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教材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教材分析.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教材分析教材总体说明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 7 个单元,其中穿插了 3 个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如下表: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二、分数四、分数加减法五、方程三、长方体、正方体单元一、倍数和因数小节倍数、因数;2、3、5 的倍数的特征;合数、质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整理与复习分数加减法等式;方程;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体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确定位置折线统计图各单元整理与复习;总复习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发豆芽四、确定位置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
2、合应用六、折线统计图七、总复习综合应用教材还配合因数和倍数、长方体正方体和方程的教学,安排了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阿基米德巧辨皇冠真假和古老的方程 3 个数学文化。二、教学目标1、倍数和因数:让学生理解自然数.倍数与因数的意义,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个非零自然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并由此正确地确定一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理解一个数的倍数的意义和特征,能正确的确定指定范围中的全部倍数。2、分数: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在不同的整体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明白除法计算在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在探索活动中
3、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分数化小数的方法,进而探求小数化分数的方法.3、长方体、正方体:让学生在经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知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认识常见的体积单位,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能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分数加减法: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计算分数加减法,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并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5、方程:通过情景教学,理解等式方程的意义,能正确的区分
4、等式与方程,通过天平游戏让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并能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6、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趋势,比较数量关系,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三、主要特点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所学知识的价值取向2.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3.重视学具操作和数学实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4.用新的呈现形式组织新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实现学习内容与呈现形式的统一5.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6.配合
5、教学内容安排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一、倍数和因数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由倍数、因数,2、3、5 的倍数特征,合数、质数组成。在本单元后安排有数学文化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本单元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的基础进一步学习正整数的性质,为分数的学习做好准备。本单元教材的编写我们注意了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活动性的探究性的结合、关联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具体表现如下:1.教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如本单元的主题图)2.活动性和探究性相结合。数学学习是学生“做数学”的过程,本单元注意让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学数学。学习“3 的倍数特征”,不是直接告之
6、 3 的倍数特征,只让学生进行验证,而是通过先做“数学实验”来找出 3 的倍数的规律,再用是 3 的倍数的数对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学习 3 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是进行数学探究的过程。3.关联性和启发性相结合。如倍数、因数概念是通过队列中的两个正整数的乘法关系来学习的,这是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如第 2 页例 1)单元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1.注意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2.注意教学活动的趣味性3.注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4.注意加强数学实验等数学活动的教学各小节教材分析各小节教材分析倍数、因数教学单元主题图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正整数存在某种
7、关系(倍数、因数关系),从而产生认知需求,为学习本单元作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同时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教材一开始给出了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同时指出了本单元数的范围,教学时应予以充分注意。两个例题的作用是,第 2 页例 1 是教学倍数、因数的概念和在1100 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第 3 页例 2 是教学在 1100 的自然数中,能找出 1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例 1 不但引出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蕴藏了求倍数、因数的方法,“倍”与“倍数”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通过“试一试”加之区分。例 2 利用所学概念判断倍数,揭示了两种主要的方法,即用乘法或除法;通过
8、应用提高学生对要领的掌握水平。2、3、5 的倍数的特征例 1 教学奇数偶数概念和 2 的倍数特征。教学中注意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学生原来掌握的单数与双数概念进行同化,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来掌握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例 2 教学 5 的倍数特征。由于找倍数的方法与前一题是相同的,可以让学生用前面掌握的方法来主动发现 5 的倍数特征。例 3 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去探索 3 的倍数特征,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探索的方法与乐趣。合数、质数例 1 从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入手,让学生写出某些数的所有因数,再让学生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通过对因数个数的讨论引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同时强调“1”的特殊
9、性。例 2 是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可将数直接进行分解,也可用短除法。提倡算法多样化。二、分数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编排的思路:单元主题图呈现生活中应用分数的数学情景,为单元教学启动学习动力;分数的意义是认识分数的最基本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对分数的规律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个性质也是后面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主要依据,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约分和通分是紧接着分数的基本性质安排的,这些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同时这些内容的学习又直接为后面分数的加减法的学习做准备;分数与小数的学习沟通了两部分知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沟通加深学生对分数的
