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化脓性中耳炎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4)--化脓性中耳炎讲义.pdf(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他各部亦常受累。好发于幼儿及儿童。临床上以耳痛,耳流脓,鼓膜充血、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本病属于中医学的“急性脓耳”(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范畴。【病因病理病因病理】一、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湿邪外袭,也有因污水入耳,外邪之气内侵,湿蕴于中,郁而化热,湿热郁蒸耳窍,化生脓汁形成脓耳;或肝胆之火内蒸,邪热结聚于耳窍,蒸灼耳膜,搏于气血,血肉腐败,化生脓汁,而
2、成脓耳。二、西医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1.1.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及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通过以下三种感染途径:咽鼓管途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传染病或跳水、擤鼻不当等,引起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致病菌循咽鼓管侵入中耳;另外婴幼儿基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哺乳位置不当也可引起本病。外耳道鼓膜途径:鼓膜外伤、不正规的鼓膜穿刺或鼓室置管,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血行感染途径,较少见。2.2.病理病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中耳黏膜充血,血浆、纤维蛋白、红细胞及多形白细胞渗出,鼓室黏膜增厚,纤毛脱落,杯状细胞增
3、多。鼓室内有炎性渗出物聚集,并变为脓性,室内的压力随鼓室积脓的增多而增加,鼓膜受压而贫血,因血栓静脉炎,终致局部坏死溃破,出现穿孔,脓液外泄。若治疗得当,局部引流通畅,炎症可迅速消退,黏膜恢复正常,部分穿孔可自行修复。【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症状症状(1)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怠倦。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2)局部症状:耳痛、听力减退及耳鸣、耳漏。患者耳深部痛,表现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疼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咳嗽时耳痛加重,严重者夜不成眠,烦躁不安,伴耳闷,听力渐降,可有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
4、鼓膜穿破流脓后,耳痛顿减,耳闷、耳聋减轻。若病变侵及内耳,则伴眩晕,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以后变为黏脓或纯脓。2.2.体征体征(1)鼓膜检查:早期鼓膜松弛部充血,锤骨柄及紧张部周边可见放射状扩张的血管。继之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正常标志难以辨识,鼓膜穿孔前,在隆起最明显部位出现小黄点,然后从此处出现穿孔。开始穿孔一般甚小,不易看清,彻底清洁外耳道后方见穿孔处之鼓膜有闪烁搏动之亮点,或见脓液从该处涌出。坏死型者鼓膜迅速融溃,形成大穿孔。(2)耳部触诊:局部可有轻微压痛,鼓窦区较明显。3.3.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本病常见并发症有急性乳突炎、内耳及颅内并发症。【辅助检查】【
5、辅助检查】1.听力检查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2.血象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增加,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3.X 线检查线检查乳突呈云雾状,但无骨质破坏。4.耳分泌物培养耳分泌物培养常见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诊断】【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专科检查,结合纯音听阈测定等实验室检查,一般诊断不难。【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1.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由于病因及症状相似,又可以相互转化,故现代学者常统称急性中耳炎。成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一般自觉耳内胀痛、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科常规检查:鼓膜完整、
