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复习课程.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239548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复习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复习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复习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复习课程.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冯先生1007-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于丽英冯之浚(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上海,200072)(全国人大环资委,北京,100080)摘要本文在研究国际上衡量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该指标体系以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为设计基础,基于经济发展指数、绿色发展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共涵盖了24个指标。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DesignoftheEval

2、uationIndexSystemonCircularEconomyLiYingYU,ZhiJunFENG(InstituteofCircularEconomy,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全国人大环资委,Beijing,100080,China)Abstract:Basedon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SocialDevelopmentintheworld,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CircularEconomyforacityisputforward.Itispointedthatth

3、eevaluationindexsystemofCircularEconomyisthebasisoftheevaluationofachievementinonespost.TheevaluationindexsystemofCircularEconomyinbasisoftheindustrysystem,thecityinfrastructuresystem,theenvironmentsystemandthesocialconsumptionsystem,whichcontains24indexes,iscomprisedbytheindexofEconomyDevelopment,t

4、heindexofGreenDevelopmentandtheindexofHumanDevelopment.Keywords:CircularEconomy,EvaluationIndexSystem,EvaluationModel.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质区别。末端治理模式只是就环境论环境,过分依赖技术。而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强调技术进步,而是将制度、体制、管理、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和生产、

5、消费方式的变革,从源头上防止破坏环境因素的出现。循环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认识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循环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即所有同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有关联的活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基于这一点出发,改进经济系统使之能与生物圈兼容,以能最终持久生存下去。所以说,循环经济就是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研究,找到能使经济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相匹配的可能的革新途径,最终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末端治理范式逐渐被循环经济范式

6、所替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也要求产品的包装简化以及产品功能的增大化,以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器具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同时要求系列产品和相关产品零部件及包装物兼容配套,产品更新换代零部件及包装物不淘汰,可为新一代产品和相关产品再次使用。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在完

7、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即从原料制成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被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2循环经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是说循环经济发展应由哪些指标来表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评估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不仅是量化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政府明确循环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有效信息。只有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8、,才能利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从而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服务。也只有建立了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才能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判,找出存在的问题,校正其发展方向。因此,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循环经济研究从定性向定量迈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已有的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关系3-13自从凯恩斯提出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度量经济增长,GDP一直被沿用为衡量发展的综合指标,它对衡量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在GDP的运用中还存在许多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从GDP的计算可以看出,GDP作为

9、发展的度量指标没有很好地体现可持续发展。从经济角度看,GDP未将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消费加以区分,它仅仅反映经济中的“货币化”部分,而没有包括如环境破坏和家务劳动等未进入市场的项目,而这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社会角度看,GDP不能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反映社会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国民生活的真实质量,而这些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角度看,GDP没有计算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与贬值,而它们关系到未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

10、系,这便是绿色GDP。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外许多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着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各国的学者在对新型国民核算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做了各种努力。提出了一些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比如经济福利指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SEW)、人文发展指数(HDI)、真实进步指数(GPI)、扩展的财富指标、真实储蓄率指标、生态足迹、国内发展指数(MDP)等。1973年诺德豪斯和托宾

11、(NordhausandTobin)提出“经济福利量(MEW)”主张将劳动保障、警察服务、卫生服务、道路维护和国防开支等从GDP中扣除,同时增加被忽略的家政劳动和社会义务等经济活动的价值。在国家层面上,最早调整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以反映国家福利问题的是日本。1973年,日本基于诺德豪斯和托宾的指标提出“净国家福利”(NetNationalWelfare,NNW),该指标包含了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的成本,而没有考虑对家庭劳动的估价。特别是,日本对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废物处理都有一定的标准,超过污染标准的,列出改善所需要的费用。人文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联合国专家

12、在经济社会理事会的支持下经6年努力得出的研究成果,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UNDP)于1990年5月发表的第一份具有权威性的年度报告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首先使用的一个发展尺度。人文发展的衡量以人生的三大要素为重点:即能过健康长寿的生活,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拥有过上体面生活所需的资源。所以HDI的计算中只取了其中四个作为代表性指标: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代表寿命变量);成人识字率、综合入学率(代表知识变量);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NP(代表收入变量或经济变量)。HDI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反映收入分配不公形成的两

13、极分化对发展的负面影响;二是能体现财富的“破坏性”,如富裕导致的营养过剩与贫困导致的营养不良一样可以在HDI中的寿命变量上得以反映。HDI的主要缺点是它着重于现状的描述和对历史过程的时序分析,它无法对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有效的预测与把握。除外HDI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性原则,还不能覆盖可持续发展如环境等方面的内涵。真实进步指数(GPI)和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虽然是对社会政治测量方法的深入研究,但也考虑到了环境的成本。1989年戴尔和库伯(HermanDalyandJohn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该指标考虑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成本损失,如财富分配不公,失业

