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教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教学资料.doc(1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总 则101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场地的沉降测量、位移测量和特殊变形测量。103 建筑变形测量应能确切地反映建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在静荷载或动荷载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形程度或变形趋势。 104 建筑变形测量所用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合格。仪器设备的检定、检验及维护,应符合本规范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5 建筑变形测量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方法外,亦可采用能满足本规范规定的技术质量要求的其他方法。 106 建筑变形测量除应符合本规
2、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和代号21 术 语211 建筑变形 deformation 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 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受各种作用力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现象。212 建筑变形测量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of building and structure 对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受各种作用力而产生的形状或位置变化进行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213 地基 foundation soils,subgrade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214 基础 foundation将结构
3、所承受的各种作用力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5 基坑 foundation pit 为进行建筑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216 基坑回弹 rebound of foundation pit基坑开挖时由于卸除土的自重而引起坑底土隆起的现象。 217 沉降 settlement,subsidence 建筑地基、基础及地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移动,包括下沉和上升。其下沉或上升值称为沉降量。218 沉降差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同一建筑的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段的沉降量差值,亦称差异沉降。219相邻地基沉降adjacent subgrade subside
4、nce由于毗邻建筑间的荷载差异引起的相邻地基土应力重新分布而产生的附加沉降。 2110场地地面沉降field ground subsidence由于长期降雨、管道漏水、地下水位大幅度变化、大面积堆载、地裂缝、大面积潜蚀、砂土液化以及地下采空等原因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沉降。2111 位移 displacement本规范特指建筑产生的非竖向变形。2112 倾斜 inclination建筑中心线或其墙、柱等,在不同高度的点对其相应底部点的偏移现象。 2113 挠度 deflection建筑的基础、上部结构或构件等在弯矩作用下因挠曲引起的垂直于轴线的线位移。 2114 动态变形 dynamic de
5、formation建筑在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2115 风振变形 wind loading deformation由于受强风作用而产生的变形。2116 日照变形sunshine deformation由于受阳光照射受热不均而产生的变形。2117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deformation value建筑能承受而不至于产生损害或影响正常使用所允许的变形值。2118 基准点 benchmark,reference point 为进行变形测量而布设的稳定的、需长期保存的测量控制点。2119 工作基点working reference point 为直接观测变形点而在现场布设的相对稳定的测量
6、控制点。2120 观测点 observation point 布设在建筑地基、基础、场地及上部结构的敏感位置上能反映其变形特征的测量点,亦称变形点。2121 变形速率 rate of deformation单位时间的变形量。 2122观测周期 time interval of measurement前后两次变形观测的时间间隔。 2123 变形因子 deformation factor 引起建筑变形的因素,如荷载、时间等。22 符 号221 变形量 A风力振幅 d位移分量;偏离值 dd动态位移 dm平均位移值 ds静态位移 fc基础相对弯曲度 fd挠度值 fdc跨中挠度值 S沉降量 基础或构件倾
7、斜度 风振系数 观测点两周期之间的变形量 d位移分量差s 沉降差 222 观测量 D距离;边长 h高差 I仪器高 L附合路线、环线或视准线长度 n测回数;测站数;高差个数 r水准观测同一路线的观测次数 S视线长度 av垂直角觇牌高 223 中误差 md位移分量或偏离值测定中误差 md位移分量差测定中误差 mh测站高差中误差 mo水准测量单程观测每测站高差中误差 ms沉降量测定中误差 ms沉降差测定中误差 m方向中误差 m测角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224误差估算参数Cl、C2导线类别系数 Q观测点变形量的协因数 QH最弱观测点高程的协因数 Qh待求观测点间高
8、差的协因数 Qx最弱观测点坐标的协因数 Qx待求观测点间坐标差的协因数系统误差影响系数 225仪器特征参数 a电磁波测距仪标称的固定误差 b电磁波测距仪标称的比例误差系数 i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 2C经纬仪两倍视准误差226 其他符号 Hg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 K大气垂直折光系数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23 代 号 DJ经纬仪型号代码,主要有DJ05、DJl、DJ2等型号DS水准仪型号代码,主要有DS05;DSl、DS3等型号 DSZ自动安平水准仪型号代码,主要有DSZ05、DSZl、DSZ3等型号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PDOPGPS
9、的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3 基本规定301 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进行变形测量: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 4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5 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 302 建筑变形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宜采用国家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或所在地方使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也可采用独立系统。当采用独立系统时,必须在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书中明确说明。303 建筑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建筑地基基础
