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修改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5修改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问题研究.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问题研究摘要:在现在加速发展的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己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而我国正面对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化的双重考验,而我国特殊的国情又决定了农村养老是我国养老保险的重中之重。城镇化是我国重大的发展战略选择 但城镇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其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诸如失地问题、身份问题、就业问题、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等等。冈此分析借鉴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对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有序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外几个典型国家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
2、较,得出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启示。关键词 养老保险 城镇化 问题比较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population aging now accelerate development, reform of the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has become urgent and important issues. But our country is facing double challenges of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aging process, and th
3、e speci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determines the rural pension is the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of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in our country. Chinas urbanization is a major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The core of the problem
4、is the problem of farmers.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identity, employment, social security and so on. So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experience, explore the suitable for Chinas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This will remove any menace from
5、the rear of farmers,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our country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several typical foreign countrys rural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and gets some enlightenment to build Chinas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
6、nce system.Keys: Comparison of keywords old-age insurance problems1绪论31.1选题背景31.2研究意义41.2.1现实意义41.2.2理论意义41.3.文献综述51.3.1国内研究综述51.3.2国外研究综述61.4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71.4.1研究内容71.4.2 研究方法7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821相关概念界定82.1.1农村养老82.1.2城镇化82.2基础理论92.2.1中国养老保险制度92.2.2社会转型期家庭和国家的养老作用92.2.3西方社会养老机制103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7、分析11(重点是城镇化)3.1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113.1.1黑龙江省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不要)113.1.1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现状3.1.2城镇化进程中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123.1.3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历程133.1.4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的需求现状分析133.2黑龙江省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143.2.1缺乏科学的养老保险模式143.2.2农村居民参保意识差143.2.3农民收入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153.2.4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投入不足16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内外比较及经验借鉴(国外+国内)164.1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64.2韩国农
8、村养老保险制度174.3中国黑龙江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74.4(举例另一个省)184.5总结上述比较+学习到什么215完善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225.1做好充分的战略规划225.2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225.3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235.4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235.5落实实施措施235.6制度发展渐进化24总结24参考文献:261绪论1.1选题背景养老,是社会成员生产与发展中的客观需求,人类生存的自然规律表明,任何一个完整的的人生必然经过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过程。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大,农村老龄化水平高
9、于城市。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家庭趋向小型化,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老年人独立意识的增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现行土地制度的制约,农民土地收入的减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农民养老仅靠土地保障是不够的。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 研究者在对我国农村养老情况做了大量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力改革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但研究中仍存在着一些欠缺:一是从整个社会保险制度角度泛泛而谈的多,专门深入研究农村养老保险的少,目前国内出版的相关专著寥寥可数;二是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大量文献主要集中在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可行性,真正把人口的出
