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考试重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检验考试重点.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免疫学检验老师给的重点,自己总结的,当复习资料看看吧。第一章 绪论1、临床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检验的理论、技术、应用,以及临床免疫学性疾病发病机制、免疫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医学应用性学科。2、临床免疫学(clinical immunology)是利用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来研究临床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以及疾病预防等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3、免疫学检验建立的基础第二章 抗原抗体反应1、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发生于体内,也可发生于体外。2、抗原抗体防御的原理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原理:基于
2、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抗原与抗体间的结合是非共价键结合,通过静电场力、范德华引力(作用最小)、氢键结合力(最具特异性)、疏水作用力(作用最大)等分子间的引力结合在一起,在特异性的基础上形成非共价键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哪些?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理化性状、分子量、表位的种类和数目)、抗体(来源、浓度、特异性与亲和力)。环境因素 电解质、酸碱度(一般在 6-8 之间为宜)、温度(一般为 15-40,常用抗原抗体反应为 37)。对照的设置 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空白对照、标准品对照4、亲合力(avidity):抗
3、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5、亲和力(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单一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分子表面一个相应抗原决定簇(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第三章 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1、抗体制备类型: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技术。2、各类抗体的制备原理和应用?单克隆抗体,原理:将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具有体外长期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细胞通过融合剂(聚乙二醇,PEG)融为一体,在 HAT 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下,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过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既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
4、体外长期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从小鼠腹腔积液中获取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应用:1检验医学诊断试剂。作为检验医学实验室的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以其特异性强、纯度高、均一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放射免疫分析、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并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化试剂盒的发展2蛋白质的提纯,单克隆抗体是亲和层析中重要的配体。3 肿瘤的导向治疗和放射免疫显像技术,将针对某一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或放疗物质连接,利用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或放疗物质携带至靶器官,直接杀伤靶细胞,称为肿瘤导向治疗。另外,将放射性标记物与单克
5、隆抗体连接,注入患者体内可进行放射免疫显像,协助肿瘤的诊断。多克隆抗体,原理:抗原通常是由多个抗原决定簇组成的,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单克隆抗体混杂在一起就是多克隆抗体,机体内所产生的抗体就是多克隆抗体;除了抗原决定簇的多样性以外,同样一类抗原决定簇,也可刺激机体产生 IgG、IgM、IgA、IgE 和 IgD 等五类抗体。即使是同一个抗原决定簇,在机体内也可以由好几种克隆来产生抗体,形成好几种单克隆抗体混杂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当将抗原注射入实验动物体内时,一系列抗体生成细胞会不同程度的与抗原结合,受抗原刺激后在血液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这种由一种抗原
6、刺激产生的抗体称为多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中不同的抗体分子可以以不同的亲和能力与抗原分子表面不同的部分抗原决定簇相结合。将抗原导入敏感动物体内后,可刺激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尤其是淋巴结和脾脏中的淋巴细胞大量增殖。通常初次免疫应答往往比较弱,尤其是针对于易代谢,可溶性的抗原。首次注射后大约 7 天,在血清中可以观察到抗体但抗体的浓度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大约10 天左右抗体的滴度会达到最大值。但同种抗原注射而产生的二次免疫应答的结果明显不同,和初次免疫应答相比抗体的合成速度明显增加并且保留时间也长。免疫应答的动力学结果取决于抗原和免疫动物的种类,但初次和二次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是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特
