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pdf(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华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医学免疫学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 自己”或 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 视这三大功能。二免疫系统的组成骨髓、法氏囊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脾、其他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免疫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APC)其它免疫细胞T/BT/B、NKNK等M M、DCDC、B B细胞中性粒、嗜酸、嗜碱性、肥大细胞、RBCRBC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免疫功能功能生理性反应(有利)病理性反应(有害)免疫防御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他有害 物质超敏反应 免疫缺陷免
2、疫自稳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 织细胞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被病 毒等微生物感染细胞的能 力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感染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 免疫。1.1.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innate immunity)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 时就具备,可以遗传。固有免疫的特点: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2.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
3、yadaptive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适应性免疫的特点: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1.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2.B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1.T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2.免疫调节功能二外周免疫器官
4、功能:是成熟T T、B 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结的功能:1.T:1.T细胞及B B细胞定居的场所2.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 1)浅皮质区:细B B胞定居的场所2 2)深皮质区:T T细胞淋巴结的结构:1 1皮质定居的场所。1 1)髓索:B 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 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2 2髓质3.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二)脾脏的功能1.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3.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2.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4.4.过滤作用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概念:指能与T T细胞、B B细胞的TCR/BCRTCR/BCR特
5、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1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即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 巴细胞的能力。(2 2)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性。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即“非己”物质。在胚胎期未与机体淋巴细胞充分接触的称 为异物。亲缘关系(即种属关系)越远,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T 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a.a.异种物质:各种病原体b.b.同种异体物质:ABOABO血型,HLAHLA。c.c.自身抗原:1 1隐蔽的自身抗原2
6、 2修饰的自身抗原特异性 特异性: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专一性。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免疫原性的特异性3 3正常的自身抗原*抗原性的特异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ADAD)概念:抗原分子中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它是与TCRTCR、B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抗原表位的类型: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指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构象表位:序列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表位。T T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APCAPC)处理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B B细胞则可识别线性表位和 构象表位。T