10、生率、死亡率、农村人口变动、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养老保险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建立系统模型进行定量测算的几乎没有;三是重经济学方而研究,轻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方而研究,大量文献主要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征缴、监督、使用等方而进行经济学分析和探索,缺乏综合研究。当一个人步入老年后,就可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而需他人的供养。养老保险是为社会成员生命过程最后阶段的生活进行的物质储备,是现代各国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项目,也是开支最大的项目。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更加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人口大国。因此,农民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中国人口结构的一
11、个重要特征和趋向是人口老龄化,因此解决好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当前一段时间甚至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热点话题,能否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关系着中国的稳定发展,也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从1954年就开始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已经是比较完善了。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是从1986年开始的,而且只是初步探索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险是从1991年以后才算建立起来的。目前,大多数的学者都只是在研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及资金管理问题上,而忽视了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研究问题就更是少之又少。不仅
12、仅是开头难,更难的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建设,包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投资运营以及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三个方面。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坚持“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约束,导致个人缴费缺乏积极性、集体补助不到位、国家政策难以落实等乱象丛生。在基金的运营方面,由于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乏互济性;投资渠道单一,导致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在养老保险金支出方面,由于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导致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由于各地区的发放标准一致(主要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使养老保险失去了公平性。因此,在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
13、理乱象丛生的背景下,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1.2.文献综述(已修改)1.2.1国内研究综述刘源在中国社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认为国内对失地农民保障安置问题的研究归纳起来更多的是从政府责任与政策方面来认识和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保障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看存在的问题。失地农民保障安置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责任不到位;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不尽合理,补偿标准不尽科学实际;土地征用的费用补偿管理机制没有完全透明化,缺乏有效地行政监督机制;失地农民自身存在许多诸如思想古板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再来看专家学者提出的相关策略与建议:切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行政管理要到位;制定切
14、实可行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建立多层次分重点的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加强民主与法治,管理透明化,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和服务窗口;及时组织并宣传好征地工作,加强完善农民的就业培训与服务,给予就业创业的培训,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安置。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对于养老保险的研究相对较晚,早期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缺陷,在实行市场经济后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也是参照西方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的,由于目前城镇养老保障经过几年的改革,已经基本完善,许多学者都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赵建国,韩军平在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因素分析中认为家庭养老方式一直持续至今,在新中国土地改革之前,土地收入也
15、是农民养老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目前我国人均土地极少、大片土地被工业或房地产占用、农民不具有土地的所有权,不能变卖土地养老的情况下,土地养老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弱。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建设历程。王黎明在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中认为目前,就我国城市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养儿防老”观念对很多城市人来说已经不现实,社会养老越发重要,而家庭养老也不可少,因此在城市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我国农村来说,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社会养老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收效不大,家庭养老仍居主导地位。左敏、朱德云、李森(2010)认为新型农村社会保险模式可以有以下几
