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五册《百年孤独(节选)》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五册《百年孤独(节选)》教案 .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广明县宁明中学高三语文第五册百年孤独节选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词语,并纯熟运用。2.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3.分析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4.分析理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教学过程:一一.教学导入:由现实主义创作引入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二二.介绍马尔克斯及其作品: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 20 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出色代表。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父亲原来学医,后来成了当地邮电所报务员。外祖父马尔克斯伊瓜兰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党人。阿拉卡塔卡镇
2、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1928 年,也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迁。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独、萧条的地方。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经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外祖母更是一位讲故事能手,对他讲了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她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继续存在,为了不让亡灵们感到孤独,她特地为亡灵们安排了两间空房经常与他们谈话。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姨妈也笃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将要死亡,便坦然地躲进自己的房间,成天
3、在里面织尸衣。孤独而带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给作家留下了深化的印象,培养了他独有的审美情趣。12 岁时,作家来到首都波哥大教会读书。18 岁后在波哥大大学读法律,参加了自由党。1948 年内战爆发时,他中途辍学,不久进报界工作。1954 年任观察家报记者兼电影专栏负责人。此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同时进展文学创作。他曾到过意、法、英、苏、波、捷、匈等国。1959 年回国,担任古巴“拉丁社驻哥伦比亚办事处的负责人。1961 年任该社驻结合国记者,后迁居墨西哥,至1976 年才返回哥伦比亚。为了抗议军人政权,他曾于是年举行“文学罢工。1981 年受军政府迫害而流亡墨西哥。1982 年哥伦比亚新政府成立
4、,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从事文学创作。当年因百年孤独的成功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担任法国西班牙语国家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还有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中篇小说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枯枝败叶周末后的一天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长篇小说恶时辰家长的衰败1976 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三三.预习诊断:1.以下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哪一项哪一项A.清澈zhe褴褛lanlu螺钉luo骷髅kulouB.吹嘘xu胼bing手胝(zhi)脚痼疾guC.蓖麻bi黏稠zhan干瘪bie窸窣
5、xishuD.啁啾jiu狩猎shou砾石li蝾螈rongyuan.判断以下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无可置疑五彩缤纷心灵手巧难以置信焦头烂额.专心致志胡思乱想随心所欲小心翼翼无所不至.一无所知烟消云散不知所措首屈一指无动于衷.同心协力老态龙钟振耳欲聋循循善诱挨家穿户.魔幻现实主义是怎样产生的?检查预习单元知识的情况四.解题:百年孤独以马贡多镇为背景,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折射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讨论了拉丁美洲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作者以生动、富于梦想的笔触,勾画出这片神奇大陆上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深化提醒了该地区人民的精神特征,
6、小说因此成为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作品。本篇课文作为百年孤独的第一章,既具有与整部长篇小说相勾连的艺术与思想特质,同时又具有独立成章的表述个性。在这一章里,布恩地亚与吉卜赛人的交往成为主体内容。随着吉卜赛人每一次带来的新奇的东西的不同,布恩地亚进展科学钻研和探险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受其影响,布恩地亚甚至想率领众人整体迁移,分开马贡多。虽然由于拉的阻拦最终没有实现,并且目光开始转向现实生活,但布恩地亚对科学、知识的痴迷一如既往,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减弱。应该说,作者对布恩地亚痴迷于科学实验的描绘,强调了马贡多人对外来科学与文明的向往和追求,表现了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五五.人物形象分析。霍塞阿卡迪奥布
7、恩地亚:他富于梦想,敢于理论,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带着人们创立了马贡多镇,建立了幸福的生活。他向往外来的科学与文明,痴迷于各种科学实验,即使失败或者者受伤,也从不气馁,终于靠观象仪证实了“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的科学真理。在闭塞落后的马贡多,布恩地亚代表着马贡多人对科学与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只是这种向往和进取随着布恩地亚后来的发疯而夭折。拉:她是一个节省能干、仁慈宽厚的拉丁美洲劳动妇女形象。她是马贡多的创立者,也是马贡多理性秩序的中流砥柱和维护者。她终日操劳,任劳任怨。她意志坚决,疾恶如仇,不仅阻止了布恩地亚的搬迁方案,而且改变着一切使布恩地亚家族混乱的倾向,是家族的
8、守护者。因此,她去世后,布恩地亚家族也迅速地走向了衰落。拉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六六.吉卜赛人的出现的意义和作用。吉卜赛人在小说中是作为外来科学与文明尽管这种科学与文明还带有巫术的色彩的使者而出现的。他们每一次带来的新颖玩艺儿,如磁铁、望远镜、地图、航海仪器以及炼金实验室等,都深深地吸引着还处于原始、停滞的自然形态中的马贡多人,尤其令富于梦想和进取心的布恩地亚着迷、布恩地亚痴迷的不仅是这些物件,更是这些物件所代表的科学与文明。正是受了这些物件的影响,它才要率领马贡多的人们一一共辟一条通向外界文明的道路。当这条道路终于没有开通的时候,我们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以墨尔基阿德斯为代表的吉卜赛人,还是马
9、贡多与外界联络的惟一通道。因此,吉卜赛人留在马贡多人心目中的形象是非常美妙的,霍塞阿卡迪奥甚至把吉卜赛人的美妙形象作为传世的回忆,讲述给后代们听。这也就是布恩地亚与墨尔基阿德斯结下“伟大的友谊的原因。七七.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分析。小说整体上呈现出来的奇幻与现实相交织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在这篇课文中同样得到了表达。课文真实地描绘了吉卜赛人的到来给小镇带来的热闹景象,也逼真地描绘了布恩地亚一次次做科学实验的情景,还有拉带着孩子们在菜地劳动、布恩地亚教孩子们知识的场面等,都表述得很真切。但与这些真实的描绘相交织的还有许多奇幻的因素,如当吉卜赛人拽着两块磁铁走家串户时,磁铁就会使“铁锅、铁盆、铁钳
10、、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在墨尔基阿德斯那两块魔铁后面乱滚。再加远征队的人“一个个像梦游病人似的,借助着萤火虫微弱的闪光,在这恶梦般的天地中行进。他们不能往回走,因为有一种新的植物转眼间就会长大起来。不一会儿就会把他们边走边开的小路封闭了。还有“奥雷良诺是第一个在马贡多出生的人,到三月份就满六岁了。他好静而孤僻,在娘肚子里就会哭,生下来时睁着眼睛。给他剪脐带时,他就摆动着脑袋识别房间里的东西,还以好奇而并不惊慌的神态观察着人们的脸庞。然后,他不再理会前来看望他的人们,却专心致志地盯着
11、那棕榈叶盖的顶棚,房顶在雨水的宏大压力下眼看就要塌下来了,等等、这些奇幻的因素与真实的描写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个似真似幻、亦真亦幻的魔幻世界,增添了许多神秘气氛和拉丁美洲的地域色彩。百年孤独这种魔幻砚实主义色彩,显然与变形记中的荒唐不同、变形记中的荒唐是整体构造上的梦想与细节描绘上的真实的结合,而百年孤独那么是奇幻与真实的互相交织、水乳交融。八八.分析小说的叙事角度从总体上看,小说根本保持了一种追记或者者倒叙的视角,即作家以俯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命运的姿态,向读者讲述一个已然逝去的故事,但小说情节铺展的逻辑起点却是“如今。小说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