7、点。三次或以后的抗原注射所产生的应答和二次应答结果相似:抗体的滴度明显增加并且血清中抗体的种类和性质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被称为免疫应答的成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常在抗原注射 4-6 周后会产生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应用 DNA 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对编码抗体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改造和装配,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 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 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
8、、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所谓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 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基因工程应用举例1与医药卫生(1)
9、生产基因工程药品优点:高质量、低成本举例: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60 多种(2)基因诊断含义: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 分子做探针,利用DNA 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举例:用 DNA 探针检测出肝炎患者的病毒,为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方法。成果:已能够检测出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多种病毒;在诊断遗传病方面发展尤为迅速;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取得重要成果。(3)基因治疗含义: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举例:半乳糖血症(病因、研究成果)发展前景:许多遗传病及疑难病症将被人类征服。2与农牧业、食品工业(1)农业
10、:培育高产、优质或具特殊用途的动植物新品种。(2)畜牧养殖业:培育体型巨大(如超级小鼠、超级绵羊、超级鱼等)、品质优良(如具有抗病能力、高产仔率、高产奶率和高质量的皮毛等)的转基因动物;利用外源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的表达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如激素、抗体及酶类等。(3)食品工业:为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3与环境保护(1)用于环境监测:用DNA 探针可检测饮水中病毒的含量方法:使用一个特定的 DNA 片段制成探针,与被检测的病毒 DNA 杂交,从而把病毒检测出来。特点:快速、灵敏(2)用于被污染环境的净化:分解石油的“超级细菌”;“吞噬”汞和降解土壤中 DDT 的细菌;能够净化镉污染的植物;构
11、建新的杀虫剂;回收、利用工业废物等3、佐剂: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于机体,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4、抗体的临床用途有哪些?抗体的主要功能是与抗原(包括外来的和自身的)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清除侵入机体内的微生物、寄生虫等异物,抗体(antibody)是一种应答抗原产生的、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每种抗体与特定的抗原决定基结合。这种结合可以使抗原失活,也可能无效但有时也会对机体造成病理性损害,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 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等一些自身抗体的产生,对人体可造成危害。5、抗体的质量要求?如何鉴定和保存?鉴定抗体特异性、效价、纯度、亲和力等保存方法:4 度保存:
12、可保存三个月或半年冷冻保存:可保存23 年 真空干燥保存:510 年,保存时间最长。第四章 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或覆盖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后出现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可用于定性和半定量。2、凝集反应的特点灵敏度高,方法简便。类型大致分为3 类,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抗球蛋白实验。3、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加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当两者比例适当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4、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偶联在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当电解质作用下,出现的特异性凝
13、集现象。5、抗球蛋白试验的原理、类型及应用:原理 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产生不完全抗体,这类抗体因体积小,长度短,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现象,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相结合。此时加入抗 IgG 球蛋白的抗体后,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分类和用途:直接抗球蛋白实验 用于检测表面集合的不完全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额检查。间接抗球蛋白实验 用于检测母体 Rh(D)抗体,有助于及早发现及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第五章 沉淀反应1、沉淀反应概念指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的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形成沉淀物的现象。2、哪些沉淀反应技术是能定量的:免疫浊度测定、胶
14、乳增强免疫浊度测定、单扩散试验、火箭电泳。3、免疫比浊概念、技术特点、有哪些技术类型概念:是利用抗原、抗体在液相中特异性结合,形成小分子免疫复合物,在增浊剂作用下,形成较大的免疫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特点:灵敏度高、快速简便、易于自动化,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种微量物质测定。分类;按检测方式不同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前者是测定液相中免疫复合物对透射光所衰减的光量;后者是测量免疫复合物对入射光成一定角度散射的光量)。散射免疫比浊法又分为终点散射比浊法和速率散射比浊法。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抗原与抗体反应的速度或免疫复合物形成的量。4、免疫浊度分析类型、影响因素。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
