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说课稿cansai.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量说课稿cansai.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杜蒙一中李广海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化学学习,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另外,物质的量作为联系物质宏观数量和微观粒子数量的桥梁,为学生定量认识物质组成和化学反
2、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是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当中会不断使用,因而新版本的各类教材中均将此部分知识放在了整套教材相对靠前的地方进行介绍。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非常重要。本内容与前后章节知识联系:物质的量属于本章内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两部分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作好铺垫。本节内容授课时间为两课时,第二课时的内容摩尔质量及其关系。此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包括以下二个方面内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伽德罗常数.此内容
3、为全新的化学基本概念。(一)、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高一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质量、体积和长度等物理量,并且初中已涉及用质量和体积计量化学反应。以此为基础,把物质的量至于物理量的知识背景中加以对比介绍,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另外,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通过质量、体积来计量宏观物质,也熟知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但是学生是将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的粒子数目孤立起来看待的,缺乏
4、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桥梁。同时,学生对定量认识全部是基于“质量”进行的。因而“物质的量”单元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桥梁,并且从物质的量的角度出发,建构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以及溶液组成的新话语体系。“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物质的量”与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类比,引导学生认识引入物质的量的重要意义,并且着重对这些概念进行应用。(二)、教学任务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
5、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3、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等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3.通过问题探究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1.使学生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的一个“堆量”,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
6、单位;体会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作用;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摩尔质量的含义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3.使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通过对于表格数据的观察,使学生初步体会如何分析表格数据,并得出有效结论4.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和应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发明对于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 4 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重点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物理量及单位之一,也
7、是化学学科中经常使用的物理量;为以后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一系列概念打基础,因此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概念的建构和理解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而“物质的量摩尔”在后续应用中,学生有很大的障碍。因此,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是教学的难点。(三)(三)、教学环境描述、教学环境描述本节课我选在多媒体展厅,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了相关资料,上课时让学生代表展示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概念理解,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师生配合就默契。(四)(四)、教学策略、教学
8、策略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景设置法引起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2、问题探究式-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索过程。3、比较法通过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堆量”相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其中置疑
9、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层层设问,把问题引向深入,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这一方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二、教学过程展示二、教学过程展示1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因此,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建构。引入这节课时,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
10、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 2、概念导出,知识建构、概念导出,知识建构利用教材中的图 131,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
11、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学习的新知识如果同他们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则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被理解和接受。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C+O2=CO2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
12、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质量角度12 克碳32 克氧气44 克二氧化碳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 m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 12 克碳、32 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 6.02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量,来计算其所含有的微粒数目。物质的质量18 克水56 克 Fe98 克 H2SO423一个微粒的质量2.99010-23克9.30210-
13、23克1.62810-24克所含微粒的数目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 6.0210。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 6.021023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非常方便。这时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物理量物理意义集体单位名称(符号)摩尔(mol)单位标准6.021023个微粒定为 1mol物质的量(n)表示一定粒子数目的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
14、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 12 克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3 3、巩固知识,注意使用、巩固知识,注意使用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C+O2=CO2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碳原子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扩大 6.0210 倍6.0210 个碳原子6.0210 个氧分子 6.0210 个二氧化碳分子23232323从物质的量角度1mol 碳原子1mol 氧分子1mol 二氧化碳分子从宏观质量角度12 克碳32 克氧气44 克二氧化碳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
15、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2、1mol 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3、1mol 氧中一定含有 6.021023个 O2分子。4、1mol 氧气中含有 6.021023个氧原子。5、0.5molNH3中含有 1.5mol 氢原子。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0.4mol。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 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
16、,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4 4、拓展提高、拓展提高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 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 1molC 和 2molO。这时,我又进一步拓展升华,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 C+O2=CO2,我们可以认识到 1molC 和 1mol O2反应生成 1molCO2,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物质的量()H1molH2O6.0210 个水分子23微粒数()氢原子氧原子()微粒数物质的量()O
17、5 5、复习小结、复习小结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了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6、埋下伏笔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1、1.2041023个 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克?2、1mol O2的质量是克?3、49 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
18、ol H,S 原子的数目是。7 7、布置作业,加以巩固、布置作业,加以巩固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以下作业:书面:书面:1、1.2041023个 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mol?质量是克?2、1mol O2的质量是克?3、49 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mol,含有mol H,S 原子的数目是。兴趣作业:兴趣作业:1.以“摩尔”为第一人称,写一篇摩尔的自述(400 字左右)2.查阅资料了解阿伏加德罗这位科学家的贡献8 8、说板书设计、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课堂的授课脉络。根据课标精神,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理解;而物质的量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在这里也没有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减轻本课时学生的记忆负担,在下一课时再进行强调和具体的应用训练。三、教学反思:三、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杜蒙一中李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