16、个模式:救助型保障模式,在我国贫困型农村地区,宜采用救助型保障模式,即在社会保障项目体系中,社会救助项目居于主导地位的保障模式;保险型保障模式,富裕型农村适宜采用保险型保障模式,即在社会保障项目体系中,社会保障居于主导地位的保障模式;救助保险型保障模式,中间型农村适宜采用求助保险型保障模式。即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保障模式。李剑阁(2011)认为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是加快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主要是包括:一是建立基本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二是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7、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三是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提高保障水平,推进保障形式和补充保障模式的创新,主要是:一是要提高农民个人积累参保率、覆盖率,扩大社会保障面,二是要积极改进保险资金享受的办法,支持低成本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服务事业发展;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和管理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问题。1.2.2国外研究综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我国特殊国情的内生性问题,而国际上尚无此类问题的成功经验可以参考。目前,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多数国家采纳的制度,所以只有相对较少的文献专门研究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从现有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18、面:从福利公平角度RoberM_Ball(1978从社会的公平视角,认为农民应当享有同城市职工一样的福利,并主张国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纳入其中。部分国家如英国、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己将农民纳入非缴费性国民养老保障制度中,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则由政府为农民养老保险埋单,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建设的时间角度。大量研究表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普遍滞后于城市。例如,据世界银行政策研究表明(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Report, 2012):德国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相隔74年,加拿大63年,美国55年,日本则较短,但同样相隔30年从制度的建立条件看。Rogeet
19、al,(2008)研究认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与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如已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家人均GDP都大于2010美元(不包含极少数欧洲国家)。另外,他还认为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政策和国情也有关。如丹麦完成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时就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从财政补贴角度。RobertM-Ball (2009)和世界银行政策报告(2011)指出不管是一元体制还是二元体制下,社会保障都依赖于政府不同程度财政补贴,但对于农民的保障水平普遍低于城市职工的保障水平。从筹资模式角度。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是现金养老保险的筹资两种主要模式。例如德国是采用现收现付的代表,而智利和新加坡釆用
20、个人账户基金得积累制模式。Samuelson(2012)引进的迭代模型是经济学界一直采用的分析方法。Aaron(2011)进一步提出养老金的增长由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决定。世界银行认为,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入,现收现付制中的代际转移支付.Bare(2010)则反向论证了基金制也同样无法承受人口变化带来的冲击。养老金体系的评价指标无外乎三方面:恰当性、覆盖面、可持续性。(Rodman and Latchet, 2012)。Holzmannete(2011)得进一步研究认为贫穷、自雇、交易成本、制度设计和可信度是阻碍覆盖面扩大的主要因素。德国学者马克的“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制度指出:德国是世界上第
21、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57年7月颁布的农民老年救济法建立起来的。该法规定所有农民都有义务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投保人缴纳的保险金和国家的补助金两个部分。农民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于 个:一是交出农场时与子女签订的私法合同二是强制参加的养老保险费,三是自愿参加的人寿保险等。农民要得到养老保险金,需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年龄上,男女必须分别年满65岁和6O岁;第二。投保者须交满180个月即15年)的保费后方有资格享受标准养老金待遇;第三,农民除按规定缴费外必须在50岁以后通过继承、出售或长期租让等方式转移他的农业企业脱离农业劳动成为农业退休者。在
22、养老保险金支出巾养保险待遇与个人收入、缴费年限相联系绝大部分是受益者先前自己缴纳的保费,大约只有13是来自国家和社会的补贴。显而易见,德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投保资助型”遵循是“援助自助者”原则。强调养老的“个人责任”。农民养老首先是个人的义务然后才是围家和丰十会的义务,国家只起到辅助、补充作用,这种模式强调了效率与公平的相结合。尽管自身有一定的缺陷但南于其体现了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而且多渠道筹集资金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能较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需要所以这一模式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家的推崇。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已修改)本文首先对全球公共养老金制度相关研究及改革
23、状况进行分析,在我国各地农民工养老政策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为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探索出路,并提出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工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保险模式。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 ,导论。该章将引入本文的主题,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目的、意义、框架内容、和创新点。第二章 ,阐述中国农民工的背景及形成原因。描述了农民工概念的发展历程,对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进行了详细的深入的解释。首先界定这些概念是为了明确研究对象,同时是深入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工作为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所催生的劳动群体。他们或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或长期在城镇就业
24、,是产业工人的重要构成。第三章 讲述了农民工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原因,他们的数和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对社会养老模式也进行了详细介绍社会养老保险的一般理论。这一章重点介绍了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改良的社会福利思想、贝弗里奇报告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等。这五种主要理论被认为是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或福利经济制度原理。对社会养老保险一般理论的研究,对建立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四章,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借鉴。本章主要归纳了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成功做法与经验,首先介绍了国外典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依据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发放方式以及保障的性
