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总复习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实验总复习教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化学实验总复习教案化学实验总复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知识技能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其基本操作;了解实验安全和意外事故的处理;掌握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以及物质的制备、鉴别等能力培养能力培养通过问题和习题的设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情感目标通过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事物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观点.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通过习题的实验验证,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物质的制备和物质的鉴别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化学实验。大家知道,建立化学概念,验
2、证化学原理,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进行化学计算,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学好化学实验是学好初中化学的基础。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点明本节 课 的 主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 学 习 目的。复习天平的使用、滴加液体、蒸发结晶、给试管中固体加热的正确操作(板书)1 1、常用化学实验仪器及其基本操作、常用化学实验仪器及其基本操作答:B【投影 1】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分析:氢氧 化钠 易潮()解、并有腐蚀性,故要(A)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天平右盘的纸上称量放在烧杯中称量;(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稍微向下倾斜蒸发时,不等蒸干就要滴加液体时,(
3、C)蒸发结晶的实验中,当蒸发皿内的液体完全停止加热;蒸干后,立即停止加热(D)用滴管加液体时,滴管的下端要紧贴试管内壁。滴管应悬空的并正对试管口,以防滴管放回试剂瓶时污染了瓶中的药品。【投影 2】下列操作有错误的是()应如何改正呢?答:A、C、DA、浓 H2SO4-时,将水慢慢地注入浓 H2SO4中复习浓A、应是浓硫酸注入水硫 酸 的 稀中,以防酸液飞溅释、溶液的管再停止加热造成事故配置、气体C、将粗盐加入到盛有 10 毫升水的量筒中,用玻璃C、液的配置应在烧杯的检验和收B、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后,先从水槽中取出导集实验的正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D、检验是否集满,应确操作
4、棒搅拌,使其溶解气瓶中。中进行;放在瓶口(板书)2 2、实验安全和意外事故的处理、实验安全和意外事故的处理答:先用干布擦洗,【投影 3】实验时,不慎把浓硫酸洒在皮肤上,正再用大量的水冲洗确的处理方法是_(1)复习事干净。答:1、先在集气瓶化学实验必须严格遵循操作的顺序。请你仿照示例底部铺上一层细填写下表 1、2 中的空格中,再举初个必须严格遵循纱或少量的水;操作顺序的实验,填写在下表 3-5 的空格中:2、再装药品制取气体必 须 严 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3、氢气还原氧化铜,遵 循 操 作先通氢气后加顺 序 的 实热;验4、防止红热的铜重示例:点燃先验纯再点燃新被氧化,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氢H2气
5、至冷却1、铁丝在先_再把系有燃着的火柴棒氧 气 中 燃5、防止水倒吸,先的铁丝伸入集气瓶中移出导管,后撤走烧酒精灯2、制取氧先 检 查 装再_6、使用天平称量物气、氢气、置 的 气 密_体,先调节横梁平二 氧 化 碳性衡,游码调零,后等称量物体;3、先_再_7、稀释浓硫酸,先在烧杯中放些水,4、先_再_再慢慢地注入浓硫酸。【投影 4】为了避免失败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有些5、先_再_故处理方法,和 防 火、防爆、防腐蚀等的措施;(2)培养学生 的 严 谨 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 的 发 散 思维等(板书)3 3、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投影 5】用实验方法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
6、杂答:(1)C 因为杂质质,限从 A-D 提供的试剂及操作方法中选择:可溶,而碳酸钙难溶(1)CaCO3中含有少量杂质 Na2CO3_于水(2)Cu 粉中含有少量杂质铁粉_(2)B 因为铜粉(3)NaCl 中含有少量杂质 Na2CO3_不活泼,不溶于稀盐(4)KCl 中含有少量杂质 MnO2_酸,而铁粉可溶;A、加适量的稀盐酸、搅拌、蒸发、结晶(3)A 因为杂质B、加适量的稀盐酸,搅拌、过滤、洗涤沉淀与稀盐酸反应后转C、加适量的水,溶解、过滤、洗涤沉淀化为氯化钠溶液D、加适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4)D 因为杂质(讲解):分离提纯的原则: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不溶于水所选择的试剂只能只能与
