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探究—合作”实验教学的灵魂》讲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探究—合作”实验教学的灵魂》讲课稿.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探究合作”,实验教学的灵魂-“探究合作”,实验教学的灵魂丁淳刚【摘要】“探究-合作”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观察材料,让学生对具体、客观材料的探究,从而感知材料的有关结构;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探究内化为能力。笔者运用“两法”结合、“三过程”相统一;用活材料,引导有效探究;留足时间,搭建合作平台;放飞思想,凸显主体作用;多元评价,分享分享学习成果的教学实践内化了“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关键词】科学、“探究-合作”、体会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实验教学
2、贯穿于所有研究性活动,是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教学内容、要求、特点难把握。小学科学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教育学科,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载体,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操作水平较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在发展期,学习心理相对不稳定,导致科学学习具有自己的特征探究多,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多,实践方案多。为此,早在1998年我市教研室就开始提出了科学课的“目标自学辅导法”,后延伸为“探究合作”教学法,并在全市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课改的实验。“探究-合作”教学法一是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概念有机联系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分批操作,学生通过对具体、
3、客观材料的探究,从而感知材料的有关结构;二是指学生在组内,班内说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更丰富、具体和完整的形象,使探究中观察比较、归纳的形象内化为能力。探究-合作,也符合当前市教研室倡导的“半小时课堂”理念,充分把课堂时间还给孩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近些年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利用“探究-合作”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及实验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学生反映科学课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的科学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了轻负担,高质量,是孩子们最喜欢上的课。下面就谈谈我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
4、些实践与反思。一、“两法”结合,“三过程”相统一。“探究-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探究-合作”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过程与科学过程,认知过程的统一。科学教学中的大部分科学知识是理论性的,没有实验或演示,学生根本不能理解,因此,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或教学之余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投身于大自然中去“探究”与“合作”,不但能使学生巩固加深课堂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能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资源,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各种变化无穷的现象,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实验,不仅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学到不少课本中学不
5、到的知识,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还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投身大自然,虽说学生能观察到大量的生物,但有些生物的某些现象,比如青蛙卵的孵化过程,豌豆的发芽过程等,并非靠一两次的课外活动所能观察到的。因此,我组建了课外兴趣小组,在所任教班级教室、实验室精心设置了“生物角”,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制作,长期地观察和实验。为此,我还在教室的一角放置了一个玻璃缸,缸里装了清清的溪水,养了金鱼藻、泥鳅、小鲫鱼、螺蛳等生物,构成了一个小小的“池塘群落”。每当上科学课或兴趣活动课,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围到充满生机的小“池塘”边,饶有兴趣地观察一番。而几乎每一个同学都会讲“池塘”的道理:金鱼藻在光合作
6、用时,会制造出氧气,使水中有足够氧气,供水中的小动物们呼吸,又提供给小动物们一定的食物;小动物们的粪便作为养料供金鱼藻的生长和微生物的繁殖。春天时,还可以在“池塘”中放一些蛙卵,观察青蛙由卵-蝌蚪-幼蛙-成蛙的生长演变过程。这样让学生生动地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会长期实验记录,而且为教学提供了最生动的教材。在成蛙后,举行青蛙放生活动,还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生命,保护我们地球的生态平衡的思想。我还选择与课堂实验有关的课题,开展制作标本或模型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学习“植物的叶”之前或之后(或者在金色的秋季),采集各种树叶,制作成标本,将他们好的作品塑封起来,一可以让
7、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化无穷,也可用来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标本作为教具,一种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他们更好更自觉地学习科学知识。还有制作青蛙生长史标本、昆虫标本等;制作帆船、螺旋桨船、潜望镜等模型,学生既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又充实了学校的实验设备。二、用活材料,引导有效探究。引导学生对有结构的现实材料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这些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性等智慧才能,探究出材料中所隐含,即亲历科学的程序,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
8、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提供材料,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磁铁”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在教室中,忙得不可开交,这边用磁铁去碰碰老师事先埋伏好的
9、小石块,磁铁没反应,那边用磁铁去接近墙角的一对小铁钉,孩子大声的召唤老师:“吸上来了,吸上来了,磁铁把铁钉吸上来了!”他们是那样惊喜,那样自豪。接着,学生拿着磁铁吸上来的大头针、区别针、铁丝等铁制品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最后,我问:“你们手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铁的。”“那说明什么?”我接着问,孩子一下就说出:“磁铁能吸铁。”很顺利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从学生的实践中被突破了。又如:在“动物生命的周期”一个单元的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养蚕宝宝,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桑叶,精心饲养,细心呵护。当一个个蚕宝宝都吐丝结茧的时候,孩子们的欢