7、T细胞表位和B B细胞表位T T细胞表位指被T 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可存在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B B细胞表位指被B B细胞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多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这种表位称为共同表位;共同抗原(交叉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称为共同抗原。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1 1、化学性质 蛋白质:强,含芳香族氨基酸更强。多糖:较强 核酸:抗原性很弱;脂类:一般无免疫原性。2 2、分子量大小:作为完全抗原的物质,其分子量一般在10kDa1
8、0kDa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则抗原性越强。3 3、结构的复杂性 明胶分子量虽大,但免疫原性弱,加入2%2%酪氨酸,则免疫原性提高4 4、分子构象5 5、易接近性6 6、物理性状:环状结构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比直链分子强;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较可溶性抗原强二、宿主方面的因素1 1、遗传因素:种属、个体不同MHCMHC2 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青壮年比幼年和老年对抗原应答强 新生儿或婴儿易耐受 雄性比雌性免疫应答弱妊娠期免疫抑制 三、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进入机体的数量、途径、次数、两次免疫的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等 明显影响应答。免疫应答强弱:皮
9、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耐受原因:消化酶水解,抗原丧失抗原性抗原的分类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 T细胞辅助1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TD-Ag)需要在T 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 B细胞产生抗体。大多蛋白质抗原为TD-Ag 2TD-Ag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TI-Ag)不需要在T T细胞的辅助下就能刺激B B细胞产生抗体。如细菌的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等少数抗原。二、亲缘关系1 1、异种抗原:病原及其分泌物;动物免疫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化学药品等。2 2、同种异体抗原:血型抗原、HLA 3HLA 3、自身抗原:4 4、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
10、种属动植物、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5 5、独特型抗原三、根据抗原的来源1 1、外源性抗原:APCAPC细胞之外的抗原。2 2、内源性抗原:在APCAPC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免疫球蛋白AbAb的概念;是B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 合的糖蛋白,发挥体液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一)轻链和重链IgIg基本结构:两对四条肽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IgIg的单体结构。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H H链);另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轻链(L L链)。两条重链间,轻链与重链间以二硫键相连,整个IgIg分子呈“Y Y字型。结构域: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的环状结构。(二)可变区和
11、恒定区1 1)可变区(V V区)位于L L链靠近N N端的1/21/2(约含107107个氨基酸残基)和H H链靠近N N端的1/51/5或1/41/4(约含107-130107-130个氨基酸残基)。V V区氨基酸排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有较大的变异。L L链和H H链的V V区分别称为VLVL和VHVH。高变区(HVRHVR):在VLVL和VHVH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序具有更高的变化程度。也 称互补决定区(CDRCDR)因HVRHVR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2 2)恒定区(C C区)位于L L链靠近C C端的1/21/2和H H链靠近C C端的3/43/4区域或4/54/5区域。这个区
12、域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序比较恒定。H H链含有4-54-5个结构域(VHVH、CH1-3CH1-3或4 4);L L链含有2 2个结构域(VLVL、CLCL)。每一结构域约 由110110个氨基酸组成。(三)铰链区位于CH1CH1和CH2CH2之间,易伸展弯曲,富含脯氨酸残基,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水解,该 区称为铰链区。IgMIgM和IgEIgE无铰链区。(四)结构域概念:lglg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球型结构,每个球型结构约由110110个aaaa组成,称为结构域或功能区。每个功能区一般有其独特的功能。轻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重链有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lg Vlg V区的功能 特
13、异性结合抗原,是lgl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由其V V区(尤其是V V区中的高变区)的空间构成所决定的;中和作用。二、lg Clg C区的功能(一)激活补体1 1、IgGIgG的CH2CH2和IgMIgM的CH3CH3暴露出结合C lqC l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2 2、凝聚的lgAlgA、lgG4lgG4和lgElgE等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二)结合细胞表面的FcFc受体1 1、调理作用:是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菌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能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亲和力FcRFcR,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促 进细胞的吞噬作用。2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
