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全套范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案全套范文.pdf(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物理教案全套范时间如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作做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是编为家整理的5篇中物理教案全套内容,感谢家阅读,希望能对家有所帮助!中物理教案全套1、学习标: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是相对的。3、会运速度公式解决活问题、【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快慢【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应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学互动,适时点拨()学互动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知识回顾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1nm=m,1微=;时间的国
2、际单位为_,其它的单位有_ _。2、正确使刻度尺法:(1)选:观察刻度尺的 和,根据测量的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决定的。(2)放:在使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 _,且尺的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端。(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4)记:测量值分为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3、减误差的法有_和_ _。4、运动和静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的变化,就说它是静的。5、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法:(1);(2).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物体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
3、中,物体在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符号表;(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物理意义是。1km/h=m/s.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经过的路线是_的运动。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与_ _的值。.考点点击考点1:时间和长度的估计与单位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A 眼睛迅速眨 B 脏跳动次 C 正常呼吸次 D 打个哈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约32_;(2)课桌度约70_;(3)张纸厚度约75_;脉搏跳动次所需的时间约为0.015_。3.某物体直径为125nm,该物体可能是A个篮球 B个乒乓球 C 根头发 D种病毒考点2:刻度
4、尺的使4.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法如图所。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1)_;2)_;3)_。5.在学校“运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明根据“通常情况下,站时约是脚长的7倍”这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的约为()A.1.65m B.1.75m C.1.85m D.1.95m6.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块,你能读出测量值吗?总结:正确使刻度尺考点3:误差与减误差7.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是未遵守操作规则产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误差C.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的错误 D.只要选精密测量仪器,认真测量,可避免误差8.位同学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43cm、
5、5.45cm、5.46cm、5.44cm,则此物长应是()A、5.44cm B、5.45cm C、5.46cm D、5.445cm总结:考点4:长度的特殊测量9.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下列法中的选项是()A.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的厚度B.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1分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刻度尺测出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个1分硬币的厚度10.如图2-2-3所的法常于测量圆柱体直径,则图中圆柱体的直径应为 cm。根细铜丝如图缠绕在铅笔上,该铜丝直径为 mm.总结:考点5:静与运动的判断11、红在路上骑车,若说她是静的
