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贝特瑞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贝特瑞研究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贝特瑞研究报告1.贝特瑞:深耕行业二十载,夯实龙头地位1.1 历程:负极材料起家,到多业务协同发展的行业翘楚贝特瑞是一家新能源材料的研发与制造商,主营业务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正极材料及石墨烯材料三大板块。是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 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硅基等新型 负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A、NCM811)等。截止 2022 年一季报,贝特瑞由中国宝安持股 68.83%,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其中 直接持股 24.44%,间接持股 43.92%。公司在负极业务加快布局,新设立石墨化制品 生产和加工子公司,同时向
2、上布局矿产资源;正极方面,公司主要由常州、天津、和 江苏生产基地主导;电池方面,公司设立湖北贝能进军电池生产;石墨烯等新业务, 由先进石墨、深瑞墨烯主导。1.2 团队:扩张势头正足,管理层经验丰富公司通过长期、持续的内部轮岗、选拔竞争形成的核心团队是公司的关键资源。 公司核心团队普遍具备高学历及专业背景,其中多位管理人员积累了 10 多年的行业经 验,对经营管理、产业格局、行业发展和未来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为了保证 核心团队的稳定性,2021 年报告期实施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将 388 名人员定为公司 核心员工并授与股票期权。根据公司 21 年报披露的员工受教育程度情况和在职员工业 务
3、分类情况,公司员工总数快速增长,尤其是一线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增加明显,而销 售人员无变动。公司创始人贺雪琴和黄友元、任建国等,均具有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对相关技 术的把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1 年年报显示,公司支付给董事、监事、以及高管人员 的报酬总额为 3353.70 万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保证了核心团队的稳定性。1.3 技术:专利技术积累丰厚,在研项目前景可期公司多年持续研发,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 软/硬碳负极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等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领域以及石墨烯、超级 电容活性炭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积累了一大批专利技术。截至 2022 年 3 月末,
4、在全 球范围内取得的授权专利 333 项,其中国内专利 281 项,境外专利 52 项,参与制定的 国家标准纳米技术 石墨烯相关二维材料的层数测量 拉曼光谱法发布,参与的“高 容量硅基负极材料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负极:天然第一人造前列,贝特瑞发力人造石墨一体化2.1 行业:人造石墨是主流,行业格局“三大四小”人造石墨性能优于天然石墨,多用于动力电池。天然石墨虽然具备成本和比容量 的优势,但是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表现更为优秀,因此人造石 墨广泛应用于大容量的车用动力电池和中高端消费锂电,天然石墨主要用于小型锂离子 电池 和一 般用 途
5、 的消 费 锂电 。新 兴的 硅 基负 极 理论 容量 较高 , 理论 容 量可达 4200mAh/g,充放电倍率也较高,但因为存在首次库伦效率低、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差等诸多技术瓶颈待突破,在市场上还没能大规模供应,2021 年出货量仅 1.1 万吨。人造石墨仍为主流,2021 年占比 84%,2021 年中国人造石墨出货量 60.5 万吨, 同比增长 97.1%,略低于负极材料增速,主要原因系石墨化产能紧缺,价格高企。负极材料市场已形成“三大四小”格局。头部公司凭借产品、客户、产能和成本 等优势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其中“三大”,贝特瑞占比 26%、璞泰来占比 14%, 杉杉股份占比
6、15%,加上“四小”,尚太科技、中科电气、东莞凯金、翔丰华。CR7 达 92%。目前来看,贝特瑞有望保持负极行业绝对龙头地位,“三大”企业差距相对较小, “四小”市占相近,追赶“三大”意愿强烈。下游需求持续提升,负极厂商加速扩产。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 年国内新能源 车销量突破 350 万辆,渗透率达 13%,我们预计 2022 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 600 万辆,全球有望突破 1000 万辆。面对下游高增的市场需求,自 2021 年以来,各 负极厂商相继发布扩产公告,积极布局一体化建设。2.2 产品:发力人造石墨一体化及连续石墨化持续降本增效天然石墨龙头,发力人造石墨市场。2021 年