14、CCADCC):当IgG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 合后,可与有F FC CYR R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 3、介导I I型超敏反应: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IgEIgE的CH2CH2或CH3CH3可与嗜碱性粒细胞、肥 大细胞表面IgEIgE高亲力受体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引起I型超敏反应。(三)穿过胎盘和黏膜通过胎盘:在人类,IgG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IgIg。IgGIgG能选择性地与胎盘 母体一侧的滋养层细胞结合(输送蛋白FcRnFcRn),转移到滋养层细胞的吞饮泡内,并主动外排 到胎
15、儿血循环中。三、IgIg的水解片段:(一)木瓜蛋白酶水解IgGIgG:1 1、裂解部位:IgGIgG铰链区H H链链间二硫键近N N端侧切断2 2、裂解片段:共裂解为3 3个片段:(1 1)2 2个FabFab段(抗原结合段)组成:每个FabFab段由一条完整的L L链和一条约为1/21/2的H H链组成;功能:一个完整的FabFab段可与抗原结合,表现为单价,但不能形成凝集或沉淀 胃蛋白酶水解IgGIgG:1 1、裂解部位:铰链区H H链链间二硫键近C C端切断。2 2、裂解片段:(1 1)F F(ab ab)2 2:包括一对完整的L L链、VHVH、CH1CH1和铰链区。F F(abab)
16、2 2:具有双价抗体活性,与抗原结合可发生凝集和沉淀反应。双价的F F(abab)2 2与抗原结合的亲合力要大于单价的FabFab。(2 2)pFcpFc:FcFc可继续被胃蛋白酶水解成更小的片段,失去其生物学活性。不具有任何生 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一、Ig VIg 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是IgIg最显著的生物学特点,由其V V区(尤其是V V区中的高变区)的空 间构成所决定的。中和作用:二、Ig CIg C区的功能1 1、激活补体1 1)IgGIgG的CH2CH2和IgMIgM的CH3CH3暴露出结合C lqC lq的补体结合点,开始活化补体。2 2)凝聚的IgAIgA、IgG4I
17、gG4和IgEIgE等可通过替代途径活化补体。2 2、结合细胞表面的FcFc受体1 1)调理作用:是指抗体促进吞噬细菌吞噬颗粒性抗原的能力。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具有亲和力进细胞的吞噬作用。FcRFcR,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促2 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ADCC):当IgGIgG抗体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结 合后,可与有F FC CYR R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NK细胞等效应细胞结合,发挥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 3、穿过胎盘和黏膜通过胎盘:在人类,IgGIgG是唯一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转移给胎儿的IgIg。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
18、能1.IgG1.IgG(1 1)合成与分布特点IgGIgG于出生后3 3个月开始合成,3 35 5岁接近成人水平IgG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Ig,占血清总IgIg的7575%8080%。人IgGIgG有IgG1IgG1lgG4 4lgG4 4个亚类。IgGIgG半寿期长,约20202323天。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2 2)主要生物学作用1 1)抗感染作用2 2)通过胎盘3 3)与细胞表面的F FC CY R R结合4 4)激活补体5 5)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超敏反应2.IgM2.IgM(1 1)合成特点1 1)合成早: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IgM,故脐带血IgMIgM增
19、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如 风疹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感染)。2 2)合成快:在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IgMIgM也是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IgM水平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该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2 2)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液中。是五类IgIg中分子量最大者,又称巨球蛋白。它是由5 5个IgMIgM单体借助J J链连接而成(五聚体)。B B细胞膜表面IgMIgM是B B细胞抗原受体(BCRBCR),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 原。(3 3)主要生物学作用:1 1)抗感染作用:IgM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用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IgIg,在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 要
20、作2 2)激活补体:IgM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3 3)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超敏反应3.IgA3.IgA(1 1)血清型IgAIgA(2 2)分泌型IgAIgA(SIgASIgA):SIgA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 胞合成。SIgA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初乳、胃肠液和支气管的分泌液中,不易被蛋白酶破坏,故可发挥黏膜局部免疫作用,如对保护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可从母乳 中获得SlgASlgA,能防止胃肠道感染。SlgASlgA合成功能低下的幼儿易患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4.IgD4.IgDB B细胞成熟的表面标志。IgDIgD可主