6、早期充血、内陷,光锥消失,如鼓室渗液较多,鼓膜可外凸,常于鼓膜表面隐约可见液平,其中杂以圆形或椭圆形气泡。鼓膜活动性差。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声阻抗检查:B 型或 C 型鼓室压力曲线,蹬骨肌反射消失。2.2.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 耳痛剧烈,多有挖耳史,外耳道红肿,牵拉耳郭痛,鼓膜完整,听力一般正常。【治疗】【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中医及西药治疗效果都较好。一般可以中医辨证治疗,以祛邪为治则,疏风清热或清肝泻火、解毒排脓为治法,配合局部应用抗生素滴耳液。一、中医治疗一、中医治疗(一)辨证方药(一)辨证方药1 1.风热外袭风热外袭证侯 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听力下降,耳鸣,
7、闭塞感,疼痛连及患侧头部,呈锥痛或跳痛,流出脓液后耳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可有头痛,全身不适,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小儿患者的全身症状一般较成人重,多见高热,啼闹不安,甚则神昏,抽搐,项强等症状。局部检查 鼓膜充血,表面标志消失。鼓膜穿孔后流出脓液,若穿孔较小,可呈闪光搏动现象。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 蔓荆子散加减。(幼幼集成)基本处方:蔓荆子、赤芍、生地黄、桑白皮、菊花、茯苓、升麻、麦冬、木通、前胡、炙甘草。发热恶寒者,加荆芥、防风以祛风散寒;口苦咽干者,加黄芩、夏枯草以清热解毒。2.肝胆火盛肝胆火盛证侯 起病较急,耳内剧痛如锥刺,疼痛牵连至头部,并见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
8、闷感。常于剧痛之后,耳膜穿孔,流出脓液,流脓之后,耳痛及其他症状,也随之减缓。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寒、面部潮红,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局部检查 初期见鼓膜红肿外突,血络显露,正常标志消失。鼓膜穿孔后,有脓液流出,若穿孔处较小,多见闪光搏动,耳道积脓黄稠,量较多或带红色。治法 清肝泻火,解毒排脓。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医方集解)基本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患者出现耳痛症状伴有全身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胸烦腹痛,小便不利,去龙胆草、栀子,重黄芩、柴胡清热化郁,加用法半夏辛散化痰和胃。小儿脓耳,易因邪毒内陷或引动肝
9、风,故要倍加注意,一般可在上述方剂内加入钩藤、蝉衣以平肝息风;若见烦躁、神昏、项强、呕吐等症,则宜清营凉血,解毒开窍,参考“脓耳变证”。(二)其他中医疗法(二)其他中医疗法1.外治法外治法(1)滴耳: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滴药前应先清除耳道内脓液,并注意采用正确的滴耳方法。(2)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可溶性药粉吹耳,吹药前应先清洗耳道内脓液及积存药物,吹药时用喷粉器将药物轻轻吹入,形成薄薄的一层,不可喷入过多,更不可将药物倒入塞满外耳道,妨碍脓汁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本法对穿孔小者不宜用。(3)涂敷:如脓液刺激,引起耳郭或耳后有红肿疼痛者,可用紫金锭磨水
10、涂敷。或用如意金黄散调敷。2.体针体针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全身辨证远端取穴。可针刺听宫、听会、耳门、外关、曲池、合谷、阳陵泉、侠溪等穴,每次选 23 穴,用捻转泻法,不留针。3.滴鼻法滴鼻法鼻塞流涕者,用滴鼻灵滴鼻,也有助于脓耳的治疗。二、西医治疗二、西医治疗(一)全身治疗(一)全身治疗1.1.抗生素治疗 早期应用足量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鼓膜穿孔有脓者可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参考其结果改用适当的抗生素。2.2.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全身症状重者注意支持疗法。(二)(二)局部治疗局部治疗1.滴鼻滴鼻用 1麻黄碱溶液滴鼻,其目的是使咽
11、鼓管通畅,有利于鼓室引流。2.鼓膜穿孔前鼓膜穿孔前用 2酚甘油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因该药遇到脓液后释放苯酚,可腐蚀鼓室黏膜及鼓膜。3.鼓膜穿孔后鼓膜穿孔后(1)可用 3过氧化氢清洗外耳道,并拭净外耳道的脓液,脓量多时可用吸引器吸出脓液。(2)局部用药以抗生素水溶液为主,鼓膜穿孔或鼓膜切开后可用 0.3氧氟沙星滴耳液。(3)脓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 3硼酸甘油,3硼酸酒精等。(4)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多可自行愈合。流脓确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作鼓膜修补术。(三)(三)病因治疗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
12、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四)(四)单纯乳突凿开术单纯乳突凿开术对于重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乳突化脓性炎症,乳突有积脓,应作单纯乳突凿开术。此术目的是通过切开鼓窦,清除鼓窦、鼓窦入口及乳突气房的病变组织,使中耳脓液得到充分引流。【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根据症状和鼓膜情况一般诊断不难,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高,多伴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而耳部症状容易被忽视,应引起注意。治疗上中医西医治疗效果都不错,临证可以中医辨证论治,配合局部抗生素滴耳液滴耳,注意应该干耳后一周才能停药,以免复发。对于婴幼儿,早期全身症状较重,鼓膜充血