7、天然石墨的龙头企业贝特瑞的市场份 额超过一半,高达 63%,行业第二翔丰华市场份额 17%,二者之和 80%,属于高度集 中的行业;人造石墨市场份额较为分散,龙头企业江西紫宸(璞泰来)占比 20%、杉 杉股份 17%、贝特瑞 14%,后续 3 家企业尚太科技、东莞凯金、星城石墨(中科电气) 的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在 10%-12%区间,竞争激烈。将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综合考虑, 2021 年公司负极材料出货量 17 万吨,市场份额 26%,璞泰来 14%,领先竞争对手较高份额。受短缺影响石墨化价格持续攀升。石墨化加工费用约占整个人造石墨负极制造 总成本的 55%,2021 年以来,各地政府能耗控制
8、政策、环评压力、频繁限电及电费 上涨等原因,使得石墨化产能释放及扩张均不及预期,企业开工率也受到一定限制, 导致石墨化出现供需缺口,石墨化价格屡创新高。22 年 23 年石墨化缺口仍在。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中性假设下,22 年、23 年存在 石墨化缺口,分别为-6.5/-8.4 万吨。电费在石墨化成本中占比高达 60%,降低石墨化 电耗是降本关键,因此产能多集中在内蒙四川等低电价地区,而能耗双控政策导致开工 率短时间内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为应对下游高增的需求,各企业加快石墨化产能建设, 但能评审批难度加大影响新项目的建设和投产进度,我们认为未来两年石墨化产能仍然 存在硬性缺口可能性。石墨化自供率
9、提升对企业毛利率提升效果显著。以 21 年为例,石墨化自加工成 本 0.66 万元/吨,委外加工成本 1.97 万元/吨,用敏感性分析预测自供率的变化对石 墨化加工费的影响。测试可得随着自供率上升带来人造石墨成本的下降使得毛利率逐 渐上升,当自供率每提高 25pct,单吨毛利率将提升 8pct 左右。从行业层面对比,截止 2021 年底,贝特瑞石墨化外协比例较高,自供率处于较低 水平,仅有 25%,均低于其他主流人造石墨企业。贝特瑞在石墨化自供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凭借产品和技术工艺优势仍能保持行 业前列的销售价格和单吨毛利率。我们通过各负极企业销量和销售均价及负极业务毛利 率情况推算各公司单吨
10、毛利发现,除璞泰售价和毛利较高外,贝特瑞的销售价格和毛利 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21 贝特瑞负极材料销售价格 3.9 万元/吨,单吨毛利 1.2 万元, 和主营人造石墨和硅基负极的杉杉股份水平较为接近。贝特瑞发力人造石墨一体化扩张,通过自建或合作的方式布局石墨化产能提升自供 率,盈利能力仍有上升空间。一体化成为提升成本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多数负极厂商均 加大在低电价地区布局一体化产能投放,提升自供比率。我们预计公司 22 年/23 石墨化 产能为 6.5/12.5 万吨,22 年/23 年人造石墨成品产能为 18/22.5 万吨,自供比率将由 21 年 25%提升至 23 年 55%。连续石墨
11、化或是未来革新方向,公司技术领先有望显著降本。石墨化加工可分为间 歇式和连续式,连续石墨化优势是产品一致性高且大幅度降低耗电量,缩短生产周期, 缺点是石墨化程度较低,量产还需技术突破,是未来石墨化加工技术迭代的重点领域。 贝特瑞是目前少部分具备连续石墨化技术的公司之一,处于行业领先位,未来大规模量 产技术突破,公司将凭借领先优势有望显著降本。2.3 硅基负极:负极未来革新方向,公司技术产能领先行业硅基负极有望成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硅材料的理论能量密度可达 4200mAh/g,在 能量密度方面较石墨负极 372mAh/g 具有明显优势;并且硅能从各个方向提供锂离子嵌 入和脱出的通道,快充性能优异;
12、同时其对锂电位(0.30.4V)略高于石墨也较好的解 决了析锂难题,因此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负极材料。硅碳和硅氧为目前主流路线。由于硅材料存在的体积膨胀、导电性差以及首效和 循环性能差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商业化应用中,硅负极主要采用掺杂的方式加入到人 造石墨中,主流技术路线为硅碳和硅氧,硅碳负极是指纳米硅与石墨材料混合,硅氧负 极则采用氧化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硅基负极产品售价目前高于石墨负极,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会带来成本下降。硅基 负极的原材料主要由硅材料和石墨构成,目前国内人造高端石墨价格 6 万元/吨,纯品 硅的价格区间较大,且部分纯品硅出厂时已进行预锂化,低价达 30 万左右,最高价可 达