21、要分布于正常人血清和B B细胞表面。B B细胞表面的mIgDmIgD可作为B 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 的标志。未成熟B B细胞仅表达mlgMmlgM,成熟B B细胞可同时表达mlgMmlgM和mlgDmlgD。成熟B B细胞活 化后或变成记忆B B细胞时SmlgDSmlgD逐渐消失5.IgE5.IgE1 1)分布:IgE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2 2)主要生物学作用1 1)诱发I I型超敏反应2 2)抗寄生虫作用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补体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概念:是一组包括30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 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组成:1
22、1固有成分:1 1)经典途径C1qC1q、C1rC1r、C1sC1s、C4C4、C2 2C2 2)MBLMBL途径MBLMBL、MASPMASP、FCNFCN3 3)旁路途径B B因子、D D因子4 4)共同组分C3C3、C5C5、C6C6、C7C7、C8C8、C9C92 2调节蛋白H H因子、I I因子、C1INHC1INH、C4C4结合蛋白、膜辅助蛋白等3 3补体受体CR1-5CR1-5、C3aRC3aR、C5aRC5aR、C1qRC1qR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理化性质(1 1)合成:主要由肝细胞(90%90%)和巨噬细胞合成。补体含量与适应性免疫无关(2 2)理化性质1 1组分大多为糖蛋
23、白2C32C3含量最高也是最重要的补体分子,D D因子含量最低3 3不稳定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及比较杭原抗体复合物(fgGfgG或站M M)激ifiifi的(5 5(C5C5转犹C4灯現膜址合休C5b-9C5b-9B B因经典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IgGIgG或IgMIgM更强因为是五聚体)补体参与:Clqrs C4 C2 C3 C5-9Clqrs C4 C2 C3 C5-9过程:识别阶段C1C1活化构象发生改变裂解。活化阶段C3C3和C5C5转化酶形成膜攻击阶段C5C5转化酶将C5C5裂解C5a C5b,C5aC5a C5b,C5a可以C6C6结合成C5b6C5b6,后面以C7-9C7
24、-9形成复合物,即供膜 复合物MAC,MAC,使细胞旁路途径激活物:病原体表面多糖补体参与:B B因子D D因子P P因子C5-9C5-9过程:病原体表面多糖-C3,-C3,在BDPBDP因子的作用形成C3C3转化酶,C3C3转化酶可裂解更多的C3C3,存在正反馈放大效应。C3bC3b与C3C3转化酶结合形成C5C5转化酶,终末与经典途径相同。MBLMBL途径激活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过程: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与MBLMBL结合,构型改变,MASPMASP活化。MASP1MASP1直接裂解C3C3生成C3aC3a、C3bC3b。形成旁路途径的C3C3转化酶,后面和旁路途径相同。MASP2MA
25、SP2类似C1sC1s裂 解C4C4、C2C2形成类似经典途径的C3C3转化酶。进而激活后续补体成分。感染时补体激活顺序:旁路途径,MBLMBL途径,最后经典途径。当经典途径和MBLMBL途径活化时,通过C3C3放大途径也可活化旁路途径,三者以C3C3活化为 中心密切相连的。1、经典途径特点:激活物为IgGIgG或IgMIgM结合抗原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复合物);C3C3、C5C5转化酶是C4b2aC4b2a和C4b2a3bC4b2a3b;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在感染后期发挥作 用。2、旁路途径特点: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C3C3;C3C3、C5C5转化酶为
26、C3bBbC3bBb和C3bBb3bC3bBb3b;存在正反馈放大环;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补体的生物学活性;1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1-C9C1-C92 2、调理作用(C3bC3b、C4bC4b)3 3、免疫粘附:为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重要机制。4 4、炎症介质作用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成分功 能溶菌、杀菌、溶细胞作用调理、黏附作用补体激肽过敏毒素趋化作用C1-C9C1-C9C3bC3b、C4bC4bC2aC2aC3aC3a、C5aC5aC5aC5a、C3aC3aCK的概念: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
27、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 殖和分化等功能共同特点:1 1、多为小分子(8-30kD8-30kD)多肽;2 2、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既有生物学活性,3 3、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4 4、作用方式:自分泌 旁分泌 内分泌5 5、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或协同性。6 6、网络性,白细胞分化抗原和CD的概念1 1、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lineaglineag、各个谱系分化 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2 2、CDCD的概念: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
28、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 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D。3 3黏附分子(AMAM、的概念:指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 称。大都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参与抗原提呈和T T细胞激活,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和免疫调 节,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经典的I I类基因和经典H类基因根据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所编码HLAHLA分子的功能特点,将HLAHLA基因分为I类、U类和 川类