10、设计的等级和要求、变形类型、测量目的、任务要求以及测区条件进行施测方案设计,确定变形测量的内容、精度级别、基准点与变形点布设方案、观测周期、仪器设备及检定要求、观测与数据处理方法、提交成果内容等,编写技术设计书或施测方案。 304 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应符合表304的规定。 注:l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水准测量的测站高差中误差或静力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中相邻观测点相应测段间等价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2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观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的坐标中误差、坐标差中误差以及等价的观测点相对基准线的偏差值中误差、建筑或构件相对底部固定点的水平位移分量
11、中误差; 3 观测点点位中误差为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的拒倍;4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并以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305 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及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规定的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分别按本规范第306条和第307条的规定进行精度估算后,按下列原则确定精度级别: 1)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 2)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级别; 3)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本规范
12、表304中三级精度的要求时,应采用三级精度。 2 其他建筑变形测量工程,可根据设计、施工的要求,按照本规范表304的规定,选取适宜的精度级别;3 当需要采用特级精度时,应对作业过程和方法作出专门的设计与论证后实施。306 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估算: 1 按照设计的沉降观测网,计算网中最弱观测点高程的协因数QH、待求观测点间高差的协因数Qh;2 单位权中误差即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应按公式(306-1)或公式(306-2)估算:式 3 公式(306-1)、 (306-2)中的ms和ms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沉降量、平均沉降量等绝对沉降的测定中误差m,对于特高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地
13、基条件,结合经验具体分析确定;对于其他精度要求的工程,可按低、中、高压缩性地基土或微风化、中风化、强风化地基岩石的类别及建筑对沉降的敏感程度的大小分别选05mm、10mm、25mm2)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等局部地基沉降以及膨胀土地基沉降等的测定中误差ms,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的120; 3)平置构件挠度等变形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变形允许值的16; 4)沉降差、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相对沉降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的l20; 5)对于具有科研及特殊目的的沉降量或沉降差的测定中误差,可根据需要将上述各项中误差乘以1512系数后采用。 307 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应按下列规定进行估算;
14、 1 应按照设计的位移观测网,计算网中最弱观测点坐标的协因数Qx、待求观测点间坐标差的协因数Qs;2 单位权中误差即观测点坐标中误差应按公式(307-1)或公式(307-2)估算:式中 md位移分量d的测定中误差(mm); md位移分量差d的测定中误差(mm)。 3 公式(307-1)、(307-2)中的md和md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对建筑基础水平位移、滑坡位移等绝对位移,可按本规范表304选取精度级别; 2)受基础施工影响的位移、挡土设施位移等局部地基位移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20。变形允许值分量应按变形允许值的l采用; 3)建筑的顶部水平位移、工程设施的整体垂直挠曲
15、、全高垂直度偏差、工程设施水平轴线偏差等建筑整体变形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10; 4)高层建筑层间相对位移、竖直构件的挠度、垂直偏差等结构段变形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6;5)基础的位移差、转动挠曲等相对位移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其变形允许值分量的120;6)对于科研及特殊目的的变形量测定中误差,可根据需要将上述各项中误差乘以l5-12系数后采用。 308 建筑变形测量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进行观测。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
16、情况。 309 建筑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3010 一个周期的观测应在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相同的观测网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并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和设备。对于特级和一级变形观测,宜固定观测人员、选择最佳观测时段、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观测。 3011 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 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 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
17、、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4 变形控制测量41 一般规定41.1 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沉降观测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2 建筑位移和特殊变形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必要时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3 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412 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确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宜12月复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当测区受到地震、洪水、爆破等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
18、,并按本规范第82节的规定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413 变形测量基准点的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不宜少于15d。414 当有工作基点时,每期变形观测时均应将其与基准点进行联测,然后再对观测点进行观测。415 变形控制测量的精度级别应不低于沉降或位移观测的精度级别。42 高程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421 特级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4个;其他级别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程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形成闭合环或形成由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422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