13、 110 万/吨。我们将人造石墨与硅纯品按照不同掺杂比例进行复合,则硅基负极理论 价格区间在 7-17 万元之间,未来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降本,长期价格将会下降。4680 大圆柱进一步推动硅基负极发展。2020 年特斯拉首次发布了 4680 大圆柱电 池,其特色是“大圆柱、硅负极、无极耳、干电极”,是 2170 电池的电芯容量的 5 倍, 单体能量密度可达到 300Wh/kg,充放电明显,能够有效提高相应车型 16%的续航里程, 由于电池数量的降低,也将减少结构件的使用,节约生产成本,特斯拉估算,4680 电 池相较于 2170 电池将实现 14%的成本下降。2022 年 1 月,特斯拉宣布其加
14、州工厂已 经量产了 100 万块 4680 圆柱电池。2025 年硅基负极全球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00 亿元,出货量 18.7 万吨。硅基负极主 要应用在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领域,随着新能源车快速发展,快充技术发展和续航里程 焦虑、4680 大圆柱电池带动硅基负极在动力市场需求上量。我们预计 2025 年全球硅基 负极市场空间将达到近 300 亿元,出货量 18.7 万吨,复合增长率超过 100%。贝特瑞硅基负极技术领先。作为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的企业,公司的硅碳负极材料已经突破至第三代产品,比容量从第一代的 650mAh/g 提升至第三代的 1500mAh/g, 且正在开发更高容量的第四代硅碳
15、负极材料产品。此外,公司生产的硅氧负极材料部分 产品比容量也已达到 1600mAh/g 以上。目前公司拥有硅负极产能 3000 吨,2022 年 2 月公司宣布计划投资 50 亿元投建年产 4 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有望 2023 年底形成 2 万吨产能,将成为 4680 电池等新需求的直接受益者。3.正极:剥离铁锂,贝特瑞聚焦三元突出优势3.1 剥离磷酸铁锂业务,为战略聚焦做准备聚焦正极高镍路线,出售磷酸铁锂业务。2021 年 6 月,公司以 8.4 亿元对价 转让天津纳米和江苏纳米股权暨出售磷酸铁锂相关资产和业务,获得的资产处置收 益合计 2.4 亿元,转让对象为江苏龙蟠科技等,并成立常州
16、锂源。公司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2021 年公司磷酸铁锂销 售均价 4.04 万元/吨,与行业均价 5.7 万元/吨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且磷酸铁锂业务 对公司营收的贡献逐渐降低,2021 年占比约 15%;在公司正极材料整体毛利远低 于负极业务毛利的背景下,公司选择出售磷酸铁锂业务,回笼的资金投入到负极和 高镍路线。3.2 高镍是三元发展趋势,公司积极布局高镍三元向上趋势不改,未来可期。从技术迭代和规模优势的角度考虑,高镍三元 依然是未来动力电池的主要技术路线。一方面,动力电池需解决续航里程的痛点,解决 方式则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相对于 CTP 和刀片电池从物理层面进行技术迭
17、代,电化 学材料体系的升级则是未来技术进步的关键,目前三元电池这一技术指标的提升空间优 于磷酸铁锂电池,通过增加电池正极材料镍的占比可使得正极材料活性与放电比容量增 强,从而有效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满足乘用车紧凑空间内更低重量的高续航需求;三元 比铁锂电池具有更广泛的温度适应性,在低温地区更有优势。另一方面,技术更迭是不 可逆的,尽管在技术迭代的初期,新技术面临着成本较高、产品性能不够稳定、消费者 惯性和信任成本等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工艺逐步成熟,产能不断释放,上述问题将逐 步完善。目前,电池厂商高镍三元量产技术逐步成熟,三元中高镍占比也稳步提升。 2021 年国内高镍材料(NCM811 及 N
18、CA)总产量达到 15.23 万吨,同比增长 222.4%, 市场份额从 2019 年的 12.5%快速提升至 38.3%,增长迅速。未来随着材料性能及成本 方面的潜力不断释放,高镍三元核心地位将继续提升。三元格局未定,贝特瑞大有可为。整体看国内三元正极市场格局较为分散,2021 年 CR3 市场份额约 38%,CR5 约 56%,与负极、隔膜、电解液相比集中度处于最低 水平。行业竞争较为激烈,第一梯队企业之间市占率相差不大,暂时没有绝对龙头出现。 尽管贝特瑞在整体三元市占率不足 4%,但在高镍三元市场领域中市占比为 12.2%。三 元正极材料中镍含量越高,则制备的锂电池能量密度越高、成本越低
19、,但是三元正极材 料中的镍含量越高,材料的稳定性越差,安全性越差。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别,高镍三元 材料产线与普通三元材料产线不易实现共通,三元材料产线具有“向下兼容,向上不兼 容”的特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发力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有望享受 4680 大圆柱等电池升级红利。对比同行业公司 的三元正极材料多为普通三元正极材料,公司生产的三元正极材料主要是以 NCA、 NCM811 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镍含量在 80%以上(摩尔比),具有钴含量低, 能量密度高、性价比高的特征。公司 2021 年三元材料销售均价 17 万元/吨,2022 年 4 月三元材料行业报价达到最高峰,进入 2022 年二