12、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类似的句子文中还有:“许多年以后,这里成了一条定期的驿道,奥雷民诺布恩地亚上校也从这一地区经过时,看到这艘帆船只剩下一具烧焦的龙骨,在一片虞美人花地中。这时,他才相信这一段历史并非父亲杜撰的产物。这种在情节演进时以“如今为逻辑起点的时序的互相交织,一方面强化了小说的历史意识,另一方面还突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这内里其实隐含着作者的态度:从“如今回忆布恩地亚家族的“过去展望它的“将来。九九.处理课后练习:略,见教师用书十.课后阅读文学读本百年孤独评析和百年孤独全书,体会整个小说内容。十一十一.教学后记:变形记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教学目的:1细致体会表现主
13、义的艺术特征。2通过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法。第一课时预习与情节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二教学导入: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三作者作品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 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 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
14、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者者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讯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四背景介绍:1914 年至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唐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
15、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致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致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究人的心灵,为提醒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DA偌大ruo重听zhong积攒zan黏性nianB羞赧nan挪动nuo颤抖chan踅过zheC咂巴(za)跺脚duo昏厥jue瘸子queD皱褶zhe蜷缩juan愣怔leng一瞥pieE思忖cun撂下liao譬如pi胸
16、脯pu六成语积累: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哪一项DA怒气冲冲目不转晴不由自主突如其来B疲惫不堪引人注目不可思议一愁莫展C仁至义尽气喘吁吁六神无主难以执信D小心冀冀精疲力竭精神焕散食不甘味以下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哪一项哪一项AA少不更事无济于事全神贯注居高临下B不着边际为期不远赫赫业业泛泛之交C微缺乏道心平气和冥玩不化凭水相逢D心荒意乱闲言碎语飞短流长无可奈何七归纳三局部情节内容。第一局部: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宏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局部: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负担。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第
17、三局部: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思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提醒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九布置作业:课外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第二课时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一.概述内容: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
18、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仁慈、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二.分析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提示: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
19、主要要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提示: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时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无不展示了一个仁慈、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承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弥漫在人物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冷漠与悲凉。3.小说的内在主线是什么?提示:应该说,变形记的内在主线就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一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4.这篇小说勾画人物内心世界,进展心理描写的手段有哪些?提示
20、:小说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梦想等手法,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他不断地回忆、联想过去和今后的事情,不时由于恐惧焦虑、痛苦和绝望而产生梦想、幻觉,并且在自由联想中经常出现时空倒错、逻辑混乱、思维跳跃等,具有一定的意识流特征。四.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提示:1.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2.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
21、,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 17 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3.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分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
22、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如今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仁慈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五.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负担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哀,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消费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承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包容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
23、,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六.小说里所表现的异化有几个方面?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是什么?提示: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仁慈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七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联络本课内容,你怎样看?自由发言八文中除了心理描写外,还有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提示:主要是写甲虫的活动,如进门的困难,爬墙壁等,突出主人公的痛苦与命运的悲惨,也引起读者的同情。
24、九.布置作业:仔细阅读小说,并认真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第三课时分析艺术特色一.本文有着怎样的艺术特色?提示:荒唐、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二.有人评论说“小说描绘了一个真实而荒唐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唐?提示:“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详细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唐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一人变成虫的逻辑构造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拟。三.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的构思意图和巧妙之处?提示: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承受人变成虫
