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吟诵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投放杜甫画像同学们看这幅画像,想必大家都认识这位老人,他是谁?(杜甫)提到杜甫,后世评价很多
2、,其中鲁迅的评价特别引人注目。(ppt显示,学生齐读)“文士可以是民族的灵魂和良知,却难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陶潜、李白、杜甫,这三个人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史上都是标志性的人物,为什么只有杜甫被尊为民族脊梁?为什么只有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读杜甫的登高,与杜甫同行一段路,聆听杜甫的心声,感受杜甫的情怀。(ppt投放课题)二、整体感知: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找生起读,读准字音、节奏。2.自读,本首诗写了什么主要内容?你读出了什么感觉、。(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思
3、所感悲)三、品读鉴赏: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问题1:首联共写了哪几种意象(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急、高、啸哀、清、白、飞回问题3:“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你喜欢的景物,体会里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急风:三峡疾风猎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秋高气爽,境界阔大,而又衬托出天底下人的渺小,孤单。哀猿:啼猿悲秋,人闻其声顿觉悲凉。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我们能想到什么?两种景物:落木、长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4、。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问题2:这两联景物描写,你只读出了“悲”吗?在这两联中,诗人首先选取疾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回的小鸟三峡秋季典型的景物入诗,展示了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境界,继而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
5、己生命的旋律。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何理解?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
6、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
7、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
8、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诗句感受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以及悲从中来、怆然流泪的感情流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登高避不祥、求长寿,杜甫此时登高便又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
9、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总结:身逢战乱、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
10、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问题1: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了杜甫老人的一生。问题2:在这样的处境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11、但是此时诗人却不能喝酒了,这愁闷可要怎么消解呢?所有这些都无法消解,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的心头。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
12、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五、结束语: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念杜甫。念杜甫你从唐王朝走来一边写诗一边把肠内热散发给天地间凄凄黎元国将破,你的诗涕泪滂沱一无所有却用诗人的伶仃瘦骨支撑龙泉在腰的重负却用寂寞壮士的眼睛凝望历史深处吕葛的背影随一路悲风,诗人背负忧患的诗囊穿越王朝的愁雾清醒着讥讽着叫骂着同情着与生死相依的国与风烟荡尽的家与过去,与未来与他们,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