7、杂质反应熟 悉 常见 物 质 的 性质的基础上,复 习 分 离 提纯 物 质 的 常见 方 法 以 及注意事项等。(板书)(板书)4 4、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制备【投影 6】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氢气、氧答:复 习 物(1)a 为铁架台、气的装置,可选用下列仪器进行装配,回答下列问b 为长颈漏斗、c 为质 的 制 备 方题:法及原理、复集气瓶;a b c(2)与组合可习 气 体 的 收制取氢气等难溶性集 方 法 和 注气体,且是固体与液意事项等;体反应不需要加热制取的气体(3)与组合可制取氧气等难溶性的气体,反应物要求是都为固体,条件是要加热的;培 养 联(4)要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应由想、发
8、 散 思组合,因为二氧化维,以使对所(1)a、b、c 仪器的名称分别是:_、_、_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学 知 识 触 类(2)与组合可制取_反应,就不能用排水旁通、举一反(3)与组合可制取_法收集,密度比空气三大,就用向上排空气(4)要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应由_组合法收集(5)碳还原氧化铜(5)在已学的初中化学里,采用图所示装置还可(6)如在管口塞以进行什么实验?_一团棉花,可用于用高 锰 酸 钾 制 氧 气(6)如果装置中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不变,稍作其它改动还可以做那些实验?写出改动的方法和对应的实验名称:_拿去橡皮塞,用直的长导管通入试管底部,可用于氢气还 _原氧化铜实验_(板书板书)5)5、物质
9、的检验和鉴别、物质的检验和鉴别(1)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离子的检验,和某些物质的特征颜色。(问)你们能说出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吗?H+、NH4+、Cu2+、Fe3+、OH-、Cl-、SO42-CO32-(2)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注意点:先取样后操作,先现象后结论。【投影 7】只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硝酸钡、碳酸钠、硫酸钾三种溶液,该试剂是()A、硝酸钾溶液;B、稀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硫酸钠溶液【投影 8】下列各组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的是()A、Na2SO4、BaCl2、KNO3、NaClB B、Na2SO4、K2CO3、BaCl2、HClC C、NaOH、MgSO4、Fe
10、Cl3、BaCl2D、CuCl2、AgNO3、NaNO3、HCl答:H+:将少许石蕊试液滴入溶液或加入锌粒;NH4+:加入少量碱性溶液微热,产生气体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会变蓝2Cu+:滴入氢氧化钠溶液Fe3+:(同上)-OH:滴入石蕊或酚酞试液Cl-: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SO42-:滴入硝酸钡和稀硝酸CO32-:滴入稀盐酸生成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答:B 因为可以产生三种不同的现象答:C因 FeCl3是有色的,最先可知道,氢氧化钠与它反应后生成红褐色沉淀,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最后,余下氯化钡也知道了。复 习 常 见 离子 的 检 验 方法【投影 9】有 5 瓶失去标签的溶液:稀
11、硫酸、酚酞、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铜,若不用其他药品,先通过观察鉴别出一种,再通过两两混合,就能逐一鉴别出其余的溶液,其鉴别出的顺序是:_答:【投影 10】有 4 瓶无色溶液 A、B、C、D,分别是盐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实验过程及反应现象如下图:答:由题意知,A、B 为 A A 另取 A、B A 生成白色碱,能与硫酸反应生 B B 滴入稀硫酸 B 无变化成沉淀的 A 一定是滴入紫色氢氧化钡,则 B 是氢 C石蕊试液 C 另取 C、D C 生成白色氧化钠;能与硝酸银 D滴入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的一D溶液 D 无变化定是盐酸,故:C 是根据实验现象回答:A为_B为_C为_D为_
12、盐酸,D 是硝酸。答:应该是乙同学的(板书)(板书)6 6、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方案严密些。【投影 11】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甲同学的方案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自己设计的一加氯化钡出现沉淀有2-致,即可证明溶液中含有 SO4。甲同学的设计方案两种可能,一是硫酸如下:钡,二是氯化银,加被测溶液加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加稀盐酸不稀盐酸都不溶;乙同溶学先加盐酸无沉淀,乙同学的方案:说明溶液中原来无银溶液加稀盐酸无沉淀生成加氯化钡溶液出现白离子存在,再加氯化色钡出现沉淀就只有硫酸钡的可能。试评价上述两个方案是否严密?说明理由。复 习 酸 的 和碱 的 检 验 方法,以及氯离子、硫酸
13、根离子 的 检 验 方法一 可 培养 学 生 思 维的 严 密 逻 辑性;二 可 使学 生 熟 悉 常见 离 子 的 检验方法;三 可 使学 生 熟 悉 实【投影 12】某专用仓库,要求控制库内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需要对库内的空气取样检验。现有可选用的实验用品如下: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盛满水的水槽、烧杯、漏斗,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出库内的气体的样品?生甲:在集气瓶中盛验 设 计 的 方满水,到仓库法、步骤、以中倒去水,空及注意事项。气自动 进入瓶中,盖上玻片拿出即可。(生乙:取一塑料袋,新的、未张开过的,到仓库里张开取一袋即可。)【小结】:请学生小结本节课所讲的六个知识点,同时指出重点所在。【作业】:(略)(编写:刘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