20、季度后,Ni、Co 价格开始下降,三 元材料和三元电池性价比开始体现。2021 年公司加快布局正极材料产能,与下游客户 合作建设年产 5 万吨高镍三元材料,同时向上布局资源端镍矿等业务。特斯拉于 2020 年“电池日”发布了无极耳新型 4680 型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 以 NCM811 为主,高能量密度与耐体积膨胀更适配硅负极,业内预计掺硅量可达 10% 以上,未来在有关车型上大规模放量将会极大提升公司高镍正极和硅基负极的市场需求。4.贝特瑞业绩看点:营收净利高增长,未来业绩有保障4.1 经营概况:业绩持续高增,负极最有看点营收端:营业总收入连年增长,负极材料为公司第一大业务。公司近年来营
21、收持 续保持增长态势,2021 年公司实现营收 103.55 亿元,同比增长 136%,此前增速连年降 低主要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和补贴退坡影响,公司正极产品售价下调,营收 微缩,而公司负极业务始终持续优化客户结构、产销规模不断提高,2021 年负极业务 营收占比 62%,为公司第一大业务。利润端:净利润弹性较大,重新回归高增长态势。公司近年来归母净利润持续保 持增长态势,2021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 14.41 亿元,同比增长 191%,2020 年下滑主 要受疫情影响,公司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正负极产能利用率分别为 49.53%、77%。三费情况:销售和财务费用率有下降趋势,管理
22、费用率保持平稳。整体看,公司 三项费用率保持在较低水平。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走低,反映公司产品销售较好和 融资端压力较低,在公司员工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管理费用保持平稳,印证公 司管理能力相对较为突出。研发费用:贝特瑞研发费用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同璞泰来水平较为接近。2021 年贝特瑞研发费用率为 6%,和璞泰来一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且此前多年公司研发 费用率一直处于行业较高水平,为公司保持技术的持续领先提供了保证。成本情况: 2021 年公司负极单位成本 2.67 万元/吨,未来随石墨化自供提高以及 其他降本措施落地,单位成本仍有大幅下降的可能。4.2 客户全球化:结构优质,回款情
23、况良好公司下游客户包括松下、三星 SDI、LG、SK on、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亿纬 锂能等境内外主要锂离子电池厂商公司。公司坚持“成就客户”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 念,秉承“合作共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施大客户战略。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 先进的技术水平、稳定的产品供应能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经过持续多年的市场开 拓,公司建立了以松下、三星 SDI、LG、SK on、村田、宁德时代、比亚迪、力神、亿 纬锂能等境内外主要锂离子电池厂商为主要客户群体的客户体系。客户结构良好,客户 关系健康稳定,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的比例较为接近,2021 年公司向前 5 大客 户的销售情况构成如下,对
24、比 2019 年的客户结构,贝特瑞向行业顶级电池企业的销售 占比有所提升,公司已经进入各大电池企业的核心供应链。加大坏账计提力度,但应收账款回收仍保持较好水平。大客户的实力同时也保证 了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近年来,贝特瑞在持续加大坏账计提力度的情况下,仍然 保持将坏账准备占应收账款比例维持在行业较低的水平,2021 年有小幅提升主要系收 入的大幅增长所致。4.3 新业务:布局前沿石墨烯高导热材料技术,实现利润新增长点布局石墨烯散热材料,已实现初步投产。公司子公司深圳先进石墨烯主要从事石 墨烯材料的应用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和相关项目投资,目前为公司种子项目,尚未 形成规模营收,公司目标是以
25、石墨烯导热膜为主打产品,并应用于在电子器件和电池领域散热方案中;2021 年福建深瑞年产 40 万平方米的石墨烯导热膜产线已投产并实现 批量供货,规划年产能可达 40 万平方米。随着电子电器设备向大容量、高功率密度和小型轻量化发展,小空间和大功率会不 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热量聚集,温度升高会降低电子电器设备性能及减少使用寿命,带来 安全隐患。石墨烯热导率理论上高达 5300Wm-1K-1 ,行业内主流的氧化还原和化学 气相沉积制备方法复杂工艺且高昂成本,难以大规模应用。贝特瑞从改善溶剂剥离法产 率低出发,制备的石墨烯粉体材料电导率高达 1000s/m,对原料和设备要求低,适合 工艺化生产。随石墨烯技术成熟为市场认可,未来有望逐步替代人工石墨导热膜,据预 测石墨烯导热膜的市场规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有望达到 23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