19、基点应避开交通干道主路、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可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方; 2 高程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在建筑区内,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基础的深度。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 3 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当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观测时,宜使各点周围的地形条件一致。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时,用于联测观测点的工作墓点宜与沉降观测点设在同一高程面上,偏差不应超过土1cm。当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20、时,应设置上下高程不同但位置垂直对应的辅助点传递高程。423 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程基准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可根据点位所在处的不同地质条件,选埋基岩水准基点标石、深埋双金属管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在基岩壁或稳固的建筑上也可埋设墙上水准标志;2 高程工作基点的标石可按点位的不同要求,选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标志等;3 标石、标志的形式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特殊土地区和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应另行设计。424 高程控制测量宜使用水准测量方法。对于二、三级沉降观
21、测的高程控制测量,当不便使用水准测量时,可使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43 平面基准点的布设与测量431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级别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可根据需要设置; 2 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校验; 3 当使用GPS测量方法进行平面或三维控制测量时,基准点位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 2)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3)离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的距离不应小于50m;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大面积水域、大型建
22、筑以及热源等;4)通视条件好,应方便后续采用常规测量手段进行联测。 432 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的形式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级、一级位移观测的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应建造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mm; 2 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要求。根据点位不同情况,可选用重力平衡球式标、旋入式杆状标、直插式觇牌、屋顶标和墙上标等形式的标志。观测墩及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的形式,可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执行;3 对用作平面基准点的深埋式标志、兼作高程基准的标石和标志以及特殊土地区或
23、有特殊要求的标石、标志及其埋设应另行设计。 433 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边角测量、导线测量、GPS测量及三角测量、三边测量等形式。三维控制测量可使用GPS测量及边角测量、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组合方法。 434 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导线网或GPS网的最弱边边长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级别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2 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级别的观测点点位中误差;3 用基准线法测定偏差值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级别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435 除特级控制网和其他大型、复杂工程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控制网应专门设计外,对于
24、一、二、三级平面控制网,其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 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GPS网应符合表435-1的规定: 2 各级测角、测边控制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网,其三角形内角不宜小于30;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宜优先使用边角网,在边角网中应以测边为主,加测部分角度,并合理配置测角和测边的精度; 3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5-2的规定:436 对于三维控制测量,其平面位置和高程应分别符合平面基准点和高程基准点的布设和测量规定。44 水准测量441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各级高程控制测量或沉降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等级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型号和标尺类
25、型应符合表 441-1的规定: 2 使用光学水准仪和数字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作业的基本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8的相应规定; 3 一、二、三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表441-2的规定:4 特级水准观测的观测次数r可根据所选精度和使用的仪器类型,按公式(441-1)估算并作调整后确定:r=(m0/mh)2 (4.4.1-1)式中 mh测站高差中误差;M0水准仪单程观测每测站高差中误差估值(mm)。对DS05和DSZ05型仪器,m0可按公式(441-2)计算:m0=0.025+0.0029S ( 4.4.1-2)式中 S最