10、理解。单元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1.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活动,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2.注意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3.紧紧抓住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4.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各小节教材分析各小节教材分析分数的意义单元主题图出现的这些分数和学生原来认识的分数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单位“1”不是一个具体的物体,而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所学的知识与原来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四个例题的作用分别是,例 1 教学分数的意义,例 2 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 3 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 4
11、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例 1 从分月饼的“分”字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把分一个月饼和分一盒月饼对比安排,通过这样的对比应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来推动新的学习。例 2 是在学生掌握初步掌握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对这个关系的探讨,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认识得更加深刻。例 3 是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分数与减法关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例 4 主要是分数的分类。教材用“操作观察填表”的编排方式,让学生经历分数分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主动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
12、质两个例题的作用分别是:例 1 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例 2 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简单应用并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的联系。例 1 从办数学小报这个情景入手来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选择办小报这个题材,一方面是学生有办数学小报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小报的形状是长方形,与下面折长方形的纸的情景吻合,能把整个活动情景连接在一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例 2 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简单应用,通过这样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联系,为下一节学习做准备。约分两个例题的作用分别是:例 1 教学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为约分的学习做准备;例
13、2 教学约分。例 1 是以第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因数概念为认知基础,要求学生找 12 和 30 的因数,重点放在“你发现了什么”的教学中。例 2 教学约分,这个例题的内容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部分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叫约分,后部分主要教学约分的方法。通分两个例题的作用分别是:例 1 教学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为通分的学习做准备;例 2 教学通分。本节知识的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有利于学生启动学习约分的方法来学习通分。例 1 是以第一单元学生掌握的倍数概念为认知基础,要求学生找 4 和 8 的倍数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为什么要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二是为什么可以
14、用这样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 2 是把分数大小的比较和通分结合起来教学,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作为通分的认知需要,为通分的学习作动力方面的准备;同时通过通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分数与小数这 3 个例题的作用分别是:例 1 教学分数化小数;例 2 教学小数化分数;例 3 是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 1 教学分数化小数,基本依据是分数是除法的关系。例 2 是小数化分数,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了在数轴图同一个点上填小数和分数,用这样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原有相关知识的积极回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这方面的知识和前面掌握的约分的知识来探讨小数化分
15、数的方法。例 3 是小数和分数互化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具体事例,一方面全面应用了前两个例题掌握的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同时也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三、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加强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加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3)重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探索。(4)重视渗透“等积变换”的思想来测量不规则实物的体积单元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1重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2本单元需要大量不同形状与规格的教具和学具,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准备这些学具,通过学具的准备来初步感知所学图形的特征3要重视比划与估计在本单元教学中的运用4教学
16、要注意面向全体,重视探索过程各小节教材分析各小节教材分析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主题图既让学生感受一些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现实问题,有助于作好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心理适应性准备,同时,该情景还有利于在后面的学习中,作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资源。例 1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数一数,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例 2 通过两个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来进一步认识棱与棱之间的长短关系以及面与面之间的大小关系。第一个活动是研究长方体棱长的特征,第二个活动是认识长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初步概括出表面积的概念。例 1 探讨长方体表面积的
17、计算方法,但是没有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这样符合新的课程理念。例 2 是利用例 1 所学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里需要学生对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五个面、四个面)体积与体积单位例 1 首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感受任何一个物体都是要占有空间的,并且体验到由于物体的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的大小也就不同。从而来建立体积的概念。例 2 由体积概念理解容积,感受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 3 认识体积单位,重点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与棱长有关。从而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长度单位建立起体积单位的概念。例 4 是在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前提
