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攀高峰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229722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勇攀高峰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勇攀高峰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勇攀高峰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勇攀高峰教学设计知识讲解.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勇攀高峰教学设计-勇攀高峰教学设计二道镇中心小学王丽娟教材分析:本课的主人公是邓亚萍,课文通过典型的事例,记叙了邓亚萍的成长历程。赞颂了她面对挫折不气馁,勇于克服困难,在体育事业上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勇于攀登体育高峰的精神。学情分析:同学们对邓亚萍并不陌生,但对她的成长历程并不了解,在提前预习时,应布置学生在网上查一查她的事迹,以便加强对其精神品质的了解。教学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明星事迹表现体育精神的主旨的表达方法。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邓亚萍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可贵精神。重点:体会邓亚萍在乒乓球事业的成长历程。难点:学习用典型事件表现主人公的风采与品格的写作方法。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教具:搜集相关资料及课件。流程:一、导入新课:邓亚萍事迹简介(多媒体)出示,汇报搜集的资料。二、整体把握,感知事件。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记叙了邓亚萍在乒乓事业上的成长的哪几件事,把事件概括地批注在书上。3.重点阅读,品味文章中邓亚萍的可贵的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体育精神。(1)首先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接下来相互交流所画的句子,讨论自己对这些句子

3、的体会;最后,在班级展开交流。(2)在引导学生体会上述句子时,要把体会和朗读结合起来,做到默读中体会,用朗读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表达情感。4.玩味细节,丰富邓亚萍的拼搏形象。(1)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子以后,让学生再读课文。(2)找一找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进行朗读,展开想象。5.深情朗读,表达对邓亚萍的敬意。(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自由朗读,读出感情。(2)指名读(3)接替读(4)分角色读(5)全班读课文结尾的一段6.回顾阅读,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1)启发学生,读完了课文,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叙述的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本文中还领

4、悟到了哪些表达方法?(3)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小结。三、积累内化:1.把读课文后获得的启迪或感受写下来。可以写在课文旁,也可以写在另外的笔记上。2.把文中新出现的词语抄写在“自选词句”栏中。四、迁移练习:1.识字练习,连写课后11个生字。2.背诵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作业:(1)课外阅读邓亚萍的其它故事。(2)选取课文中的某一个场面,编写成小品演一演。板书:1.勇攀高峰两次受挫刻苦训练勇攀高峰力挫狂澜女队夺冠绝不服输顽强拼搏2012年3月2日勇攀高峰教学反思二道镇中心小学王丽娟本课的主人公是邓亚萍,课文通过典型的事例,记叙了邓亚萍的成长历程。赞颂了她面对挫折不气馁,勇于克服困难

5、,在体育事业上顽强拼搏、刻苦训练勇于攀登体育高峰的精神。在讲述中,我始终将读贯穿始终。(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地方,自由朗读,读出感情。(2)指名读。(3)接替读(4)分角色读。这样的深情朗读,学生对于人物的精神体会得非常深刻。之后,让学生回顾阅读,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做的:(1)启发学生,读完了课文,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叙述的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本文中还领悟到了哪些表达方法?(3)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小结。一堂课下来,学生情绪非常高涨。好多同学还沉浸在对邓亚萍的无限敬佩之中。2012年3月2日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二道镇中心小

6、学王丽娟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25页26页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具准备: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2、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3圆锥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

7、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底面

8、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3)学生分组做实验。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

9、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现

10、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三)巩固反馈1口答。v(立方米)6052v(立方米)1264.52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3、出示例3: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四、巩固练习: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2、选择

11、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立方米3a立方米9立方米(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立方米(1)6立方米(2)3立方米(3)2立方米2、学生操作: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五、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作业:课本练习四的第3、4、8。

12、2012年4月2日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二道镇中心小学王丽娟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知识掌握较牢固,学生感到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新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

13、,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课件演示实验过程,让孩子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再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当然,教学是一门缺陷艺术,在教学之后我感到遗憾的是,没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我想如果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让他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切的参与到探究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收获: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

14、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给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的好处,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新知识,是一种真正的理解,不是老师硬灌输给他的,他们能灵活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使我熟悉到新课改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

15、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12年4月2日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二道镇中心小学王丽娟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重点难点:1、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2、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训练营:3:2=():105:9=():810.3:0.9=20:()3:1.5=20:()12

16、:0.1=60:()15:21=5:()4:5=12:()2:60=():120.3:0.9=20:()各就各位:你准备好了吗?1、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预备:注意!2、根据条件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加工64个零件。(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驶90千米需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看来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这节课就一块来学习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大家有信心吗?二、新授