26、长视线长度(m)。 对按公式(441-1)估算的结果,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1)当1r2时,应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 2)当2r4时,应采用两次往返观测或正反向各按单程双测站观测; 3)当r1时,对高程控制网的首次观测、复测、各周期观测中的工作基点稳定性检测及首次沉降观测应进行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从第二次沉降观测开始,可进行单程观测。 442 水准观测的有关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应符合表 442-l的规定:443 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当观测成果出现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
27、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检验和校正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7和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l2898的规定执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用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10;对用于一、二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15;对用于三级水准观测的仪器,i角不得大于20。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绝对值不得大于02;2 水准标尺分划线的分米分划线误差和米分划间隔真长与名义长度之差,对线条式因瓦合金标尺不应大于01mm,对区格式木质标尺不应大于05mm。444 水准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或日落前约
28、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测; 2 观测前半小时,应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设站时,应用测伞遮蔽阳光。使用数字水准仪前,还应进行预热; 3 使用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其生产厂家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振动源造成的振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振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4 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在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转动仪器的倾斜螺旋和
29、测微鼓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应为旋进;5 对各周期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相邻观测点高差变动迹象、地质地貌异常、附近建筑基础和墙体裂缝等情况,应做好记录,并画草图。 445 凡超出本规范表442-2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先分析原因再进行重测。当测站观测限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当迁站后发现超限时,应从稳固可靠的固定点开始重测。 446 静力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6的规定: 447 静力水准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观测前向连通管内充水时,不得将空气带入,可采用自然压力排气充水法或人工排气充水法进行充水; 2 连通管应平放在地面上,当通过障碍物时,应防止连通管在竖向出现形而形成滞气“死角”。连通
30、管任何一段的高度都应低于蓄水罐底部,但最低不宜低于20cm; 3 观测时间应选在气温最稳定的时段,观测读数应在液体完全呈静态下进行; 4 测站上安置仪器的接触面应清洁、无灰尘杂物。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倾斜度不应大于10。使用固定式仪器时,应有校验安装面的装置,校验误差不应大于005mm; 5 宜采用两台仪器对向观测。条件不具备时,亦可采用一台仪器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可取23个读数的中数作为一次观测值。根据读数设备的精度和沉降观测级别,读数较差限值宜为002004mm。448 使用自动静力水准设备进行水准测量时,应根据变形测量的精度级别和所用设备的性能,参照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作
31、业规程。作业中,应定期对所用设备进行检校。45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451 对水准测量确有困难的二、三级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并按附录C的规定使用专用觇牌和配件。对于更高精度或特殊的高程控制测量确需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应进行详细设计和论证。45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视线长度不宜大于300m,最长不得超过500m,视线垂直角不得超过10,视线高度和离开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3m。45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优先采用中间设站观测方式,也可采用每点设站、往返观测方式。当采用中间设站观测方式时,每站的前后视线长度之差,对于二级不得超过15m,三级不得超过视线长度的11
32、0;前后视距差累积,对于二级不得超过30m,三级不得超过100m。454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施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三角高程测量边长的测定,应采用符合本规范表471规定的相应精度等级的电磁波测距仪往返观测各2测回。当采取中间设站观测方式时,前、后视各观测2测回。测距的各项限差和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7节的要求; 2 垂直角观测应采用觇牌为照准目标,按表454的要求采用中丝双照准法观测。当采用中间设站观测方式分两组观测时,垂直角观测的顺序宜为: 第一组:后视-前视-前视-后视(照准上目标); 第二组:前视-后视-后视-前视(照准下目标)。 每次照准后视或前视时,一次正倒镜完成该
33、分组测回数的12。中间设站观测方式的垂直角总测回数应等于每点设站、往返观测方式的垂直角总测回数; 3 垂直角观测宜在日出后2h至日落前2h的期间内目标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阴天和多云天气可全天观测; 4 仪器高、觇标高应在观测前后用经过检验的量杆或钢尺各量测一次,精确读至05mm,当较差不大于1mm时取用中数。采用中间设站观测方式时可不量测仪器高;5 测定边长和垂直角时,当测距仪光轴和经纬仪照准轴不共轴,或在不同觇牌高度上分两组观测垂直角时,必须进行边长和垂直角归算后才能计算和比较两组高差。455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高差的计算及其限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点设站、往返观测时,单向观测高差应
34、按公式(455-1)计算: 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455的要求。46 水平角观测461 各级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特级、一级网点亦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导线测量中,当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应按左、右角观测;当导线点上多于两个方向时,应按方向法观测; 2 一、二、三级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可按表461的规定执行:3 对于特级水平角观测及当有可靠的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或全站仪精度实测数据时,可按公式(461)估算测回数:式中n测回数,对全组合测角法取方向权nm之12为测回数(此处m为测站上的方向数
