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讲课讲稿.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231970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讲课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讲课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讲课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讲课讲稿.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1-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是从细胞的显微、亚显微和分子三个水平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开展研究的学科。二:问答题1. 细胞生物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创立、显微水平的细胞学研究、实验细胞学阶段、亚显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阶段。第二章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一:名词解释1. 细胞: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没有细胞就没有

2、完整的生命。2. 细胞内膜:在真核细胞中,除质膜外,细胞内还有丰富的膜结构,它们形成了细胞内各种膜性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各种膜泡等,称为细胞内膜。3. 原核细胞:是指体积较小,结构简单,没有典型的核结构的原始细胞形态。4. 生物膜(biomembrane):细胞内膜与质膜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具有很多共性,把质膜和细胞内膜总称为生物膜。5. 生物膜系统:是指以生物膜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膜性结构或细胞器,包括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及核膜等。6. 单位膜(unitmembrane):电子显微镜下,生物膜均呈“两暗夹一明”的形态结构

3、,又称为单位膜。7. 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被的核)的细胞,主要特征是有细胞膜、发达的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体系。8. 细胞表面:以质膜为主体,包括质膜和质膜外表面的细胞被或糖被以及质膜内侧的胞质溶胶,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多功能复合体系。9. 真核细胞的超微结构:生物膜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细胞骨架系统、细胞质溶胶。10. 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穿膜运输一:名词解释1. 细胞膜(cellmembrane):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细胞膜将细胞中的生命物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特有的内环境。2. 细胞外被(cellcoat):在大多数真核细胞

4、表面有富含糖类的周缘区,也称糖萼。3. 脂质体:膜脂都是两亲性分子,它们在水溶液中能自动聚拢,使亲水的头部暴露在外边,与水接触,疏水的尾部埋藏在里边,并可形成两种形式:球状分子团、脂双层。其中脂双层为了避免双分子层两端疏水尾部与水接触,其游离端往往能自动闭合,形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4. 膜内在蛋白:以一次或多次穿膜的螺旋或筒形式结合在质膜中,又称跨膜蛋白。5. 膜周蛋白(peripheralprotein):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蛋白亲水区以非共价键相互作用间接与膜结合。6. 脂锚定蛋白(lipid-anchoredprotein):位于质膜两侧,以共价键与脂双层内的脂分子结合。7

5、. 脂筏(lipidraft):脂双层不是一个完全均匀的二维流体,内部存在富含胆固醇和鞘脂以及特定种类膜蛋白组成的微区称为脂筏。8. 网格蛋白:由3条重链和3条轻链组成三腿蛋白复合物。36个三腿蛋白复合物聚合成六角形或五角形的篮网状结构,覆盖于有被小窝(或有被小泡)的细胞质侧表面。具有牵拉质膜内陷形成有被小泡的作用。9. 衔接蛋白:介于网格蛋白与配体-受体复合物之间,参与包被的形成并起连接作用。从而形成和维系了网格蛋白-囊泡的一体化结构体系。具有特异性地结合不同种类受体的作用。10. 发动蛋白:是可结合并水解GTP的特殊蛋白质,在膜芽生形成时与GTP结合,在膜囊的颈部聚合使膜缢缩并断离形成囊泡

6、。11. 被动运输(passivetransport):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进行,所需要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12. 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小分子的热运动可使分子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从膜的一侧通过质膜进入另一侧13. 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在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顺物质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14. 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是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测向高浓度一侧进行的穿膜运输方式15. 协同运输: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协同作用,间接消耗

7、ATP所完成的主动运输方式。16. 离子通道(通道扩散):为整合膜蛋白构成,在膜上形成亲水性的穿膜孔道,快速并有选择地让某些离子通过而扩散到质膜的另一侧。17. 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与特定溶质分子结合,通过构象改变进行物质转运,既介导被动运输又介导主动运输。18. 通道蛋白(channelprotein):在膜上形成亲水孔道,贯穿脂双层,介导特定离子转运,仅介导被动运输。19.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细胞通过受体的介导选择性高效摄取细胞外特定大分子物质的过程20. 连续性分泌途径:指分泌蛋白在粗面内质网合成后,转运至高尔基复合体,经修饰、浓缩、分选,形成分泌泡,随即被运送到

