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4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报任安书教案4篇.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Honor depends on us to fight for with acti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WORD 文档/A4 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4 4 篇篇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1 1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_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2、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_的思想内涵鉴赏_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2、。【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_是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他创作史记动机的重要文献。首先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在学习_前,可安排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关于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或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37:绝笔之作的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_创作背景的理解。_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懂清句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并应注意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全文。2、研习第 1 节。【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
3、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_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说文题,整体感知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
4、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3、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将注解上的字词注音移到_上。曩(nng)者头抢
5、(qing)地 伏法受诛(zh)暴(p)肌肤 榜(bng)箠(chu)圜(yun)墙 缧绁(lixi)槛(jin)阱(jng)占卜(b)愠色(yn)倜傥(ttng)闺閤(g)魏其(j)诎(q)体 羑(yu)里 4、教师朗读课文。5、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三、研习第 1 节 1、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转)。牛马走:像牛马一样奔走的
6、仆役。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曩(,攮):从前。接物:待人接物。务:事,任务。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望:怨。相师: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2、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翻译: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 24 节【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 24 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
7、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1)所自树立:自己用来立身的。指工作和职位。(2)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因;之,代死。(3)诎(,屈)体:指身体被捆绑。诎,同“屈”。(4)剔毛发:剔,通“剃”。(5)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婴,环绕。(6)被箠楚“箠”通“棰”,杖(7)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8)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9)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10)审矣,何足怪乎?审:明白(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12)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触,碰。(13)受械于陈 械:刑具。(14)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妻子
8、儿女。(15)定计于鲜 鲜:不以寿终。(16)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1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1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1)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翻译:我的先辈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可以得到皇上赐给的剖符和丹书铁券,掌管史籍和天文历法,类似于占卜祭祀之官,本来就是给皇上戏耍的,像畜养倡优一样,是世俗之人看不起的职业。(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翻译: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
9、。(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翻译:在受辱的地方,古今都一样,他怎能不受辱呢!(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翻译: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由不得已的形势造成的。(5)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翻译: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界限,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6)所以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
10、后世也。翻译: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_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翻译: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世。三、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 1、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11、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用典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且西伯,伯也,拘羑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背诵第四小节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研习 56 节 2、总结归纳本课文言现象。3、鉴赏_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研习 5、6 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
1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放失(,义):散失。失,同“佚”。下流多谤议 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口语:言论。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1)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译: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2)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翻译: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三、归纳文言现象(一)通假字 1、剔毛发(“剔”通“剃”)2、诎体(
13、“诎”通“屈”)3、被箠楚(“箠”通“棰”,杖)4、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碰撞)6、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9、放失旧闻(“失”通“佚”)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11、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二)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2 2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_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_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
14、法。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设想教学设想_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三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节第一节一、一、背景介绍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 1、2 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二、全文把握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第三段:叙述
15、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课文节选了后三段。三、课文分析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ng)伏法受诛(zh)暴肌肤(p)鞭(chu)圜墙(un)占卜(b)囹圄(lingyu)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 学习_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3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 把握
16、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2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教学设想】【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 诵读点拨。2 讨论指导。媒体设计1 课文录音。2 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
17、世界。(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_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解题1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
18、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三、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报任安书教案设计。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 1 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 2 段:戏弄、特、勉励第 3 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 4
19、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 5 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解说:_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_扫除障碍。)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解说:让学生感受_的抒情基调,进入_情景。)3.内容与形式梳理。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 段)复信内容: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
20、极辱,不能胜任。(第 2 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 3、4 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 5 段)(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_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四、布置作业课后诵读课文。(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第二课时一、继续研习课文1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研习第 1 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 2 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一
21、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研习第 3、4 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 3 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 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 段的人物是第 4 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
22、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 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研习第 5 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 1 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
23、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2)体会性阅读。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明确(以第 2 段为例):第 2 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 篇篇 4 4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理解_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解_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_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
24、习过程: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
25、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
26、,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二.课文分析研习第 1 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研习第 2 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
27、。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研习第 3、4 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 3 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 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 段的人物是第 4 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
28、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 4 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研习第 5 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 1 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
29、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三.总结全文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四.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
30、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
31、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 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_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