29、基因。1.1.HLAHLA I类基因(1 1、经典HLAHLA I类基因:包括A A、B B、C C三个基因座位2.2.HLAHLA U类基因(1 1、经典HLAHLA U类基因:由DPDP、DQDQ、DRDR三个亚区组成HLAHLA I类分子的结构与分布结构(1)(1)肽结合区(a 1/1/a 2 2):结合抗原肽(2)Ig(2)Ig样区(B 2m/2m/a 3 3):与CD8CD8结合(3)(3)跨膜区:固定HLA-IHLA-I类分子于细胞膜上(4)(4)胞浆区:信号转导分布:I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2.HLA2.HLA U类分子的结构1)1)肽结合区(a 1/1/B 1)1):结合
30、抗原肽(2)(2)I Ig g样区(a 2/2/B 2)2):与CD4CD4结合(3)(3)跨膜区:固定HLAHLA U类分子于膜上(4)(4)胞浆区:信号转导.HLA.HLA U类分子的分布U类分子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APCAPC),活化的T T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表面MHC的生物学功能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T T细胞以其TCR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MHC分子的双重识别(形成T T细胞在抗原识别和发挥效 应功能中的MHCMHC限制性、。CD4+ThCD4+Th细胞识别IIII类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CD8+CTLCD8+CTL细胞识别I I类分子提呈的内源性抗原MHCMHC参
31、与自身免疫性,参与对非己MHCMHC抗原的应答,参与T 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免疫细胞T 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如DPDP细胞的TCRTCR能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 I/II-MHC I/II类分子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 和力结合,则可继续发育为单阳性(SPSP)细胞。高亲和力结合或不结合的DPDP细胞均凋亡。在此过程中大部分DPDP细胞死亡,只有小部分DPDP细胞存活并增殖。DPDP与MHC-IIMHC-II类分子结合则分化为CD4+CD4+胸腺细胞DPDP与MHC-IMHC-I类分子结合则分化为CD8+CD8+胸腺细胞。意义:阳性选择的结果是使T
32、T细胞获得MHCMHC限制性。T T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SP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 I/II-MHC I/II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即发生凋亡或无能,否则继续发育成熟。意义:通过阴性选择T T细胞获得自身耐受性 经胸腺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胸腺细胞分化、发育为成熟T T细胞,其特征为:表达功能性TCRTCR;为CD4+CD4+或CD8+CD8+的单阳性细胞;具有MHCMHC限制性和自身耐受性T T细胞表面分子一、TCR-CD3TCR-CD3复合物:TCR-CD3TCR-CD3是由T T细胞受体(TCRTCR)与CD3CD3分子以
33、非共价结合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功能复合 体,TCRTCR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借助CD3CD3分子转导进入细胞内二、CD4CD4分子和CD8CD8分子成熟T T细胞只表达其中一种,即CD4+CD4+细胞和CD8+CD8+细胞。主要功能是辅助TCRTCR识别抗原和参与T T细胞活化信号的传导。CD4CD4分子是MHCMHC U类分子的受体,它可与MHCMHC U类分子的IgIg样区(B 2 2)结合。CD8CD8分子可与MHCMHC I类分子的IgIg样区(a 3 3)结合三、协同刺激分子初始T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的协同作用。第一信号由TCRTCR识别抗原产生,经CD3CD3分子转导至细胞内。
34、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则由APCAPC或靶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 T细胞表面相应的协 同刺激分子(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1 1、CD28CD28CD28CD28分子的配体为APCAPC细胞膜上的CD80/86CD80/86(B7.1B7.1B7.2B7.2)。促进T T细胞的活化,刺激T T细胞合成IL-2IL-2等CKCK,促进T T细胞增殖和分化。2 2、CD2CD2(LFA-2LFA-2)其配体为APCAPC或靶细胞上的CD58CD58(LFA-3LFA-3),其结合为T T细胞活化提高信号,并介导T T细 胞与APCAPC或靶细胞之间的粘附。CD2CD2分子与羊红细胞上LFA-3
35、LFA-3结合形成花环,称为E-E-花环,可用鉴定和分离人T T细胞。3 3、CD154CD154(CD40LCD40L)即CD40CD40配体 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 T细胞。与B 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D40CD40结合,可调节B B细胞的活化,产 生双向效应。4 4、LFA-1LFA-1和ICAM-1ICAM-1LFA-1LFA-1的配体是ICAM-1ICAM-1、2 2、3 3,可促进T T细胞与APCAPC或靶细胞间的粘附,从而增强细胞 介导免疫效应。5 5、CD152CD152与B7B7分子结合,可向活化的T T细胞传递抑制信号,下调或终止T T细胞活化。T细胞亚群根据活化阶段:初始T
36、T细胞;效应T T细胞;记忆T T细胞 根据TCRTCR类型:a B T T细胞;丫3 T T细胞 根据CD4CD8CD4CD8分子:CD4+TCD4+T细胞;CD8+TCD8+T细胞根据功能:ThTh细胞、CTLCTL细胞、TregTreg细胞ThTh细胞、CTLCTL细胞1 1、ThTh细胞:初始CD4+TCD4+T细胞,可分化为3 3类效应细胞,通过分泌不同细胞因子起作用;还可分化为Th3Th3和Tr1Tr1:Th1Th1:分泌IL-2IL-2、IFN-IFN-丫,TNFTNF等促进细胞免疫1 1)Th1Th1细胞的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特别是抗胞内病原体感染。特点:通过C