8、细胞膜,与质膜融合,将分泌物排出的过程。21. 调节性分泌途径:是指分泌性蛋白合成后先储存于分泌囊泡内,只有当细胞接受到细胞外信号的刺激,才能启动胞吐过程,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22. 胞吞作用的类型: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23. 门控通道的三种类型:配体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应力激活通道。24. 流动镶嵌模型调的膜的两种特性: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不对称性。25. 根据膜蛋白接到物质运输方式的不同,膜蛋白可分为: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6. 膜蛋白的运动方式:侧向扩散、旋转扩散。二:简答题1. 概述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主要由脂类,蛋白质,糖类三种物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水分,

9、无机盐,金属离子不对称性决定膜功能的方向性,主要包括膜脂的不对称性,膜蛋白的不对称性,膜糖的不对称性;流动性是膜功能活动的保证。2. 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3. 影响膜脂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及其长度;胆固醇的双重调节作用;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值;膜蛋白的影响4. 关于细胞膜分子结构的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脂筏模型的主要论点和特点。片层结构膜型:蛋白质-磷脂-蛋白质;单位膜模型:“两暗一明”的三层式结构(静态)流动镶嵌模型:脂双层构成主体,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分子的流动性,蛋白质分子以不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结合,是一种

10、动态的,不对称的具有流动性结构脂筏模型:许多蛋白质聚集在脂筏内,便于相互作用;脂筏提供一个有利于蛋白质变构的环境,形成有效的构象。5. 以钠钾泵为例说明主动运输的特点及钠钾泵的工作原理。一,从细胞内摄取3个钠离子;二,ATP磷酸化亚基;三,通过磷酸化改变构型,向外释放三个钠离子;四,从细胞外摄取2个钾离子;五,去磷酸化构型改变;六2个钾离子释放到细胞内,泵恢复到原始状态6. 以胆固醇的摄取为例说明受体介导内吞作用的过程和特点。受体向有被小窝集中与LDL结合,有被小窝凹陷形成有被小泡进入细胞,有被小泡迅速脱去外被形成无被小泡,无被小泡与内体结合,在内体酸性环境下LDL与受体解离,受体经转运囊泡返

11、回质膜,被重新利用含LDL的内体与溶酶体融合,LDL被分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7. 小泡运输的方式及特点?方式:胞吞作用、胞吐作用。特点:伴随着膜的运动,涉及膜泡的融合与断裂。需要消耗能量。被转运的大分子物质不与细胞内其他大分子或细胞器直接接触和混合。ATP驱动泵(离子泵)(被动运输)(被动运输)共运输协同运输(离子梯度驱动的主动运输)(被动运输)通道扩散对向运输第五章内膜系统一:名词解释1. 内膜系统:把细胞内那些在结构、功能和发生上相互密切关联的所有膜性结构细胞器统称为内膜系统,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各种转运囊泡及核膜等2. 内质网: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管

12、状、扁囊状或小泡状结构,它们互相连接构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性系统,它是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基地。3. 粗面内质网(RER):排列整齐的扁平囊状结构,网膜胞质面有核糖体颗粒附着。主要和外输性蛋白质及多种膜蛋白的合成、加工及转运有关。蛋白分泌功能旺盛的细胞中,粗面内质网高度发达;肿瘤细胞和未分化细胞中相对较少。4. 滑面内质网(SER):表面光滑的管、泡样网状结构,无核糖体附着,并常常可见与粗面内质网相互连通。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器,在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生理时期,常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功能特性。5. 信号肽:一段由不同数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组成的疏水氨基酸序列,普遍地存在于所有分泌蛋白肽链的氨基端,是指

