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研会课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研讨交流提纲讲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研会课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研讨交流提纲讲课稿.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语文教研会课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研讨交流提纲-小学语文教研会课例研讨交流提纲课例内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执教教师:课堂成功之处及给你的启发1.胡老师的课大气、沉稳,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课堂有的放矢,老师从学生的语言中及时总结归纳文章重点。3.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老师一直很好地引导学生交流“明白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课堂气氛活跃进。4“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抓住两个版块学习课文的内容。这种学习
2、方法的渗透、学习,有助于学生阅读文章,得形于课内,得益于课外。5在预习中“你读懂了什么”这个大问题之后,学生畅所欲言,体会谈得很深刻,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6在教学中安排了一个补充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在叶老家作客的情景,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和平和,通过课外阅读材料的拓展,让学生也随着肖复兴走进了这融合的时刻。7在理解题目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进行了学法迁移,让学生不仅明白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而且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8教学设计流程简单。9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和思考空间。10课堂上能够把说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把阅读理解、领悟让级学生,胡老师设计了说话训练在这
3、样的练中,感悟到叶老是一位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从而把说与写的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训练的效果。11检查预习时让学生知道词语不仅要读准,而且要了解他的意思,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读懂了字词,可有利于更好地读懂课文。12老师敢于让学生提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内容,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13小练笔的设计独具匠心,水到渠成,那是学生情感的升华,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方法。14课堂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很好地感受、理解和归纳学生的思想。15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与情感的理解能力很强,这应该是平时老师培养得好,也是老师敢放的勇气的来源。16老师在整堂课中始终很准确地把住“导”
4、的时机与度。17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据学情进行调控,真正做到了“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情,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17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语文课的特点,体现了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理念。18教学中想方设法地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交流反馈,教师的教学以学生的懂与不懂的学情为教学的出发点,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19本课的设计是弹性化的,力求为学生敞开无数扇门,力争做到少干预,多扩大探究学习,个体感悟和合作沟通的空间。20学习内容上力求少而精,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体会叶老的认真细致与和蔼可亲,理解课题蕴含的意味。21老师非常有耐心,课堂原生态、真实。22这节课很
5、好地实践了薛法根老师的“三不教“,如学生已懂的,老师没有多余的讲解,而是点在关键点,讲在学生”教了才会懂“的地方。23老师的教学简直就是放风筝,但线始终在手,而且很多地方都能够把这些风筝收回来,考验了老师的收与放。24从这节课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心中把学生放在首位。只有老师的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才能在实施教学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25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学习氛围轻松和谐,这种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树立学习主人翁意识。26简简单单教语文,没有喧宾夺主的课件制作,仅有的几张幻灯片只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语文味很浓。27.“用刚才的方法联系小
6、下文理解其它写爬山虎的句子”这一环节也不错,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让学生尝试运用方法自己去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现了“学为中心”。28.导入很自然,水到渠成,利用复习课文这一环节,既回顾了叶老的文章,又能很好地引出课题。29.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进行摸索式教学是亮点,灵活性极强。课堂不足之处、你的问题及改进建议1.生字词教学欠扎实,“楷模”一词在齐读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没有念准确。2.“借景抒情”这一块的处理是否还欠落实,学生似乎并未真正休会到通过爬山虎的描写体现出内心的变化过程。3.学生交流中出现了许多的学习点,但是老师没有及时地落实这个学习点,只是一略而过,这样的学习点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也
7、应认真地学习。4学生在课堂开始发方积极,但到了下一部分,由于内容上与之前没有明显的层次,因此学生发言越来越少,也许是因为缺少重复的兴趣。5结尾练笔局限性大,学生能写的几乎都类同,如果改成口语交际更合适,之后现出示“那爬山虎总在我眼前绿着”。6这节课如果放在“与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的主题下,会得几分?7听完胡老师的课,我不禁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出了赞叹,同时也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在班级中学生有好有差,学生的学习起点差别很大,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如何对班级中的差生和好生做到两者兼顾呢?8在解决题目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显然学生遇到了困难,胡老师如果能做到步步深入,层层引导的话