13、肿胀尚未穿孔,可给予足量抗生素和必要的对症处理;鼓膜穿孔后,注意局部清洁,保持引流通畅;同时要积极治疗上、下呼吸道疾病。【古医籍精选】【古医籍精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得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宜柴胡清肝汤主之,气实火盛者,以龙胆泻肝汤服之。唯风耳则出红脓,偏于肝经血热,宜用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服之。外俱用酱茄内自然油滴之,俟脓净换滴耳油,时时滴入,肿消生肌自愈。续名医类案 卷十七:“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胸胁乳房路清,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或小
14、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先用栀子清肝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诸症悉退,乃以补中益气汤而愈。”(孔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中耳粘膜、粘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持续或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伴有或不伴有听力下降为特点。常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或病情较严重,经一般治疗未能痊愈而致。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后 8 周尚未痊愈者,转为慢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制订了2012 版的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
15、型指南,将既往的胆脂瘤型中耳炎修订为中耳胆脂瘤。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合并细菌感染后中耳可出现化脓性炎症。也可继发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由于胆脂瘤可破坏周围骨质,出现严重颅内、外并发症,应予重视。中耳胆脂瘤的临床处理与中耳炎有相同之处,故将其列入中耳炎分类。因此本章节将一并叙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属中医学的“脓耳(suppurative otitis media)”范畴,也属中医文献“脓耳”、“底耳”、“聤耳”、“耳疳”等范畴。【病因病理病因病理】(一)中医病因病机(一)中医病因病机1.1.病因病因慢性脓耳多因急性脓耳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邪毒滞留而致,与脾
16、、肾亏虚关系密切。2.2.病机病机(1)脾虚湿困,上犯耳窍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职,水湿停留,泛溢耳窍,与滞留之邪毒互结,而致耳内脓水日久不干。(2)肾元亏损,邪毒停聚先天不足或劳伤肾精,则肾元亏虚,致耳窍失养,易致邪毒滞留,湿热邪毒久困,则耳内流脓不止;肾元亏虚,耳窍骨质疏松,邪毒侵蚀,腐败成脓,故脓液污浊或成块状,如豆腐渣样,有臭味。甚则邪毒内陷,形成脓耳变证。(二)西医病因病理(二)西医病因病理1.1.病因病因(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未治,或处理不当,或反复发作,迁延而致,此为较常见的原因。(2)鼻部及咽部疾病: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为慢
17、性化脓性中耳炎长期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3)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如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糖尿病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为常见。其脓液培养常示各种化脓性细菌的混合感染;并常变换不定,而合并有厌氧菌的混合感染逐渐增加,因此抗生素的治疗常难以收效。中耳胆脂瘤发病机制较为公认的学说有:内陷袋学说;上皮移行学说;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鳞状上皮化生理论。2.2.病理病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中耳黏膜变化不尽相同,轻者病变位于黏膜层,呈单纯性充血、肿胀,严重者破坏黏膜上皮,炎症侵入其下方的骨质,发生慢性骨炎或骨疡,局部肉芽或息肉生成,少数有硬化灶或组织
