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5篇最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最新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5篇最新.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2 最新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最新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5 5 篇最新篇最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位教师都会提早进行备案,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5 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1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教案数列一、本章知识结构:二、重点知识回顾 1.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2)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通项公式法和递推公式法)、图象法.(3)分类:按项数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按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可分为单调数列、摆动数列和常数列.(4)与 的关系:.2.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比较(1)定
2、义: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的数列叫等差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 0)的数列叫做等比数列.(2)递推公式:.(3)通项公式:.(4)性质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单调性:时为递增数列,时为递减数列,时为常数列.若,则.特别地,当 时,有.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单调性:当 或 时,为递增数列;当,或 时,为递减数列;当 时,为摆动数列;当时,为常数列.若,则.特别地,若,则.第 1 页 共 17 页,当 时为等比数列;当 时,若 为偶数,不是等比数列.若 为奇数,是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三、考点剖析 考点一: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与性质例
3、1.(2008 深圳模拟)已知数列(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 解:(1)当;、当,、(2)令 当;当 综上,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列的前n 项与数列的通项公式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 n=1 时情况,在解题时经常会忘记。第二问要分情况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例 2、(2008 广东双合中学)已知等差数列 的前 n项和为,且,.数列 是等比数列,(其中).(I)求数列和 的通项公式;(II)记.解:(I)公差为 d,则.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II)作差:.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第二问,求前 n 项和的解法,要抓住它的结特征,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之积
4、,乘以 2 后变成另外的一个式子,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考点二:求数列的通项与求和例 3.(2008 江苏)将全体正整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 行()从左向右的第 3个数为 解:前 n-1 行共有正整数 1+2+(n-1)个,即 个,因此第 n 行第 3 个数是全体正整数中第+3 个,即为.点评:本小题考查归纳推理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难点在于求出数列的通项,解决此题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例 4.(2008 深圳模拟)图(1)、(2)、(3)、(4)分别包含 1 个、5第 2 页 共 17 页个、13 个、25 个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按同样的方
5、式构造图形,设第 个图形包含 个“福娃迎迎”,则;_ 解:第 1 个图个数:1 第 2 个图个数:1+3+1 第 3 个图个数:1+3+5+3+1 第 4 个图个数:1+3+5+7+5+3+1 第 5 个图个数:1+3+5+7+9+7+5+3+1=,所以,f(5)=41 f(2)-f(1)=4,f(3)-f(2)=8,f(4)-f(3)=12,f(5)-f(4)=16 点评:由特殊到一般,考查逻辑归纳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的第二问是一个递推关系式,有时候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转化递推公式来求解,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考点三:数列与不等式的联系 例5.(2009 届高三湖南益
6、阳)已知等比数列 的首项为,公比 满足。又已知,成等差数列。(1)求数列 的通项(2)令,求证:对于任意,都有(1)解:(2)证明:,点评: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清晰的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本题中的第(2)问,采用裂项相消法法,求出数列之和,由 n 的范围证出不等式。例 6、(2008 辽宁理)在数列,中,a1=2,b1=4,且 成等差数列,成等比数列()()求 a2,a3,a4 及 b2,b3,b4,由此猜测,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证明:.解:()由条件得 由此可得.猜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 n=1 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假设当 n=k 时,结论成立,即,那么当 n=k+1第 3
7、页 共 17 页时,.所以当 n=k+1 时,结论也成立.由,可知 对一切正整数都成立.().n2 时,由()知.故 综上,原不等式成立.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能力.例 7.(2008 安徽理)设数列 满足 为实数()证明:对任意 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设,证明:;()设,证明:解:(1)必要性:,又,即 充分性:设,对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 时,.假设 则,且,由数学归纳法知 对所有 成立(2)设,当时,结论成立 当 时,,由(1)知,所以 且(3)设,当时,结论成立 当 时,由(2)知 点评
8、:本题是数列、充要条件、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交汇题,属于难题,复习时应引起注意,加强训练。考点四:数列与函数、概率等的联系例题 8.(2008 福建理)已知函数.()设an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前 n 项和为 Sn,其中 a1=3.若点(nN-)在函数 y=f(x)的图象上,求证:点(n,Sn)也在 y=f(x)的图象上;()求函数 f(x)在区间(a-1,a)内的极值.()证明:因为 所以(x)=x2+2x,由点 在函数 y=f(x)的图象上,又 所以所以,又因为(n)=n2+2n,所以,故点 也在函数 y=f(x)的图象上.()解:,由 得.当 x 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如下表:x(-,-2)-2(-
