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4397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80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pdf(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 1 1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2、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行星的运动)看本质(受万有引力的作用)的判断、推理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教育。2、培养学生的猜想、归纳、联想、直觉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

2、点:月地检验的推倒过程教学难点: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教学过程(一)引入:太阳对 行星的引力是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力使行星不能飞离太阳;地面上的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上;是什么使得物体离不开地球呢?是否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造成的呢?若真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可是地面上的物体距地面很远时受到地球的引力似乎没有明显减小。如果物体延伸到月球那里,物体也会像月球那样围绕地球运动。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的引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 种力。你是这样认为的吗?(二)新课教学:一.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3、的思路)假想-推导实验检验(1)牛顿对引力的思考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他对天体和地球的引力确实作过深入的思考。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转,就是靠劂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如月亮),其引力也是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牛顿进一步猜想,宇宙间任何物体间都存在吸引力,这些力具有相同的本质,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其大小都与两者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2)牛顿对定律的推导首先,要证明太阳的引力与距离平

4、方成反比,牛顿凭着他对于数学和物理学证明的惊人创造才能,大胆地将自己从地面上物体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运动定律,应用到天体的运动上,结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从理论上推导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 F与距离 r 的平方成反比,还证明引力跟太阳质量 M 和行星质量 m 的乘积成正比,牛顿再研究了卫星的运动,结论是:它们间的引力也是与行星和卫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牛顿对定律的检验以上结论是否正确,还需经过实验检验。牛顿根据观测结果,凭借理想实验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牛顿设想,某物体在地球表面时,其重力加速度为 g,若将它放到月球轨道上,让它绕地球运动时,其向心加速度为 a。如果物体在

5、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F1,和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时受到的作用力 F2,都是来自地球的吸引力,其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a 和 g 之间应有如下关系:已知月心和地心的距离 r 月地是地球半径 r 地的 60 倍,得。从动力学角度得出的这一结果,与前面用运动学公式算出的数据完全一致,牛顿证实了关于地球和物体间、各天体之间的引力都属于同一种性质力,都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的假想是正确的。牛顿把这种引力规律做了合理的推广,在1687 年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下表来表达牛顿推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看书,教师引导总结)(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之间相

6、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2.公式:3.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 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 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 为它们间的距离,单位:mG 为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 Nm2/kg2,单位:Nm2/kg2.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万有引力 F 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强调说明: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

7、.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r 为两个物体间距离: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 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 r 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C、若物

8、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G 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 1kg 的两物体相距 1m 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随堂练习:1、探究:叫两名学生上讲台做两个游戏:一个是两人靠拢后离开三次以上,二个是叫两人设法跳起来停在空中看是否能做到。然后设问: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具体计算:地面上两个 50kg 的质点,相距 1m 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 6.01024kg,地球半径为 6.4106m

9、,则这个物体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F1=1.667510-7N,F2=493N)(学生计算后回答)本题点评: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2、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 1/4,可采用的方法是()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 2 倍,质量不变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 1/4,距离不变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 1/4答案:ABC3.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物体在距离地心 4R(R 是地球的半径)处,由于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 g,则为(

10、)A.1 B 1/9 C.1/4 D.1/16提示:两处的加速度各由何力而产生?满足何规律?答案:D三.引力恒量的测定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由于一般物体间的引力非常小,用实验测定极其困难。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卡文迪许用精巧的扭秤测出。(1)用扭秤测定引力恒量的方法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变化量。问:卡文迪许扭秤实验中如何实现这一转化?测引力(极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英丝扭转角度,最后转化为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较大)。根据预先求出的石英丝扭转力矩跟扭转

11、角度的关系,可以证明出扭转力矩,进而求得引力,确定引力恒量的值。卡文迪许在测定引力恒量的同时,也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四)、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重点理解定律的普遍性、普适性,对万有引力的性质有深层的认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1)万有引力的普遍性。它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力。(2)万有引力恒量的普适性。它是一个仅和 m、r、F 单位选择有关,而与物体性质无关的恒量。(3)两物体间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4)万有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和质量分布均匀球体间的相互作用。课后习题课本 71

12、 页:2、3板书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2、万有引力定律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公式:G 是引力常量,r 为它们间的距离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意义:3.引力恒量的测定4.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万有引力 F 是因为相互作用的物体有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与初中学习的电荷间的引力、磁极间的引力不同。强调说明:A.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星球间,任何客观存在的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这种相互吸引的力.B.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相互作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

13、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C.万有引力的宏观性.在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有在质量巨大的星球间或天体与天体附近的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实际的物理意义.D.万有引力的独立性.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而与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有无其他物体无关.r 为两个物体间距离:A、若物体可以视为质点,r 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B、若是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相距较近,则应把 r 理解为它们的几何中心的距离。C、若物体不能视为质点,则可把每一个物体视为若干个质点的集合,然后按万有引力定律求出各质点间的引力,再按矢量法求它们的合力。G 为万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都是 1k

14、g 的两物体相距 1m 时的相互作用的引力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 2 2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

15、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计算天体的质量1.基本知识(1)地球质量的计算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结论:只要知道 g、R 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2)太阳质量的计算依据:质量为 m 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结论: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 T 和半径 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2.思考判断(1)地球表面的物

16、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3.探究交流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 T 和半径 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 m 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 T、公转半径 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二、发现未知天体1.基本知识(1)海王星的发现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 年 9 月 23 日,德国的加勒在勒

17、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2)其他天体的发现近 100 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2.思考判断(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3.探究交流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提示】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问题导思】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

18、什么物理量?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2.计算天体的质量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T,半径为 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 r 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 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 v 和运行周期 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19、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 R 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解得地球质量为3.计算天体的密度若天体的半径为 R,则天体的密度 误区警示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2.要注意 R、r 的区分.R 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 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 R=r.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A.已知地球半径 R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