18、粘连并存。鼓膜边缘性穿孔或炎症持久不愈的大穿孔,黏膜破坏后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或继发胆脂瘤。从病理组织学来看,胆脂瘤是一种囊性结构,而非真性肿瘤:其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坏死的上皮、角化物质。胆脂瘤的体积因上皮不断脱落和堆积,向四周不断膨胀扩大并破坏周围骨质。这种破坏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早期有机械性压迫学说,后期尚有酶(蛋白酶、胶原酶、酸性磷酸酶等)学说,也可能与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淋巴因子等有关。此外,胆脂瘤还经常合并骨炎,伴有肉芽生长或胆固醇肉芽肿,感染可经破坏的骨壁向邻近结构扩散,导致各种颅内外并发症。【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 1.症状症状(1)耳溢液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
19、溢液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如持续性流脓为活动期;如感染控制,炎症吸收后,则进入静止期,中耳粘膜干燥,光滑润泽,无肉芽或角化病灶。中耳胆脂瘤则长期流脓,脓量多少不等。(2)听力下降听力减退或重或轻,轻者可不自觉。(3)耳鸣部分患者可有耳鸣。2.体征体征(1)分泌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呈粘性或粘液脓性,无臭味。有肉芽或息肉者,可带血性,分泌物量多少不等。中耳胆脂瘤的分泌物脓稠,恶臭味,可含有豆腐渣样物。如穿孔被痂皮所堵则可表现为间歇性,原发性则早期不流脓。(2)鼓膜穿孔(图 1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在紧张部,大小不定。穿孔周围有残余鼓膜,称中央性穿孔;若鼓膜穿孔边缘有一部分已达鼓沟,称为边缘
20、性穿孔。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黏膜充血、肿胀、或肉芽、息肉。中耳胆脂瘤则为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边缘性穿孔,紧张部内陷、增厚,或鼓膜大穿孔。鼓室内可见鳞屑样或豆腐渣样片状物或肉芽。图 11各种鼓膜穿孔A.紧张部前下方穿孔B.紧张部大穿孔锤骨柄部分腐烂C.边缘性穿孔D.松弛部穿孔3.3.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分颅内并发症与颅外并发症两大类。主要有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周围性面瘫、岩尖炎、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膜炎、脑脓肿、脑积水等。【辅助检查】【辅助检查】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2.颞骨高分辨率颞骨高分辨率 CT 扫描扫描炎症局限于
21、鼓室黏膜者,乳突多为气化型,充气良好,如有骨疡、黏膜增厚、或肉芽、息肉等则气房模糊,内有软组织影,乳突多为板障型或硬化型。中耳胆脂瘤则在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区,其边缘浓密、整齐。3.听力检查听力检查呈或轻或重的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少数可为感音性听力损失。【诊【诊 断】断】根据耳内长期持续或间断流脓,鼓膜穿孔,可以明确诊断。表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中耳胆脂瘤的鉴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肉芽或息肉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耳内流脓分泌物多为间歇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不臭持续性粘稠脓性或脓性,可带血性,臭味持续性,如穿孔被痂皮所堵则可表现为间歇性,原发性则早期不流脓脓稠,可含有豆腐渣样物,有特
22、殊腥臭鼓膜中央型穿孔,边缘性或大穿孔,鼓室内可见肉芽或息肉松弛部穿孔或后上边缘穿孔,少数为大穿孔,鼓室内常可见灰白色鳞屑样物,也可伴肉芽。耳聋多为传导性耳聋,较轻传导性耳聋、较重,晚期为混合性耳聋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听力损失或轻或重颞骨 CT正常鼓室、鼓窦和乳突内有软组织影或骨质破坏有骨质破坏,边缘浓密,整齐并发症一般无可有常有【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慢性肉芽型鼓膜炎慢性肉芽型鼓膜炎耳内流脓病史,鼓膜紧张部有肉芽,呈细颗粒状,侵犯部分鼓膜或整个鼓膜紧张部,但鼓膜无穿孔。颞骨 CT 检查鼓室及乳突正常。2.结核性中耳炎结核性中耳炎起病隐袭,多无耳痛,脓稀薄,听力损害明显,早期出现面瘫。颞骨
23、CT 检查鼓室及乳突常有骨质破坏及死骨。肉芽组织活检可显示结核病变。常伴有肺部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3.中耳癌中耳癌好发于中年以上患者。有耳流脓,常为脓血性,伴耳痛,常有张口困难。检查时可见外耳道肉芽,分泌物污秽,触之易出血。早期可出现面瘫,晚期可有颅神经损害。颞骨 CT 扫描骨质破坏,肿物活检可确诊。【治【治 疗】疗】一、中医治疗一、中医治疗1.1.辨证方药辨证方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属脾虚湿困,上犯耳窍型,中医辨证论治效果较好;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期可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辨证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或中耳胆脂瘤,应根据病情配合各种方式的手术治疗,清除病灶,防止并发症及重建听力。(1)脾虚湿困
