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pdf(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高中化学必修高中化学必修 2 2 人教版教案人教版教案第一节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一一)-)-原子结构原子结构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1 1、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 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 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核电荷数(Z)=(Z)=核内质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序数2 2、质量数、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
2、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质量数(A A)=质子数(质子数(Z Z)+中子数(中子数(N N)=近似原子量近似原子量A12【讲解】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Z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 Z 的具体的 X 原子,如6C 表示质量数为 12,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的碳原子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质量数质量数 A核电荷数核电荷数 Z(核内质子数)(核内质子数)请看下列表示请看下列表示abX元素符号元素符号X+dc+ea a代表质量数;代表质量数;b b代表质子数既核代表质子数既核电荷
3、数;电荷数;c c代表离子的所带电代表离子的所带电荷数;荷数;d d代表化合价代表化合价e e代表原子个数代表原子个数 A原子 ZX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Z 个中子(A-Z)个Z 个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am mn-n-阴离子阴离子b bY Y: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Cl2Br2I2、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即氢化物稳定性次序为:HFHClHBrHI、反应通式:X2+H2 =2HX【结论】卤素与 H2、H2O、碱的反应,从氟到碘越来越不剧烈,条件越来越苛刻,再次证明了从结构上的递
4、变有结构决定性质。(2)(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步骤】NaBr滴 加滴 加上层:无色溶液由无色变成橙黄色CCl4溶液氯水下层:橙红色【结论】:氯可以把溴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2NaBr+Cl2NaBr+Cl2 2=2NaCl+Br=2NaCl+Br2 2【实验步骤】KI滴 加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滴 加上层:无色CCl4溶液氯水下层:紫红色【结论】:氯可以把碘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2kI +Cl 2kI +Cl2 2=2kCl +I=2kCl +I2 2【实验步骤】KI滴 加滴 加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CCl4溶液溴水【结论】溴可以把碘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2kI +
5、Br 2kI +Br2 2=2kBr +I=2kBr +I2 2(3 3)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顺序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顺序:F F2 2 Cl Cl2 2 Br Br2 2 I I2 2氧化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精品文档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精品文档(4)(4)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 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非金属元素单质与 H H2 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2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形成气态氢
6、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3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于非金属元素性也越强。、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于非金属元素性也越强。第二节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一一)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1 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1、2、3、4、5、6、7电子层符号 K、L、M、N、O、P、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核电荷数123456789101112
7、131415161718元素名称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元素符号KHHeLiBeBCNOFNeNaMgAlSiPSClAr122222222222222222各层电子数L1234567888888888M123456782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2(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个(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 32 个。(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 K 层再排 L 层,排满
8、L 层才排 M 层)。原子结构示意图。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练习练习】1、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答案】(A、B、C、D 均错)A、B 违反了最外层电子数为8 的排布规律,C 的第一电子层上应为 2 个电子,D 项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的排布规律。课题:第二节课题: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二二)第二节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二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1231011181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原
9、子序数3-911-17大小大小电子层数123最外层电子数121818原子半径的变化2 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提问】怎样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呢?【回答】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1)电子层数: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2)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3)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趋势。观察电子数,电子数多的,电子数多的,半径较大