8、,也许学生学习的难度系数会有所下降。9词语教学不能一带而过,中高段学生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同样也应遵循“读准读懂读好”的规律。10问题的归类梳理(提问如何训练)11交流的点拨深化(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有待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欠到位)。12文本的逻辑性得以展现,而情感性被掩盖,美感不足。13在学生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时,在感悟叶第的仔细、认真时,应关注落实语言文字,让学生通过朗读对叶老的人品有更深的感悟。14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但我觉得读得不多。15在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这一块,学生有点为老师的问题而提问题,那如果我们平时的课堂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者更厉害了,怎么办?15当学生提出:为什么第9小节要
9、进行景物描写?时老师应顺势点拨引导进入难点的教学。16小练笔的安排是否必要,将此小练笔改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为好。17到底在课堂上如何有机地融合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过程,这度具体该如何把握。18对于刚读四年级的学生,选择本篇课文进行教学,对于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偏难,本人认为“以学为中心”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中放得过大。19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也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是否可以在板书中呈现。20在课前的预习中,如何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提高预习自学的质量,养成高效预习的学习习惯。21这是一篇非常值得琢磨的课文,重点也非常明确,老师每个点都提到了,但品
10、味得不够细腻、透彻,需要字字斟酌。22板书设计对全文内容梳理,尤其是“以爬山虎”贯穿全文,以此为题的阐述。如果板书将这条线呈现出来,相信学生会对这种习作手法印象更为深刻,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透彻。23教师语言的组织、点拨、总结尤为重要,在这方面老师的评价性语言有时显得不够精到,不能引领导学生有进一步的提升与发掘。24在一节课里,高年级有些课文较长,我们又要初读,以要精读、深读,我们怎么样进行取舍,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新认识。25整堂课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互动、小组的交流明显减少,值得重视和思考。26一个学生读懂了是否就意味着全班学生都懂了,教师可否在一个学生懂的基础上对课文重
11、点内容进行指导学习。27课后的原稿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甚至可以展开想象年近70的叶老修改作文的情景。28教师比较急着体现“虎虎有生气”,我想应该先读进学生的心中去,那么才会应景生情,才会让爬山虎不但留在肖复兴的心中,也留在学生的心中。29补充材料是原文删除的,上课时教者又要用回来,那么教材是不是应该放回去。30教师的表扬性话语点评略显不足,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听的引导者,适当的点评表扬更是对于学生的一种鼓励。本课呈现是学生的表达,理解十分不错,老师反而“泰然处之”,前半节一直比较淡定。个人觉得教师调动情感可能更有利于课堂效果。31针对学生对自学情况的汇报,教师在最后要不要对学生所汇报的内容进行梳理
12、、汇总,如果要,该怎么样做才能顾及中差的学生。32学生说到叶老先生改作文仔细认真时,师可顺着说找找课文中还有几处描写叶老先生改作文仔细认真的句子,这样就可避免学生重复颠来倒去地说了。33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课外自学,课堂上展示,但在课堂上学生似乎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忽略了倾听的重要性,今天的课堂组织方式还欠火候。34导学案,自学时间为何时?在家还是在校?对不自觉的孩子怎么样办?35.该怎么样更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学生一直没有说到你预设的问题上来怎么办?36.课堂上教师说得过多,学生更多时候讲的都是原先他们所读懂的,但是之后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更多还是较模糊的,特别是对本课的重点,还是
13、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哪怕有过很多次的引导,还是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深意。37.能不能将本堂课的重点定住进行细教、精教,应当抓住学生的价值性问题进行生成、分析,“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也许会更精彩。37.课堂中的第一个问题花时很多,让学生提问题也没质量,我想是否让这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进行梳理,既可以让大家有充分的交流,又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有质量的问题。我们方城小学曾探究过“前置性作业”,尽管我们的质疑声音很多,但这种主观、个性思考的问题,在预习时就把它记录在纸上,再带进课堂交流,会比课堂中一个一个叫过去汇报要有效。38.导入的时候,问题过碎,出示叶对陶的资料,应该是第6课所做的事
14、情,这样一来,容易让学生产生此篇也是叶圣陶写的错觉。导入完全可以从题目着手,题目是爬山虎,可课文却写了什么?从而入题。39.精读课文只上了一课时,有待商榷,这也让我在思考,以学为中心是否应该有一个衡量度,它并不代表老师完全放手,该放手到何地步,该怎样将学融入课堂环节中,这是要细细掂量、斟酌的地方。39.整个课堂呈平面推进,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爬坡。教师应该对学生问题进行罗列,提炼出有质量的问题点拨、引导。40.教师教学中体现了让学生畅所欲言,但缺乏其他方式的有效融合,充分地展示,略显单一。41.在提出预习时的不懂问题时,有学生提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还不懂,其实这一句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虽然前面已经提过了,但是这里可以让懂了的学生来帮助理解,而不应由老师直接说答案,毕竟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42.讲到写景处的方法写景抒情时,是否结合学生平时的写作进行指导,学习借景抒情写法在学生平时作文中的运用。43.课堂由学生跟着老师走,变为学生跟着学生走,这样的课堂离自主学习的目标还有距离呀,比较欣赏鲸教学中对前置作业的反馈方式,但这样的教学好像很理性,缺乏了语文学科特有的语文味(不过挺适合这节课的),学为中心的课堂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