9、2,0)0(0,+)f(x)+0-0第 4 页 共 17 页+f(x)极大值 极小值 注意到,从而 当,此时无极小值;当 的极小值为,此时 无极大值;当 既无极大值又无极小值.点评:本小题主要考查函数极值、等差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类与整合、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 9、(2007 江西理)将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它落地时向上的点数依次成等差数 列的概率为()A.B.C.D.解:一骰子连续抛掷三次得到的数列共有个,其中为等差数列有三类:(1)公差为 0 的有 6 个;(2)公差为 1 或-1 的有 8 个;(3)公差为 2 或-2 的有 4个,共有 18 个,成
10、等差数列的概率为,选 B 点评:本题是以数列和概率的背景出现,题型新颖而别开生面,有采取分类讨论,分类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考点五:数列与程序框图的联系 例 10、(2009 广州天河区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将输出的 x、y 值依次分别记为;()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写出 y1,y2,y3,y4,由此猜想出数列yn;的一个通项公式 yn,并证明你的结论;()求.解:()由框图,知数列 ()y1=2,y2=8,y3=26,y4=80.由此,猜想证明:由框图,知数列yn中,yn+1=3yn+2 数列yn+1是以 3 为首项,3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1=33n-1=3n =3n-1()(
11、)zn=1(3-1)+3(32-1)+(2n-1)(3n-1)=13+332+(2n-1)3n-1+3+(2n-1)记第 5 页 共 17 页Sn=13+332+(2n-1)3n,则3Sn=132+333+(2n-1)3n+1 -,得-2Sn=3+232+233+23n-(2n-1)3n+1=2(3+32+3n)-3-(2n-1)3n+1=2=又 1+3+(2n-1)=n2 .点评:程序框图与数列的联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鲜事物,因为程序框图中循环,与数列的各项一一对应,所以,这方面的内容是命题的新方向,应引起重视。四、方法总结与 2009 年高考预测(一)方法总结 1.求数列的通项通常有两种题
12、型:一是根据所给的一列数,通过观察求通项;一是根据递推关系式求通项。2.数列中的不等式问题是高考的难点热点问题,对不等式的证明有比较法、放缩,放缩通常有化归等比数列和可裂项的形式。3.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函数又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所以数列这一部分是容易命制多个知识点交融的题,这应是命题的一个方向。(二)2009年高考预测 1.数列中 与 的关系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最为常见的题目,要切实注意 与 的关系.关于递推公式,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是:“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但实际上,从近两年各地高考试题来看,是加大了对“递推公式”的考查
13、。2.探索性问题在数列中考查较多,试题没有给出结论,需要考生猜出或自己找出结论,然后给以证第 6 页 共 17 页明.探索性问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3.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必考.这类考题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又有解答题;有容易题、中等题,也有难题。4.求和问题也是常见的试题,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及可以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应掌握,还应该掌握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5.将数列应用题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问题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从本章在高考中所在的分值来看,一年比一年多,而且多注重能力的考查.6.有关数列与函数、数列与不等式、数列与概率等问题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考查的难点。今
14、后在这方面还会体现的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2 高中数学教案:圆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说出下列圆的方程圆心(3,-2)半径为 5圆心(0,3)半径为 3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x-2)2+(y+3)2=3x2+y2=2x2+y2-6x+4y+12=0判断 3x-4y-10=0 和 x2+y2=4 的位置关系圆心为(1,3),并与 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 1、圆心在y=-2x 上,过 p(2,-1)且与 x
15、-y=1 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 轴上,求其方程。2、某圆过 A(-10,0)、B(10,0)、C(0,第 7 页 共 17 页4),求圆的方程。例 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 20 米,拱高为 4米,在建造时每隔 4 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 A2P2 的长度。例3、点 M(x0,y0)在 x2+y2=r2 上,求过 M 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四、小结练习 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3 高中数学反函数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
16、数;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反函数的概念;2.反函数的求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教具装备幻灯片 2 张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记作 A);第二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习内容及提纲。教学过程(I)讲授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反函数(板书课题)2.4.1 反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生:(略)(学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 A)。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1)根据 y=f(x)中 x 与 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17、 x=(y);(2)对于 y 在 c 中的任一个值,通过 x=(y),x 在 A 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师:应该注意习惯记法是由记法改写过来的'。师:由反函数的定义,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呢?生: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学生作答第 8 页 共 17 页后,教师板书,若学生答不来,教师再予以必要的启示)。师:在 y=f(x)中与 y=f-1(y)中的 x、y,所表示的量相同。(前者中的 x 与后者中的 x 都属于同一个集合,y 也是如此),但地位不同(前者 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值;后者 y 是自变量,x 是函数值。)在 y=f(x)中与 y=f 1(
