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后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后作业.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3篇 第1章 第1节 1阅读下面的元曲和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送别刘致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关第四声。送 友 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注: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元散曲名,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后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梁苑:亦称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囿,为梁孝王接待宾客之地。(1)两首诗歌中送别友人时分别是什么季节?请结合两首诗歌的意象进行分析。答:_ (2)两首诗歌都运用了
2、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选取的景物和写法各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_(3)薛诗第三、四句在抒情上独具特色,古典文学专家周啸天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评其“藏无数曲折”。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刘曲用“和风”“燕莺”“桃杏”三个意象点明送别时是春季;薛诗用“霜”“山色共苍苍”点明送别时是秋季。(2)刘曲选取了和风闹燕、丽日晴空、桃杏明艳等阳春美景,以乐景写哀情。薛诗写蒹葭染霜、明月照山、山色苍苍等凛然生寒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3)从今夜开始已是人隔千里,这里却加上“谁言”二字,似乎是慰勉之意。“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自己已经不能忍受,更何况“离梦杳如关塞长”,连新梦也来不及做,句中含层层曲折
3、,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第四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采莲子(其二)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 莲 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礭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礭风:在水中摇摆。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1)两首诗都运用了_的表现手法。(2)两首诗中的采莲女形象有何异同点?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细节描写(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初恋少女特有的纯真羞怯。白诗以面对小伙子“欲语低头笑”的细节表现其羞怯,皇诗以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被人远远看见而难为情了半天的
4、夸张性细节表现其羞怯。不同点:皇诗中的采莲女还具有大胆直率的性格,作者以采莲女出神凝视意中人的憨态和向那岸上小伙子抛掷莲子的举动,表现了其热烈渴求爱情的鲜明个性。【解析】两道题分别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抓住两首诗中的细节描写。皇诗中姑娘向小伙子抛掷莲子的细节充满了戏谑、挑逗和爱慕,既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又透露出姑娘复杂细腻的心理。白诗中“逢郎欲语低头笑”的细节写尽了豆蔻少女的娇羞之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3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
5、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答:_(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答:_【答案】(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己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答:_(2)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
6、由本诗第三、四句生发出的名句,请简析本诗第三、四句的理趣。答:_【答案】(1)这是一幅空明幽淡的秋江暮云图。雨过天晴,阴云半开,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着。半明半暗、悠然静穆中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绪。(2)第三、四句寓理于景。青山回环曲折,似乎挡住了人的去路,远处帆影时隐时现,正告诉人们前路遥远,道路无穷。诗句含有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生活哲理。【解析】(1)“秋阴(阴沉的秋空)”“晚云”营造了半明半暗、幽淡朦胧的境界,淡远景色中蕴含着闲情逸致。(2)诗句含有的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的生活哲理主要是通过“缭绕”和“隐映”这两个词暗示出来的:“缭绕”指山纠结盘曲,暗示前路阻碍重重;“隐
7、映”指忽隐忽现,表明尚存一丝希望。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刘时中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梦里思梁苑,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第四声。注: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过”。梁苑: 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林,园内聚焦着一班著名文士。(1)这首元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答:_(2)这首曲词在抒发离人去后送别者凄凉惆怅的情感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词,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8、答:_【答案】(1)描绘了风和日丽中莺歌燕舞、桃杏争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线、平静辽阔的江南春日画面。(2)虚实结合:前六句实写春日美景中饮酒送别的场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写梦境中送别朋友的场景及朋友离去后自己的孤单愁苦,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以景写情:曲子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明丽欢快的图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送别者内心的凄凉悲苦;接着用“暮雨”“长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惆怅寂寞的图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解析】 解答第(1)题时,首先要理解这首元曲的大意,进而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解说。值得注意的是,内容要全面。解答第(2)题时,要充分理解艺术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先明确其具体表现,再结合作者抒发的
9、情感作具体分析。答案构成一般是:手法名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1)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答:_【答案】(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诗人羁留他乡,备感凄凉孤独,十分思念家乡。(2)烘托手法。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晋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
10、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体味诗歌情感的能力。意象好找,难在体味情感。在本诗中,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到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雁回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呢?“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诗人的凄凉孤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回答本题时要正确理解后两联的意思,并熟悉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样即可得出答案。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
11、平岸草芊芊。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注:郑协:南宋移民。芊芊:草木茂盛。(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答案】(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的悲鸣;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突出。(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鸣
12、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辛弃疾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注:本词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冷澹:清冷淡泊。(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答:_(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答:_【答案】(1)傲雪凌霜,岁末争春,欲开未开,白
13、里透红。(2)示例一:作者认为,为人处世不应过于清高淡泊,否则就不能得到别人的赏识。示例二:作者认为,为人处世应该保洁高洁,即使不被别人赏识,也要坚守不变。【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要鉴赏词中梅花的特点(其他同类型题目也一样),可以分两步进行,一是准确找到描述其特点的词句。二是根据词句准确概括。概括时需要注意角度,即从哪些角度来概括梅花的特点,这样可以避免重复。(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词句评价词人的观点态度,理解词句内容是关键,除此之外,还要善于抓住能够体现词人观点态度的关键词。本句中的关键词是“冷澹”、“谁知”,特别是“谁知”,它可以有两种理解
14、,一种是反问式理解,“有谁知道呢”,另一种是否定式理解,“没有人知道”,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答案。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夜半闻横管宋程俱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注: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常不得志于有司。金谷:即金谷园,位于洛阳邙山下,这里代指金人占领的地方。(1)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出色,请你指出描写笛声的主要艺术手法,并概括笛声的特点。答:_(2)诗人夜半闻笛感慨万千,请你简要分析最后一联中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答:_【答案】(1)此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笛声穿
15、云震林,树叶尽落,蕴含思念故乡亲人的千秋万古之浓情,表现了笛声的强烈高亢、悲伤沉郁。(或:此诗颔联写笛声将树叶震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颈联则正面描摹,表现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2)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萋萋秋草让人产生无限惆怅之情,今夜斜射的月光同样照耀着过去在北方所住的楼房。最后一联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家国之思的沉痛、孤寂。【解析】(1)该诗对笛声的描写集中在颔联和颈联。由“穿云”“振疏林”“叶空委”可看出笛声之高亢;由“断肠声”“万古情”可看出笛声蕴含的情感:悲伤。当然也可以理解成颔联侧面描写笛声,颈联正面描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注释可知,沦陷敌手的洛阳的“草”令作者生出“无限思”,“斜月”依然照耀着过去在北方所住的楼房,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家国之思。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发庾岭注汤显祖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答:_【答案】(1)点明时令特征;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2)“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作者以“孤鹊”自喻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