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我的手》案例描述与自我剖析讲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案例:《我的手》案例描述与自我剖析讲课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科学案例:我的手案例描述与自我剖析-开放,但不放任我的手案例描述与自我剖析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教师片面理解探究教学,误认为“开放教学”就是“放开教学”结果导致课堂呈现一种热闹有余,探究不足的局面,而留给学生对本堂课的唯一印象则是玩得痛快。而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科学教师没有明确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一般从半独立探究逐步过渡到独立探究,从单一问题的探究过渡到复杂问题的探究,从参与局部的探究过渡到全过程的探究。”因此,刚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
2、学生不应急于“放任”让其自我探索,应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进行“开放”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结论的能力逐步提高。以不至于一堂科学课下来留给学生的唯一印象是“玩”与“做游戏”的轻松、快乐。这是我的手教学片断第一次教学上课背景:校科学组调研活动上课班级:三年级2班学生情况:本班学生尖子生多,整体较活跃,喜欢动手。课前准备材料:1、大号手套;2、胶带;3、筷子;4、线;5、手的X光片等。1、游戏创设情境,确定研究对象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手影”游戏。(投影)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游戏(场面热闹)师:你们刚才做游戏时用到了什么?生:手2、确定
3、探究问题,实验解决问题师:我们的手为什么这么灵巧?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生:手的灵巧与骨头一节一节有关。(与关节有关)生:手的灵巧与皮肤有皱纹有关。(与褶皱有关)生:手的灵巧与五个手指有关。师:同学们回答地都有道理,那你们能否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自己的手变得不灵活呢?生:动手操作(各组的方法大同小异基本选用了筷子与线或胶带)气氛更加热闹3、得出结论师:你们刚才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让自己的手变得不灵活地?生1:用筷子与线绑住自己的手生2:用胶带包住自己的手(40分钟时间已所剩不多)4、教学手的感觉部分第二次教学上课背景:校内各教研组展示活动上课班级:三年级1班学生情况:
4、班内尖子生不多,学生胆子小。课前准备材料:1、大号手套;2、胶带;3、筷子;4、线5、手的X光片等。1、游戏创设情境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生: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做游戏。师:我们的手除了做游戏以外还能做什么?生:我会用手做师:生仔细观察自己的手,再仔细观察同学的手,看看有什么发现?2、确定研究重点,进行研究师:手上的哪些部位使我们的手显得灵活呢?(猜一猜)生:猜测大拇指、关节、褶皱与手的灵活有关。(引导学生发现) 认识关节a、 数数关节b、 猜猜关节的作用c、 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你的关节不灵活吗?生:活动,将筷子捆在手指上d、 探究得出手的灵活与关节有关的结论
5、认识褶皱a、 观察褶皱,说说发现b、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作用吗?生:手指弯曲时使皮肤不被拉紧c、 师:那你能设计一个没有褶皱的实验吗?生:探究活动,讨论得出将胶布粘住褶皱或用手抓起手指上的褶皱等(教师做好引导)d、 得出手的灵活与褶皱有关的结论 认识大拇指a、 看看大拇指,说说发现b、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作用吗?生:手拿任何东西基本上需要用到大拇指c、 师:那你还能设计一个没有大拇指的实验吗生:探究活动,将大拇指或其他一个手指一起套入手套中的一个位置(教师做好引导)d、 得出结论,手的灵活与大拇指有关 小结,手的灵活与手的关节、褶皱、大拇指有关(学生通过实验分别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案例自我剖
6、析: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得高和完善。无论哪个阶段或水平的探究都可能伴随有疑惑、阻力、专注、艰辛、兴奋、喜悦或激动,但绝不只是轻松和愉快。在第一次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猜测后,教师直接安排学生进行整体探究手的灵活性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图让学生在玩材料中解决问题。在没有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玩”得起劲,但没有解决实际性的问题,为了玩而玩。让学生“参与”“经历”“体验”成了一句空话,教学目标也没
7、有达成。在第二次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方法。没有急于求成地去解决所有问题,而根据学生的猜测。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还应有一个“扶”的过程。通过“认识关节”“认识大拇指”“认识褶皱”三个环节,让学生既懂得了科学探索的方法也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与第一次教学相比较显得更科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的有序、有条理。两次教学对比得出:只有把科学探究的每一步做细,做透,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否则探究成了表面现象。因此,在小学科学活动中,并不是仅仅“放开”让学生动手就可以了,教师的引领指导是必要的。教师要有一种巧妙的引领思路,好的指导方式,扶放有度,才能真正地使“开放教学”不成为“放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