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1 1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 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教学重点】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教学难点】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教具准备】试管、胶头滴管、滤纸。饱和氯水、饱和 NaBr 溶液、饱和 KI 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 溶液、浓硝酸。【教学方法】复习、归纳法及实验、
2、分析、总结法。【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投影】(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的反应中,还原剂是,氧化剂是,还原产物是,氧化产物是,4
3、 mol HNO3 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2)单线桥法:【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1)2KClO3 2KCl+3O2(2)Cl2+2NaOH=NaCl+NaClO+H
4、2O(3)4NH3+6NO=5N2+6H2O【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投影】-2 0+4+6S S S S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5、【练习】1.对于反应 NaH+NH3=NaNH2+H2 的说法正确的是()。A.NH3 是还原剂B.H2 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电子转移数为 2D.NaH 是还原剂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若消耗 0.1 mol 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3.在一定条件下,NO 与 NH3 可发生反应生成 N2 和 H2O。现有 NO 和 NH3 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 N2 比经氧化得到的 N2 多1.4 g。(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6、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 与 NH3 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板书设计】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第二课时【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
7、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学生实验】【实验 3-l】【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投影】2NaBr+Cl2=2NaCI+Br2 2KI+Cl2=2KCl+I2 2KI+Br2=2KBr+I2【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 F2、Cl2、Br2、I2 顺序逐渐减弱。【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
8、性顺序一致。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还原性逐渐减弱【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演示】【实验 32】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Fe+H2SO4(稀)=FeSO4+H26FeSO4+3Br2=2Fe2(SO4)3+2FeBr32FeSO4+2HNO3(浓)+H2SO4=Fe2(SO4)3+2NO2+2H2OFe3+3SCN-=Fe(SCN)
9、3【补充对比实验】FeCl3 溶液中滴加 KSCN 溶液;FeCl3 溶液中先加足量 Fe 粉后,再加 KSCN 溶液。【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Fe3+Fe2+Fe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1.C+CO2 2.FeCl3+Fe 3.FeCl2+Cl2 4.MnO2+HCl 5.CO+
10、CuO【提问】回忆 Fe 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 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 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6【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 SO2。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 H2,起氧化作用的是 H+。+5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 N 得电子,被还原成 NO2、NO等。【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 H+得电子形成 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 H+的氧化性。【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
11、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2KI=ZKCl+I22Al+3CuCl2=2AlCl3+3Cu【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Fe+Cu2+=Fe2+Cu2Fe2+Br2=2Fe3+2Br-2Fe3+Cu=2Fe2+Cu2+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 Fe3+、Fe2+、Cu2+、br2 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
12、剂还原产物【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练习】已知 I-、Fe2+、SO2、Cl-和 H2O2 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h2o2fe2+i-so2,判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A.2Fe3+SO2+2H2O=SO42-+4H+2Fe2+B.I2+SO2+2H2O=H2SO4+2HIC.H2O2+2H+SO42-=SO2+O2+2H2OD.2Fe3+2I-=2Fe2+I2【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13、。【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板书设计】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还原性逐渐减弱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Fe3+Fe2+Fe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66
14、.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 SO2。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 H2,起氧化作用的是 H+。+5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 N 得电子,被还原成 NO2、NO等。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2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
15、的学习成果。1.课前任务布置:(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你认为日常生
16、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3)2-3 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 Powerpoint 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2.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3.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17、,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 25 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 P89 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4.课后小结: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
18、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探究活动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 800-1200 字。课后讨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3 3九年级化学空
19、气教案模板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重点:增强环保意识。课时:1 课时准备:1.搜集资料在本课前 23 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漫 画:大
20、气污染的严重后果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2.课外预习和调查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2)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4.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教学过程:1.引言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2.观看录像空气3.课堂展示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你愿意在树林
21、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6.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7.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学生活动 1:烟气观测活动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
22、?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 1 中。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4 4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能力目标: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
23、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
24、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教学建议要求学生了解: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
25、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教学设计示例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火给人类带来光明
26、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讨论: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7、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
28、下。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思考: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
29、以燃烧的快而剧烈。小结:板书:二、燃烧的现象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讨论:50 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30、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实验:白磷的自燃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
31、识。课堂练习: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 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温度超过着火点(C)白磷的质量太小(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A)需要点燃(B)很剧烈(C)放出大量的热(D)属于氧化反应3.白磷的着火点 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A)冷水中(B)氧气中(C)空气中(D)煤油中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答案:1.D;2.D;3.A;4.C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一、燃烧:燃烧的两个条件:1.可燃物要与
32、氧气接触;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二、燃烧的现象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三、缓慢氧化和自燃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探究活动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实验步骤及现象1.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2.用明矾
33、做防火纸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3.防火木材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 1 份碳酸钠和 3 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 5 5盐类水解教学重点: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2.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设计:【复习】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
34、因;(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A.B.C.D.【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内在因素有哪些?【讲解】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设疑】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哪些?【讲解】(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设疑】如何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讲解】根据盐的
35、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讲解】“越弱越水解”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的酸性比 酸性强。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设疑】如何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讲解】电解质水溶液 K 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1)大小比较: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中,;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
36、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应用“电荷守恒”分析: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在 溶液中:【例题】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B.C.D.【讲解】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a.电荷守恒,即(1)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在溶液中 S 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及(
37、2)将(2)-(1)得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 A.C.D。答案:B随堂练习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B.C.D.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A.B.C.D.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 1:1 的是()A.中的 和 B.的纯水中 和C.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A.B.C.D.总结、扩展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3.扩展泡沫
38、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 1mol/L),溶液(约 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板书设计:1.水解的一般规律(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2)越弱越水解。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
39、子浓度越小。(3)水解是微弱的。(4)都强不水解。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1)温度(实验 1)(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 2)3.盐类水解利用(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抑制 水解。(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4.典型例题5.扩展探究实验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用 pH 试纸分别测 NaHSO4、NaHSO3、NaHCO3 三种溶液的
40、pH 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探究习题一题多变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Cl-NH4+H+OH-(B)NH4+Cl-H+OH-(C)Cl-=NH4+H+OH-(D)NH4+=Cl-H+OH-变题一:100 毫升 0.1 摩/升盐酸与 50 毫升 0.2 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A)Cl-NH4+H+OH-(B)NH4+Cl-H+OH-(C)Cl-=NH4+H+OH-(D)NH4+=Cl-H+OH-变题二:将 pH=3 的盐酸和 pH=11 的氨水等体
41、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A)NH4+Cl-H+OH-(B)NH4+Cl-OH-H+(B)Cl-NH4+H+OH-(D)Cl-NH4+OH-H+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 HA 溶液加入一种碱 MOH 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答案:A;A;B;D。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