13、导蛋白多肽链在糙面内质网上进行合成与穿膜转移的决定因素。6. 高尔基复合体: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膜性囊泡组成的细胞器,脂类是基本成分,还有以糖基转移酶为标志酶的酶蛋白体系。一般划分为扁平囊泡(潴泡)、小囊泡(小泡)和大囊泡(液泡)三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极性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分泌运输的中转站、物质加工合成的重要场所、蛋白质分选和膜泡定向运输的枢纽。7. 分子伴侣:能够帮助多肽链转运、折叠和组装的结合蛋白,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在羧基端有一KDEL驻留信号肽,它们和内质网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驻留于网腔不被转运。因此,也被称作驻留蛋白。8. 初级溶酶体(primarylysosome):是指通过

14、其形成途径刚刚产生的溶酶体,其囊腔中的酶通常处于非活性状态。9. 次级溶酶体(secondarylysosome):当初级溶酶体经过成熟,接受来自细胞内、外的物质,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时,即成为次级溶酶体,是溶酶体的一种功能作用状态。10. 自噬溶酶体(autophagiclysosome):是由初级溶酶体融合自噬体后形成的一类次级溶酶体,其作用底物来自细胞自身的各种组分,如衰老或残损破碎的细胞器(形成的自噬体)、分泌颗粒等。11. 异噬溶酶体(heterophagiclysosome):是由初级溶酶体与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形成的异噬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类次级溶酶体,其作用底物源于细胞外来异物。12

15、. 残质体:是指次级溶酶体在完成对绝大部分作用底物的消化分解后,尚会有一些不能被消化、分解的物质残留其中,此时的溶酶体称之残质体,也称三级溶酶体。13. 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膜性球囊状细胞器。14. 膜流:发生于质膜及内膜系统结构之间的囊泡转运,在介导细胞物质定向运输的同时,膜结构被融汇更替,从一种细胞器膜到另一种细胞器膜,形成膜流。15. 内质网膜、高尔基复合体、过氧化物酶体各自的标志酶:葡萄糖-6-磷酸酶、糖基转移酶、过氧化氢酶。16. 过氧化物酶体中三大类型酶:氧化酶类、过氧化氢酶类、过氧化物酶类。17. N链接糖蛋白的糖基化主要在糙面内质网中进行,

16、但需要到高尔基复合体中进一步精细加工;O连接糖蛋白的糖基化主要或全部在高尔基复合体中进行。二:问答题1. 内膜系统包括哪些细胞器?各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如何?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等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管状、扁囊状或小泡状结构,它们互相连接构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性系统;高尔基复合由三种不同类型的膜性囊泡组成的细胞器。一般划分为扁平囊泡(潴泡)、小囊泡(小泡)和大囊泡(液泡)三个组成部分,高尔基复合体膜囊层划分为顺面高尔基网、高尔基中间膜囊、反面高尔基网三个组成部分;溶酶体是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球囊状结构;过氧化物酶体氧化物酶体是一类由一层单位膜包裹而成的具有高度

17、异质性的膜性球囊状细胞器,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偶见半月形和长方形,直径变化于0.21.7m之间。2. 试用信号肽假说解释核糖体附着及蛋白质合成后的跨内质网膜移位机制。1)新生分泌性蛋白质多肽链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2)新生肽链N端信号肽与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结合,肽链延长受阻。3)SRP识别、结合在内质网膜的SRP受体上,并介导核糖体锚泊于内质网膜的转运体易位蛋白上,SRP解离,肽链延伸继续进行。4)在信号肽引导下,肽链穿膜进入内质网腔,信号肽被信号肽酶识别并切除,肽链继续延伸,直至合成完成。信号假说的核心内容:核糖体同内质网的结合受制于mRNA中特定的信号肽序列,具有信