18、x)中的 x 都是自变量,y 都是函数值,即 x、y 在两式中所处的地位相同,但表示的量不同(前者中的 x 是后者中的 y,前者中的 y 是后者中的 x。)由此,请同学们谈一下,函数 y=f(x)与它的反函数y=f 1(x)两者之间,定义域、值域存在什么关系呢?生:(学生作答,教师板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它的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师:从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函数 y=f(x)与 y=f 1(x)互为反函数。从反函数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知道,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为:(1)由 y=f(x)解出 x=f1(y),即把 x 用 y 表示出;(2)将 x=f 1(y)改写成 y=f1(x),即对调 x
19、=f 1(y)中的 x、y。(3)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下面请同学自看例 1(II)课堂练习 课本 P68 练习 1、2、3、4。(III)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函数的概念,从中知道了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并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大家要熟练掌握。(IV)课后作业一、课本 P69 习题 2.4 1、2。二、预习: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亲自动手作题中要求作的图象。板书设计课题:求反函数的第 9 页 共 17 页方法步骤:定义:(幻灯片)注意:小结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函数与它的反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4 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 n
20、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的运用。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情感目标:(数学文化价值)(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2)通过公式的运用,树立学生;大众教学;的思想意识。(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
21、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教具: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上几节,我们已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今天要进一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第 10 页 共 17 页公式。提起数列求和,我们自然会想到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小高斯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习题:;把从 1 到 100 的自然数加起
22、来,和是多少?;年仅 10 岁的小高斯略一思索就得到答案 5050,这使教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是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如果大家也懂得那样巧妙计算,那你们就是二十世纪末的新高斯。(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反映,然后将此问题缩小十倍)。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一例题。例 1,计算:1+2+3+4+5+6+7+8+9+10.这道题除了累加计算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有趣的解法呢?小组讨论后,让学生自行发言解答。生 1:因为1+10=2+9=3+8=4+7=5+6,所以可凑成 5 个 11,得到 55。生2:可设 S=1+2+3+4+5+6+7+8+9+10,根据加法交换律,又可写成S=10+9+8+7+6
23、+5+4+3+2+1。上面两式相加得2S=11+10+.+11=1011=11010 个所以我们得到 S=55,即1+2+3+4+5+6+7+8+9+10=55 师:高斯神速计算出 1 到 100 所有自然数的各的方法,和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法相类似。理由是:1+100=2+99=3+98=.=50+51=101,有 50 个 101,所以1+2+3+.+100=50101=5050。请同学们想一下,上面的方法用到等差数列的哪一个性质呢?生 3:数列an是等差数列,若 m+n=p+q,则 am+an=ap+aq.二、教授新课(尝试推导)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 a1,项数为 n,第 n 项 an
24、,根第 11 页 共 17 页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如何来导出它的前 n 项和 Sn 计算公式呢?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自己完成推导,并请一位学生板演。生4:Sn=a1+a2+.an-1+an 也可写成 Sn=an+an-1+.a2+a1 两式相加得 2Sn=(a1+an)+(a2+an-1)+.(an+a1)n 个=n(a1+an)所以 Sn=#FormatImgID_0#(I)师:好!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 a1,公差为 d,项数为n,则 an=a1+(n-1)d 代入公式(1)得Sn=na1+#FormatImgID_1#d(II)上面(I)、(II)两个式子称为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25、公式(I)是基本的,我们可以发现,它可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相类比,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 a1,下底是第 n 项 an,高是项数n。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a1,d,n,an,Sn),它们由哪几个关系联系?an=a1+(n-1)d,Sn=#FormatImgID_2#=na1+#FormatImgID_3#d;这些量中有几个可自由变化?(三个)从而了解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公式(I)和(II)的一些应用,三、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练,形成技能)。1、直接代公式(让学生迅速熟悉公式,即用基本量观点认识公式)例2、计算:(1)
26、1+2+3+.+n(2)1+3+5+.+(2n-1)(3)2+4+6+.+2n(4)1-2+3-4+5-6+.+(2n-1)-2n 请同学们先完成(1)-(3),并请一位同学回答。生 5:直接利用第 12 页 共 17 页等差数列求和公式(I),得(1)1+2+3+.+n=#FormatImgID_4#(2)1+3+5+.+(2n-1)=#FormatImgID_5#(3)2+4+6+.+2n=#FormatImgID_6#=n(n+1)师:第(4)小题数列共有几项?是否为等差数列?能否直接运用 Sn 公式求解?若不能,那应如何解答?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发言解答。生 6:(4)中的数列共有 2n
27、 项,不是等差数列,但把正项和负项分开,可看成两个等差数列,所以原式=1+3+5+.+(2n-1)-(2+4+6+.+2n)=n2-n(n+1)=-n生 7:上题虽然不是等差数列,但有一个规律,两项结合都为-1,故可得另一解法:原式=-1-1-.-1=-nn 个师:很好!在解题时我们应仔细观察,寻找规律,往往会寻找到好的方法。注意在运用 Sn 公式时,要看清等差数列的项数,否则会引起错解。例 3、(1)数列an是公差 d=-2 的等差数列,如果a1+a2+a3=12,a8+a9+a10=75,求 a1,d,S10。生 8:(1)由a1+a2+a3=12 得 3a1+3d=12,即 a1+d=4