6、,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A.迎来的 B.路旁的树 C.红骑的车 D.从边超越的汽车1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的车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车是_的,长途汽车是_的.13.在刻求剑的故事中,船时,乘船的在船上刻下了剑落时的位置;当船停靠到岸边后,在所刻记号下的中寻找剑,却找不到,这说明。14、通过电视,我们看到“神七号”飞船中的个情景:翟志刚放开了中的飞册。绿的封和的书页,在失重的太空中飘浮起来并悬停在空中。这时的飞册相对于_是静的,相对于_是运动的.15.位于市中的商业楼建有观光电梯,乘客在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可透过玻璃欣赏到楼外美丽的城市景.分
7、析这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地为参照物,乘客是静的 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的C.以地为参照物,电梯是静的 D.以乘客为参照物,地是静的总结: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先选择,然后看研究对象相对于是否有 变化。同研究对象,由于选择的不同,判断的结果也不相同,叫做运动和静的相对性。考点6:物体运动快慢的较16.龟兔赛跑的寓故事,说的是兔瞧不起乌龟.它们同时从同地点出发后,途中兔睡了觉,醒来时发现乌龟已到了终点.整个赛程中()A.兔始终乌龟跑得慢 B.乌龟始终兔跑得慢C.赛采相同时间路程的法 D.赛采相同路程时间的法考点7:速度的计算17.单位换算:20m/s=_km/h;108km/h=_
8、m/s.18.为宣传“绿出,低碳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了场有趣的运动赛。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的速度前进,王以10m/s的速度跑步前进,李骑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A.张速度 B.王速度 C.李速度 D.三速度样19.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A.在平直公路上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的蚂蚁C.正在进赛的短跑运动员 D.在空中正常飞的波747飞机20.图2所的是辆桑塔纳轿车的速度表,从表中可知该汽车此时的速度为_km/h,按照这个速度完255km的路程需要_h.21.观察如图3所的出租车票,可知:乘车在乘坐该车的时间内,该出租车运的平均速度
9、是/秒(车票中程的单位是千)。22.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全程运1288千,列车运时刻表如下:由表可知,K18次列车从哈尔滨东到北京需要多少时?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时?考点8: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运动23.由匀速直线运动公式V=s/t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A.与路程成正 B.与时间成正C.随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变化 D.与路程和时间关24.为了探究球由下落时的运动,某物理实验组的同学照相机每隔相等的时间动拍照次,拍下球下落时的运动状态,如图4所。(1)可以看出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2)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球下落运动的是
10、。(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25.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张明的平均速度王亮的平均速度 B.张明的平均速度王亮的平均速度C.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法较26.甲、丙三辆车同时、同地向同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车是_和_;经过5s,跑在最前的车是_。2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甲、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 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从图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关系是()A.v甲 于 v B.v甲 于v C.v甲 等于
11、 v D.条件不,法确定28.在学校运动会上,明参加的项是百赛跑。起跑后,明越跑越快,最终以 12.5 s的 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关于上述明的百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明在前50 m-定了6.25 s B.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C.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20.斜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试按图填写下列表格(1)由此可知,物理学所说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内的平均速度。(2)实验时,斜的坡度应很,其原因是为了 30.辆汽车在平直的平公路上驶,在这条公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的5段路程,并将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
