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五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教案五篇.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推荐】小学美术教案五篇【推荐】小学美术教案五篇【推荐】小学美术教案五篇小学美术教案篇小学美术教案篇 1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欣赏正负图形,有效强化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和多样性。2.学生分析、体验大师的正负变异作品,初步了解大师设计正负图形在形的重复、多形组合、解构与重构、形的虚实表现以及图底反转等构成方式和形成风格上的区别。3.学生能感受正负图形的特殊魅力,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了解正负图形独特的艺术价值。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正负形,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在一种线形中隐含着两种各自不同的含义。在一个正负图形中,一般包括有图案的部分及衬托图案的部分。属于图案的部分一般称为“图”,也叫做“
2、正形”;而衬托图案的部分称为“地”,也就是“负形”,按照“相互统一、相互排斥”的这一物理学原理,正负线形成了各不相让的局面。正是由于这种抗衡、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图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图底关系,有时就被称为正负形、反转现象或视觉双关原理。大师们精到掌握和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正负形作品大放光彩。设计师们利用正负图形这种形式,让我们了解如何感受共享空间-1-的存在,以及它们的美妙之处。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如:儿童的智力填充游戏,在我国道教文化中广为传播的太极图形中国先哲们很早就认识到阴和阳对立的互补性,并且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所有自然现象和天地人关系的本
3、质。同时本课中借助了埃舍尔的较多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常人看来,理性的思考与生动自由的想象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在设计家眼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通往自由创作的途径。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事物,往往都互为其根,相互依存。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欣赏大师作品,学生感受“正负图形”的艺术价值。教学难点:学生对“正负变异”图式的创作尝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学生)彩纸和剪刀等。(教师)课件,彩纸和剪刀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观察“错觉图式”的导入。(1)游戏激发兴趣。提问:是你的眼睛骗了你,还是精心设计的图形迷惑你了?它们的构成有一定的规律吗?引导学生找出共用的关键线形,同时课件显示“图”与“地”的区别。
4、它们的创作分别有什么含义吗?(2)广告引导探索。-2-畅谈:直觉与联想,在正形与负形中完美体现,使招贴的主题淋漓尽致。那么要如何进行图形的表现,实现图形创意的视觉化呢?一般来说有:形的重复表现、多形组合表现、解构与重构、同构异质表现、形的矛盾表现、形的虚实表现、形的谎诞表现等等。2.体验“正负变异”的情感,设疑解惑。(1)课件播放埃舍尔的作品集错乱空间,让学生解析这些作品的神秘所在。形的重复表现。多形组合表现。同构异质表现。解构与重构。形的虚实表现。2)课件播放福田繁雄的作品。(3)欣赏评析,引导创作。比较性的教学欣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作者及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通过反思欣赏内容,注重学生个体与群
5、体间的交流,加强了学生对正负图形形成的理解,即让“元素”直接呈现,“自觉”组合的不同秩序和方式,使正负变异产生不同的情感分析,这一过程中,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在以上欣赏的过程中,图形各构成的概念无须多做任何讲解,体会其形式美才是关键,人们往往十分注重实空间的利用,实空间的外形,而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对虚空间的利用和把握。正负形-3-的训练目的正是强调虚实的同等重要性。引导学生要用三只眼去观察生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元素。3.实践“正负变异”的魅力,探索设计。(1)展示范作,为学生创作提供创意与造型灵感。(2)学生为自己创设一种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或对立或依存的关系,比如“大鱼吃小鱼”,“风
6、车转”“蚕吃桑”(3)学生随堂剪纸作品尝试:(4)小结:大量大师经典正负形,让学生感受其概括、夸张、归纳、简洁、添加等手法突出对象的特征的方式,形象鲜明、典型、强烈。交流总结,正负图形使创作者和欣赏的再创作者走进了一片如此广阔而神秘的创造图案的新天地。小学美术教案篇小学美术教案篇 2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运用丰富的联想进行巧妙的设计,组合成新的形象,给人以无限的惊奇。2.培养想象力、发明力以和观察生活、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3.从不同的角度对现成物品进行大胆想象,争取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4.学会观察和选择资料并加以巧妙利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7、重点、难点:、巧妙地选用各种物品和资料,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4-行创作。、怎样将各种物品和资料进行合理利用、巧妙组合,并使人一目了然,能给他人以启发。教学媒体:教学媒体:课件、各种生活物品、废旧资料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举行一次竞赛,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超级变变变”。当然,在竞赛之前,我们首先得学习一些新知识。2、前一段时间,老师看了一个很有趣的展览,其中有世界大师的作品,也有同龄小朋友的作品,它们都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们想看吗?(-)3、课件出示实物联想作品的图片,引导同学欣赏,猜猜作品表示的是什么?4、看了这么多有