24、,上泛耳窍证候耳内流脓,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量多少不一,无臭味。可伴见面色不华,头晕头重,倦怠乏力,腹胀,纳差,便溏,唇舌淡白。舌淡红,苔白湿润,脉缓细弱。局部检查 鼓膜中央性穿孔,分泌物粘液脓性,鼓室粘膜肿胀、可见有息肉或肉芽。治法 健脾渗湿,补托排脓。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外科正宗)基本处方:党参,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金银花,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加减:纳差、腹胀、便溏者,加白术、砂仁(后下)以健脾行气醒胃;脓液粘黄、鼓室黏膜充血者,加蒲公英、车前草、野菊花、黄芩以清热解毒利湿。(2)肾元亏损,邪毒停聚证候耳内流脓量少,污秽而臭,日久不愈,听力减退明显。可伴见头昏神疲,腰膝酸
25、软,遗精早泄,脉细弱等肾虚症状。局部检查鼓膜边缘性或大穿孔,或松弛部穿孔,脓稠或带血性,可见豆腐渣样腐物,鼓室黏膜肥厚、肉芽或息肉。治法 补肾培元,祛湿化浊。方药 知柏地黄汤加减。(医方考)基本处方: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桃仁,皂角刺,蒲公英,金银花、车前草。加减:偏肾阳虚者,用附桂八味汤加减;由于湿热久困,腐蚀骨质,脓液污浊有臭味者,宜配合活血祛腐之法,加乳香、没药、泽兰、穿山甲(先煎)。2.2.其他中医疗法其他中医疗法(1)针刺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针刺疗法取穴。(2)艾灸脾虚湿困者可取翳风穴,用艾条悬灸,灸至局部有灼热感,每日 1 次。二、西医治疗二、西医治疗原则
26、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变组织,恢复听力,病因治疗。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彻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2.2.通畅引流通畅引流尽可能清除中耳腔内存留的脓液,为控制感染的必要条件。可用 3%双氧水清洁;或用吸引法:用吸引器尽可能将中耳腔内的脓液吸净,但需注意严格消毒,吸力不可太大,以免损伤中耳粘膜。3.3.控制感染控制感染局部用药为主,如急性发作时可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用药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用药:(1)抗生素溶液如 0.3%氧氟沙星滴耳液,0.25%氯霉素液,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性或粘液脓性者。(2)酒精或甘油制剂3%硼酸酒精,3%硼酸甘油等,用于粘膜
27、炎症已逐渐消退,中耳潮湿者。(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忌用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滴耳液如庆大霉素、新霉素;忌用腐蚀剂如酚甘油。脓液多或穿孔小者,忌用粉剂,以免影响引流,甚至导致并发症。4.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耳息肉、肉芽或鼓室黏膜肥厚,经药物治疗无效者,CT 显示乳突内有软组织影,病变侵及骨质时,应作乳突开放及鼓室成型术。中耳胆脂瘤则应及早手术治疗,彻底清除病变组织,预防并发症,重建传音结构。中耳炎症完全消退、鼓膜遗留干性穿孔者,可行鼓室成形术。【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中西医临床诊疗思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较易,但反复发作者,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临床以脾虚湿困较多见,以健脾燥湿化痰法,根据情况适当选
28、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等;也有湿热结聚,脓液黄稠者,可配合清热燥湿法,选用车前草、蒲公英、黄柏、苍术、金银花等,常可取得干耳的效果;如药物治疗无效,及中耳胆脂瘤者,应以手术清除病灶,以免引起并发症。【预防与调护】【预防与调护】1经常清洁外耳道的脓液,以通畅引流并避免脓液刺激引起外耳道炎或外耳湿疹。2.正确使用滴耳药物,注意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3.饮食上注意少食蛋类、豆类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4.鼓膜穿孔未愈者,禁忌游泳,洗澡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5.彻底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降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病率。6.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的慢性疾病。密切观察病情,特别注意流脓、发热头痛、神志等症状的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症。【古古医医籍籍精精选选】外科大成耳部:“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续名医类案耳:“赵养葵治一小儿,患耳脓,医以药治之,经年累月不效,殊不知此肾疳也,用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蛸服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