18、号肽序列的新生肽才能连同核糖体一起附着到内质网膜的特定部位。3. 试述内质网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管状、扁囊状或小泡状结构,它们互相连接构成一个连续的网状膜性系统,它是生物大分子合成的基地。糙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修饰、分选及转运;光面内质网的功能:参与脂类的合成和转运、参与糖原的代谢、作为细胞解毒的主要场所、作为肌细胞Ca2+的储存场所、与胃酸、胆汁的合成与分泌密切相关。4. 试述高尔基体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答案同一大题6小题。5. 囊泡运输方式和特点方式:网格蛋白有被小泡,cop有被小泡、cop有被小泡。特点:是特异性过程,涉及多种蛋白识别、装配、去

19、装配的复杂调控,高度有序并受到严格选择和精密控制。6. 矽肺:肺吸入矽尘颗粒后,被肺内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吞噬体,与内体性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性溶酶体,破坏膜的稳定性而释放溶酶体酶和矽酸分子,又被其他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恶性循环,发生病变。7. 溶酶体的形成过程酶蛋白在RER合成并糖基化形成甘露糖糖蛋白;糖蛋白转运至高尔基体形成面,被磷酸化形成溶酶体酶的分选信号M-6-P;在反面高尔基网腔面,被M-6-P受体识别结合,以有被小泡形式与高尔基复合体膜囊断裂;有被小泡脱外被形成无被运输小泡,与胞内晚期内体结合成内体性溶酶体;在内体性溶酶体膜上质子泵作用下形成酸性内环境,溶酶体酶与M-6-P受体解离,去磷酸化

20、而成熟。8. 溶酶体的功能 溶酶体能够分解胞内外来物质及清除衰老、残损的细胞器 溶酶体具有物质消化与细胞营养功能 溶酶体是机体防御保护功能的组成部分 溶酶体参与某些腺体组织细胞分泌过程的调节 溶酶体在生物个体发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一:名词解释:1. 细胞呼吸:在特定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产生CO2;与此同时,分解代谢所释放出的能量储存于ATP中的过程,称为细胞呼吸(cellularrespiration),也称生物氧化(biologicaloxidation)或细胞氧化(cellularoxidation)。2. 呼吸链:

21、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后与氧结合生成水,此传递过程称为呼吸链。参加呼吸链的酶及辅酶按一定顺序在线粒体内膜上排列,进行氢和电子的传递,故又称为电子传递链。3. ATP合酶复合体:由头部、柄部和基片三部分组成,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关键装置。4. 氧化磷酸化:NADH和FADH2所携带的电子经呼吸链逐级传递给O2,本身则被氧化。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被ATP合酶复合体用来催化ADP磷酸化而合成ATP,这就是氧化磷酸化耦联或氧化磷酸化作用。5. 核糖体:是由r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非膜性细胞器,是细胞内蛋白质

22、合成的场所。6. 多聚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多个核糖体结合到1个mRNA分子上,成串排列,形成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称为多聚核糖体。7. 线粒体病:以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为主要疾病原因的疾病常称为线粒体疾病(mitochondrialdisorders)。8. 线粒体的可能分裂方式:出芽分裂、收缩分裂、间壁分裂。二:问答题1.线粒体的结构有何特点?这些特点与它的功能有何关系?光镜下呈线状、粒状或杆状等,电镜下,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包括外膜、内膜、转位接触点、基质、基粒。外膜的蛋白质包括多种转运蛋白,它们形成较大的水相通道跨越脂质双层,使外膜出现直径23nm的小孔,允许

23、通过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物质,包括一些小分子多肽;内膜通透性小,分子量大于150的物质不能通过,选择通透性高,膜上的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以保证活性物质的代谢;转位接触点是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的一些内膜与外膜相互接触的地方,此处膜间隙变狭窄,是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另外,线粒体还有氧化磷酸化、摄取和释放Ca2+、参与细胞死亡等功能2.用化学渗透假说解释电子传递与ATP的合成是如何耦联的?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couplinghypothesis)认为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基本原理是:电子传递中的自由能差造成H+穿膜传递,转变为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质子梯度;质