8、趣的作品,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作品是由什么组成的?(原来它们都是生活中真实的物品和废旧资料经过联想组合而成的。)4、导入:实物的联想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1、选择对象,讨论交流。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么多作品中你喜欢哪一个,分析使用了哪些资料,并大胆说出自身的感受。(你觉得作者的想法好-5-不好,你有没有更好的创意。)2、尝试创作大家看了这么多,也谈了自身好的想法,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拿出自身的文具盒,用自身的文具用品摆一摆,看看哪个同学的想法巧妙。(同学尝试拼摆,做出很多有趣的作品)3、作品简评(自评、互评)4、直观演示,学习方法。是呀!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啊。用简单的文具
9、摆出这么多生动、有趣的作品。老师这里有一张图。出示图片“蝴蝶”,分析蝴蝶的特征,同学找一找身边易于表示蝴蝶身体各部位特征的资料,拿到老师的讲台上,然后请一位同学协商老师进行拼摆,最后组合成蝴蝶。3、归纳方法。通过我们大家的一起努力完成了这么漂亮的作品,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我们是怎么把它做出来的。(同学自由发表意见)归纳:媒体出示,分析-找-拼摆三、创作:三、创作:1、小组讨论,拓展思维。老师发现今天同学们带了很多的资料,大家根据他们的外形、颜色,你想到了什么?准备把它变成什么?2、巧手组合,展示创作。结合资料,联想创作。3、展示效果,交流评价。-6-、自评,讲解作品的名称、构思。、互评,讲讲组
10、合是否科学、合理?其中哪一局部最吸引你?小结:小结:今天同学们做的作品都很有趣、漂亮。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了发现便有了美。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能处处发现美、发明美,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小学美术教案篇小学美术教案篇 3 3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2、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对色彩的感觉,提高学生画色彩画的兴趣。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好方法,感悟色彩的强烈对比效果。教学重点:从感受色彩对比以及产生美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教学难点: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练习中
1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7-教师:计算机教学设备、课件、纸、色笔等。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纸等。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出示冷暖色两幅图片,围绕下面问题师生对话交往。A、请说说你对这两幅画的感受。B、组织学生用油画棒按色相推移排列成一个色环。课的开始以复习旧知识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冷暖色的表现力,让学生根据其概念进行分类,用以巩固所学过的色彩知识。让学生总结冷暖色的特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过渡导入新知,并以排列色相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习新课(1)师出示课件“色相环、对比色、补色”。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对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今天我们继续
12、来认识在色彩中对比最强烈、最鲜明的颜色。我们称两个相互作为补色的颜色为对比色。(2)师出示色彩的对比图片课件。学生了解色彩知识,感受。(3)欣赏和分析A、欣赏民间年画,谈一谈运用了哪些对比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感受。B、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进入绘画色彩的运用版块)。-8-C、谈校园的色彩,师引导,并对学生进行珍惜校园美的教育。(4)生活中色彩对比的运用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为小女孩配裤子、航海上的救生圈)运用对比色配色,说说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要选择强烈的色彩?(5)师生总结梳理4、动手练习:运用色彩的对比为一幅年画配色。5、学生作品展评优秀作品展示,师生一起评价,谈对它的感受。6、收拾与整理教
13、学反思:本课是为同学们打下下一课的色彩基础知识,体验色彩而设置的,在学习中除了色彩的冷暖外,认识色彩的对比是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旧知冷暖色彩游戏中激趣,从视觉感知到理性感悟对比的表现力的过程,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参与探究,发现对比色的表现力,本课中师生互动,共学新知。小学美术教案篇小学美术教案篇 4 4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综合探索”领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万花筒这种玩具是他们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教学采用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实物入手,有利于他们进行了解和创作。教材出示的图片旨在引导学生在玩耍万花筒的过程中,学会探究万花筒成像的奥秘,发现其图案特点,激发学习兴趣。-9-万花筒成现出的美丽图
