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特点及应试策略.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特点及应试策略.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特点及应试策略江苏秦葆近几年来,高考试卷中“探究性”试题有愈来愈红火的趋势。继 2007 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份新课标试卷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探究性试题后,2008 年好多省份(包括江苏省)也都设置了这样的试题,分值为 6 分。就文学作品阅读来说,探究题考查的具体要求为:(l)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
2、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是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特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它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等。通过探讨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获得价值取向和审美愉悦,正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
3、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6、题干表述有区
4、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总体来说,探究性试题命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拓展性。二、探究性试题的命题类型依据上述特点,“探究性”试题一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命题:1、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此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由阅读材料导出,讨论对象比较确定,但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答案组织得好不好往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如:2006 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第 19 题: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 字左右。(6 分)【试题解读】如何认识与评价苏东坡,首先是要联系文本,再次是要有关于苏东坡的知识,比如
5、熟悉他的诗词、散文,了解他的为人,特别是课内学习过的赤壁赋等,如果对这些一无所知,探究的答案是写不好的。2、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探究这类试题研讨的话题答案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提炼相关要点作答。分为内容和形式两大类。如:2008 年高考江苏卷侯银匠第15 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 分)【试题解读】做这道题时,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主人公,那么,本文的主旨和主人公是什么呢?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
6、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源于她
7、父亲同样的品质。这道题主要从小说的内容上设题。【参考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再如:从文章表现形式上设题的,如2008 年高考山东卷歌德之勺第22 题:本文在
8、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 分)【参考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3、按规定的角度进行探究例如:2006 年北京卷 21 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试题解读】题干有两个角度要求:一是“当夫人”(而不是其他什么人)的感受,二是结合最后一段(而不是全
9、文)有关内容。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客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所谓“你的理解”就是对给书虫当夫人感受的理解。这样,答案要从“丈夫倾听”和“妻子倾诉”这两方面概括“当夫人”的感受。【参考答案】其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和
10、尊重;其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4、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这种题型往往要求考生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解读,其实也不允许考生脱离文本海阔天空、信马由缰地随意发挥,我们可以把这种题型看成是文本研讨式探究的变体,不过相对于文本研讨来说,考生有一定的自由进行拓展,但是必须如前所述要有一个“度”,与文本不即不离。如:2008 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 14 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
11、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 分)【试题解读】题干中列举出三种人对鲍勃、吉米的看法,要求就认同的一种进行个性化解读。答题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就行。观点要明确、论述要合理。【参考答案】1 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 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 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 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5、联系实际进行探究这种题型命题人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结合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等进行探究。如:2006 年高考重庆卷说村落第19 题: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
12、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 分)【试题解读】第一问属于常规题,第二问属于探究题。“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要做好这道题,必须联系现实来回答。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落似乎正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是很难做好的。【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的情感态度: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第二问是一道涉及民族文化的题目,文章内涵较深,对于理解没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对于“融入”考生的“看法”这个问题,因其涉及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作者的情感态度归
13、纳出来后,考生的观点就不能与之无关。这个关联决定答题方向。要答出深度,不能仅仅在“同情”、“遗憾”、“迷惑”、“无奈”等观点上打转,有必要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是探究题的指向。三、探究性试题应试策略:1要强化尊重文本的意识。探究性阅读讲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但解读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而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文本往往是客观事实的浓缩,它表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之所以要探究,是因为对事实规律的认知可能有不全面、不科学的地方,有时需要从不同角度作辩证的认知。2要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答好探究题的第
14、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小说来讲,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理解好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基础。所以要搞清作者写了哪些事,通过这些事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什么性格,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3要熟悉题型并掌握必要的知识。比如散文类探究题型有主题的探究,有散文特点的探究(即形散神主散),以及组材的探究等;小说类常见的题型有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或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此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或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或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或该作品有没有审美价值,有没有艺术价值,小说的主题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题型,我们也应掌
15、握相应的知识。如散文思想内容的探究包括对主题的不同看法、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作品的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和情感价值的评价等,表达技巧的探究包括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语句或词语使用是否巧妙、结构是否得当和细节是否成功,探究作品的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要求熟悉本民族一般的文化思想和古今人文精神,并能对有关说法和事例进行评价分析,探索得失,个性化认识是探索性试题答题的思想所在,要求摒弃文本完美无缺的定势思维,善于质疑,立足文本,大胆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新的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现实性这一问题,就要知道现实性是就什么而言的,这个现实性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小说中那样的人物,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与现象
16、中的此类人物联系起来就可以了。再比如人物形象是否具有概括性这一问题,就要先从概括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入手,然后再谈这一形象是生活中哪一类人的概括。某一情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这种题的答法也一样,就是与现实进行比对,看看这一情节能不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有依据就是合理的,无依据就是不合理的。至于结尾的方式是否恰当这种题目,是与小说前文的情节有关的,看它是否应该在此处结尾,在此结尾能否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能否将人物的性格表达充分,能否达到结构的完美。而艺术价值的回答,则紧扣小说的情节是否有波澜,描写人物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事件表达了什么主题。审美价值这类题题目,学生很难把握,但学生应该了解审美价值都包括哪些内容,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它是指作品中人物性格向善向美的那些特征,还有作品反映的主题对现实有没有好的引导作用,能否对现实产生积极影响,有没有美的语言及给予人享受的艺术手法;4要注意答题格式及层次。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你的感受如何,或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其次再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