12、运动,速度是 m/s。中物理教案全套21.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学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2)过程与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的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物理知识解决活实际问题的意识。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实验探究。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3.教学过程(1)新课导(常的导法实验导、联系实际导、直接导)采联系实际导法:讲述从北京到重庆的各种路线,导新课:位移。(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量、标量)。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
13、注意的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判断路程和位移)。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中,去解决实际活中的问题。在新授课定要表现出讲课的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3)巩固练习练习题练习题(4)结作业请学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4.板书设计中物理教案全套3学习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功的公式进简单计算。2、过程与法培养学分析概括推理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然现象和常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功的公式进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在什
14、么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学习过程、创设情境,、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汇报学指导、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学中的功,知道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个作在物体上,物体在_,学就说这个做了功.、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都没有做功,想想这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 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 _.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 _.阅读课本第段,找出学 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个是_;另个是_.阅读课本第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学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不可,必须同时具备,才做功.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
15、法的正误:(1)只要有作 在物体上,就对物体做了功()(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3)物体从处落下重做了功()(4)有作在物体上,物体移动了距离,这个就做了功()(5)受提着重物在平地上,做了功()(6)推车,但车未动,没有做功()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 容,然后填写下列空.作在物体上的越,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所做的功就_.在物理学中,把_ 叫做功.功=_ _.公式表为: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_()F-_-_()S-_-_()在国际单 位制中,的单位是_ _,距离的单位是_,功的单位是_,它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简称_,符号是_,且1J=_Nm【典型例题】质量为1
16、00kg的物体,在拉F=200N的作下沿平地前进了10m,则拉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并沿拉向匀速前进了5m,拉对物体做功_J.2.100N的拉将重500N的箱在平地上运速移动了5m,拉做功_J,重做功为_J.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 进,马的平拉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m.4.某沿平向推着重1500N在平路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种情况下,做了功的是()A 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B 提着桶平匀速移动C 在斜上拉车前进 D 物体在光滑的平上运速移动6.个物体的质量是5kg,10N的平拉
