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及历史传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及历史传承.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及历史传承作者:刘 斌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 年第 11 期【摘要】盘鼓舞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最终演变成了现今活跃在河南民间的盘鼓舞。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汉代盘鼓舞的艺术特征通过调整被保留在了现存的河南民间舞蹈中,这也正体现着大多河南民间舞蹈历史传承的特点。【关键词】汉代 盘鼓舞 艺术特点 历史传承河南民间舞蹈以种类繁多,风格多样而著称,尤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融合了南北方诸多的民间舞蹈成分,形成了自身特色。自古以来,河南便是汉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成为了汉族民间舞蹈的集散地,这些民间
2、舞蹈长期流传在民间,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延续至今,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里,我们就以盘鼓舞为例,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历史传承进行初步分析。“盘古舞”的特点盘鼓舞是汉代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它曾盛行于汉代。通过对文献材料和出土文物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汉代盘鼓舞的三大特点。第一、舞蹈艺术和杂技艺术的完美结合。盘鼓舞是舞蹈与杂技的结合,它将舞蹈的优美和杂技的惊险结合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长袖的舞动和舞姿的“进退曲伸”其包含的杂技特点主要表现为盘鼓上的踏蹈腾跳。正如舞赋中所描写的:“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优美的舞蹈姿态与矫捷
3、、惊险的杂技动作相结合,使得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刚柔相济,优美流畅,动感强烈,成为汉代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种类。第二,美丑相交,以美动人,以丑娱人。美与丑的结合是汉代盘鼓舞的另一大特点。在盘鼓舞中,既有感动观众的优美舞姿,也有“丑角”伴舞制造出喜剧气氛。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砖雕画像中,有大量与盘鼓舞相关的内容,都体现出了这种美丑结合的特点,这些图像中通常以女性为主舞,冠饰华艳,舞姿优美,而丑角为伴舞,戴面具或手持道具。例如,在南阳市七一乡沙岗店出土的画像石中,女伎舞双袖踏盘向左作回望状,丑角弓步扬臂,憨态可掬,向右作回应态;在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女伎纤腰侧拧,长袖曳地,丑角左手摇鼗
4、鼓,右臂上耍一壶,动作俏皮;在郑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镜中,女伎扬臂双绕袖踏鼓作舞,丑角张臂挺肚,举足踏鼓作舞;在荥阳河王村出土的汉乐舞彩绘陶楼壁画中,女伎黑衣、朱唇、细腰、红裳,以纵跳式踏盘,长袖飘扬,丑角赤上身,着红龙源期刊网 http:/色短裤,在背后正伸出右臂撩逗主舞者。这些图像资料充分反映了盘古舞的艺术美感。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盘古舞既可以给人以舞蹈艺术的美感享受,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刚柔相济,以刚为骨,以柔为韵。汉代盘鼓舞是一种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完美融合的舞蹈,其中既有惊险的踩踏、翻转、跳跃等动作,又不乏优美动人的身韵,从出土的汉代画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刚柔相济
5、的美感。此外,汉代文献中也对此有着传神的描写,如卞兰在许昌宫赋中描写到:“兴七盘之递奏,观轻捷之翾翾,或迟或速,乍止乍旋,似飞凫之迅疾,若祥龙之游天。”这段描写反映出,在“盘古舞”中,阴柔美和阳刚美已经被完整地融合为一体。“盘古舞”的传承及影响汉代盘鼓舞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盘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顽强的生命力流传于民间,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盘鼓舞作为河南民间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活跃在民间,在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盘鼓舞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舞蹈融合,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作为踩踏道具的盘、鼓,现在