15、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复合物随抗原量地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亦随之增加,与一系列的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受检物和含量。三种类型:1.免疫透射浊度测定法;2.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3.免疫散射浊度测定法免疫浊度分析的影响因素(一)抗体的质量1.抗体质量 免疫比浊测定法要求抗体的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特异性差的抗血清由于含有大量杂抗体,反应后可形成非特异性浊度(“伪浊度”),出现假性升高,使用低效价(1:20)抗体,会使试剂消耗增多,同时也增加伪浊度的产生。2.抗体类型 R 型抗体亲和力较强,与抗原结合后不易解离,在抗体过剩时亦形成
16、大而稳定的复合物,但抗原过剩时,则形成可溶性复合物。H 型抗体亲和力弱,抗原抗体结合后极易解离,而且抗原或抗体过剩易形成可溶性复合物。R 型抗体是用于免疫比浊测定的较为理想的试剂。(二)抗原抗体比例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抗原和抗体必须在适当的浓度才会出现最高结合率。免疫浊度测定的反应体系中必须始终保持抗体过量,以保证免疫复合物的生成量与浊度的改变一致。(三)反应的条件抗原抗体反应液的最适Ph 值为 6.5-8.5,超过此限度则不易形成复合物,甚至可引起复合物解离。在一定范围内,离子强度大复合物形成快,离子强度过低或无电解质存在,则不易出现可见的沉淀反应,离子的种类也可影响免疫复
17、合物的形成。(四)增浊剂的作用(五)标本的因素5、两种电泳方式、用途、原理结合免疫缺陷免疫电泳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评价:将蛋白质抗原在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样品中不同抗原成分因所带电荷、分子量及构型不同,电泳迁移率各异,而被分离成肉眼看不见的不同区带。停止电泳后,在与电泳方向平行挖一条型槽,加入相应抗血清,置室温或 37C,使抗原和抗体呈双向扩散,在两者比例合适处出现肉眼可见的弧形沉淀线。根据沉淀线的数量、性状,可分析、鉴定样品中所含抗原成分及其性质。应用:主要用于纯化抗原或抗体的成分分析,粗略分析其纯度;正常及异常体液中蛋白质分析,免疫后不同抗体组分的动态变化研究。方法评价:高分辨率和高度
18、特异性,目前应用于纯化Ag 或 Ab 成分分析以及正常或异常体液蛋白的检测和鉴定免疫固相电泳是区带电泳和免疫沉淀相结合的免疫化学分析技术。原理:在区带电泳后,将抗血清或浸透抗血清的乙酸纤维素或滤纸条放在区带面,使Ab 与对应的 Ag 直接发生沉淀反应,是 Ag 被固定在电泳位置上,对样品中所含成分及其性质进行分析、鉴定。评价:快速,分辨率更高,缺点:对Ag、Ab 浓度要求严格,对于浓度高Ag 作适当稀释。用途:广泛应用于鉴定迁移率近似的蛋白和M 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尿液、脑脊液等微量蛋白、游离轻链、补体裂解产物等。第六章 荧光免疫技术1、荧光免疫技术(FI,fluorescence immu
19、noassay):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物质检测的敏感性和直观性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分析技术。2、荧光素(flaorescein):能产生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3、简述荧光标记物的制备方法与特点制备:荧光素标记抗体 搅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抗体,所用抗血清中不应含有针对标本中正常组织的抗体,一般需纯化。用拌法和透析法标记。荧光素标记抗体的纯化用透析法和凝胶柱层析法去除游离的荧光素和过度标记的抗体。鉴定 鉴定指标包括抗体效价和荧光素与蛋白质结合比率等。荧光抗体的保存(2)特点: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具有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选择性等特点,4、简述荧光免疫显微技术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
20、理(定位、定性):分为直接法、间接法、补体结合法和双标记法。间接法-用荧光素标记抗球蛋白抗体(抗抗体),待基质标本中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第一抗体反应,再用荧光素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结合第一抗体,通过荧光现象检查抗原或抗体;常用于检测各种自身抗体。基本原理:应用最多的是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待测组织、细胞或血清中的抗体(抗原),通过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呈特异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实现对组织或细胞抗原(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形态学定向的检测方法。5、简述荧光免疫测定技术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常用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酶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基本原理是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
21、敏感性,与荧光标记技术的相结合,在完成抗原抗体反应后,利用特殊仪器测定荧光强度而推算被测定物浓度的方法。第七章 放射免疫技术1、放射免疫技术的特点特点 1.灵敏度高,能测到ug/L,甚至到ng/L 或 pg/L 水平。2.特异性强,与结构类似物质间的交叉反应少。3.准确性、重复性好,批间批内误差低。4.需样品量少。5.操作简便,使用的试剂大部分都有配套的试药盒供应。但,放射性核素污染,易衰变和放射性标记物不稳定,导致试剂有效期短。2、放射免疫技术的原理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和反应系统中非标记抗原对特异性抗体的竞争结合反应。3、免疫放射分析的原理:属于非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是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在抗