25、质,将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种模式,社会保险型,福利保险型,储蓄保险型,国家型养老制度。接着介绍了几个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如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巴西等。研究发现,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一形式,向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为核心,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为补充的多样化养老保险体系转化;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移;从政府直接管理保险基金向政府监控下的市场化管理模式的转化;从社会统筹制向个人赃户制的发展。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已历时百年、积累了丰富经雅安的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将为建设和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带来诸多启示。第五章,我国一些地区的探
26、索和理论界观点。本章重点分析比较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独立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代表城市是北京。综合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代表城市是上海。纳入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代表城市是深圳。本章详尽介绍了这三种模式的政策内容和具体做法。同时也对新农保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模式参保门滥低,容易进入;但保障水平较低,基本起不到真正的养老依托作用。此外,对近几年农民工退保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农民工工作变换频繁、工作周期短、流动性较强,预期并不长远是他们退保的首要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多数为青壮年,它们通常不会对未来养老的问题进行长远规划,且续保的意.识非常淡薄。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接的政策目前依然缺位使得农
27、民工对政策兴趣不大,浓厚的乡土情节使得他们不愿意缴纳保险费。政策规定的养老保险缴费超出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他们负担不起。企业间转移养老保险的复杂操作程序使大部分农民工望而却步。所以,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无障碍接续,是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一环。第六章,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制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将以我国具体国情为切入点,借鉴国外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探讨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针对制度模式的设计上及运行中存在问题,统账结合的农民工社会养老金制度将会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筹集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应实行完全积累制,而不应是只建立个
28、人账户,取消社会统筹账户的统帐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用人个人的缴费和单位的缴费都应进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里面包括三个子账户: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企业缴费,且实行全国统筹。农民工退休以后个人账户积累额的多少决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即使农民工转换工作,养老保险的个人赃户可以随之转移,其保险关系可以由各地农民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继续延续,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本章还建立了个人贩户的数学精算模型,规定了个人账户的缴费方式,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以及农民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所需的条件。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须由国家立法保障,政府主导,釆用商业招标的模式委托网络覆盖全国的金融保险机构管
29、理。管理机构须建立统筹全国的核心业务系统,设立遍及全国的服务机构,使农民工参保、续保和领取退休金仅凭一张保即可办理,做到一卡走天下,哪儿都是家。第七章,完全积累账户模式测算。本章通过对完全积累赃户的模拟测算,得出农民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真正的解决了农民工退休后的养老问题。这也是政府、学术界、有关专家一直以来要追求解决的问题。一是根据2004年一2010年农民工年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作为未来农民工工资增长的依据;二是将农民工连续缴费15年作为领取养老金的条件,因为这个条件门滥不高,容易达到;三是将银行五年期存款平均利率乘以(1+20%)作为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这也是可期的目标;四是根据2010
3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平均预期寿命作为领取养老金的计算依据。在上述4个条件下分别计算男女农民工退休时养老金水平及替代率水平。模拟结果非常接近农民工生活所需,这是是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无法确定和参加新农保根本达不到的标准。这也是本文的主要成果。 1.3.2 研究方法第一种,文献综述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以及电子期刊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前期论证阶段和后期总结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前一阶段通过收集会计专业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情况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合理的背景和起点,后阶段通过剖析我国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问题。我是国际贸易专业。第二种,定量分析法:1定义2列举数据第三
31、种,跨学科研究法:会计实践教学既涉及到会计学,又与计算机科学有着紧密的关系,运用这两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本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第四种,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上升为经验。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界定=要定义,不是数据和意义1 城镇化 2 农村养老 3 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关键词是“农民工”和“养老保险”。基于明确研究对象的原则,为深入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问题打实基础,本文将对这些概念进行的界定。2.1.1农民工 由于农民的户籍和产业工人的职业的矛盾,农民工成为我国城镇化、工业化