17、:砰!1、出示例5:(1)学生自由读题,通过数学信息解决问题,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算术方法)(2)引导学生尝试用比例解决问题。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哪两个量是变化的?他们能组成什么比例?题目中谁和谁是同一组对应的量?你能根据对应的数值列出等式吗?2、教学例6:(1)引导学生尝试用比例解决问题。题目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哪两个量是变化的?他们能组成什么比例?题目中谁和谁是同一组对应的量?你能根据对应的数值列出等式吗?(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三、小结:用比例解决这类问题的应该是怎样的过程?(四人小组讨论,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小结:(1)设要求的问题为X;(2)

18、用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关系;(3)列出比例式;(4)解比例,作答。四、巩固练习:1、500千克的海水中含盐25千克,120吨的海水含盐几吨?2、华南服装厂3天加工西装180套,照这样计算,要生产540套西装,需要几天?3、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多少块砖?4、原计划每天烧3吨煤,可以烧96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可以少多少天?胜利完成任务,大家高兴吗?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为X元。8X=12.8x10X=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为16元。2012年5月9日用比例解决问

19、题教学反思二道镇中心小学王丽娟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课前通过丰富的复习,对(正)反比例的定义、数量关系等旧知做了巩固,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但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失败的地方,复习时间过长,占用新课的教学时间。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预设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做了错误的预测,多数学生能顺利应用比例进行解决。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

20、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教学例2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学生能较顺利的完成。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部分学生的归纳能力非常强,这一点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2012年5月9日为学教学设计二道镇中心小学王丽娟教材简析:本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主体课文,也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课文用故事做比喻说明“立志为”的道理。全文基

21、本上是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难与易的辨证关系,从而告诫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得容易的道理。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2、使学生认识到“人之为学”,关键在“为”。3、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4、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情感,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的语气和情感。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为”的道理。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勤奋学习的名言、故事。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为学。观题质疑

22、,“为”是个多音字,组词,在此处读什么?“wi”是什么意思?做。文题的意思呢?2、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及本文相关资料。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二、初读感知。1、自由读课文。第一遍:读准生字字音;第二遍:能正确停顿、读得流利;第三遍:要读的有板有眼。2、初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读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说一说。4、结合文后译

23、文,读一句原文,读一句译文。试着解决刚刚的疑问。可以小组交流。三、精读感悟。1、认真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文中说了几方面的内容?指导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本段中你发现了重复的句子吗?“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自己说一说。2、理解“去南海”这件事是否容易?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朗读。贫者说话的语气;富者从疑问轻视惭愧的态度变化。富者说“子何恃而往?”两次不同的语气变化。(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4、相机指导理解重点字的意思:“鄙、恃、去、顾、为”等字。四、拓展延伸。1、请孩子们想像一下,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后,看到富和尚,

24、他们见面时的场景及对话,写下来。2、文章主要用(对比)写法,来叙述这件事。为的是告诉我们什么呢?3、说一说你知道的哪些人是通过勤奋来取得成功的事例。五、实践活动。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六、板书设计。为学彭端淑天下事:为之:难易。贫者学之:难易。不为:难富者2012年6月4日为学教学反思二道镇中心小学王丽娟为学这篇课文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读书而写的。本文选自他的白鹤堂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亮点:一、文章的导入的设计比较新颖,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同学们也能够积极参与。二、以小故事为切入点进

25、行课文分析。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提示,一步步走入故事,品味语言,又能够走出故事,得出启示。三、板书设计较有新意,能够为教学效果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四、学生预习很认真,比较到位。因此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不足:(主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一、解题。解题中应该加入对文章原题目和作者初始写作用途的解读。二、重点词语的解读。这个环节,采用学生讨论法,讨论后提出依然不懂的词语,教师解答后进行归纳。再归纳的过程中,我只注重了实词意思的总结,而忽略了课文中虚词的归纳和总结。而且并没有逐字逐句的去解释重点词语。帮学生抓牢基础。在课文翻译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三、课文分析。由于文章中讲述了“蜀鄙二僧,欲之南海,僧

26、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小故事,大部分同学们都会对这个小故事印象深刻,因此,以这个小故事为切入点来分析文章,分析后得出道理“事在人为”。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很快的就将道理渗透给学生,而并没有运用大量的时间来品读课文,让学生品味对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应该让学生在我环环相扣的问题的索引下,慢慢的解读课文。总体反思与改进:一、对文本的研究和解读,依然不够深刻;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要作为重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的减小自己的疏忽和漏洞。二、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总是急于将自己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甚至要想到,上课时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多少种答案。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考纲考点的落实依然不够到位,研读考纲考点,尽量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归纳总结和渗透。四、由于本人急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整节课课显得有点前紧后松,在以后的教学中本人一定克服这一点。2012年6月4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