22、体上,用过量的标记抗体与待测抗原反应,待充分反应后除去游离的标记抗体,抗原标记抗体结合物的放射性强度与待测抗原量成正比关系。第八章 酶免疫技术1、酶免疫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2、酶免疫技术特点及分类:特点,试剂稳定、无放射性污染、特异性、敏感性、简便安全、应用广泛、但是标记可能影响抗体或抗原的天然构象。酶免疫测定分为均相和异相两种类型。均相酶免疫分析有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克隆酶供体免疫分析,异相酶免疫分析有液相酶免疫测定、固相酶免疫分析。3、常用酶及要求: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
23、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其中以 HRP 应用最广。要求:活性高和纯度高;专一性强;性质稳定;酶催化底物后产生的有色信号产物易于测量且方法简单、敏感和重复性好,;对人体无害;酶和底物廉价易得。4、包被与封闭的含义及其作用包被:将抗体(抗原)与固相载体连接的过程称为包被。封闭:酶标反应板用抗原或抗体包被后,由于包被液蛋白浓度很低,造成固相载体表面常剩余少量未吸附位点,可非特异的吸附标本中的蛋白质及酶标记物,形成非特异性结合,导致本底偏高。包被后用牛血清蛋白再包被一次,高浓度蛋白占据空白位点以消除上述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5、均相与异相: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后是否需要分离结合的与游离的酶标记物,酶免疫测定而
24、分为均相和异相两种类型,如果反应后需要进行分离结合的与未结合的酶标记物则为非均相法,如果反应后不需要进行分离而直接检测则为均相法。、6、固相与液相:根据测定方法是否使用固相支持物,又分为液相和固相酶免疫分析两类。液相酶免疫分析主要用于检测样品中微量的短肽激素和某些药物小分子半抗原,其灵敏度可达纳克甚至皮克水平。固相酶免疫分析是利用固相支持物作载体预先吸附抗体后抗原,是测定的免疫反应在其表面进行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反应液中无关成分,固相载体上的酶标记物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测定光密度值,就可以推算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成分。7、ELISA 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ELISA 基本原理把
25、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并将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记抗原或抗体,它既保留了免疫活性,又保留了酶的活性;测定时将受检样品(含待测抗原或抗体)和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程序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用洗涤的方法将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人底物后,底物被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变成有色产物,通过定性或定量检测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流程:包被、封闭、洗涤、加标本、加酶标抗体、加底物 使酶与地物显色将抗原或抗体固定于固相载体表面并保留原有免疫活性稳定,是酶
26、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础临床应用:可对多种物质进行定性及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定量分析。广泛用于传染病的诊断,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甲肝抗体、“乙肝三对”、丙肝抗体、丁肝抗体、戊肝抗体),风疹病毒,疱疹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如结核杆菌,幽门螺杆菌等。也用于一些蛋白质检测,如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第九章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1、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将发光分析和免疫反应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检测微量抗原或抗体的新型标记免疫分析技术。2、化学发光剂 chemiluminescence reagent:指在化学反应中参与能量转移并最终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化
27、合物。3、简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及用途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用化学发光剂(如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抗原),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吖啶酯标记抗体复合物,这时只需加入氧化剂(H2O2)和 pH 纠正液(NaOH)成为碱性环境,吖啶酯即可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发光。化学酶免疫分析:用参与催化某一化学发光反应的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来标记抗体(或抗原)。与待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固相包被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经洗涤后,加入底物(发光剂),酶催化和分解底物发光。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以电化学发光剂三
28、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以三丙胺为电子供体,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它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4、简述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电化学发光反应在电极表面进行,发光底物为基态三联吡啶钌,另一反应物为电子供体三丙胺(TPA)。在阳极表面,以及两种化合物均可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TPA 被氧化成阳离子自由基,可将一个电子传递给三联吡啶钌使其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三联吡啶钌在衰减时发射一个波长为 620nm 的光子而又回到基态,这一过程可在电极表面周而复始的进行,产生许多光子,是光信号得以增强。5、化学发光剂的类型可分为直接发光剂和间接发光剂,直接发光剂在发光免疫分析过程中不
