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设计的探索复习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设计的探索复习课程.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设计的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设计的探索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原来应用题的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现在的问题解决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我们就要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和解决问题。我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一般要经历以下的过程。1.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收集相关的数字信息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对于创设情景的作用,德国有一位学者曾经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能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只是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出活力和美感。什么是好的情境?首先,情境应该有指向性,指向教学目标和核心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富有数学意义的;其次,情境应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再次,情境应符合学生的生
3、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还有,情境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青岛版的教材特别关注了情境的创设,每个单元形成了一个有关联的情境串,一般情况下开始上课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汇报也能为解决问题提供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具体如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师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让
4、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例如:二年级上册第60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小熊:每次搬4块砖,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有搬。小兔:一共有16只兔子,每只兔子住一间房子,已经建好了3间,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把信息进行合理分类,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2)建立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协作探究问题当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任务后,
5、教师要合理使用等待时间和延迟判断,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独立思考和判断,这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必要前提。正如,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正如杜威所说:“许多儿童由于缓慢,由于不能迅速做出回答而受到指责,其实,他们那时正在花费时间积聚力量以便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问题。在这种场合下,如不提供给他们时间和闲暇,从而不能使他们做出真正的判断,那就是鼓励他们养成迅速的但却是浅薄的、仓促的行为习惯”。个人独立思考有困难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小组内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及时获取信息,适当加以引导和调控。新课标一直倡导的合
6、作、交流、探究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改中的一大亮点,但有时在具体的课堂中体现不充分,或者是有活动而无体验。有时在我的课堂上,虽然极力提倡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也在努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指导,力求使其合理化,但在有些时候由于多种情况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或者是学生互动学习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学习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为凑热闹而不会用脑去思考,用眼去观察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究竟如何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其应有的实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思考。既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
7、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好是有所训练,并能坚持使用。我平常的做法是:开学之初即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
8、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讨论时的声音控制、提问和应答时的礼貌)、记录员、第一发言人、总结发言人等,还要求每一组设计一个本小组喜欢的名字,各小组开展学习竞争,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具体过程如下: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采取讨论、实验、等方法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指导解题策略。(3)开展交流评价,完成解决问题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
9、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下: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在学生发言时,我们教师也要学会倾听,特别是学生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不一样的时候,首先要尊重,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然后,就要判断学生想法中的价值。这里我有一个看法要指出:教师在此处不应只是简单的“对错判断”,即只判断学生的想法和书上或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否一致
10、,更重要的是作“价值判断”,即只判断学生的想法是否有价值。在学生发言时,我们还要注意是否每个学生真正在思维上参与了交流。首先可以通过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促使学生的发言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并且使学生个体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晰、便于全班交流。重复确认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尝试:可以让发言的学生自己重复,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去重复他的想法,或问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听明白刚才这个学生的说法,这样能是全体学生都关注到这种方法。在重复的过程中,还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广泛注意和思考。进一步,对于有价值的想法,教师还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在交流过程中突出不同做法的价
11、值。可以询问学生“你们同意这种方法吗?你们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引起他们思维的碰撞,达到理解和认同的目的。鼓励学生亲自时间,对于精彩的做法让每个人都能试一试也是扩大互动广度和深度的有效策略。例如:二年级下册第72页“参观养鸭场”。主题图上是小朋友在养鸭场参观,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养了多少只鸭子?”。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可以怎样算?”。当小组发表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分部计算先用减法算出白鸭有多少只,再加上花鸭的只数;有的想列成综合算式,就需要先用算出白鸭的只数,再加上花鸭的只数;有的先写上了花鸭的只数,再写白鸭的算式,
12、就发现还得把计算白鸭的算式加上小括号才行。让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交流,寻找最快捷的方法。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选择快捷、有效的解题方法。方法一:398-95=303(只)303+398=701(只);方法二:398-95+398=701(只);方法三:398+(398-95)=701(只)(4)巩固生成数学方法,拓展思维训练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具体如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
13、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例如:二年级上册第81页的“捡贝壳”。通过红点问题的学习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看图题“左边小兔有18只,右边小狗有3只,小狗的只数是小兔的几倍?”进行巩固练习,还可以设计在多个信息中解决“谁是谁的几倍”的问题。教师注意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5)回顾反思,整理评价回顾主要指对数学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评价则要求学习者分析自己选择的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再进一步探究一下这种方法能否运用于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