10、半径较大。如氯离子大于氯原子如氯离子大于氯原子。其他都一样的情况下,就像坐座位,多一个电子就像多一个人,只能往外挤了,半径就变大了。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主要化合价3Li+111Na+14Be+212Mg+25B+313Al+36C7N8O9F10Ne+4,-4=5,-3-214Si15P16S+7,-1017CL18Ar0+4,-4+5,-3+6,-2+7,-1【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1)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最外层电子数4 时出现负价(3)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绝对值和为8(4)金属元素无负价(5)氟无正价对于稀有气体
11、元素,由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把它们的化合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价看作是 0。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性原子序数1-23-1011-18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0+1+5 -4-10+1+7-4-103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3-93-9、11-1711-17 号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号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4 4、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随着
12、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5 5、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1、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的是(AB)A.Na、Mg、Al B.N、O、FC.P、Si、Al D.C、Si、P课题:第二节课题: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三三)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
13、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的吸引能力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的吸引能力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原子序数元素符号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11Na-NaNa2 2O ONaOHNaOH12Mg-MgOMgOM Mg g(O OH H)2 213Al-AlAl2 2O O3 3A Al l(O OH H)3 314SiSiHSiH4 4SiOSiO2 2H H4 4SiOSiO4 415PPHPH3 3P P2 2O O5 5H H3 3
14、POPO4 416SH H2 2S SSOSO3 3H H2 2SOSO4 417ClHClHClClCl2 2O O7 7HClOHClO4 418Ar-一、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一、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一 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实验一实验一】Mg、Al 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中,加入 23 ml 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与冷水反应与沸水反应结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现象化学方程式现象化学方程式Na2Na+2H2O=2NaOH+H2MgMg
15、带表面有气泡;Mg 带表面变红Mg+2H2O=Mg(OH)2+H2AlAl(OH)3两性NaOH强碱Na 与冷水剧烈反应,Mg 只能与沸水反应,Al 与水不反应Mg(OH)2中强碱(1)Na 与水反应的现象:常温下,与H2O 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方程式】【方程式】2Na+2H2O=2NaOH+H2(2)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 水,滴入 2 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现象】【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方程式】【方程式
16、】Mg+2H2OMg(OH)2+H2【结论】【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3)铝与水反应现象: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遇水无明显现象,很难与水发生反应。NaNa、MgMg、AlAl 的氧化物及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性质的氧化物及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性质。1、碱性氧化物均为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2、判断碱性氧化物的标准是看该氧化物能否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3、判断酸性氧化物的标准是看该氧化物能否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4 4、若某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称其为两性氧化物。若某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
17、生成盐和水,称其为两性氧化物。Na2O、MgO 只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碱性氧化物。AlAl2 2O O3 3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两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Na、Mg、Al 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NaOH、Mg(OH)2、Al(OH)3。其中 NaOH 是强碱,Mg(OH)2是难溶于H2O 的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碱性强弱:碱性强弱:NaOHMNaOHMg g(O OH H)2 2AAl l(O OH H)3 3金属性:金属性:NaMgAlNaMgAl实验二、取铝片和镁带,擦去氧化膜,分别和2m