17、在地上前进了10m,则拉做的功是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是_N,拉所做的功是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的三层楼后,将楼板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8.某同学50N的将重10N的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球做的功是()A 750J B 150J C 没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条件不,法确定9.两辆车的重分别是100N和500N,200N的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A 拉车做的功多 B 拉车做的功多C 拉对两车 做的功样多 D 法较10.如图所三种情况
18、下,物体在F的作下都沿接触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A 只适于甲 B 只适于 C 只适于甲和丙 D 甲、丙都适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F的作下沿平地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是重的0.05倍,求拉F做的功.(g=10N/kg)中物理教案全套4教学标:、知识标1、知道什么是弹以及弹产的条件2、知道压、持、绳的拉都是弹,能在的图(的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向。3、知道形变越,弹越,知道弹簧的弹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能标:培养学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确定弹的向三、德育标: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能,结合实际的求实精神。教学重点:弹产的条件、弹的向教学难点:1、在
19、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2、弹向的确定教学法:实验演、讨论答疑教学具:弹簧、海绵、薄、微形变演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导新课在运动场上跳远时要踏跳板,撑杆跳运动员的杆,都是利他们弹性形变时的弹,同学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利弹得,谁来说?学回答拉射箭、跳跳床、跳踏跳板那弹是怎样产的呢?、新课教学()投影出本节课的学习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2、理解弹是因为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的作3、会判断弹的向4、知道形变的种类()学习标完成过程1、弹是怎样产的?(1)实验演:压缩弹簧、海绵、弯曲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看到形状或体积改变师:对,这就是形变。板书: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2)
20、被压缩的弹簧上放板擦,放,板擦被弹起;被弯曲的上放粉笔头,放,粉笔头被弹起。提问:为什么板擦、粉笔头被弹起?引导学回答:发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和它接触的物体有的作,就被弹起。提问:如果粉笔头、板擦与形变物不接触,会受到这个吗?引导回答:不接触定不会受到这个学总结什么是弹?板书:发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的作,这种叫弹。可见,弹的产需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形变。2、任何物体都会发形变实验操作:显微形变的装置向学作简单介绍。(1)射光的位置不变,将光线经M、N两平镜两次反射,射到(2)个刻度尺上,形成光亮点。压桌,同学会看到什么现象?学: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学分析:桌有了
21、形变,使M、N平镜的位置发了微的变化。总结:我们通常眼看到些物体发形变,还有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如些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所以,切物体都在的作下会发形成。3、弹的向般情况下,凡是持物对物体的持,都是持物因发形变对物体产弹。所以持的向总是垂直于持指向被持的物体。例1:放在平桌上的书书由于重的作压迫桌,使书和桌同时发微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产垂直于桌向下的弹 F1,这就是书对桌的压;桌由于发微的形变,对书产垂直于书向上的弹F2,这就是桌对书的持。学分析:静地放在倾斜板上的书,书对板的压和板对书的持。并画出的意图。结论:压、持都是弹。压的向总是垂直于持指向被
22、压的物体,持的向总是垂直于持指向被持的物体。引导学分析静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及向。引导得出:悬挂物由于重的作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微的形变。重物由于发微的形变,对悬绳沉重竖直向下的弹F1,这是物对绳的拉;悬绳由于发微形变,对物产竖直向上的弹F2,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结论:拉是弹,向总是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向。4、巩固训练(出投影)(1)画出下列各静物体的弹(接触光滑)(2)师共评:弹的向总跟接触的垂直,与接触,点与接触,都是垂直于;点与点的接触要找两接触点的公切,弹垂直于这个共切指向被持物。强调:象B图中,斜与球间有弹?对球状态进分析:如果球受到斜弹,球在平向上不会静,会向右运动。由此可判定