10、呼、跳跃。饲养的过程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后来的总结课上,孩子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三、留足时间,搭建合作平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他们探究的结果,发现表不同的意见,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对所要认识的事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11、;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的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被江苏省政府、省教委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的农村学校-洋思中学,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余时间全部让给学生自学自究,老师只是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自学后对学生做的练习做同评判,个别不会的同学由教师指导。德国福尔克曼教授曾指出:在学习中,流汗的不应是教师,而是学生。然而,现实是有许多教师仍在扮演“过滤器”的角色。当一节课从教师喋喋不休中结束时,教师很累,下面的小听众也终于可以松一下了,但在这里教师起了“主讲”作用,而不是主导。在这一点上,我们主张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把学习时间的支配权交给学生。实践
12、告诉我们,当我们为了直奔某个结论而去时,课堂会井然有序;当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中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时,我们会十分“自然”地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性的东西,从而顺利地完成任务。如在五上运动和力单元学习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时,我只给孩子们几个问题和学习提示,然后带领孩子们离开教室到学校操场上做实验。操场上有光滑的大理石平面,平整的塑胶篮球场,粗糙的水泥平面,毛糙的塑胶跑道等。大家来到操场后,很快按分好的小组领好器材,选好自己要的场地有秩序的做起实验。就在这时,有同学问,“老师,我们的小车滚动摩擦力是0,读不出来。”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怎么可能,随口说道:“怎么可能?”几个学生赶快演示了一遍,情况的确如此
13、,是我没有了解情况。原来这个小组是在升国旗台的大理石面上做的实验,大理石面特别光滑,另外这辆小车轮轴又特别的灵活,滚动的时候滚动摩擦力几乎为0,很不好读数。看到这里,我正要说在小车上加点重物,又立刻打住了,现在我告诉了学生怎么做,他们还有探究的机会吗?他们还能探究什么呢?我停了一下,看了看他们说:“这辆车的滚动摩擦力是够小的,不好读数,那我们能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几个商量讨论一下吧。”没一会儿,这个小组立刻得到了方法,有的说在上面加块石头,增加重量,有的说放到人行道上去拉,让接触面变粗糙些。我立刻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几个同学高兴的选用加重物的方法做了起来。到了小组交流汇报时,这个组又提到
14、在实验中他们发现如果重物压到了轮子,滚动摩擦力会变得很大,但是他们小组讨论后认为不能取这个数值,应该用重物没有压住轮子时的读数,并讲了他们的理由,他们的汇报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这一堂课中,我做到了教师少说,学生多思考多操作,培养了孩子们对探究的兴趣。四、放飞思想,凸显主体作用。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主体”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科学课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更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新课标更明确指出
15、“在科学探究中,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己领悟。”那么,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在、能动地去探索,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求结论。教育学研究表明: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能动选择,二是学生的主动内化,前者更是后者得以成功实现的前提,这一点,我们必须时刻把握。如三下流动的空气一课,它的教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什么是风”,二是“谁闻到了香味”,三是“烟带来的消息”,四是“我们也能制造风”。在这四部分内容中,较容易引起
16、学生兴趣的是二、三部分。这两部分也适宜让学生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获取事实,总结规律。我在教学时,首先借助多媒体视频影音辅助教学,使学生了解风的形成,然后组织学生就二、三两部分提出疑问、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们就会急于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是推动探究活动的原动力,能驱使学生去寻求答案。接着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重点进行探究,因为只有适合于学生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收获的探究活动,才能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通过努力能自己得到结论,在潜意识中孩子们已品尝到了自己去摘取知识果实的甜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使他们做什么事都敢去尝试,不至于缩手缩脚。学生自主探究后我再组织研讨交流,吸取
17、各自的探究成果。最后再集体研究怎样制造风。经过这样处理后,从宏观上看,教学内容仍旧是四部分,但是从微观上看,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量有了时间上的充分保证,正是这种“量”的变化导致了课堂教学“质”的提升。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重点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切良好教学的开端和前提。五、多元评价,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给学生的评价,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
18、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于是我在期末评价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60%放在学生的动手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包括一学期下来观察和整理到了哪些课外知识,制作了什么标本或模型),10%为思想情感分(如爱护家园,保护地球,珍惜生边的小生命等),只有10%是学生期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评价又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学生理
19、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其评价的基本目的是激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我尝试以探究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内容,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探究过程的阐述和完成程度的汇报,可以是作品、实验演示、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展示其独特的个性、潜能。这样的展示活动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是一种具有导向意义的评价,没有教师抽象的说教,同学们认真倾听同伴的汇报,在分享同伴的成果时,随时提出质疑、探讨,整个氛围相当的轻松、自然、活泼,在师生共同鉴赏、评价中,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总之,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继续不断地摸索,学习更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培养出新世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参考文献】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