25、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唐中的本质。因此,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温情脉脉,矛盾、人性都显示不出来。养家人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还成了负担。这个情节把矛盾激化了,冲突起来,个性、人性都立即显示出来。文学艺术是虚构的艺术,作家大胆想像,虚构出荒唐的情节,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表现人物的个性。母亲的无奈,父亲的狂怒妹妹的厌弃,撕破了资本主义社会家庭外表温情脉脉的面纱,显示了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和残酷提醒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人为自
26、己,上帝为大家和弱肉强食、唯利是图的社会本质。四.这篇小说中的“荒唐无处不在,试详细说明。提示:格里高尔一夜间由人变成大甲虫,情节是荒唐的。情节开展,他与家人的冲突,更是荒唐的。甚至有的艺术细节也是荒唐的:一只苹果打在格里高尔的甲背上,陷了进去,一个多月,还烂在甲虫背上。五荒唐、变形的情节为什么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觉得真实可信呢?提示:这是因为作者在整体荒唐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唐、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表达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唐得
27、令人震惊和信服。六.变形记中作者的表达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提示:在作品中,卡夫卡的表达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当可怕变得平庸时,平庸就成为更加可怕的事实。由此激发读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现状的问题。七.处理课后作业:略,见教师用书。八.作业布置:1.完成同步练习。2.课外阅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等待戈多节选爱尔兰贝克特教学目的:5.积累文中词语,并纯熟运用。6.理解荒唐派戏剧的特点。7.分析理解荒唐派戏剧和传统戏剧的
28、不同。8.分析理解支离破碎的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荒唐派戏剧的特点。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教学过程:一一.教学导入:由变形记的怪诞内容引入到荒唐派戏剧,再引到等待戈多。二二.介绍萨缪尔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人类生存状况。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漂泊汉、坐以待毙的残废者、浑浑噩噩的糊涂虫。他们生活在凄惨冷寂的环境中在孤独、绝望的折磨下走向死亡。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 1969 年诺贝尔文学奖。贝克特于 1906 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
29、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划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可能猪也会如此。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 年定居巴黎。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比照。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漂泊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万居然说“不知道。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唐的滋味。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
30、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他曾颇有感慨地说:“人们不需要寻找忧伤,它便映入人的眼帘,甚至在伦敦的出租汽车里也是如此。贝克特自谦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无知“无能的作家。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提醒世界的荒唐和人生的痛苦。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宏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他闭门谢客,回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他
31、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表现世界的荒唐与人生的痛苦。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好连接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是是、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布景、道具极为简单。一片荒原,一棵枯树。但剧中的道具都有其寓意,像等待戈多中光秃秃的树上一夜之间新添几片绿叶,代表了光阴的流逝。维妮手提包里的物品是她赖以生存的全部财产。贝克特剧中的人物大多是身残志缺的糊涂虫,而且人物少,动作单调。不少剧作只有一个人物。剧中人几乎与世隔绝,思维混乱,语言贫乏,活动幅度很小,观众甚至无法看到这些人物的完好外形与动作。在喜剧中,人们只看到装在坛子里
32、、只有头露在外面的一男二女在争风吃醋。打情骂俏,演出一场“棺停里的爱情三重奏。在啊!美妙的日子里,看到的是半载入土的维妮在梳妆打扮。追忆她的“第一次舞会“第一次亲吻。在剧终里,看到的是被装在垃圾箱中的纳格、奈尔在乞讨食物和拥抱接吻。贝克特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西方普通人的一一共同命运彷徨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贝克特于 20 年代末就开始文学创作。早期创作的诗集婊子镜1930、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就具有现代派的特点,并表达出他渊博的学识、非凡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挖苦才能。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马洛纳之死和无名的人19461950通过主人公的
33、四处游荡表现了人生的艰辛与虚无,被一些评论家誉为 20 世纪的杰作。使贝克将蜚声西方文坛的还是他的戏剧创作。等待戈多1952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他的主要剧作还有剧终1957、最后一盘磁带1958、啊!美妙的日子1961和喜剧1964等。三预习诊断:1.以下注音不完全正确的选项是DA.僵硬jiang咀嚼jujue羡慕muB.窥视kui瞪着deng忏悔chanC.踱步duo眺望tiao噩梦eD.沉吟ying嬉笑xi祈祷dao2.判断下面成语是否有错别字,然后解释下面成语,并用以造句:口头完成趁热打铁甜言密语各式各样万截不复假设有所思精疲力竭四。解题:关于“等待戈多。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
34、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者者“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答复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将来假设有假设无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完毕他也没有出场。他
35、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抚慰自己编织出来的梦想;说它无可奈问,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唐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那么表达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者者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
36、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光阴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光阴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是是;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是是流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一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五人物分析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漂泊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终究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者者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
37、者者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者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唐的生存状态的写照。六六剧的荒唐性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粹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唐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表达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始、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接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