20、道半径 r 和线速度 v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v 和周期 T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 T及运转半径 r【答案】ABC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问题导思】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

21、可建立基本关系式:2.四个重要结论设质量为 m 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 M 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 r 的匀速圆周运动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误区警示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 an、v、T 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 M 和轨道半径 r 决定.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 365 天,自转一周是 24 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 9.8 m/s2.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 40 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 480(1

22、),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 60 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答案】B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

23、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 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 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 G)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 3 3宇宙航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

24、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来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和求法.2.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教学难点1.近地卫星、同步卫星的区别.2.卫星的变轨问题.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宇宙航行1.基本知识(1)牛顿的“卫星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卫星.(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

25、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3)宇宙速度(4)梦想成真1957 年 10 月,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 年 7 月,美国“阿波罗 11 号”登上月球;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航天员杨利伟踏入太空.2.思考判断(1)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的速度可以是 10 km/s.()(2)在地面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是 7.9 km/s.()(3)要发射一颗月球人造卫星,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应大于 16.7 km/s.()探究交流我国于 2011 年 10 月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试问这个探测器应大约以多大的速度从地球上发射【提

26、示】火星探测器绕火星运动,脱离了地球的束缚,但没有挣脱太阳的束缚,因此它的发射速度应在第二宇宙速度与第三宇宙速度之间,即 11.2 km/s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问题导思】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义?2.如何计算第一宇宙速度?3.第一宇宙速度与环绕速度、发射速度有什么联系?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 km/s.2.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设地球的质量为 M,卫星的质量为 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 r,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 v: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广由第一宇宙速度的两种表达式可以看出,

27、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体决定,可以说任何一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应以式中 G 为万有引力常量,M 为中心星球的质量,g 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 为中心星球的半径.误区警示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发射速度.卫星离地面越高,卫星的发射速度越大,贴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近地卫星)的发射速度最小,其运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 v 竖直上抛一物体,经时间 t 物体以速率 v 落回手中,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 R,求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方法总结:天体环绕速度的计算方法对于任何天体,计算其环绕速度时,都是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卫星的轨道半径等于天体的半径,由牛顿第

28、二定律列式计算.1.如果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可直接列式计算.2.如果不知道天体的质量和半径的具体大小,但知道该天体与地球的质量、半径关系,可分别列出天体与地球环绕速度的表达式,用比例法进行计算.三、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导思】1.卫星绕地球的运动通常认为是什么运动?2.如何求 v、T、a 与 r 的关系?3.卫星的线速度与卫星的发射速度相同吗?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通常认为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的线速度 v、角速度、周期 T 与轨道半径 r 的关系与推导如下:由上表可以看出:卫星离地面高度越高,其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

29、度越小.误区警示1.在处理卫星的 v、T 与半径 r 的关系问题时,常用公式“gR2=GM”来替换出地球的质量 M 会使问题解决起来更方便.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得越高,需要的发射速度越大,但卫星最后稳定在绕地球运动的圆形轨道上时的速度越小.例: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几颗人造地球卫星 A、B、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 v=,可知三颗卫星的线速度 vA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 FAFBFCC.三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 aAaBaCD.三颗卫星运行的角速度 AB【答案】C四、卫星轨道与同步卫星【问题导思】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有什么特点?2.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圆心一

30、定是地心吗?3.地球同步卫星有哪些特点?1.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2.地球同步卫星(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2)六个“一定”.同步卫星的

31、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 h.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特别提醒由于卫星在轨道上运动时,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给了向心力,产生了向心加速度,因此卫星及卫星上的任何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例:已知某行星的半径为 R,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的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为T,该行星上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为 v,求同步卫星距行星表面高度为多少.规律总结: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物体的比较1.近地卫星是轨道半径近似等于地球半径的卫星,卫星做

3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是在赤道平面内,定点在某一特定高度的卫星,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是地球的卫星,充当向心力的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之差.2.近地卫星与同步卫星的共同点是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同步卫星与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当比较近地卫星和赤道上物体的运动规律时,往往借助同步卫星这一纽带,这样会使问题迎刃而解.五、卫星、飞船的变轨问题例:如图所示,某次发射同步卫星的过程如下: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再次点火进入椭圆形的过渡轨道 2,最后

33、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 3.轨道 1、2相切于 Q 点,2、3 相切于 P 点,则当卫星分别在 1、2、3 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轨道 3 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 1 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 3 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 1 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 1 上经过 Q 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 2 上经过 Q 点时的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 2 上经过 P 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 3 上经过 P 点时的加速度【答案】D规律总结:卫星变轨问题的处理技巧1.当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由此可见轨道半径 r 越大,线速度 v 越小.当由于某原因速度 v 突然改变时,

34、若速度 v 突然减小,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轨迹为椭圆;若速度 v 突然增大,则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轨迹变为椭圆,此时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其运动.2.卫星到达椭圆轨道与圆轨道的切点时,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相同,所以加速度也相同.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 4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

35、究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二、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三、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2.本文的基本结构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

36、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童年青年(成年)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实验(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故事(理论)3.本文的基本内容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

37、基础。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 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

38、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第二课时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

39、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不受外界的-和干扰

40、;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

41、空想出来的。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

42、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5.提问:课文中阅读-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6.提问

43、: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

44、,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五、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初二物理教案 5 5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

45、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

46、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

47、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三、教学方法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四、教学程序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第一环节:创设情景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

48、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

49、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设一个物体以速度 v1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 F 作用下,经过时间 t,速度变为 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第三环节:定性应用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

50、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 分情况进行讨论。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如:图片(图 5)中的现象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第四环节:定量应用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 600N,系一条长为 L=5m 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 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 取 10m/s2)【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 v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