18、L 1mol/L 盐酸反应。【实验二实验二】Mg、Al 与稀盐酸反应比较现象反应方程式结论MgAl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 H2Mg、Al 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H2,但 Mg 比 Al 更剧烈Mg+2HCl=MgCl2+H2 2Al+6HCl=2 AlCl3+3H223 Mg+2H=Mg+H2 2 Al+6H=2 Al+3H2【现象】【现象】镁与铝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但镁反应更剧烈第三周期的非金属第三周期的非金属 SiSi、P P、S S、ClCl 的非金属性的强弱的非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非金属性:SiPSCl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19、结论Si高温H2SiO3弱酸P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H3PO4中强酸S加热H2SO4强酸Cl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HClO4强酸(比 H2SO4酸性强)第三周期的非金属 Si、P、S、Cl 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稳定性:氢化物的稳定性:SiHSiH4 4PHPH3 3HH2 2SHClSHCl酸性强弱:酸性强弱:H H4 4SiOSiO4 4 H H3 3POPO4 4HH2 2SOSO4 4 HClO C=C(4)苯分子中无一般单、双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小结】【小结】苯环上不是由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凯库勒的猜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
20、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为了表示苯分子这一结构特点,我们可以用如下表示:4 4、结构式、结构式HCHHCCCHCCHH5 5、结构简式(凯库勒式)、结构简式(凯库勒式)或三、苯的化学性质三、苯的化学性质三三.苯的化学性质苯的化学性质【讲解】苯较稳定,不与酸性 KMnO4溶液、溴水发生反应。能燃烧,但由于其含碳量过高,而出现明显的黑烟。1 1、氧化反应:不能使酸性、氧化反应:不能使酸性 KMnOKMnO4 4溶液和溴水褪色。溶液和溴水褪色。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点燃点燃2C2C6 6H H6 6+15O+15O2 212CO12CO2 2+6H
21、+6H2 2O O现象:明亮的火焰、浓烟现象:明亮的火焰、浓烟(含碳量大于乙烯)(含碳量大于乙烯)2 2、取代反应、取代反应取代反应取代反应FeBr3(1 1)苯与液溴的反应)苯与液溴的反应Br卤代卤代反应方程式Br2HBrFeFe+Br+Br2 2(溴苯)(溴苯)+HBr+HBr溴苯(2 2)苯与硝酸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反应苯在 5060时,在浓硫酸作用下,可以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NO2H2O HNO3浓硫酸硝基苯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所以称为硝化反应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所以称为硝化反应硝基苯,无色,油状液体,苦杏仁味,有毒,密度水,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3 3
22、苯的加成反应苯的加成反应苯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比如在镍催化下,可以与氢气加成,生成环已烷【小结】【小结】总之,苯既具有饱和烃的性质,又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而且它进行取代反应比饱和烃要容易,进行加成反应比不饱和烃要困难,苯的这种特殊性质常称为苯的芳香性。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精品文档精品文档课题:第三章课题:第三章第三节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 1)乙醇乙醇1 1、物理性质:乙醇俗称酒精、物理性质:乙醇俗称酒精(1 1)无色、透明液体,特殊香味,密度小于水)无色、透明液体,特殊香味,密度小于水(2 2)能溶于水,与水按任意比例混
23、合,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无机物)能溶于水,与水按任意比例混合,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无机物(3 3)易挥发,沸点)易挥发,沸点 7878二、分子结构二、分子结构1 1、分子式:、分子式:C C2 2H H6 6O 2O 2、结构式:、结构式:3 3、结构简式:、结构简式:CHCH3 3CHCH2 2OHOH 或或 C C2 2H H5 5OHOHCHCH3 3CHCH2 2部分可以简单写成部分可以简单写成 C C2 2H H5 5,因为它没有同分异构体。因为它没有同分异构体。所以,所以,可以看成乙烷中一个氢被可以看成乙烷中一个氢被OHOH 取代,取代,或水中的氢或水中的氢被乙基取代后所得。被乙基取代
24、后所得。4 4、特征基团:、特征基团:OHOH 羟基羟基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成为烃的衍生物。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乙醇可以看作是乙烷的衍生物三、化学性质三、化学性质1 1、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如如 NaNa、K K、MgMg、AlAl 等等)2CH2CH3 3CHCH2 2ONaONaH H2 2与乙醇的反应中,乙醇断裂的是OH 键。2CH2CH3 3CHCH2 2OHOH2N
25、a2Na【思考与交流】【思考与交流】(1)、CH3CH2OH 的水溶液是碱性的?酸性的?还是中性的?它还能与哪些金属反应?CHCH3 3CHCH2 2OHOH 是非电解质,既无碱性,也无酸性;是非电解质,既无碱性,也无酸性;钾、镁、铝等亦能和乙醇反应。(2)、CH3CH2ONa 的水溶液是碱性的?酸性的?还是中性的?CHCH3 3CHCH2 2ONaONa是强碱是强碱2 2、氧化反应、氧化反应(1)(1)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热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热(2)(2)催化氧化:乙醇在铜或银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催化氧化:乙醇在铜或银做催
26、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CH3CHOCH3CHO)【注意】【注意】1、生成物叫乙醛,特征基团是-CHO。2、Cu 在这里起催化剂作用。3、在有机化学中常用反应物的得氧或得氢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失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有机物得氧或失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氢或失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氢或失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褪色,乙醇被直接氧化生成乙酸课题:第三章课题:第三章第三节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 2)乙酸乙酸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一、物理性质一、物理性质1 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无色有强烈刺激
27、性气味的液体2 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3 3沸点:117.9,易挥发;熔点:16.6,易结晶,又称冰醋酸沸点:117.9,易挥发;熔点:16.6,易结晶,又称冰醋酸二、分子组成与结构二、分子组成与结构1 1、化学式:、化学式:C C2 2H H4 4O O2 2 2 2、结构式、结构式3 3、结构简式:、结构简式:CHCH3 3COOH4COOH4、官能团:羧基、官能团:羧基(COOH)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是由羟基跟羰基共同组成的。其性质是由两个基团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的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是由羟基跟羰基共同组成的。其性质是由两个基团互相影响共同决定