28、 又d=-2,a1=6S12=12 a1+66(-2)=-60 生 9:(2)由a1+a2+a3=12,a1+d=4a8+a9+a10=75,a1+8d=25 解得 a1=1,d=3 S10=10a1+#FormatImgID_7#=145 师:通过上面例题我们掌握了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公式。在 Sn 公式有 5 个变量。已知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组求另外两个变量(知三求二),请同学们根据例 3 自己编题,作为本节的课外练习第 13 页 共 17 页题,以便下节课交流。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第(2)小题改编)数列an等差数列,若 a1+a2+a3=12,a8+a9+a10=75,且
29、Sn=145,求 a1,d,n若此题不求 a1,d 而只求 S10 时,是否一定非来求得 a1,d 不可呢?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性质,用整体思想考虑求 a1+a10 的值。2、用整体观点认识 Sn公式。例 4,在等差数列an,(1)已知 a2+a5+a12+a15=36,求 S16;(2)已知 a6=20,求 S11。(教师启发学生解)师:来看第(1)小题,写出的计算公式 S16=#FormatImgID_8#=8(a1+a6)与已知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 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有 a1+a16=a2+a15=a5+a12=18,所以 S16=818=144。师:对!(简单小结)这个题目
30、根据已知等式是不能直接求出 a1,a16 和 d 的,但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求 a1 与 an 的和,于是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这是整体思想在解数学问题的体现。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Sn 的运用一一剖析,引导学生观察当 d0 时,Sn 是 n 的二次函数,那么从二次(或一次)的函数的观点如何来认识 Sn 公式后,这留给同学们课外继续思考。最后请大家课外思考 Sn 公式(1)的逆命题: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若对于所有自然数 n,都有 Sn=#FormatImgID_9#。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四、小结与作业。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小结本节课所
31、讲的内容。生 11:1、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 n 项第 14 页 共 17 页和公式。2、用所推导的两个公式解决有关例题,熟悉对 Sn 公式的运用。生 12:1、运用 Sn 公式要注意此等差数列的项数 n的值。2、具体用 Sn 公式时,要根据已知灵活选择公式(I)或(II),掌握知三求二的解题通法。3、当已知条件不足以求此项 a1 和公差 d 时,要认真观察,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看能否用整体思想的方法求 a1+an 的值。师:通过以上几例,说明在解题中灵活应用所学性质,要纠正那种不明理由盲目套用公式的学习方法。同时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更多的性质,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32、本节所渗透的数学方法;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类比、特定系数等。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5 高中数学命题教案命题及其关系 1.1.1 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前小练: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3)3 吗?(4)8 是 24 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二、新课内容:1.命题的概念: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上述 6 个语句中,哪些是命题.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上述5
33、 个命题中,哪些为真命题?哪些为假命题?例 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3)2 小于或等于 2;(4)第 15 页 共 17 页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5);(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三、练习:教材 P4 1、2、3 四、作业:1、教材 P8 第 1 题 2、作业本 1-10 五、课后反思命题教案课题 1.1.1 命题及其关系(一)课型新授课目标 1)知识方法目标了解命
34、题的概念,2)能力目标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重点难点 1)重点:命题的改写 2)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区分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备注 1.课题引入(创设情景)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3;(3)3 吗?(4)8 是 24 的约数;(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6)他是个高个子.2.问题探究 1)难点突破 2)探究方式 3)探究步骤 4)高潮设计 1.命题的概念: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上述 6 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真命题:判
35、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上述 5 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 4 个都是真命题.例 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 是素数,则 是奇数;(3)2 小于或等于 2;(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第 16 页 共 17 页吗?(5);(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7)明天下雨.(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2.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例 1 中的(2)就是一个“若,则”
36、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 叫做命题的'条件,叫做命题的结论.试将例 1 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则”的形式.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则”的形式.(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2)对顶角相等;(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学生自练 个别回答 教师点评)3.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则”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强调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两个关键点: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通过例子引导学生辨别命题,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改写为“若,则”的形式,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3.练习提高 1.练习:教材 P4 1、2、3 师生互动 4.作业设计作业:1、教材 P8 第 1 题 2、作业本 1-105.课后反思高三文科数学复习教案 5 篇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