29、需酶的催化作用,能直接参加发光反应,主要包括吖啶酯和三联吡啶钌。间接发光剂包括酶促反应发光剂和酞箐、二甲基噻吩衍生物及Eu 螯合物。常用酶促反应发光剂包括鲁米诺及其衍生物、金刚烷(AMPPD)。第十章 胶体金免疫技术1、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2、胶体金是金盐被还原成金原子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胶体金颗粒是一个金原子核与包围在外周的双离子层构成(内层负离子层AuCl2-,外层为带正电荷H+)。特性:大小在 1-100nm;稳定、均匀,呈单一分散状态悬浮于液体中;对电解质敏感;大小不同则呈色不同,光吸收性也不同,可见光范围内吸收峰波
30、长520-550nm;影响溶胶稳定性的有电解质、溶胶浓度、温度和稳定剂。制备方法-柠檬酸三钠还原法。3、免疫金指胶体金与抗原或抗体等大分子物质的结合物。制备过程实质上是抗体蛋白等大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4、斑点免疫层析的试验的方法、结果判定及用途。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将胶体金标记技术和蛋白质层析技术结合起来的快速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DICA 液体的移动是基于层析作用的横流,测试时滴加在膜一端的标本溶液受载体膜的毛细管虹吸作用向另一端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被分析物与途径玻璃纤维上干燥的抗体结合称可溶性复合物,继续层析与固定于载体膜上某一区域的抗体或抗原结合而被固相化,无关物则越过
31、该区域被分离,然后通过胶体金的呈色条带来判断实验结果。DICA 的判定:1 双抗体夹心法,阴性一条红线,阳性:两条红线,无红线出现为试剂失效;2 抑制法,T 区无红色线条出现结果为阳性,T 区有红色条带结果为阴性;若C 区无红色条带出现则试剂失效 3 间接法,T 和 c处出现红色线条为阳性,不出现为阴性用途:适用于急诊临床、现场检验、家庭检验及需要大面积推广的筛查项目的检验等,也是床旁检验的主要检测手段之一。由于这类实验不能准确定量,古目前主要用于检测正常体液中不存在的物质和正常含量极低而在特殊情况下异常升高的物质定性检测。临床的测定项目包括激素系列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激素(L
32、H)、促卵泡激素(FSH)等,肿瘤标记物系列如甲胎蛋白(AEP)、癌胚抗原(CEA)等;传染病系列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等;心血管病标志物系列如心肌钙蛋白 I(Tn-I)、心肌钙蛋白 T(Tn-T)等;毒品系列如可卡因、吗啡等,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第十一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概念、特点及用途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简称免疫组化技术,指用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一项新免疫学检测技
33、术特点:特异性、敏感性、可见性、集形态研究与动能代谢相结合。用途:抗原检测,服务于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机制探讨、病程了解等。2、常用的示踪物有哪些辣根过氧化氢酶、铁蛋白、葡聚糖铁颗粒、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重金属以及血蓝蛋白。3、什么是亲和免疫化学技术是利用两种物质之间的高度亲和力而建立的免疫学方法。第十二章 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检测1、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细胞2、P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即外周血中具有单个核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3、免疫磁珠即表面包被有免疫物质的磁性微珠,其兼有免疫配基和磁响应的性质,即在磁场中显示磁性,移除磁场时磁性消除。4、PBMC 分
34、离的原理、原则、方法(主要指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离:原理-从实验动物脾脏或淋巴组织中获取外周静脉血,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密度不同)对PBMC 进行分离或利用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法(单次差数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分离 PMBC。常用方法是密度梯度离心法原理:对于人 PBMC,根据其细胞密度与其他细胞不同的特点,利用密度介于1.075-1.092 之间、近于等渗的分层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可使不同密度的血细胞按其相应密度梯度重新分布、聚集、分层,从而将 PBMC 分离出来。原则在获取细胞后的试验操作应尽量在低温(4-8)条件下或置冰块中进行。5、F-H 分离液的要求分离介质必须是对细胞无毒、
35、不溶于血浆、有一定比重的等渗溶液。Ficoll 分离液主要用于分离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是单词差速密度梯度离心的分离方法,有聚蔗糖-泛影葡胺混合而成的一种较理想的细胞分层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比重在1.0770.001 的Ficoll 分离液为佳。6、吞噬细胞的类型与功能吞噬细胞是指具有吞噬功能的一类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所具有的吞噬功能不仅使其在固有免疫应答中能够及时有效地清除病原体,还能将吞入的病原体进行消化、处理、提呈抗原肽给淋巴细胞,从而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因此吞噬小白的功能将直接影响到集体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水平。7、如何鉴别 T 淋巴细胞与 B
36、 淋巴细胞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体积、形态和密度与其他细胞不同,红细胞和多核白细胞密度较大,为 1.090 左右,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密度为1.0751.090,血小板为 1.0301.035。为此利用一种密度介于 1.0751.092 之间而近似于等渗的溶液(分层液)做密度梯度离心,使一定密度的细胞按相应密度梯度分布,从而将各种血细胞加以分离。根据 T、B 细胞表面标志及粘附能力等不同,可将二者加以分离。我们这次实验利用 E 花结形成法从淋巴细胞中提取T 细胞。绵羊红细胞(SRBC)能与人类T 细胞形成 E 花环。经溴化二氨基异硫基异硫脲氢化物(AET)处理SRBC,能