14、率,犯罪率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更明晰地区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与效益。1995年,美国的一个公共政策研究室“发展重定义组织”(RedefiningProgress)所建立的真实进步指数(GPI)克服了GDP的缺陷,它包含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账户,扩展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从而使GPI囊括了家庭和社区领域及自然环境的经济贡献和传统上所衡量的经济生产的贡献。在GPI中特别考虑了社会成本和环境恶化和资源损耗的成本。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概念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组要素。“财富”的内涵不同

15、于传统的含义,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专家公认“扩展的财富”比较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世界各地区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国家拥有的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比的统一尺度。1995年,世界银行在监测环境进展中提出了“真实储蓄”(genuinesaving)的一套估算国家财富的方法,1997年在扩展衡量国家财富的手段中进一步作了介绍。真实储蓄率为真实储蓄占GDP的百分比。真实储蓄率重点说明的是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各种资本的数量变动,强调的是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核心是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6年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继承了PSR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可持续发展的

16、需要,将其扩展到环境之外的社会、经济和制度问题,并将PSR模型中的“压力”一词改为“驱动力”,即DFSP(DrivingForce-State-Response)模型,提出覆盖了社会、经济、环境、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中,社会类有反映消除贫困的指标、反映人口动态和可持续性的指标、反映促进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指标、反映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指标、反映促进可持续人口居住发展的指标;经济类有反映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相关国内政策的指标、反映消费方式的改变的指标、反映财政资源和机制的指标、反映环境完全的技术转移、合作和能力的建设的指标;环境类有反映淡水资源的质量保护与供给的指标、反映海

17、洋、各种海域以及沿海地区的保护的指标、反映陆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的指标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地条件的变化、开放型地区自然资源管理、反映管理薄弱的生态系统的指标、反映管理薄弱生态系统:可持续山区发展的指标、反映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反映森林毁灭的治理的指标、反映生物多样化保护的指标、反映生物技术的环境完好管理的指标、反映大气层保护的指标、反映固体废物和污染问题的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反映有毒化学品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反映有害废物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反映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和环境无害管理的指标;制度类有反映将环境与发展纳入决策过程的指标、反映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指标、反映国际法律手段和机制的指标、反映

18、决策信息的指标、反映主要团体的作用的指标。可见,该指标体系包括了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指标,但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差别,资料完备程度不同,所以它只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备选方案。1996年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William)及其博士生瓦克纳戈尔(Wackernagel)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它是对解决如何判定全人类是否生存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问题的一种研究尝试。生态足迹用于衡量人类现在究竟消耗多少用于延续人类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Biologicallyproductivearea)。W

19、ackernagel等于1997年在国家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ofNations)的论文中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1997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所计算的52国家和地区中的35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生态赤字,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低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在Wackernagel等的计算中,中国199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hm2,而其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hm2。就全球平均而言,199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2.3hm2,若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

20、来所建议的,留出12%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以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即保护地球上的其他3000万个物种的话,则全球实际人均生物生产面积仅为2.Ohm2。因此,1997年全球人均生态赤字为0.8hm2。所以人均2hm2的生物生产面积就是1997年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底线。因此,从全球范围而言,人类的生态足迹己超过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30%,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产能力,即人类正在耗尽全球的自然资产存量。最近,在英国提出的国内发展指数(MDP)中也考虑了长期的环境损毁和自然资本贬值、社会和环境成本而耗费的开支等。它特别强调了环境指标,细化了污染指标和污染控制指标。在中国科学院的2004中国可持

21、续发展战略报告中,也特别突出了环境,环境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在已有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文发展所付出的成本。已有的这些指标体系各具特点,有的偏重经济增长指标,有的偏重社会进步指标,有的偏重环境保护指标。循环经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依据它的指导原则实现对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从而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循环过程。因此,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维统一,它与已有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必然有很密切的联系。2 城市循

22、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和基本途径。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从而使得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使得全社会降低了资源的消耗、解决资源短缺的矛盾。正是由于循环经济是以环境友好、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为特征,它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就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赢。从这些方面看,可以得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

23、的重要途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成,必须建起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必须要求各级人大和政府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改变原有的单一对GDP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追求,更注重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价值。3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特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人类社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种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而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

24、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说,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它会给全球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评价21世纪经济发展的合理性,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即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三维整合。循环经济则是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经济,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人文关怀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整合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大系统,各子系统有序运行是大系统发挥整体功能的基础,而大系统综合目标最优则是各子系统发展的目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整个大系统的角度出发,将生态