24、子顺梯度回流并释放出能量,驱动结合在内膜上的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3. 以葡萄糖氧化为例,从糖酵解到ATP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糖酵解(glycolysis)1分子葡萄糖可在细胞质中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产生2个ATP,同时脱下2对H交给受氢体NAD生成2分子NADH+H+;NADH+H+通过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TAC)在线粒体基质中,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而进入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AC),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草酰乙酸再生。 氧化磷酸化物质分解脱

25、下的氢原子,通过内膜上一系列呼吸链酶系的逐级传递,最后与氧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被用于ADP磷酸化形成ATP。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一:名词解释1.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对于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细胞骨架的多功能性依赖于三类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2. 微管: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结合蛋白组成的中空的管状结构,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骨架成分之一,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之中,控制着膜性细胞器的定位和物质运输,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3. 微丝(micro

26、filament,MF):又称为肌动蛋白丝,是由肌动蛋白亚单位组成的螺旋状纤维,以束状、网状或散在等多种方式有序的存在与细胞质的特定空间位置上,参与细胞形态维持、细胞运动、细胞分裂、肌肉收缩、细胞内物质运输、细胞内信号传递等生理功能。4. 中间纤维(intermediatefilaments,IF):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丝和微管之间,是最稳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主要起支撑作用。5. 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MTOC):微管组装从特异性的的核心形成位点开始,主要是中心体和纤毛的基体,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帮助细胞质中的微管在装配过程中成核,接着微管从微管

27、组织中心开始生长。6. 动态微管:细胞中有的微管存在时间很短,发生快速组装和去组装,称为动态微管。如纺锤体。7. 紫杉醇稳定微管;秋水仙素促进微管解聚。8. 在肌小节中,肌球蛋白作为分子发动机;纤毛运动是相邻二联管微管相互滑动所致。二:问答题:1. 什么事细胞骨架?它包括那些组成成分?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纤维网架体系,对于细胞的形状、细胞的运动、细胞内物质的运输、染色体的分离和细胞分裂等均起重要作用。它包括三类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2. 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结构特点。微管是直径为2426nm的中空小管,内径约为15nm,壁厚约5nm。由13条原纤维围成,原纤维由微管蛋白

28、异二聚体构成;微丝是由两条肌动蛋白单链聚合而成的双螺旋结构;中间纤维中间是一个螺旋的杆状区,长度和氨基酸顺序高度保守;两侧是球形的头部(N端)和尾部(C端),长度和氨基酸顺序高度可变。3. 微管、微丝、中间纤维的功能微管:支持和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中心粒、纤毛和鞭毛的形成;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维持细胞内细胞器的定位和分布;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微丝:构成细胞的支架并维持细胞的形态;参与细胞运动;参与细胞分裂;参与肌肉收缩;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中间纤维: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骨架系统;为细胞提供机械强度支持;参与细胞连接;维持细胞核膜稳定;参

29、与细胞分化。4. 微管的组装成核期:微管蛋白聚合成短的寡聚体(核心),接着扩展成片带状,再合成微管;聚合期:聚合速度大于解聚速度;稳定期:聚合速度等于解聚速度。第八章细胞核一:名词解释1. 核孔复合体:内外核膜融合之处形成的环状开口,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2. 核定位信号:存在于亲核蛋白内的特殊氨基酸序列,可引导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被转运到核内。3. 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及一份子组蛋白H1构成的圆盘状颗粒。4.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等构成的细

30、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规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5. 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6. 常染色质(euchromatin):为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含有基因转录活跃部位。在核内均匀分布,多位于核中央。7. 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多位于核周近核膜处8. 核仁组织者:rDNA是染色体上伸展出的DNA袢环,每一个袢环称为一个核仁组织者。9. 端粒:染色体末端特化部位