37、与T 细胞形成稳定而巨大的E 花环。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时,AET-E 花环沉与管底,在分离液界面的为淋巴 B 细胞;沉于管底的AET-E花环经低渗溶液溶解花环周围的SRBC,即可获得纯的 T 细胞。第十三章 流式细胞术1、流式细胞术可在细胞保持完整的情况下,精确、快速、高通量的对液相的单个细胞或悬浮颗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征进行分子水平的多参数、定量分析,并可对特定群体进行分选的技术。特点-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多参数检测、精度高、纯度高、无害性。2、其检测参数有哪些?其相应意义是什么?散射光信号(物理参数)-与细胞的大小、活力、细胞膜及核膜、细胞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分为前向角散射光 FSC(
38、与细胞大小/直径平方正相关)和侧向角散射光 SSC(与胞浆内颗粒度正相关)。荧光信号(特殊性信号):表示抗原表达量的多少。3、光谱重叠是指在一个荧光信号检测器中检测到另一种荧光信号。4、荧光补偿去除交叉检测到的荧光的过程,确保检测荧光信号特异性。5、流式图有哪些形式:单参数直方图、双参数散点图、多参数等高图、假三维图等。6、流式细胞术的免疫学应用答:1.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包括T 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分析和NK 细胞分析。2.淋巴细胞功能分析包括细胞介导细胞毒性试验、细胞内细胞因子测定与活化和记忆性细胞的检测。3.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HLA 抗原、AIDS 病检测中的、血液病和肿瘤的免
39、疫检测以及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第十五章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保证1、质控的目的: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准确、可靠、及时、有效,并尽可能使各实验室室间检验结果有可比性。2、质控的方法:Levey-Jennings 质控图方法、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累积和(CUSUM)质控方法、“即刻法”质控方法。3、免疫学检测方法诊断的常用指标诊断敏感性,实际患者正确地判断为阳性(真阳性)的百分率;诊断特异性:将实际无病者正确诊断为阴性(真阴性)的百分率;诊断效率,能准确区分患者和非患者的能力;阳性预测值,特定试验方法测定得到的阳性结果中真阳性的比率;阴性预测值,特定试验方法测定的阴性结果中真阴性的比值。4
40、、标准品及分类:标准品(standard)指性质纯的处于一定机制中已知含量或成分且特性明确的物质,通常用于比较检测未知的物质或成分。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标准品。国际标准品为一级标准,国家标准品为二级标准,商业标准品是三级标准。5、质控品及分类:质控品(quality testing materisls)是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的目的特性明确的物质,其含量已知并处于与实际标本相同的基质中,故质控物必需按患者标本一样对待进行检测。根据用途分为室内质控品、室间质评样本和质控血清盘三类。根据物理性质分为冻干质控品、液体质控品。根据方法分为定性质控品和定量质控品。第十六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免疫学检验1、超敏反
41、应的概念、特点超敏反应是指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免疫应答。特点、II、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比较快、可由抗体介导,并通过血清中的抗体被动转移给正常人。I 型必须有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高亲和的IgE 参与;II 型必须有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 IgG、IgM 参与;III 型必须有 IgG 或 IgM 与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且沉积之后致病;IV 型超敏反应是由 T 细胞介导。2、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特点、免疫学特征及检验指标型超敏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由特异性 IgE 抗体介导的,肥大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
42、质引起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超敏反应。特征:发生快,消退也快;通常使机体出现功能性紊乱,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效应器官为平滑肌、黏膜、毛细血管、皮肤等。机制:a 致敏阶段-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后,诱导 B 细胞产生 IgE 类抗体应答。IgE 类抗体以其 Fc 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的 Fc R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b 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IgE 抗体特异性结合,使膜表面 Fc R交联,触发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及合成生物活性介质。c 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43、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常见病: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免疫学检测诊断:皮肤测试(包括皮内试验和点刺试验)和 IgE 测定。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由抗细胞表面抗原的 IgG 或 IgM 类抗体介导,补体活化、抗体和补体的调理作用及ADCC 造成细胞损伤。机制:IgG 和 IgM 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免疫复合物,直接引起膜损伤使靶细胞溶解破坏;也可通过 Fc 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发挥抗体调理作用,或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 C3b 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破坏靶细胞;IgG 类抗体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还可通过