28、的,三、化学性质三、化学性质【归纳】【归纳】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乙酸除去水垢的原理乙酸除去水垢的原理:2CH3COOH+CaCO3=(CH3COO)2 Ca +H2O+CO21 1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酸性强弱:酸性强弱:H H2 2SOSO4 4 CH CH3 3COOH HCOOH H2 2COCO3 32 2酯化反应:酯化反应:(1)(1)定义: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29、。定义: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讲解】【讲解】生成的乙酸乙酯无色、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微溶于水,密度小于水【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乙酸与乙醇的反应【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先加入 3mL 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入2mL 浓硫酸和 2mL 无水乙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min。同时将导管通到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注意产物的气味。【实验现象】【实验现象】:有不溶于水,具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 +H2O1、在试管中加入 3 m
30、L 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2 mL 浓硫酸和 2 mL 乙酸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回答回答】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3、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如何除去?【回答回答】乙酸;乙醇4、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回答回答】.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和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降低酯的溶解度,使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分层5、加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回答回答】防止暴沸6、长导管有何作用?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回答回答】导气和冷凝;防止倒吸7、不加热反应能够发生么?加热的目的是什么?【回答回答】提高反应速率;
31、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有利于收集乙酸乙酯。【提问】【提问】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回答】【回答】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1818【讲述讲述】用含 O 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 O 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乙酸的酯化反应乙酸的酯化反应【板书】【板书】(2)(2)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羟基上的羟基上的)O OO O(3)(3)特点: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反应比较慢,一般要加入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特点: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反应比
32、较慢,一般要加入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讲解】【讲解】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如梨里含有乙酸异戊酯,苹果和香蕉里含有异戊酸异碎瓷片(防止暴沸)(防止暴沸)戊酯等。酯的密度一般小于水,并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酯可用作溶剂,也可用作制备饮料和 乙醇3mL糖果的香料。CHCH3 3C COH+HOH+HO OC C2 2H H5 51818浓浓H H2 2SOSO4 41818CHCH3 3C CO OC C2 2H H5 5+H+H2 2O O 浓硫酸精品文档2mL 乙酸2mL 饱和的Na2CO3溶液精品文档课题:第三章课题:第三章
33、 第四节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基本营养物质一、糖类、蛋白质、油脂的存在及用途一、糖类、蛋白质、油脂的存在及用途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糖类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回答回答】葡萄糖、果糖是同分异构体,分子式C6H12O6。蔗糖麦芽糖是同分异构体,分子式C12H22O11。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相同,(C6H10O5)n但是 n 值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一)(一)、糖类、糖类:从结构上看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以及水解生
34、成它们的物质【讲解】【讲解】1 1、单糖单糖:在单糖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葡萄糖:白色晶体 溶于水 不及蔗糖甜2 2、双糖、双糖:糖类水解后生成两个分子单糖的糖.。其中最重要的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无色晶体,溶于水。存在:甘蔗、甜菜含量较多3 3、多糖、多糖:淀粉;纤维素通式:(C6H10O5)n,淀粉:淀粉:白色、无气味、无味道、不溶于冷水、热水中“糊化”。白色、无气味、无味道、不溶于冷水、热水中“糊化”。(1)存在: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种子或块茎中,谷类中含淀粉较多,大米80%,小麦 70%。(2)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几万-几十万)纤维素:
35、白色、无嗅无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纤维素:白色、无嗅无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1)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基础物质。木材约一半是纤维素。(2 2)高分子化合物(二)(二)、油脂:、油脂:一般说来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叫脂肪,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油。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三)(三)、蛋白质、蛋白质1 1、组成元素:由、组成元素:由 C C、H H、0 0、N N、S S 等元素组成。等元素组成。2 2、基本组成单位、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氨基酸 3 3、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二十多种。必需氨基酸有 8 种,非必需氨基酸有12 种。3 3、蛋白质的用途