6、变为了打击乐器。但在一些大型表演中,依然可以见到在体型较大鼓上表演的动作;如汉代盘鼓舞中的杂技部分,现在也变化为了腾挪翻转的敲击鼓动作,等等。今日,河南盘鼓舞的表演形式、服装道具、艺术风格已经与汉代的大不相同,但是其传承的脉络依然可以清晰辨别,汉代“盘鼓舞”的三大艺术特点也被保留了下来。首先,舞蹈和杂技相结合的特点依然存在。在现代盘鼓舞中,虽然鼓乐演奏的部分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边奏乐边舞蹈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而且在演奏鼓乐的同时,十分讲究敲击动作的技巧。尤其是一些技艺高深的民间盘鼓舞队,更是将复杂多变,难度较高的敲击动作当作“看家法宝”,由此可见,杂技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其次,美丑相交刚柔相济
7、的艺术特点也有所保留。在河南盘鼓舞的表演中,不仅具有优美的动作,而且颇具生活情趣,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其中也有活跃气氛的丑角,他们以滑稽幽默的表演制造出了喜剧效果。盘鼓动作表演突出了阳刚的特点,但又不失柔美,即在粗犷豪迈、磅礴大气的表演中又将优美动人的舞姿表露出来,极具动人的艺术魅力。现如今,在河南民间盘鼓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豫北地区的武涉盘鼓和豫东地区的开封盘鼓。武陟盘鼓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有大鼓、大镲,其中包括二十四面鼓、十面镲。击鼓者保持一定队形,变化有序,或击打鼓面,或击打鼓沿,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击镲者排列在鼓队两边,根据鼓乐变化击镲,威猛庄重,声如霹雳。龙源期刊网 htt
8、p:/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击鼓方式有“击鼓面”、“击鼓面边缘”、“击鼓框”、“双槌互击”几种。铜器多用大镲,亦有配用手镲、水镲的。演奏中,锣手常将马锣抛向空中,马锣落下后,接在手中继续演奏,称之为“撂马锣”。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当鼓队为民间舞蹈伴奏时,鼓队位于表演场地的一侧,面向表演场地。“行进演奏”时,当鼓队行进至观众较多的地方或接近预定的表演场地时,鼓队会按照令旗的提示,进入“表演性”的演奏状态。这时,全体鼓手的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该迈步时同时迈步,该停步时同时停步
9、。鼓队行进的速度明显放慢,而击鼓的动作幅度加大,整个鼓队时走时停,时起时伏,动作整齐、豪放,极富舞蹈性。全体鼓手既是乐器的演奏者,又是挎着鼓的舞蹈表演者。许多学者认为,现存的河南民间盘鼓舞的前身是军队中所用的鼓乐,更有一些学者将其前身明确为北魏时期出现的“迓鼓”。“迓”是“迎接”之意,“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迓鼓之名有两种含义:一、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在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在民间则用于迎神、送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活动。二、有“行进中演奏”之意。但是,现存的河南民间盘鼓舞应该有更为久远的渊源,流行于汉代的盘鼓舞应该是其最初的形态之一。现存的河南民间盘鼓
10、舞的源头应该可以追溯到汉代,它应该是流行于汉代民间的盘鼓舞与在汉代军队中普遍使用的鼓吹乐相结合的产物,而北魏时期出现的“迓鼓”则应该汉代盘鼓舞延续、发展的一个阶段。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存河南民间盘鼓舞既有汉代盘鼓舞的艺术特点,又具有古代军队鼓乐特点的问题了。如上所述,1000多年以来,盘鼓舞被不断地传承、延续,已经渐渐失去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它通过对其他艺术门类、其他表演形式的吸收,在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变成为了现有的形式。但至今,古老的盘鼓舞依然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结 语河南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
11、多样。其中的许多舞蹈都如盘鼓舞一样,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些变异,这种变异一方面源于在“口耳相传,言传身受”的模式中产生的一些变化,更重要的方面却是通过不断与其他舞蹈艺术、其他艺术门类,乃至其他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它们实现了自我发展与完善,这正是民间舞蹈传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音乐学院)注释龙源期刊网 http:/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 2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 1223页。延伸阅读盘鼓舞盘鼓舞为中国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盘鼓舞中作道具的盘是木做的,椭圆形,鼓稍高于盘子,直径约三十多厘米。一般鼓为一面或两面,盘为六个或七个,也有用四个、五个或三个的。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 7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有时只用鼓而不用盘,或以鼓代盘)。盘鼓舞将舞蹈与杂技巧妙地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此舞传至后世,表演形式有所变化。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鼓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