31、,具有维持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作用,端粒DNA为高度重复的DNA序列,富含颗粒组分。10. 异染色质包括结构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功能性异染色质)。11. 核仁的超微结构: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颗粒组分。12. 染色质DNA三种功能序列:复制源序列、着丝粒序列、端粒序列。13. 根据在染色体中的功能不同,可将组蛋白分为核小体组蛋白、连接组蛋白。二:问答题1.简述核膜的结构及功能。结构:在电镜下,核膜是由内外层核膜、核周隙、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等结构组成。外核膜与糙面内质网相连,表面有核糖体附着,被认为是粗面内质网的特化区域,外核膜胞质面附着有中间纤维和微管等细胞骨架成分,与细胞核定位有关。内核

32、膜与外核膜平行排列,表面光滑,内核膜核质面附着有致密的核纤层纤维网络结构。核周隙是内、外核膜之间的缓冲区。核孔复合体是核内外核膜融合之处形成的环状开口,由多个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排列而成的蛋白分子复合物。核纤层是位于内核膜内侧与染色质之间的一层由高电子密度纤维蛋白质组成的网络片层结构。功能:1.核膜为基因表达提供了时空隔离屏障2.核膜参与蛋白质合成:外核膜的表面附着核糖体,可进行蛋白质的合成。3.核孔复合体介导核-质间的物质交换2.比较染色体包装的两种结构模型的主要区别。在染色体多级螺旋化模型中,由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形成直径为400n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这是染色质组装的三级结构),超螺

33、线管再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在染色体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中,螺线管以后的高级结构是由30nm螺线管纤维折叠成的袢环构成的,每18个袢环呈放射状平面排列,结合在核骨架上形成微带,再由微带沿纵轴纵向排列构建成为染色单体。3.核仁是怎样形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何功能?形成:rDNA是从染色体上伸展出的DNA袢环,袢环上的基因成串排列,通过转录产生rRNA,组织形成核仁。组成:纤维中心,是分布有rRNA基因的染色质区;致密纤维组分,包含处于不同转录阶段的rRNA分子;颗粒组分,由正在加工的rRNA及蛋白质构成功能:核仁是rRNA基因转录和加工的场所;核仁是核糖体亚基装配的场所

34、4.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在结构与功能上有何异同?在结构上:常染色质处于伸展状态螺旋化程度低;异染色质处于凝集状态,螺旋化程度高。在功能上:常染色质能活跃进行DNA复制与转录;异染色质转录不活跃或者无转录活性。5. 用染色体多级螺旋化模型说明从DNA到染色体的凝集过程200bp左右的DNA分子、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及一份子组蛋白H1构成的圆盘状颗粒,即核小体;核小体进一步螺旋,每六个核小体螺旋一周,形成螺线管;由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形成直径为400n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超螺线管再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染色单体。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第一节细胞连接一:名词解释1. 细胞连

35、接:细胞表面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特化区称为细胞连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二:细胞连接种类功能分类结构分类主要特征主要分布封闭连接紧密连接相邻细胞膜形成封闭索上皮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锚定连接黏着连接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黏着带细胞-细胞连接上皮细胞黏着斑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上皮细胞基底面桥粒连接中间纤维参与的锚定连接桥粒细胞-细胞连接心肌细胞、上皮细胞半桥粒细胞-细胞外基质连接上皮细胞基底面通讯连接间隙连接(涉及连接子蛋白)由连接子介导细胞通讯连接大多数动物组织细胞突触连接神经细胞突触通讯连接神经元和神经-肌细胞间第十一章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36、一:名词解释1.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是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空间,由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精密有序的网络结构。细胞外基质不仅对组织细胞起支持、保护、营养作用,而且还与细胞的增值、分化、代谢、识别、黏着、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密切相关。2. 细胞外基质组成:糖胺聚糖(其二糖单位之一是氨基己糖,故又称氨基聚糖)与蛋白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非胶原糖蛋白:纤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第十二章细胞的信号转导一:名词解释1. 信号转导:细胞之间联系的信号通过与细胞膜上或胞内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将信号转换后传给相应的胞内系统,使细胞对外界信号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2. 第一信使:由细胞分