23、球不受斜的弹。这是判定相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得基本法,说明两接触物体接触但没有发形变。5、形变的种类请同学阅读P6,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学:形变分为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如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为拉伸形变,、跳板的形变为弯曲形变,属丝被扭转为扭转形变。总结:产弹的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产的弹就越。演实验:探索弹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甲弹簧(原长:)1 2 3弹(N)弹簧长度(m)弹簧伸长量(m)弹簧(原长:)1 2 3弹(N)弹簧长度(m)弹簧伸长量(m)结论:弹簧弹的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思考:弹簧被压缩时,弹簧弹与弹簧的缩短量有什么关系呢?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的f和弹簧
24、的形变量x成正f=kx三、结1、弹产的条件2、弹向的确定3、形变的种五、板书设计3.2 研究摩擦、教学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的向.2、会运公式F=FN进计算,知道动摩擦因数与什么有关3、知道静摩擦产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的向,掌握求静摩擦的法.4、知道静摩擦的概念.、重点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静摩擦及向的确定.2、难点:静摩擦及向的确定.三、教学法:,观察演,总结四、教具:刷,块,测计五、课时:1节六、教学过程()质量为m的刷放在平桌上,刷受个?、向如何?各是什么性质的?画出刷受意图?解答:刷受重和弹作,重向竖直向下,等于mg;还受持(弹)作,依平衡原理可知弹FN=mg.受
25、图如图所.导出新课:如果平向右的外F1拉刷,使其滑动,观察刷底下鬃的形状,这是为什么?再次分析物体受个作.()滑动摩擦(1)产:观察上的现象可知:刷与桌接触,并且相对于桌滑动,桌由于粗糙,在接触处产了个作于刷上的阻碍其相对于桌运动的滑动摩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个物体在另个物体表上相对于另个物体滑动时,要受到另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这种叫做滑动摩擦.(2)向:刷的鬃向着相对于地运动的反向倾斜,说明刷受到的摩擦跟刷相对于地运动的向相反.如图中F2所.滑动摩擦的向总跟接触相切,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向相反,这的相对运动是指相对于与之接触的物体的运动.如图所:(3):实验:将块放在长形板上,测计
26、平匀速拉动块,再分别在块上放置不同的砝码,仍分别匀速拉动块,记下每次测计读数及块与砝码的总质量,填表中1 2 3 4 5重G压FN摩擦FF/FN结论:滑动摩擦与压成正,也就是跟个物体对另个物体表的垂直作成正.公式F=FN,其中是例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必须指出,滑动摩擦是与压成正,不是与物体的重成正,在上的实验中压与重相等只是特例,在很多情况下,压并不等于重,例如斜上的物体,同时,滑动摩擦的与接触积以及相对速度(0)关.将上述实验中的板换成硬纸板,重复实验,发现例系数与前次不等,说明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材料不同,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同.学阅读教材种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表.例题:
27、教材第9页(例题)(三)静摩擦演实验:不的通过测计平拉静在桌上的块,块虽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仍静,读出测计读数,分析块平向上受个?由平衡可知,块除受到拉以外,还受到了与拉等反向的作,这个是桌对块的静摩擦,所谓“静”,是指块相对于桌静.继续增拉,块仍处于静状态,说明静摩擦随外的增增.1.产:静摩擦产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且有相对运动趋势保持相对静的接触之间.2.向:静摩擦的向总是跟接触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向相反.,块相对于桌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块受到的静摩擦向向左,即与物体相对于桌向右运动趋势的向相反.3.:静摩擦总等于沿接触向物体受到的外,与压关.在上的实验中,增拉,发现块静到定的时候就由“静
28、”变为“动”了.说明静摩擦有个限度,静摩擦的值Fmax叫做静摩擦,静摩擦等于使物体刚要运动时的外,因此,静摩擦F的值为0ffmax例题:粗糙平地上有质量为m的箱,它与地间的静摩擦Fmax于滑动摩擦,接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给箱施平推,推由零逐渐增,使箱由静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画出地对箱的摩擦 F随推F变化的图象.当外在于F0以前,箱受静摩擦作,静摩擦的与外F相等,故图线为过原点的45倾斜直线;当外等于F0时,物体受静摩擦Fmax=F0,以后物体开始滑动,且受滑动摩擦F=FN=mg不变,故图线为平直线.阅读课最后然段:静摩擦常见的例.(四)课堂结:产条件:接触、挤压、相对滑动:F=FN滑动摩擦 向