18、下建立容积单位的概念例 5 是体积单位进率的探讨,教材通过模型直观与逻辑推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例 6 是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例 1 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计算公式。然后把正方体计算公式探讨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既体现了教材的引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 2 是计算公式的应用,通过应用提高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水平。解决问题例 1 重点放在“设计”两个字上,通过学生的多种设计,一方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另一方面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例 2 是一个综合应用的问题,也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综合应用
19、: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通过“设想与摆放”、“记录与计算”、“交流与比较”以及“发现与思考”等系列活动,综合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四则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四、分数的加减法例 1 通过 1、2 小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安排,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积极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用 3、4 小题的对比思考和图形辅助思考,让学生主动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例 2 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多种思考方法,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最小公倍数在计算中的重要作用。例 3 是分数连加连减,这里主要涉及怎样通分的问题。并且这里出现了带分数概念,说明带分数的出现是计算
20、的需要。例 4 是带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重点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为什么要先算括号里的道理。例 5 着重教学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综合应用:一年“吃掉”多少森林本课是以节约和环保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程序式设计,首先测量具体的筷子的体积;然后要求学生汇报从网络、书报及其他途径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汇总;第三进行讨论分析,得出 13 亿人如果每年用一双松木筷子,大约要耗费掉多少森林;最后,要求学生对这些结论进行反思,获得对环保和节约的深层次认识。五、方程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1.突破方程的传统设计。用方程核心思想-等量来构建数学模型。2.用方
21、程核心思想-等量来构建数学模型3.突起方程的核心思想。方程的核心思想就是构建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的组合要素就是生成事件的基本要素。4突现方程的应用地位。单元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1重视生活背景的呈现和渲染。2加强学习过程的组织和指导。3完善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推广。4尊重学生探究的差异和创造。等式基本设想是:例 1 呈现等量和等式的意义,建立等量和等式的概念。例 2 探索等式的性质。例 1 从现实情景入手,让学生建立起等式的概念,并通过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积极回忆,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例 2 从天平入手,让学生初步理解含未知数的等式,为下一节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同时在天平直观形象的支持下,帮助
22、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方程例 1 从现实情景入手,从没有含未知数的等式过渡到含未知数的等式,揭示方程的定义。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例 2 从两因数积的关系入手,进一步强化方程的意义,并介绍方程的“解”。例 3 在藏文化唐卡艺术的衬托下,让学生学习构建简单方程。并初步让学生感受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例 4 介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和方程的验算方法,并指出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例 5 通过买邮票的情境,构建一个方程中含两个相同未知数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小学解方程中最难的形式,教材不是从乘法分配率入手,而是直接介绍“5 个 x 减 3 个 x 得 2 个 x”这样的代数式的加减,使中
23、小教学内容衔接更加紧密。解决问题例 1,学习解决涉及一个未知条件的现实问题。例 2,学习解决涉及两个相同未知条件的问题。例 3,学习解决同一问题,应该制定多种方案,并能择优而用。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等量关系的建立,用这种方式改变学生原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掌握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例 3 反映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是(1)确立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2)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方案;(3)用多种方法求出需要的结果方案实施;(4)还能想出哪些方法反思效果。六、折线统计图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编排特点:(1)本单元教材在学
24、习素材的选取上,除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外,还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获取有关信息,作为学习内容和研究的素材。(2)教材把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来认读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以及透过数据信息对实际现象的分析或预测放在了重要的地位。(3)各部分内容紧密相连,由浅入深,螺旋上升。(4)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来研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其作用,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作用与价值的体会与认识。单元教学建议单元教学建议1关注知识的生长点,恰当地引入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新知识产生和学习的必然。2注意采用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所反映数量的本质及其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4通过独
25、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发展性领域目标逐步达成。各小节教材分析各小节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单式折线统计图(例 1 和例 2 以及第一个课堂活动)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例 3 和第二个课堂活动)。例 1 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它主要包含这样几个内容:(1)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2)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3)认识折线统计图;(4)折线统计图传递的信息以及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的优势。例 2 是绘制折线统计图。重点要让学生在理解为什么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气温的基础上明白绘制顺序,关键是要知道怎样找准对应点,再顺次用线段连接对应点。最后再读取信息。例 3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
26、,教学中要注意题中告知的男女生分别是用什么图例来表示的(颜色、粗细、对应点的形状等)。然后利用学生在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的经验,来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复式统计图比单式统计图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综合应用:发豆芽将发豆芽的过程落实在四个具体的环节中: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调查与收集”是任何一项研究的开始。“发制与记录”是学生按照发制程序,动手发豆芽的过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完成(710 天),在此过程中要对豆芽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就需要用数学的方法设计一张记录表,记录表栏目的设计应包括日期、豆芽高度(含最高与最低),死亡棵树,还可以增加浇水次数、浇水时间以及浇水的多少等,以便日后分析生长原因时可能有用。“整理与分析”在豆芽发制结束后,用统计图对豆芽的成活与生长情况进行分析与反思。“推测与应用”是让学生深入实际走访市场,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总复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