37、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是细胞间通讯的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3. 受体:是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胞外信号分子,进而激活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4. 第二信使:是指受体被激活后在细胞内产生的、能介导信号转导的活性物质,称为第二信使。5. ()G蛋白:与受体耦联并能和鸟苷酸结合的一类蛋白质,位于细胞膜胞质面,为可溶性膜外周蛋白,由、和三种亚基组成。通过自身构象的变化激活效应蛋白(effectorprotein),实现信号从胞外向胞内的传递。6. 细胞所接受的信号有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二:问答题1. 简述受体的类型、结

38、构和作用机制。类型:受体分为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两大类。膜受体包括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和具备酶活性的受体三种类型;胞内受体根据其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分为胞浆受体和核受体。结构:离子通道型受体: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多聚体,每个亚基具有2、4或5个跨膜域,可供离子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一条多肽链构成的糖蛋白,分为胞外、胞膜及胞内三个区。N末端位于胞外区,带有多个糖基化位点;胞膜结构区由7个穿膜的疏水的-螺旋结构组成,氨基酸组成高度保守;C末端位于胞内区,C末端的丝氨酸、苏氨酸为磷酸化部位。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跨膜糖蛋白,是一类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N端位于胞外区,是配体结合

39、部位;C端位于胞质区,含酪氨酸激酶功能区,该区在氨基酸组成上高度保守,包括结合ATP与结合底物两个区域;跨膜区由一个高度疏水的螺旋构成,由2226个氨基酸组成。作用机制:离子通道型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瞬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G蛋白耦联受体:当配体与受体结合时,受体分子的构象改变,与G蛋白亚基结合的位点暴露,导致受体胞内部分与G蛋白亚基接触并相互作用,亚基构象改变,与GDP的亲和力减弱,与GTP的亲和力增强,进而与GTP结合,G蛋白被激活,进入功能状态并解体为与GTP结合的亚基

40、和、二聚体两部分,这两个分子沿着细胞膜自由扩散,直接与位于细胞膜下游的效应蛋白作用并使其激活,完成将信号从胞外传递到胞内的过程;当配体与受体结合解除后,G蛋白亚基分解其结合的GTP,生成GDP,其构象改变,与GDP的亲和力增加并与之结合,亚基与效应蛋白分离,重新与、亚基构成三聚体,G蛋白回复到静息状态。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受体胞外结构域构象改变,引起胞内结构域构象改变,使受体C端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受体的激酶,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一个或数个SH2结合位点,通过这些位点,受体可结合并激活具有SH2结构域的蛋白质,激活的蛋白质进一步催化细胞内的生化反应。2. 胞内信号转导的特点有

41、哪些?信号转导分子激活机理的类同性信号转导过程中的级联式反应信号转导途径的通用性与特异性(4)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相互交叉3. 受体作用的特点受体能选择性地与特定配体结合。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力强。受体配体结合后显示可饱和性。(4)受体配体的结合具有可逆性。(5)受体配体的结合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进行调节。第十三章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一:名词解释:1. 细胞分裂(celldivision):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是一个亲代细胞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亲代细胞的遗传物质和某些细胞组分可以相对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有效地保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2. 有丝分裂:也称间接分裂(ind

42、irectdivision),是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DNA复制、染色体组装等),细胞通过形成有丝分裂器,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保证了细胞在遗传上的稳定性。3. 纺锤体(spindle):是一种对细胞分裂及染色体分离有重要作用的临时性细胞器,由星体微管、动粒微管和重叠微管纵向排列构成呈纺锤样外观。4. 有丝分裂器(mitoticapparatus):在中期细胞中,由染色体、星体、中心粒及纺锤体所组成。对于中期以后发生的染色体分离、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及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等活动有关键作用。5. 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上次分裂结束到