38、感。幕启时两个漂泊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如今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漂泊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如今观众面前。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
39、、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说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考虑。没有了完好的语言。贝克特以一种与荒唐内容相一致的荒唐形式,表现了西方荒唐的社会现实。这种荒唐,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对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唐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七七八八理课后练习:略见教师用书教学后记:本单元各课均属于理解性质,目的是扩展学生知识面,不必深究。墙上的斑点英弗吉尼亚伍尔夫教学目的:9.积累文中词语,并纯熟运用。10.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11.学习作者
40、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构造形式。12.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构造形式。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第二课时分析理解小说特点教学方法:解读法。教学过程:一一.教学导入:前面我们学习理解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也是在 20 世纪初期,还兴起了一种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今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这种小说的艺术特色。请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二二.作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她的小说创作理论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开展
41、,她的理论进一步稳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但是,40 年代到 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从 70 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展专题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1882 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04 年父亲去世后,她
42、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究。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1912 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1917 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屡次发作。进人 30 年代之后,病
43、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 年 3 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心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伍尔夫的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海浪到去雅格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散文集普通读者两部。三三.预习诊断: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A.簇拥cu赝品yan别墅shu铁箍guB.积蓄xu覆盖zhao芜菁jing呆滞chiC.地毯tan古冢zhong都铎duo箭镞cuD.鳍翅qi鸟窠ke怂恿cong褶
44、皱zhe2.选词填空:大地的寒气凛凛、凛冽逼人,压得树木的纤维一根根地断裂开来。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挖掘、开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惠特克序列表被送进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沉迷、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假设真存在自由的话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保障自己的形象,不让偶像崇拜或者者是什么别的处理方式使它显得可笑。3.判断以下成语使用是否正确: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如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幅幅壮美的瀑布。错误,只能用于别的事物,表比喻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错误,与前一分句重复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错误,
45、应用“酒饱饭足四四.题解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 1919 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 1915 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根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外表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形式,不
46、管从外表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接,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形式,每一个情景或者者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理论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五五.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打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表达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
47、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者者愉快或者者忧郁的情绪。六六.小说的内容与构造形式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构造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构造上它是作者进人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者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详细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一一共有六次: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
48、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2.看到斑点好似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4.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者者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
49、以及学者。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7.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构造,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假设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表达貌似散漫无羁,实那么构造对称,构思严谨。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别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七七.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
50、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象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非常得意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响。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细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仍然可以着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