32、进程中出现的一个转型时期特殊劳动群体。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受劳动力转移利益驱使,形成了持续30年的活跃的“打工潮”。社会上使用“打工妹”、“打工仔”、“农民工”等称谓称呼这一在社会转型时期诞生的群体。“农民工”的最早提法源于W84年的社会学通讯。拥有农村户口却生活工作在城市从事产业相关工作是农民工群体的共同属性和典型特征。研究者目前主要从群体身份二重性这一典型特征来对界定农民工。郑大远指出农民工是兼具工人和农民身份的劳动者。刘畅(2003)认为农民工是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拥有农民户籍却属农村的劳动者。孙立平表示农民工结合了社会身份与职业。王燕华和张大勇(2004)强调农
33、民工是常年在城市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社会劳动群体,没有给定具体的就业范围。近年来,部分学者基于权益视角,认为“农民工”这一称谓表示了对这一群体身份上的歧视。陈:映芳认为应该称其为“城市新移民”,也有研究者指出叫做“新产业工人”更能符合他们的新时期职业特征,既有科学根据,又也有现实意义。综上所述,现今对于农民工概念的界定大体集中于户籍身份和职业身份两方面。职业身份是各种定义的分歧表现。根据定义范围,目前主要由宽泛和狭义两种界定。其中,前者认为农民工就是一种职业身份,代表脱离农业生产活动在城市从事其他产业工作的农村群体。在这种总括表述下,不同学者又加入不同限定性描述。如李强(1999)认为涵盖进
34、城务工人员和商人在内,所有进入城市进行劳动赚取收入的农民都可以被称作是农民工。蔡旺春、肖云(2006)指出农民工是己基本脱离农业经济活动,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或商业活动的户口仍在农村的群体。以上学者界定农民工实际在非常广义的层面,认为脱离农业生产活动,在城市以其它职业谋生而拥有农民户籍的人群就是农民工。相对狭义的概念是基于产业工人的视角。根据现代大辞典的定义,工人主要财富来源为工资,不占有生产资料。在此基础上限定其必须就职于现代工业生产部门,就成为产业工人。部分学者认为农民工就是城镇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而其它在城市务工或者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都不应当包括在内。这种定义将判定是否是产业工人作为
35、区别农民工与其它务工农民的依据,主要是判断农民是否依靠工资收入为生、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基于上述,笔者给出农民工的定义: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时期城市劳动大军,在城镇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作用。他们游走于城镇和农村,过着两栖生活;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诞生于1601年英国济贫法,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所包含的责任主体、保障目标、保障范围等内容都有了新理解,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且不断被人们丰富和延伸的概念。同时,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公民价值观等各不相同,社会保障制度很
36、难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统一,目前出现的几种保障制度也不具有全球普适性,仅仅是各国政府和学者针对本国的特点,提出的最适保障本国公民利益的区域性政策,互不相同,各有优劣。如英国对社会保障理念的解释为一种基于普遍性原则下的公共福利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损失程度,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保护群体是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提供劳动获取收入的公民。日本学术界认为社会保障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保障是指从国家财政和保险方法上寻求对多种原因,如疾病、年老、伤残、失业等导致的贫困的经济保障,从而保证所有国民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任保平,2011)。美国认为社会保障是保护国民免受各种社会损失的安全网。
37、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将社会保障一词引入政府文件,这一概念其后被许多学者定义。郑功成(2010)的定义相对比较宽法,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特点,主张在社会救助、军人福利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建设和谐稳定的国家系统。还有学者认为需要依靠国家法律强制力来保障相关社保制度 实施厂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引导社会财富的在不同阶层人之间的平衡配置,给予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物质援助,从而使他们的生活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从这些学者的定义来看,社会保障的概念应包括社会保障目标的界定、社会保障的保障对象、社会保障责任的主体界定、社会保障实施的途径等。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建立的社会安全体系。由
38、国家依法通过收入再分配,引导社会财富在不同阶层人之间的均衡配置,在各种风险情况下,保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和物质需求。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律依据贯穿于社会保障措施实施过程;国家和个人均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其中国家处于主要地位;保障的目标是减轻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这一目标由国家通过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实现。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本文研究内容为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这其中对社会保险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很多学者在现实研究中将“保障和保险的概念混为一体。如“工伤保障”和“工伤保险”,“医疗保障”和“医疗保险”的概念就常被等同。本文的观点认为,这两个概念应该被区分开来。两
39、者在保障范围、受益对象、相关措施和实施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在保障范围上,除社会保险外社会保障还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也就是说,社会保险只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从属于社会保障系统。在保障对象上,社会保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而社会保险则只面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具体实施方面,社会保险经费来自于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而其他社会保障的经费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或社会的援助。只有先进行劳动并履行了缴费义务的人才能享受社会保险,而对社会保障的享受并不要求这些。在享受条件上,社会保险的要求相比较社保障也更苟刻。2.1.3养老金及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Pension)指包含年老时需要获取的福利性的支付费用,
40、用于满足其基本生活开支所需的资金。由人群、团体和家庭或者单位、社会和国家对相关费用进行支付。养老金计划(Pension Plans)是指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福利性资金保障计划,以社会养老保险为主,商业养老保险,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社会津贴、救济、福利和单位补充养老保险为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含社会保障计划、个人养老储蓄计划、企业年金保险计划、职业养老金计划等多种不同模式,以丰富和补充老年人养老金收入来源为目的。其内容由一个或多个养老金计划填充,从而从社会化非正式或正式的制度上保证社会范围内的全部成员享受老年日常基本生活开支资金的需求。我国养老保险又分为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其中社会养老保险