25、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等诸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2(2)体现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截然不同,它将经济活动组织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路式流程,所有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把循环经济落实到操作层面上的指导原则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因此在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中应体现这个指导原则。(3)动态性每个区域发展系统内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有序地运动着。这种运动是由诸多矛盾的演化推进的,如确定与随机、协同与制约、熵增与熵减、更新与毁灭、保护与开发等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表现为自然演化过程和人工演化过程,前

26、者一般表现为缓慢和渐进的过程,后者则带有突变的性质。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就是要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该系统动态过程进行监测、调控。(4)阶段性制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要考虑阶段性特色。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评价指标的参考值水平应具有该阶段的特点,应有所不同,不能有超越阶段选择不合适的评价指标参考值。4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设计基础和评价模型4.1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设计基础构造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结构须以下面四大体系的特征为基础。(1)产业体系:该体系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源、人力、技术和资本的总体水平上,体现了可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该体系包括第一产业(农业)、

27、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它是人类利用生态循环体系提供的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分配和服务活动的系统。产业体系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区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物质和资金的支持。(2)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强调把城市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者的有机地结合。在整合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措施并形成一套系统战略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各子系统及其内部的物质循环使用、能量高效利用和信息充分共享,才能实现循环型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能提高城市功能,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水循环体系、电能运转体系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

28、静脉产业链。(3)人居生态环境体系,它不但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是循环经济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的载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生态循环体系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它要求人对资源的利用、生产的发展乃至对废物的处理都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4)社会消费体系:消费是一种需要耗费人们时间、金钱、精力和创新来维持的社会活动。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消费体系的要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能保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消费需求不断地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倡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

29、式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政府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建立循环型消费机制,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消费保证人类的各层面的需求生态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得到满足,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保证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社会消费的增长,从而能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四大体系互相作用、相互联系(如图1),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产业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提供重要保障,产业体系的发展影响着社会消费体系,社会消费体系又影响着人居环境体系,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与大系统的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

30、的交换。社会的全面发展反映人类自身发展的质量和数量,它必须依赖于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的支持。产业体系图1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关系图综上所述,通过对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的分析,为我们构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循环经济的评价涉及到四大体系,所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发展评价,它必须全面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和目标。4.2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循环经济的目的在于使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个体系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产业、城市

31、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个体系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关系如图2。人居环境资源化废弃物排放再生资源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提供产业减量化生产和销售再利用资源化自然资源资源化进行社会消费减量化产品图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四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根据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个体系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循环经济评价的概念模型和评价模型。(1)概念模型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其中:F-循环型社会的全面发展状态,W-产业体系发展变量,X-城市运行发展变量,Y-消费体系发展变量Z-生态循环体系发展变量。分别为各体系的边界条件。模型也就是评价在各大体系承受能力条件下,大系统中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

32、社会消费四个体系相互协调、相互发展所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2)评价模型按照循环型产业体系、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循环型人居生态环境体系和循环型社会消费体系的特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总目标可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目标。循环型产业体系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循环经济,使得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物质循环使用、能量高效利用和信息充分共享;循环型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的主要目标是要求人对资源的利用、生产的发展乃至对废物的处理都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循环型社会消费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倡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

33、为和消费模式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实现可持续消费。四大体系相互作用,最后追求的总目标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稳定,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循环型产业体系、循环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循环型人居生态环境体系和循环型社会消费体系的目标,建立下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如图3所示。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图3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图5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1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

34、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指标的设置要简单明了,容易理解,要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最好是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尽可能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重点指标。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发展的水平,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统一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

35、,对于要表达的各个体系,指标选取应强调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选择意义相近、重复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可比性和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在不同城市在统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序比较,说明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5.2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对区域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36、与研究的依据和标准,是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来综合反映四个体系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关系组成的有序集合。根据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和评价模型可知,(1)发展循环经济不否定经济增长,要实现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在指标体系中依然要体现经济增长的情况;(2)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重视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的使用方式,减少损失,杜绝浪费,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并努力减少废物直接排放,从而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也就是说在指标体系中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对四大体系进行评价;(3)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人文关怀,能缓解社会矛盾,为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能减少

37、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使得人们的收入平等,生活质量提高,福利增加,社会更加安定。所以在指标体系中应体现社会进步、安定的指标。根据上面提出的设计原则、评价模型以及对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消费四大体系的认识与研究,将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合理综合,我们提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如图4)减量化指标土地产出率万元产值物耗年降率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资源化指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产品循环利用率能源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气综合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绿色发展指数再利用指标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人文发展指数城

38、市空气污染指数人均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社会指标人居环境指标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恩格尔系数经济发展指数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经济实力指标经济效率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图4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5.3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参考值的确定本研究中指标标准值的确定依据以下几项原则:(1)己有国家标准的或国际标准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2)参考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现状值作为参考值。(3)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参考值。(4)依据现有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将参考值定量化。