14、案是靠玻璃镜子反射图像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彩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的图像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这就是万花筒物理成像原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万花筒的图案,感受其形式美,学会运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表现,激发其创作灵感。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可采用以下环节:玩万花筒玩具探索万花筒成像奥秘观察万花筒图案特点欣赏中心对称的图案创作丰富多彩的万花筒图案作品作品展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玩万花筒,探究体验万花筒成像的奥秘以及图案的特点,学习掌握中心对称图案的形式美感,并采用绘画、拼贴等方法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
15、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建议:教学建议: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1.教师与孩子一起玩万花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万花筒的平面镜成像原理。3.出示课题:万花筒。(二)发展阶段1.探讨万花筒成像原因,总结万花筒中美丽图案的特点。2.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中心对称这个成像特点,师生一起总结出-10-中心对称,并展示大量的万花筒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3.教师示范万花筒绘制方法:(1)画基本形;(2)画细节;(3)涂色完成。(三)学生创作1.通过采用绘画的方式,创作出各种万花筒的图案作品。2.教师巡视指导。(四)展示与评价阶段1.学生展示创作的图案作品,介绍自己的
16、创作意图,体会创作的成就感。2.学生评价,教师点评。(五)课后拓展播放大量中心对称的美术作品,提问并启发孩子思维:还可以采用哪些表现手法创作出漂亮的万花筒图案呢?学生各自发表自己意见,提出更多方式进行创作,相互带动思维的拓展。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引导阶段展示万花筒成像图片,提出疑问:小小的万花筒,为什么能有千变万化的图案呢?1.师生把教具万花筒拆开,跟学生一起观察万花筒的内部构造,了解万花筒是利用三棱镜成像原理,通过光的反射产生影像的原理,充分感受探索学习的乐趣。2.学生选择自己在万花筒中观察到的某一图案,简单画一画。-11-分小组把自己画的图案放在一起观察交流,并总结出万花筒图案中心对称的
17、特点。3.欣赏大量的万花筒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二)发展阶段1.教师采用剪纸的方法,示范制作出简单的中心对称图案。2.学生观察总结表现方法:(1)对折,找到中心点;(2)剪出图案;(3)打开后成型。3启发学生在自己剪出的简单图形上,运用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再加工,使万花筒的图案更加丰富。(三)学生创作1.学生独立地运用剪纸、拼贴和添画的方法,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万花筒图案。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工具使用的安全。(四)展示与评价阶段1.学生展示创作的图案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体会创作的成就感。2.学生评价,教师点评。(五)课后拓展展示中心对称的形式在美术领域的运用,如标志设计等
18、,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思维。(六)收拾与整理阶段。引导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尤其是剪纸的同学,应注意环境卫生。-12-评价建议:评价建议:1学生能否主动愉快地参与镜面反射的体验活动,发现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奥秘。2学生能否充分体会中心对称的形式美感,并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剪贴或添画出类似万花筒图案的作品。教研提示:教研提示:如何拓展中心对称图案的表现形式。小学美术教案篇小学美术教案篇 5 5(一)综合分析(一)综合分析通过大量资料的欣赏和同学们陶土仿制的亲身体验,更进一步感受非洲雕刻的风格,共享人类文明。非洲雕刻艺术既充满了浓厚的原始情趣和特征,又具备现代气息。它的夸张变形,简洁概略,呈现出的节奏、
19、韵律,与儿童作品中天真的想像非常相似,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情感获得愉悦。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更能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印象和理解。(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更进一步感受和了解非洲雕刻。通过自身尝试切实体会非洲雕刻的神秘、韵律和节奏力度。二、教学过程设计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一)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非洲雕刻的资料图片。学生准备黏土等造型材料。-13-(二)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同学们黑人照片与非洲图片相比较导入课程。启发:非洲雕刻是生活文化的写实反映,风格是粗犷、率真、概括、有力度、神秘、有韵律的。分组讨论:说说非洲的人像有什么共同点?如何表现神秘与力度等特点?陶土仿制:用陶土仿制非洲雕刻,注意抓住非洲雕刻人物表情神秘,五官突出,动作有形式感等特征。根据对遥远非洲的认识,同学们课前准备面具、头饰等,模拟表演非洲生活片断,加深同学们对非洲雕刻的了解。三、学习建议:三、学习建议:是否积极参与欣赏评述活动,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探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能否用陶土等工具仿制非洲雕刻艺术,加深对非洲雕刻的亲身感受。是否领悟到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提高拓宽了自身的审美经验。能否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