29、:与相对运动向相反作点:接触上摩擦产条件:接触、挤压、有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0ffmax向:与相对运动趋势向相反作点:接触上(五)课外作业思考题:1.请举个活中的例,来说明静摩擦为动。2.在爬绳的过程中,受到什么摩擦?向怎样?摩擦的向跟体运动的向是致还是相反?3.3 的等效和替代【学习标】【知识和技能】1.知道的图和的意图。2.知道什么是的等效与的替代。3、学会寻找等效。【过程和法】1.类的等效与替代,分析、讨论,培养的学能.2.运数学具(图象)的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重视严谨的科学推理过程,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重点】的图和的意图,的等效与替代【知识要点】的作
30、效果:(1)、静的效应:物体的形变。物体的平衡。(2)、动的效应(本章暂不涉及):瞬时效应产加速度。顿第定律。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冲量、动量定理。空间上的累积效应、功、动能定理。3、的三要素与的图影响的作效果的是的,向和作点这三个因素,称为“的三要素”。我们有向线段可以把极抽象的具体化: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的,有向线段的指向表的向,有向线段的箭头或箭尾表的作点。的向所沿的直线叫的作线。这种表的法,叫做的图。4、的分类:(1)、按的性质分类,如重,弹,摩擦等;(2)、按的效果分类,如拉,压,持,动,阻等。效果不同的性质可以相同;性质不同的,效果可以相同。【问题探究】给你两个量程为5N的轻弹簧秤,个带有
31、钉的平板,张纸,将橡筋结在钉上,纸平铺在板上,探究下两个问题:1.个弹 簧秤将橡筋拉到某点O,两个弹簧秤同时以不同的度拉橡筋是否也能将橡筋拉到O点?即两种法的效果是否可以相同?2.个弹簧秤将橡筋拉到某点O的作与两个弹簧秤同时以不同的度拉橡筋到O点的作有什么关系?解析:1.个弹簧秤将橡筋拉到某点O,两个弹簧秤同时以不同的度拉橡筋也能将橡筋拉到O点.2.记下个弹簧秤拉到O点时的的和向,并的图法将这个表出来,并计为F;记下两个弹簧秤同时以不同的度拉到O点时两弹簧秤的数及向,并的图法将这两个表出来,并计为F1、F2.3.多次重复步骤2,发现有个共同的特点:F是以F1、F2为邻边构成的平四边形的对线.点
32、评:试题从问题情景出发,让学通过实验探究真切地认识到是可以等效和替代的,同时让学从感性上认识分和合,并能初步发现合和分的关系,为下节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能够培养学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该题也给教材“实践与拓展”栏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典型例题】例:关于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的作。B、任何物体受到的作后运动状态都将发改变。C、影响的作效果的因素有的,向和作点。D、是物体对物体的作,所以施物体也是受物体。解析:相互接触的物体,不定是有的作,如两物体轻触但不相互挤压。有的作的物体不定是直接接触。的作效果是使物体发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两者不定同时发,但两者必居其,物
33、体受到平衡,运动状态不改变。的作是相互的所以施物体对其它物体施加的同时,定受到其他物体对它的作,所以施物体同是也是受物体,所以C、D两项正确。【规律总结】本节研究问题的法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利等效替代的科学思维法,并结合的图法来研究分和合的关系,让学通过实验寻找合与分的关系.通过实 验探究,发现两个的合不定每个分,随着它们夹的增加,合逐渐变.合为两个同向时两之和,最为两个反向时两之差.【当堂反馈】1.关于合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合的性质同原来的两个的性质相同 B.合是原来个的等效代替C.合也有施物体与受物体 D.合随两个之间夹的增减2.两个共点的分别为Fl=15 N,F2=9N,它们的合
34、可能为()A.9 N B.25 N C.5 N D.21 N3.从匀速上升的球上抛出个重为G的物体,若球所受的浮f不变,则抛出物体后球所受的合为()A.f B.G C.0 D f+G:4.如图3-22所,是两个共点的合,跟它的两个分之间的夹 的关系图象,则这两个的分别是()A.1 N和4 N B.2 N和3 N C.1 N和5 N D.2 N和4 N来源:学科5.如图323所,A、B分别为甲、两位同学在做本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可以断定其中_ 同学的实验结果较符合实验事实,理由是_6.将橡筋的端固定在A点,另端拴上两根细绳,每根细绳分别连着个量程为5 N、最刻度为0.1 N的弹簧测计,沿着两个不同
35、的向拉弹簧测计.当橡筋的活动端拉到O 点时,两根细绳相互垂直,如图3-24所,这时弹簧测计的读数可从图中读出:(1)由图中可读得两个相互垂直的拉的分别为_N 和_N(只须读到0.1 N).(2)在本题的虚线格纸上按作图法的要求画出这两个及它们的合.【参考答案】1、B 2、AD 3、B 4、B5、甲 F与橡筋在同条直线上6.2.5 4.0【反思】收获疑问3.4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标:1.理解合、分的概念,掌握量合成的平四边形定则。2.能够运平四边形定则或三形定则解决的合成与分解问题。3.进步熟悉受分析的基本法,培养学处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教学重点:的平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受分析教学法:讲练结合,计算
36、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标量和量1.将物理量区分为量和标量体现了分类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2.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代数法;量平四边形定则或三形定则。量的合成与分解都遵从平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形定则)。平四边形定则实质上是种等效替换的法。个量(合量)的作效果和另外个量(分量)共同作的效果相同,就可以这个量代替那个量,也可以那个量代替这个量,不改变原来的作效果。3.同直线上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向为正向。与正向相同的物理量正号代.相反的负号代,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样.但不能认为是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