43、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规律性变化称为一个细胞周期。6. 限制点(R点):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某些RNA和蛋白质(酶类)必须达到一定阈量值,G1期细胞才能向S期细胞转变,完成细胞分裂。这个阈量值称为限制点。7. G0期细胞:又称暂不增殖细胞:一些细胞在一般情况下不分裂,但受到一定的刺激后,即可进入细胞周期,开始分裂,此类细胞称G0期细胞。8.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类蛋白质,随细胞周期进程周期性地出现及消失,并与细胞中其它蛋白结合,对细胞周期相关活动进行调节。9.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Cdk是一类必须与细胞周期蛋白结合才具有激酶活性的蛋白激酶,可将多种与细

44、胞周期相关的蛋白磷酸化,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关键作用。10. 癌基因(V-onc):指一些逆转录病毒基因组所具有的,异常活化后可使细胞无限增殖进而癌变的DNA序列。11. 原癌基因:在脊椎动物正常细胞中,与V-onc相似的同源DNA序列被称为细胞癌基因(C-onc)或原癌基因。12. 抑癌基因:正常细胞所具有的、能抑制细胞恶性增殖的一类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通常能与转录因子结合或本身即为转录因子二:问答题:1. 以动物细胞为例,简述细胞周期的分期以及各期主要特征。1) G1期是DNA复制的准备期。主要特点:RNA的合成活跃;蛋白质合成活跃;蛋白质的磷酸化;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作用加强。2) S期完成

45、DNA复制。主要特点:进行大量的DNA复制;合成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组蛋白持续磷酸化;中心粒的复制。3) G2期是细胞分裂的准备期。主要特点:大量合成RNA、ATP及一些与M期结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如微管蛋白、成熟促进因子等);中心粒的体积逐渐增大,开始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4) M期细胞进行分裂。主要特点: 核分裂:前期染色质凝集、分裂极确定、核仁缩小解体、纺锤体形成;中期染色体达到最大程度的凝集,并且非随机地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两极;末期子代细胞的核重新形成,染色体解聚、核仁重新形成、核膜重建,至此两个子代细胞的核形成,核分裂完成。 胞质分裂:收缩环形成,

46、收缩环收缩,分裂沟出现;膜融合。2. 细胞周期的调控因素包括哪些?各有何作用?1) 细胞周期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是细胞周期调控系统的核心,两者相结合对细胞周期相关活动进行调节。2) 生长因子。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及多级传递,可激活细胞内多种蛋白激酶,促进或抑制细胞周期进程相关的蛋白质表达,由此可参与对细胞周期的调节。3) 抑素(chalone)。通过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信号的转换及向胞内的传递,进而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产生影响。4) cAMP与cGMP。cAMP与cGMP均为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的胞内信使,在细胞周期中,两者可相互拮抗,控制细胞周期的进程。

47、cGMP能促进细胞分裂中DNA及组蛋白的合成;cAMP具有负调控作用,含量降低时,DNA合成及细胞分裂将加速。5) RNA剪接因子SR蛋白及SR蛋白特异的激酶。在RNA剪接过程中,这两种蛋白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6) 癌基因家族通过多种产物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7) 抑癌基因从转录水平影响细胞周期。第十五章 细胞分化一:名词解释1. 细胞分化(celldifferentiation):由单个受精卵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化组成和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形成这种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为。2.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gene):是生物体各类细胞中都表达,为维持细胞生存所必需的蛋白编码的基因,如细胞骨架蛋白、膜蛋白、染色质的组蛋白、核糖体蛋白。3. 奢侈基因(luxurygene):又称组织特异性基因(tissue-specificgenes),是特定类型细胞中为其执行特定功能蛋白质编码的基因。如红细胞中的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