37、KCK间接发挥效应;发挥效应无抗原特异性;无MHCMHC限制性;Th2Th2:分泌IL-4IL-4、-5-5、-6-6、-10-10等促进体液免疫2 2)Th2Th2细胞的功能:诱导、促进B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IL-4IL-4、-5-5、-6-6、-10-10、-13-13等);参与I I、IIII、IIIIII型超敏反应及抗寄生虫感染(IL-4IL-4、-5-5等)ThTh仃:分泌IL-17IL-17、-21-21、-22-22等CKCK,参与固有免疫,在炎症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 2、CTLCTL(TcTc)细胞 具有细胞毒作用,通常指表达a B CD8+TCD8+T细胞。根据分
38、泌CKCK不同,分为:Tc1Tc1:分泌的CKCK与Th1Th1相似,(如IL-2IL-2、IFNIFN等)IFN-IFN-丫、IL-12IL-12可促进Tc1Tc1的生成Tc2Tc2:分泌的CKCK与Th2Th2相似,(如IL-4IL-4等)IL-4IL-4可促进Tc1Tc1的生成。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在杀伤过程中自身不受伤害,可连续杀伤多个靶细胞。特点:通过CKCK直接发挥效应;发挥效应有抗原特异性;具有MHCMHC限制性B B细胞的主要的表面分子1 1、B B细胞抗原受体(BCR-CD79a/bBCR-CD79a/b)复合体2 2、B B细胞共受体(CDCD佃/CD21/CD81/CD
39、21/CD81)3 3、协同刺激分子(CD40CD40、CD80/86CD80/86)B B细胞亚群B B细胞根据CD5CD5的表达,分为B-1B-1细胞(CD5+CD5+)和B-2B-2细胞(CD5-CD5-)1 1、B-1B-1细胞占5-10%5-10%,出现较早,胚胎期即可产生,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IgM。参与固有免疫,无需ThTh辅助,能自 发分泌针对微生物脂多糖和某些自身抗原的IgMIgM,这些抗体称天然抗体。B1B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受到抗原刺激后活化的细胞不发生抗体类别的转换。产生IgMIgM类低亲和力抗体。不形成免疫记忆B B细胞。2 2、B-2B-2细胞是分泌抗体参与体
40、液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在个体发育中出现较晚,受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B2B2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 受到抗原刺激后活化的细胞可发生抗体类别的转换。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形成免疫记忆B B细胞。B2B2细胞具有抗原提呈作用;还可以通过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B B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活化的B B细胞还可提呈可溶性抗原。1 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1 1)中和作用;2 2)激活补体3 3)调理作用;4 4)ADCCADCC2 2、提呈可溶性抗原:活化的B B细胞通过其BCRBCR可有效地结合可溶性抗原,提呈给T T细胞,并表达CD80/86CD80/86,
41、提供T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3 3、免疫调节:通过产生CKCK参与调节M M、DCDC、NKNK及T T细胞的功能。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1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穿孔素储存于细胞质颗粒内,其生物学效应与补体供膜复合物类似。2 2、Fas/FasLFas/FasL途径3 3、TNF-TNF-a/TNFR-1/TNFR-1途径一、NK细胞的表面受体NKNK细胞受体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两类 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KAR):是可激活NKNK细胞杀伤作用的受体。其胞内段带有免疫受体 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ITAM)。杀伤细胞活化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糖类配体结合,使胞内段 的ITAMITAM磷酸化,
42、启动激活信号,产生杀伤效应。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KIR):是能够抑制NKNK细胞杀伤作用的受体。胞内段带有免疫受体 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ITIM)。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与靶细胞表面自身MHC IMHC I类分子结合,使ITIMITIM磷酸化,启动杀伤抑制信号,阻断杀伤信号的传递。KIRKIR的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概念:是指能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 T淋 巴细胞的一类细胞。专职性APCAPC:其组成性表达MHCMHC U类分子和T 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具有 显著的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包括DCDC、单核/巨噬细胞、B B细胞。
43、树突状细胞(DCDC)DC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APCAPC,DCDC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 T细胞增殖,是适应性T 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中具有独特地位。而M M、B B细胞仅能刺激活化或记忆T T细胞。抗原提呈与处理MHC I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原通过MHC IMHC I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与提呈内源性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成抗原肽,移至内质网(ERER)腔内与新组装的MHC IMHC I类分子结合,该过程依靠(ERER)表面的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TAP)。与ERER内组装的MHCI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 抗原肽-MHCI-MHCI类分子复合物,在经