36、、蛋白质的用途:动物的毛和蚕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动物的毛和蚕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一)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一)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1 1、葡萄糖的特征反应、葡萄糖的特征反应(1 1)加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加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 CuCu(OHOH)2 2反应出现红色沉淀。反应出现红色沉淀。(2 2)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从银氨溶液中析出银。)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从银氨溶液中析出银。葡萄糖之所以发生这两个反应,原因是含有官能团醛基CHO,这也是官能团醛基的特征反应。2 2、淀粉
37、的特征反应、淀粉的特征反应常温下,淀粉与碘单质变蓝色。常温下,淀粉与碘单质变蓝色。3 3、蛋白质的特征反应、蛋白质的特征反应(1 1)颜色反应)颜色反应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强调】强调】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蛋白质变黄说明蛋白质含有苯环,只有含有苯环的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才有颜色反应。(2 2)蛋白质的灼烧)蛋白质的灼烧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根据气味可鉴别蛋白质产品。(二)(二)、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水解反应、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水解反应1 1、糖类的水解反应、糖类的水解反应【强调】【强调】稀硫酸催化下蔗糖水
38、解后产物的检验时,不要忘了中和硫酸,否则硫酸易跟加入的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1 1)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2)(2)水解反应水解反应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思考与交流思考与交流】如何证明淀粉没有水解?如何证明淀粉部分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完全水解?【回答回答】1、用银镜生成或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检验淀粉尚未水解2、用银镜生成,用碘水显蓝色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3、用碘水不显蓝色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提问提问】我们吃馒头时,咀嚼时为什么会感到有甜味?淀粉水解后生成还原性单糖【讲解讲解】不论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在稀酸作用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最
39、终产物是葡萄糖.再者纤维素也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只不过比淀粉更困难。2 2、油脂的水解、油脂的水解【讲解】【讲解】油脂的水解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一样可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和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我们先学习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1)(1)酸性条件下:酸性条件下: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由于此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由于此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讲解】工业上根据这一反应原理,可用油脂为原料来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讲解】工业上根据这一反应原理,可用油脂为原料来
40、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2)(2)碱性条件下碱性条件下【讲解】【讲解】油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由于此反应是不可逆反应,故反应能进行到故反应能进行到底。底。因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故我们把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反应也叫皂化反应。故我们把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反应也叫皂化反应。课题:第四章课题: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一、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一、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1 1、石油(、石油(1 1)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混合物;元素碳、硫、氧、氮等。)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混合物
41、;元素碳、硫、氧、氮等。(2 2)石油的炼制:)石油的炼制:分馏分馏-利用原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较简单更有用的混合物的过程。利用原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较简单更有用的混合物的过程。裂化裂化-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规律:生成等量的烷烃与烯烃,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规律:生成等量的烷烃与烯烃,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裂解: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裂解: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
42、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精品文档精品文档2 2、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聚乙烯的生成原理:在适当温度、压强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乙烯双键里的一个键会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写出乙烯合成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加聚反应:加聚反应:像乙烯那样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乙烯)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聚乙烯)的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特征。乙烯为单体,重复结构单元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特征。乙烯为单体,重复结构单元CHCH2 2CHCH2 2称为链节,称为链节,n n为聚合度表示高分子化合物中所含为聚合度表示高分子化合物中所含链节的数目。链节的数目。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强调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