37、向如:功、重势能、电势能、电势等。、的合成与分解的合成与分解体现了等效的法研究物理问题。合成与分解是为了研究问题的便引的种法。合来代替个时必须把合与各分脱钩,即考虑合则不能考虑分,同理在的分解时只考虑分不能同时考虑合。1.的合成(1)的合成的本质就在于保证作效果相同的前提下,个的作代替个的作,这个就是那个的“等效”(合)。的平四边形定则是运“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共点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求这种“等效代换”所遵循的规律。(2)平四边形定则可简化成三形定则。由三形定则还可以得到个有的推论:如果 n个尾相接组成个封闭多边形,则这n个的合为零。(3)共点的两个合的范围是|F1-F2|F合 F
38、1+F2(4)共点的三个合的值为三个的之和,最值可能为零。【例1】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F1、F2的作,若两分别为5 N、5 N,求这两个的合.解析:根据平四边形定则作出平四边形,如图所,由于F1、F2相互垂直,所以作出的平四边形为矩形,对线分成的两个三形为直三形,由勾股定理得:N=10 N合的向与F1的夹为:=302.的分解(1)的分解遵循平四边形法则,的分解相当于已知对线求邻边。(2)两个的合惟确定,个的两个分在附加条件时,从理论上讲可分解为数组分,但在具体问题中,应根据实际产的效果来分解。【例2】将个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有种分法?解析:有数种分法,只要在表这个的有向线段的段任意画条直线
39、,在有向线段的另端向这条直线做垂线,就是种法。如图所。(3)种有条件的的分解已知两个分的向,求两个分的时,有解。已知个分的和向,求另个分的和向时,有解。已知两个分的,求两个分的向时,其分解不惟。已知个分的和另个分的向,求这个分的向和另个分的时,其分解法可能惟,也可能不惟。(4)的量三形定则分析最值的规律:当已知合F的、向及个分F1的向时,另个分F2取最值的条件是两分垂直。如图所,F2的最值为:F2min=F sin当已知合F的向及个分F1的、向时,另个分F2取最值的条件是:所求分F2与合F垂直,如图所,F2的最值为:F2min=F1sin当已知合F的及个分F1的时,另个分F2取最值的条件是:已
40、知的分F1与合F同向,F2的最值为|F-F1|(5)正交分解法:把个分解成两个互相垂直的分,这种分解法称为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求合的步骤:先建平直坐标系,并确定正向把各个向x轴、y轴上投影,但应注意的是:与确定的正向相同的为正,与确定的正向相反的为负,这样,就正、负号表了被正交分解的的分的向求在x轴上的各分的代数和Fx合和在y轴上的各分的代数和Fy合求合的合的向:tan=(为合F与x轴的夹)【例3】质量为m的块在推F作下,在平地上做匀速运动.已知块与地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那么块受到的滑动摩擦为下列各值的哪个?A.mg B.(mg+Fsin)C.(mg+Fsin)D.Fcos解析:块匀速运动时受
41、到四个的作:重mg、推F、持FN、摩擦F.沿平向建x轴,将F进正交分解如图(这样建坐标系只需分解F),由于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x轴上,向左的等于向右的(平向平衡);在y轴上向上的等于向下的(竖直向平衡).即Fcos=F FN=mg+Fsin 由于F=FN F=(mg+Fsin)故B、D答案是正确的.三、综合应举例【例4】平横粱的端A插在墙壁内,另端装有滑轮B,轻绳的端C固定于墙上,另端跨过滑轮后悬挂质量m=10 kg的重物,CBA=30,如图甲所,则滑轮受到绳的作为(g=10m/s2)A.50N B.50 N C.100N D.100 N解析:取滑轮作为研究对象,悬挂重物的绳中的弹是T=
42、mg=1010N=100 N,故滑轮受绳的作沿BC、BD向的都是100N,分析受如图()所.CBD=120,CBF=DBF,CBF=60,CBF是等边三形.故F=100 N。故选C。【例5】已知质量为m、电荷为q的球,在匀强电场中由静释放后沿直线OP向斜下运动(OP和竖直向成),那么所加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最值是多少?解析:根据题意,释放后球所受合的向必为OP向。三形定则从右图中不难看出:重量OG的向确定后,合F的向确定(为OP向),电场Eq的量起点必须在G点,终点必须在OP射线上。在图中画出组可能的电场,不难看出,只有当电场向与OP向垂直时Eq才会最,所以E也最,有E=【例6】A的质量是m,A
43、、B始终相对静,共同沿平向右运动。当a1=0时和a2=0.75g时,B对A的作FB各多?解析:定要审清题:B对A的作FB是B对A的持和摩擦的合。A所受重G=mg和FB的合是F=ma。当a1=0时,G与 FB平衡,所以FB为mg,向竖直向上。当a2=0.75g时,平四边形定则作图:先画出重(包括和向),再画出A所受合F的和向,再根据平四边形定则画出FB。由已知可得FB的FB=1.25mg,向与竖直向成37o斜向右上。3.5 共点的平衡条件、教学任务分析本节的教学任务有:(1)基于活中的平衡的实例,引出在共点作下物体平衡的概念。(2)联系“的合成”和“的分解”的知识以及对物体受情况的分析,通过DI