44、其 Fc 段与效应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 NK 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对靶细胞产生 ADCC 作用,使之溶解破坏;此外,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可导致细胞功能紊乱,表现为受体介导的对靶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常见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肾小球肾炎、急性风湿热、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胰岛素抗性糖尿病等。免疫学检验:检测血细胞抗体。特点:发作较快;抗体(IgG 或 IgM)直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参与III 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由免疫复合物IC 介导,补体
45、活化、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和血小板活化导致血管性炎症和组织损伤。机制: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常见病:局部免疫复合物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学检验:检测免疫复合物。特点: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IC 不能被及时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是一种常见(型变
46、态反应发生机理现象,但大多数可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因为某些因素造成大量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则引起组织损伤和出现相关的免疫复合物病。IV 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由 TDTH 细胞介导,T 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活化及产生的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机制:典型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物质经 APC 加工处理后,使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 Th 和 CTL 细胞识别活化,产生效应性CD4+Thl 和 CD8+CTL 细胞。效应 T 细胞、巨噬细胞及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有关。常见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等免疫学
47、检验:皮肤测试。特点:病情发展快慢不一可发生于药物外用、职业性化学接触、疫苗接种、抗毒血清注射、器官移植、组织外伤、自身隐蔽性抗原接触等常发生于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眼等表现为皮肤红肿、痒、渗出、肌张力降低,多发性感觉或运动神经功能低下,眼红疼痛、畏光,视力减退等第十七章 自身免疫病与免疫学检验1、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征2、自身免疫病 AID 由于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应答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并引起相应器官病变或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分类(1)按发病部位的解剖系统分类,可分为结缔组织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2)按病变组织涉及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器官特异性(慢性甲状腺肝炎、自身
48、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重症肌无力)和非器官特异性(RASLE)。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1 多数病因不明,往往女性高发,且具有遗传倾向性。2 患者体内可检出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自身反应性T 淋巴细胞。3 一般病程较长,多呈反复发作和慢性迁移不愈,疾病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密切相关。4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可缓解症状。5 常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6 可在体外复制出相关动物病理模型。3、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抗核抗体ANA-活动性 SLE的敏感指标抗DNA抗体daDNA-SLE特征性指标抗ENA抗体:抗 UI-RNP 抗体-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特征性抗体;抗 Sm 抗体-SLE 特异抗体;
49、抗 SS-A(Ro)抗体-干燥综合征、SLE、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 SS-B(La)抗体-干燥综合征、SLE;抗 Scl-70抗体-进行性系统硬化症;抗 Jo-1 抗体-多发性肌炎;抗组蛋白抗体:缺乏特异性;抗PCNA-SLE;抗 Ki(SL)抗体-SLE;核糖体蛋白 P 抗原-SLE;抗磷脂抗体-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SLE。意义-ANA 滴度及荧光核型对于SLE 等疾病的自身抗体检测具重要意义;常见荧光核型-均质型 H、斑点型 S、核膜型 M、核仁型 N、着丝点型等。第十八章 免疫增殖病与免疫学检验1、免疫增殖病(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s)是指免疫器官、免疫
50、组织或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增生(良性或恶性)引起的机体病理损伤。2、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 protein,MP)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时,由于单株浆细胞异常增殖,而产生大量理化性质十分均一的免疫球蛋白3、本周蛋白(Bence-Jones protein)游离于血清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可以从尿中排出4、简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的免疫学鉴定程序血清蛋白区带电泳:血清标本中不同性质的蛋白质经区带电泳可明显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带,很容易发现患者电泳图谱有一狭窄而浓缩的集中带。即 M 区带,若出现假的狭区带,易与M 蛋白混淆,应进一步做免疫电泳等分析1.待测血清标本与某型TG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