%,而土壤空气中CO2含量一般为0.15%-0.65%,甚至高达5%,这主要是因为生物呼吸作用和有机物分解产生。氧的含量低于大气,而水蒸气的含量比大气中高得多。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如CH4,H2S

35、.H2,NH3等,如果是被污染的土壤,其空气中还可能存在污染物。7、一般地,土壤溶液中常见阳离子的凝聚作用能力顺序如下:Na+K+NH4+H+Mg2+Ca2+Al3+茎叶颖壳籽实。P28215、镉一般在土壤飚车015cm出积累。在土壤中,镉主要以CdCO3,Cd(PO4)2和Cd(OH)2的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在碱性土壤中。P28316、不同土壤吸附顺序为:腐殖质土重壤质土壤质土砂质冲积土。P28317、植物吸收和积累与汞的形态有关,其顺序是:氧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汞。P28418、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粒

36、上的扩散、迁移,是农药从土壤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的重要过程,主要方式是通过扩散和质体流动等。在这两个过程中,农药的迁移运动可以蒸气的和非蒸气的形式进行。P28719、下列几种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距离大小顺序为:非草隆灭草隆敌草隆草不隆,而它们的吸附系数大小顺序则相反,草不隆敌草隆灭草隆非草隆。即吸附最强者移动最困难,反之亦然。P29120、分配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比吸附过程小,这进一步证明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吸附主要是分配作用。P29321、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系数随其水中溶解度减小而增大。P29322、有机磷农药可发生光降解反应,如马拉硫酸在大气中可以逐步发生光化学分解,

37、并在水和臭氧存在下加速分解。在有机磷的光解过程中,有可能生成比其自身毒性更强的中间产物。P30123、影响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吸附因素P273(1)电荷数: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2)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土壤中一些常见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顺序如下:Fe3+Al3+H+Ba2+ Ca2+Mg2+NH4+K+Na+Li+。24、土壤的可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Ca2+、Mg2+、NH4+、K+、Na+等。P27425、盐基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盐基离子,

38、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称为盐基饱和土壤。P27426、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饱和度与土壤母质、气候等因素有关。P27427、各种阳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的顺序如下:F-草酸根柠檬酸根P043-硅酸根 HCO3-H2BO3-CH3COO-SCNS042-Cl-NO3-。P27428、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关系。P275 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是H和Al3十的贮存库,潜性酸度则是活性酸度的贮备。29、潜性酸度:土

39、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当这些离子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P27530、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如醋酸钠)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可以将土壤胶体吸的H、Al3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醋酸)。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P2763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P280(1)土壤的理化性质(2)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3)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32、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P285(1)植物根系作用(2)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3

40、)酶系统的作用(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MT)或植物络合素33、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分配作用P291(1)吸附等温曲线呈线性(2)不存在竞争吸附(3)分配作用与溶解度关系34、DDT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途径。P29635、林丹(六六六)迁移转化途径。P29736、有机磷农药迁移转化途径及机理(简答)P299(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 1.吸附催化水解 2.光降解(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第五章 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P3042、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

41、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P3043、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P3044、胞吞和胞饮: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而液态物质的这种转运称胞饮。P3055、与一般器官组织的多孔性毛细血管壁不同,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壁内细胞互相紧密相连,几乎无空隙。当污染物质由血液进入人脑时,必须穿过这一毛细血管壁内皮的血脑屏障。P3066、生物放大: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

42、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大的现象。P3117、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P3118、酶催化作用的特点:催化专一性高、催化效率高、酶催化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P3039、微生物降解糖类的基本途径P321(1)多糖水解成单糖。(2)单糖酵解成丙酮酸(3)丙酮酸的转化10、单糖酵解:细胞内单糖不论在有氧化或在无氧化条件下,都可经过相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丙酮酸。P32111、脂肪通过微生物作用,在有氧氧化下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彻底降解;而在无氧氧化条件下常进行发酵,

43、转化形成简单的有机酸、醇和二氧化碳等,降解不彻底。P32412、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过程。P34113、氨化:所有生物残体中的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成氨态氮的过程。P34114、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P34115、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P34116、微生物进行反硝化的重要条件是厌氧环境。P34217、许多微生物都能降解含硫有机物质,其降解产物在好氧条件下是硫酸,在厌氧条件下是硫化氢。P34318、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甲基化和还原作用。P34419、

44、在水体底质中还可存在一类抗汞微生物,能使甲基化汞或有机化合物变成金属汞,这是微生物以还原作用转化汞的途径。P34520、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元素,但是不同形态的砷毒性可以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地,毒性以As()最大,As()次之,甲基砷化合物再次之,大致呈现砷化合物甲基数递增毒性递减的规律性。如鼠的毒性试验表明,下列砷化合物毒性顺序是:As2O3CH3As(OH)2(CH3)2AsO(OH) (CH3)3AsO(CH3)3As+CH2COO-(高毒) (毒) (毒) (无毒) (无毒)上述规律的例外情况较少。最典型的例外是三甲基胂具有高毒性。P34721、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微生物转化速率,取决于物质的

45、结构特征和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同时也与环境条件有关。P35722、低剂量(浓度)毒物长期逐渐进入机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而致毒为慢性毒作用。P36023、急性毒作用一般以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效浓度(EC50)来表示。P36024、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引起遗传特性突变作用。P36425、间接致癌物:又称前致癌物,它们不能直接与DNA反应,而需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经过近致癌物至终致癌物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修改,如苯并a芘,二甲基亚硝胺。大多数目前的致癌物都是间接致癌物。P36626、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体、土壤、大气)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有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P30827、氮的微生物转化P34128、硝化、反硝化如何进行(简答)P34139、链长规律:是指脂肪酸、脂族碳氢化合物和烷基苯等有机物质,在一定范围内碳链越长,降解也越快的现象,以及有机聚合物降解速率随分子的增大呈现减小趋势的现象。P35740、链分支规律:是指烷基苯磺酸盐、烷基化合物等有机物中,烷基支链越多,分支程度越大,降解也越慢的现象。P35741、取代规律:是指取代基的种类、位置及数量对有机物质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