44、高尔基体将此复合物转运于细胞膜上,供CD8+TCD8+T细胞识别,从而完成抗原提呈过程。MHC II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被APCAPC识别摄取,在胞内形成内体,内体转运至溶酶体或与溶酶体融合,抗原随后 被降解为多肽而转运至M IICM IIC中,MIICMIIC中含有在ERER中合成并与LiLi链结合形成复合物而经高 尔基体转运过来的MHCIIMHCII类分子。在MIICMIIC中,LiLi链被降解而将CLIPCLIP残留于MHC IIMHC II分子 的抗原多肽结合槽,HLA-DMHLA-DM的作用下抗原多肽结合槽的CLIPCLIP被待提呈的抗原肽置换,形成 稳定的抗原肽-MHC
45、II-MHCII类分子复合物,复合物转运于APCAPC膜表面上,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CD4+T细胞识别。免疫应答一、概念:抗原进入机体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 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二、免疫应答类型:固有免疫:组成:生理屏障(皮肤黏膜、血脑、胎盘)吞噬细胞、免疫分子(补体等)适应性免疫:免疫应答:B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免疫耐受:三、特异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骨髓、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一、T 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1 1、T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信号TCRTCR特异性识别结合在MHCMHC分子槽中
46、的抗原肽,由APCAPC提呈T 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由APCAPC提呈二、B 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1 1、第一信号:BCR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由CD79a/CD79bCD79a/CD79b传入胞内;CDCD佃/CD21/CD81/CD21/CD81复 合物(共受体)增强活化信号的转导作用;2 2、第二信号:CD40/CD40LCD40/CD40L的相互作用,向B B细胞传递活化的第二信号,可诱导静止期B B细胞进入细胞增生周期;可抑制生发中心的B B细胞发生凋亡。由活化的T T细胞提供.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的规律。潜伏期较长5-105-1
47、0天 初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IgM,亲和力低,抗体维持时间短,下降期 持续几天之数周。再次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潜伏期短;2-32-3天 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且持续时间长;下降期持久;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小;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IgG,亲和力高。超敏反应的概念: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 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的分型:I I型超敏反应U型超敏反应川型超敏反应和遗传背景速发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I I型超敏反特点:W型超敏反应1 1、出现快,消退也快
48、2 2、出现功能紊乱性疾病,不出现严重组织细胞损伤3 3、有明显个体差异I 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一)远离变应原变应原皮试:在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1 ml0.1 ml变应原,15152020分钟后观察 结果:局部皮肤红晕、水肿,风团直径超过1cm1cm者为阳性。(二)脱敏治疗:1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小剂量、短时间(20min20min)连续多次注射,达到暂时脱敏,最终大量注射。变应原-有限致敏靶细胞一脱颗粒一活性介质一小量少少少及时被破坏无症状一少量多次一致敏细胞分期批脱敏一暂时全部脱敏一大量注射不致发病2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 对已检出而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可采用少量多次反复皮
49、下注射(一周一次)的方式,达到 减敏的目的。机制可能是:该法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IgG类循环抗体,后者能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结合,阻止过敏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相应IgEIgE作用,从而阻断I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三)药物防治1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稳定肥大细胞胞膜,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儿茶酚胺类药物和前列腺素、甲基黄瞟吟、氨茶碱 等药物均能通过不同的作用环节提高细胞内cAMPcAMP浓度。2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抗组胺药物可通过与组胺竞争效应器官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而发挥抗组胺作用。3 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
50、物 肾上腺素、麻黄素等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能减少腺体分泌;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维 生素C C等可解痉,还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与粘膜的炎症反应。(四)免疫新疗法佐剂IL-12IL-12与变应原共同使用,是Th2Th2型免疫应答向Th1Th1转换,下调IgEIgE的产生。临床常见的I 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全身性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发生机制(一)致敏阶段从变应原进入机体,至IgEIgE与细胞表面相应FcFc&R R I结合止致敏靶细胞:结合特异性IgEIgE的肥大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使机体处于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