41、的特征是强制性,以国家权利、法律或行政法规为后盾推行制度的执行。发起商业养老保险的主体是以盈利为机构的经营核心,在行政法规与法律约束框架下,实行参保成员的自由进退的保险模式。本文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研究,简化起见,称为农民工养老保险,也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对应。当然,它是要国家立法,强制执行的。 2.2基础理论2.2.1 人口学相关理论现收现付制通常应用于社会人口老齡化和养老负担较轻 时期,它的原则是收支达到平衡,确定参保的职工和企业以按养老金缴费基数的某一比例定期支付费用,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和待遇依据之前的缴费确定。发起保险企业根据退休人数和对应支付的养老金标准算出当期支付的养
42、老保险总额,自身缴费金额的与企业和养老金的收益无强相关关联,以下一代人的福利德减少去补充上一代人的福利总数,但付出的这代人可以被再下一代人所交纳保险费用补偿,帕累托最优配置总能在代际之间找到平衡点。每一代都不会只受损而不收益,属于互助式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在代际之间无限性维持,一般不表现为基金的积累,而主要是通过代际之间的互助实现。因此,短期的通胀对此模式的养老计划影响甚微。个人账户上的缴费记录和投资回报在完全的基金制中的计算由受益者的养老金最后生成,从此意义上来讲,基金制中并不存在代际之间互助的帕累托最优平衡点,这也是收现付制机遇基金制的优点。由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制的转轨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的情
43、况下必然减少转轨时上一代或者下一代的福利。当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无法补偿利率时,就会减少年轻的一代在转轨时的福利;反之亦然,将来的各代与退休一代的福利将会被减少。因此,在实行基金制中必然造成以上一代福利的相对损失为成本来维持下一代的福利。的基础上给定当中的企业与个人的缴费基数以及费率。部分积累的现收现付制的互济性较强(即体现于不同人群、本代或代际之间的再分配中),基金的逐步的大量积累现于早期阶段。基金的积累数量会在人口老龄化阶段会逐渐减少,通过早期积累的大量金额用以渡过人口老龄期,通过代际和本代之间的互补最终会达到平衡。部分积累现收现付制在有足够唱的平衡缓冲情况下,此计划在理论上是可以保障人
44、口老龄化时期的养老问题得到解决,且不会过多的增加财政负担。通货膨胀,工资增长率和利率易对部分积累的现收现付制造成波动,在这一特点它和基金制类似。由于部分积累制结合了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的优点,既不会受短期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又可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给养老保险体现带来的沉重负担,通过代际与本代之间的互助平衡,可以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点,因此,国际劳工组织极力推荐此种养老保险模式。但时,没有万能的制度能适合一切情景和时期,度总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完善化,所以,对制度的优化的探索性改革总不会停止。2. 2.2 养老学对于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氏族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模式的划分为国际通常的划分标准。养
45、老模式的选择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但并不是说这三种模式只能单独存在,在一些国家的某一发展阶段可能存在三种模式的混合状态,但混合的状态又主次之分,有主体模式和辅助模式,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其选取养老的主体的模式。(1)家庭养老模式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家庭与家族因农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而逐渐产生了社会自然经济的匹配发展。家庭不仅是人口精神活动的最小单位,也是物质必需品的多次创造的最小单位,且承担着生育、抚养和赡养未成年的子女的责任,待子女成年后,他们的长辈大多已经丧失劳动能力,已经不能独自料理自身生活,子女们担当赡养长辈的义务,我们称这种代际式的或者家庭成员的互济称为反哺式的
46、家庭养老,这种代际互助互养实现了物质的积累和消耗的家庭内部循环,交换很少发生在家庭以外。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的提高,人类社会在家庭私有经济出现之后就处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雏型时期。当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占据生产方式的主流,人类社会生产力迎来了一次飞跃。因此,“长者为尊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在这种家庭的养老模式之下被建立起来。(2)氏族养老模式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催生了氏族养老模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步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不可能离开群体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本文引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切的问题都应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历来的习俗把一切都调整好
47、,自此不再有贫穷和困苦的人们,因为共产制家庭和氏族都彼此知道他们对于病人、老年人、和战残废者所肩负的义务。在氏族式社会结构之下,氏族内的老人保障必须依靠氏族社会集体努力才能实现。(3)社会养老模式家庭成员在工业社会中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他们通过参与生产创造环节而获取收入,单个家庭的小型作坊已经被成千上万人组成的规模化的大工厂所替代。家庭内部的循环在此情况之下已经难以维持社会化的养老保障问题,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差己经逐渐成为了单个家庭面临的巨大挑战,家庭即使受到一个很小的社会变化的冲击,就会通过多米诺效应将各种风险联系起来从而无限的放大。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实施主要是以货币为标示和
48、测量的两代人的代际交换式的互助保险模式,用于保障当老年人丧失劳动力而失去经济收入来源时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种种历史事实表明,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的模式的逐渐替代己经成为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截止到1997年,全世界有166个国家和地区己经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占全球国家总数的80%。工业化的发展为社会养老体系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并对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工业社会的发展促使传统 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很难再适应广泛联系着的社会化风险,物质财富的积累速度呈几何式增长,并且完全颠覆了以往社会自给自足式的物质循环的格局,每个人都变成了社会化生产中的一个链条。然而,社会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模式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而是主次关系或者说是主体与辅助的关系,为保障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必须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为主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家庭养老模式以作为辅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保障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增加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使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决人们进入老年之后的生活担忧,使他们得到应有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关怀。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