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共9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52932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教案(共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国论教案(共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案(共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教案(共9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六国论一、学习目标1. 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2.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二、学习重点1. 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掌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

2、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2. 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三、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四、课时安排四课时五、教学流程课前预习:教师在简单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熟练地读完全文2.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战国七雄,论富有,秦国比不上齐国;论兵力,秦国比不上赵国;论地域的辽阔,秦国比不上楚国。可是最后六国却全部被秦国一一灭掉。这究

3、竟是什么原因,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苏洵对这个问题的的阐述。一.简介时代背景(10分钟)1.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

4、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2.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3.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

5、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二、全班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8)赂lù秦 率shuai赂秦耶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u霜露 暴bào秦之欲 洎jì牧 殆dài尽 当t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àng 食之不得下咽yn 为wei所三.研习新课请四个男生读课文,并请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读音(5分钟)易读错的字:(1)弊在赂(lù)秦 (2)六国互丧(sàng)(3)率(shuài)赂秦耶(y

6、33;) (4)小则获邑(yì)(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7)暴秦之欲无厌( yàn) (8)草芥(jiè) (9)与(y)嬴 (yíng) 而不助五国 (10)洎(jì)牧以谗诛(zh)(11)革灭殆(dài)尽 (12)胜负之数(shù)(13)当(tng)与秦相较 (14)或未易量(liáng)(15)下咽( yàn) (16)悲夫(fú)(17)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18)日削(xu)月割(19)苟(gu)以天下之大 四、朗读

7、课文,小组内翻译课文(15分钟)五、布置作业1、 熟读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1、2 第二课时一.局部研习文章(一)第一、二小节:1.提问:解释词义(1分钟)(1)非兵不利 (2)战不善 (3)弊在赂秦 (4)赂秦而力亏 (5)破灭之道也 (6)或曰 ( 7)六国互丧 (8)率赂秦耶 (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教师补充 (2分钟)非: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不对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或: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有人、有的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有时 马

8、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莫”: 有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没有谁2.;提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什么句式?(1分钟)答:典型的判断句式,也在古代汉语中只是表示判断语气的语气助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实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在古代汉语中用“亦”表示现代汉语中“也”的意思3.提问:翻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分钟)答:“而“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道:原因,联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余嘉其能行古道”(二)第三小节:1.提问:解释词义(2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较秦之所得 (4)其实

9、百倍 (5)则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 (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 (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教师补充:(1分钟)得: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2.提问:翻译(7分钟)(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

10、亡者,其实亦百倍;(3)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孤例,但经常考举以与人,两种解释)三、结语(1分钟)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这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论证结构和具体研习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识,然而针对“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个分论点作者又是怎样进行论述的呢?我下节课继续学习请大家做好预习工作四、作业1

1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 第三课时1.诵读第1段。提问:(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2.诵读第2段。提问:(1)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找出。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个对比?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

12、扩张的野心。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c、“得”与“失”,“难”与“易”、“有限”与“无厌”。论证方法明确: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 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

13、“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韩魏楚三国君王没有看到长远利益,只为眼前考虑,患的是政治上的近视眼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问: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论证观点,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引证法,作用:既对上文的论证起到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的收束全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

14、说服力。(4)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诵读第3段。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提问:(1)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作者对齐持怎样的态度?明确:a、“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b、“五国既丧”c、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2)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明确:a有赞

15、扬,有批评。B赞扬以武力对抗的政策。c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d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E智力孤危(3)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这两句话是照应第一段的哪一句?明确:“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小结:可见,作者这样来论述齐、燕、赵三国的灭亡,是为了证明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4)问:作者这样论述了韩、魏、楚、齐、燕、赵六国灭亡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样为他们谋划的?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注意“或未易量”一语,它说明什么?明确:a“三国各爱其地良将犹在”。B,这是一个假设论证,因为事实已经成为过去,是小则能办到的。c不能轻易地

16、断定谁胜谁负。这告诉我们作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也说明六国有打胜秦国的可能。4.诵读第4段。提问:(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如何解释?明确:“恐”:恐怕,这里也是假设论证,表现秦人惶恐之极,寝食不安。(2)问:“呜呼”和“悲夫”二语在这段话中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3)问:前一层跟上段末句是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上段末句是从消极方面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4)问:“有如此之势”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5

17、.诵读第5段。提问:(1)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中的“天下”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 “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明确:a、“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国政权,指当时北宋朝廷;“诸侯”指地方政权。b、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终不免于灭亡。(2)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明确:全国政权的力量自然大于地方政权,更不应当对敌采取妥协的政策。(3)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明确:古人有为尊者讳的习惯。修辞中亦有“避讳”一格。 第四课时第四小节1.齐读第四段2.解释词义(2分钟)(1)终继五国迁灭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4)

1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5)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 (9)二败而三胜 (10)后秦击赵者再 (1)李牧连却之 (12)洎牧以谗诛 (1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4)智力孤危 (15)刺客不行(1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7)当与秦相较 (18)或未易量教师补充:(2分钟)相:互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 相见恨晚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亲自观看 伯乐相马3提问:后秦击赵者再 句式?(状语后置)4.提问:翻译(4分钟)(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19、却之(“始”与“始有远略”区别,)(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向使则表示假设关系的常用句式)5.提问: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唇亡齿寒)齐国:与应嬴而不助五国,智力孤危,战败而亡。鄙夷燕国:以荆卿为计,赞美赵国,牧以谗诛,惋惜联系:赵国似乎专门出大将,我们学过的有廉颇“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长平之战赵国君王听信谗言弃廉颇而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造成长平之战打败,几十万大军被秦军活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王前于易水边在好友高渐离击筑声中唱的短歌,体现了一种刺秦的悲壮情怀和不

20、完成任务是不会还的坚定意志6教师总结:本段从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进而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三)第五、六小节:1.提问:解释词义(3分钟)(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其势弱于秦(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8)苟以天下之大(9)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0)是又

21、在六国下矣2.提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被动句)3.提问:翻译(5分钟)(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2)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提问:比一比,谁读得好请同学朗读第五、六段,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点,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情感四、拓展(启发学生辩证看待文章中关于“燕行刺客”,赵“用武而不终也”的论据)四、难点、重点分析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小结

22、: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

23、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

24、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3.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

25、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五、结语本文在一个“赂”字上,即历史

26、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策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历史是一面镜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祥和的年代,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多年当时间日复一日不断延伸开去,许多人已经忘记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伤痕可历史的悲剧往往会惊人的相似所以,可怕的不是那段血写的历史,可怕的是那不堪回首的历史再重演还记得吗?160年多年前,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八国联军的大炮卑躬屈

27、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好江山,任侵略者随意践踏,泱泱大国,支离破碎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用罪恶的双手在中国大地上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漫长的八年抗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知道吗?我们的民族饮下的是一杯杯落后的苦酒 愿北宋重蹈覆辙的故事永远成为故事!六、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练习相应鉴赏练习附板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第一段 弊在赂秦 故曰: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1、得与失的对比 - 弊在赂秦第二段 2、难与易得对比 至于颠覆 赂者灭亡3、有限与无厌得对比 理固宜然4、引古人名言印证,比喻论证1、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 -反面2、燕国: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正面赵国: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段 3、齐人勿附,刺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良将犹在。第四、五段:提出策略,借古讽今教学后记:六国论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学习它论证的结构。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第一课时给学生疏通了文意,并积累了重点文言字词,在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也是这次公开课的内容。希望通过这个课时,可以让学生懂得六国论的写作结构,并能运用到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去,同时,文中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分层论证、假设论证、事实论证等,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