44、S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共点的平衡条件F合=0。(3)在课内的学习讨论与训练中,巩固对物体在共点作下平衡条件的理解。(4)通过对共点的平衡条件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法的应,了解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热爱。、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共点,及在共点作下物体平衡的概念。(2)理解物体在共点作下的平衡条件。(3)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4)会应实验研究物体在共点作下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法(1)在对共点平衡问题的探究中,感受等效、图、归纳推理等科学法。(2)在共点平衡条件的实验研究中,感受猜想、案设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法。3、情感、
45、态度与价值观(1)在共同的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乐于合作。(2)通过了解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科学的热爱。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共点作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难点:共点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四、教学资源1、学分组实验:DIS实验设备或弹簧秤;学实验器材。2、多媒体资源:张衡及相关资料的课件,举重运动员奥运会赛夺冠录像,东明珠、赵州桥等图。五、教学设计思路以多媒体资源情景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认识什么是共点,形成物体在共点作下平衡的概念。再由 DIS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物体在共点作下的平衡条件F合=0。最后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相关科学成就的介绍,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对
46、科学的追求,巩固所学的知识,感悟物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物体在共点作下的平衡条件。突出重点的法是,从观看奥运会我国举重运动员夺冠的录像,及东明珠、赵州桥及静的花盆等多媒体资源情景,结合学的亲感受,分析归纳得到物体在共点作下的平衡概念。再以分组DIS实验探究活动,运等效、图、推理等科学法得出物体在共点作下的平衡条件。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共点作下物体平衡条件的建过程。突破难点的法是,从平衡的条件 F合=0出发,以“的合成”(或“的分解”)为基础,通过DIS实验,运等效替代的法,得出不在直线上、三个共点的平衡条件F合=0,并推到般情况,即共点的平衡条件为F合=0,体现从特
47、殊到般的归纳推理过程。六、教学流程七、教案过程()情景导,激发悬念录像引:2008北京奥运会我国举重运动员夺冠录像播放。教师:张国政在69公级赛中以抓举160公和挺举187.5公总成绩347.5公夺冠,裁判员判定举重运动员成绩有效的依据是什么?学活动:举重运动员能将举起的杠铃保持静秒钟。教师:这与本节课学习的受平衡问题有关。()通过图引共点作下物体的平衡教师: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平衡状态,其中的平衡较常见,且很有实际意义。下给家看些熟悉的图:学活动:教师:这些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什么叫平衡状态?归纳总结:物体处于静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三)DIS实验探究
48、共点作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教师:先来回顾下初中已经学过的平衡的知识。1、例:根很轻的不可伸长的细线将钢球悬挂于铁架台上,并保持静。教师:球处于什么状态?学活动:平衡状态。教师:请位同学来画球的受意图。学活动:(画球受意图)球受到重G和拉T的作。教师:这两个的、向有什么关系?学活动:相等,向相反,且在作在同直线上。教师:这两个的合是多少?学活动:合为零。归纳:1、平衡 F合=0教师:如果个平拉使球偏离原来位置个度,并再次达到静状态,球共受哪些的作?学活动:重G,平拉F,沿细线向的拉T。教师:球现在还处于平衡状态吗?学活动:是的。教师:这三个的向不在同直线上,它们的合多?学猜测:合为零。提:只要能将这
49、个的测出,我们可以将其中两个等效成个,变成平衡-物理学研究法之:等效替代法。下我们就实验的法验证下你们的猜测。2、DIS实验探究三个平衡的条件教师:如何测量个的呢?学活动:可以弹簧测计测量,以可以传感器来测量。教师:介绍实验仪器传感器(两个)、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我们传感器测出两个拉的,弹簧秤测出重,然后再怎么办呢?学活动:可以在纸上画出的图,然后分析有什么关系。教师:常好,那么我们请两位同学配合来做这个实验。学活动:两位同学上台配合完成实验,并得出Ft图,测量出球重。教师负责指导、协调学代表完成实验,引导下学观察和思考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环节。教师:数据已经测得了,我们知道是量,要知道三个的
50、关系,还要知道向,那么我们在画图时怎么确定这个的向呢?学活动:量器测量度。教师:(质疑)悬挂着怎么测量?我们可以张纸轻轻放在悬挂的装置后,然后铅笔把的向画在纸上,然后再在纸上做三个的图,找出结论。学活动:在纸上画的图,4组地探究三个之间的关系。教师:我们来看看个组的讨论结果。学活动:2个组来展他们画图后得出的结论,三个合为零。归纳:1、任意两个的合与第三个相等,向相反,作在同直线上。2、这三个的合为零。教师:想想,如果物体受到的是4个或5个的作,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否还是合为零?学活动:(议论)应类似研究三个平衡问题的等效替代的法,可得到多个共点的平衡条件仍是合为零。总结:共点平衡的条件:作在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