39、(5)对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但在指标体系中又十分重要的指标,在缺乏有关指标统计前,暂用类似指标标准替代。根据以上原则,拟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参考值表1。表1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参考值选定及依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准则指标单位参考值依据经济发展指数经济实力人均生产总值美元/人9266高收入国家(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0国内城市水平外推经济效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3.4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30国内城市水平外推绿色发展指数减量化土地产出率万元/平方公里117969新加坡(2001年)万元产值物耗年降率5以上海标准为参考万元产值能耗

40、吨标准煤/万元0.232德国(2001年)万元产值水耗立方米/万元30.26德国(2000计算)万元产值三废排放吨当量/万元29.41德国再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85发达国家包装循环利用率(替代产品循环利用率)90德国(2003年)能源重复利用率70日本城市污水处理率90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水平资源化工业废气综合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100国际标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70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水平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10德国(2004年)人文发展指数人居环境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环境状况指数)1.73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一级标准)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人50德国柏林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人25发

41、达国家人均水平社会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覆盖率100发达国家水平恩格尔系数30富裕型国家的标准资料来源:1、2003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2、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中译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4、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P323。5、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实施细则(调整方案),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文件,环办2002132号。5.4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实现循环经济是一个动态的、综合

42、的过程,因此,对一个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过程。综合评价的实施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各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的确定。14(1)指标值标准化处理。对于已选定的指标体系,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及数量级相差较大,所以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简单的综合。必须先将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再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值的计算。常用的标准化方法主要有:标准化变换法,指数化变换方法等。本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衡量达到参考值的水平和差距,因此,只需将一系列指标值与相应的参考值进行对比。在这里我们采用“指数化变

43、换方法”。具体方法描述如下:将指标体系中的实际指标值与相应的参考值进行对比,以反映每一个指标的实现程度。由于评价指标中有些是正指标,有些是逆指标,其处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即:对于正指标,标准化处理值=(指标值参考值)对于逆指标,标准化处理值=(参考值指标值)需要说明的是,当且仅当标准化值大于1时,标准化值只取1为最大的标准化值。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还不会使个别指标值的超常影响到综合值的计算。(2)指标权数的确定方法。由于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在进行综合时有必要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在综合评价实践中可运用多种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如:Delph法、主成分分析

44、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其中专家打分法既集中了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又利用相应的数学工具对专家的意见进行处理,因而又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因此,我们利用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数。(3)线性加权和法。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较多,如: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其中线性加权和法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的方法。在本研究中使用线性加权和法。5.5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分析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也可用于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在研究中,我们曾仅应用该指标体系的绿色发展指数对上海(2000年2004年)相对于参考值水平进行了比较,得出:上海2000年

45、、上海2001年、上海2002年、上海2003年和上海2004年相对于参考值水平的实现率分别达到38.4,42.1,47.1,51.2和53.8。(如表2)表220002004年上海绿色发展指数比较表参考值水平上海2000上海2001上海2002上海2003上海2004减量化指标10.1895770.2020150.2125380.2388460.261329再利用指标10.4547970.4877580.5743620.6645930.713179资源化指标10.5089240.5724760.6273620.6314290.640762绿色发展指数10.3844330.420750.471

46、420.5116220.538423图52000年和2004年上海与参考值水平的各指标比较从表2和图5可以看出:(1)从2000年到2004年的减量化指标、再利用指标和资源化指标的比较中,再利用指标相对于减量化指标和资源化指标而言是最高的一个,减量化指标是3个指标中最差的,2004年上海的减量化水平仅是参考值水平的26.13。(2)从2000年到2004年的减量化指标比较中,上海的减量化指数逐年提高,说明上海对土地、原材料、水、能源和三废的排放控制成效显著,但是和参考值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3)再利用指标的比较中,上海从2000年到2004年,该指数逐年提高,说明上海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城市污

47、水的处理以及包装循环利用非常重视,成绩显著。(4)资源化指标的比较中,上海的成绩显著,从2000年至今,上海的资源化指标也在不断提高。总体而言,上海的绿色发展指数逐年提高,但和参考值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56 总结该评价体系中的经济发展指数表现了经济发展的总量水平,绿色发展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表现了经济发展的效率,绿色发展指数是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进行测度的。该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总量和发展效率进行评价,特别体现了绿色发展指数、人文发展指数,弥补了原有的评价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不足,使得它不仅适用于对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而且适用于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我们进行了初步的设计,但该评价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不断完善和补充。参考文献:1 冯之俊编.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2 毛如柏,冯之浚主编.论循环经济(M).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