35、); m按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 m各测站平差后一测回方向中误差的平均值(),该值可根据仪器类型、读数和照准设备、外界条件以及操作的严格与熟练程度,在下列数值范围内选取: DJ05型仪器0405; DJl型仪器0810; DJ2型仪器1418; 系统误差影响系数,宜为0509。 按公式(461)估算结果凑整取值时,对方向观测法与全组合测角法,应考虑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观测度盘位置编制的要求;对动态式测角系统的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不需进行度盘配置;对导线观测应取偶数,当估算结果n小于2时,应取n等于2。 462 各级别水平角观测的限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方向观测法观测的限差应符合
36、表462-1的规定: 2 全组合测角法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462-2的规定:3 测角网的三角形最大闭合差,不应大于2m;导线测量每测站左、右角闭合差,不应大于2m;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不应大于2m(n为测站数)。463 各级水平角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使用的仪器设备在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 2 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前后和太阳中天前后不宜观测。作业中仪器不得受阳光直接照射,当气泡偏离超过一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当视线靠近吸热或放热强烈的地形地物时,应选择阴天或有风但不影响仪器稳定的时间进行观测。当需削减时间性水平折光影响时,
37、应按不同时间段观测;3 控制网观测宜采用双照准法,在半测回中每个方向连续照准两次,并各读数一次。每站观测中,应避免二次调焦,当观测方向的边长悬殊较大、有关方向应调焦时,宜采用正倒镜同时观测法,并可不考虑2C变动范围。对于大倾斜方向的观测,应严格控制水平气泡偏移,当垂直角超过3时,应进行仪器竖轴倾斜改正。464 当观测成果超出限差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1 当2C互差或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当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 在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当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 4 在一个测站上,对于采用方向观测法,当基
38、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站;对于采用全组合测角法,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全部基本测回数的 13时,应重测该测站; 5 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均应记入手簿。重测成果与基本测回结果之间不得取中数,每一测回只应取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6 全组合测角法,当直接角与间接角互差超限时,在满足本条第4款要求,即不超过全部基本测回数13的前提下,可重测单角; 7 当三角形闭合差超限需要重测时,应进行分析,选择有关测站进行重测。47 距离测量471 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边长须专门设计外,对一、二、三级位移观测应符合表471的要求,并应按下列规定
39、执行:注:1 仪器精度等级系根据仪器标称精度(a+bD10-6),以相应级别的平均边长D代入计算的测距中误差划分; 2 一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的过程; 3 时段是指测边的时间段,如上午、下午和不同的白天。可采用不同时段观测代替往返观测。 1 往返测或不同时间段观测值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2 测距时应使用经检定合格的温度计和气压计; 3 气象数据应在每边观测始末时在两端进行测定,取其平均值; 4 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对一、二级边可采用三级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对三级边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并应考虑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对垂直角观测值的影响; 5 测距边归算到水平
40、距离时,应在观测的斜距中加入气象改正和加常数、乘常数、周期误差改正后,化算至测距仪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472 电磁波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项目开始前,应对使用的测距仪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应对其定期检验; 2 测距应在成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阴天;有微风时可全天观测;晴天最佳观测时间宜为日出后1h和日落前 1h;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观测; 3 晴天作业时,应对测距仪和反光镜打伞遮阳,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不宜顺、逆光观测; 4 视线离地面或障碍物宜在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电磁场影响范围之内;5 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应重测整测回
41、。当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然后去掉其中最大、最小两个观测值后取平均。如重测后测回差仍超限,应重测该测距边的所有测回。当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较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重测单方向的距离。如重测后仍超限,应重测往、返两方向或不同时段的距离。473 因瓦尺和钢尺丈量距离的技术要求,除特级和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边长须专门设计外,对一、二、三级位移观测的边长丈量,应符合表473的要求,并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1 因瓦尺、钢尺在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 各级边长测量应采用往返悬空丈量方法。使用的重锤、弹簧秤和温度计,均应进行检定。丈量时,引张拉力值应与检定时相同; 3 当下雨、尺的横向
42、有二级以上风或作业时的温度超过尺子膨胀系数检定时的温度范围时,不应进行丈量; 4 网的起算边或基线宜选成尺长的整倍数。用零尺段时,应改变拉力或进行拉力改正; 5 量距时,应在尺子的附近测定温度; 6 安置轴杆架或引张架时应使用经纬仪定线。尺段高差可采用水准仪中丝法往返测或单程双测站观测; 7 丈量结果应加入尺长、温度、倾斜改正,因瓦尺还应加入悬链线不对称、分划尺倾斜等改正。48 GPS 测 量481 选用GPS接收机,应根据需要并符合表481的规定。482 GPS接收机必须经检定合格后方可用于变形测量作业。接收机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检验。 483 GPS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83的规定。484 GPS观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一、二级GPS测量,应使用零相位天线和强制对中器安置GPS接收机天线,对中精度应高于05mm,天线应统一指向北方; 2 作业中应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计划进行观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