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5224369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金融科技行业研究报告调研企业基本情况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产业聚集效应 明显,成渝地区发展呈上升态势从受访企业城市分布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效应依然明显,北上广深杭等 主要城市的受访企业数量占比达87%,集中度相较2021年略有下降。 2022年成渝地区的受访企业数量占比达7%,较2021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渝地区 金融科技发展势头强劲,后续发展态势值得各方加大关注力度。六成以上受访企业成立年限超过五年, 跨越“创新死亡谷”的企业增多从受访企业成立年限来看,成立5年以上的企业数量连续两年稳定增长,2022年达到67%,相较2020 年增加了27个

2、百分点,显示出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企业已跨越“创新死亡谷”,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 阶段。 行业观点一般认为,科技型初创企业在成立3-5年内会迎来创新的“死亡之谷”,在这期间,企业需 要实现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化、规模化、商业化的跨越,将面临投资资金匮乏、产品开发失败、 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重重阻碍。 不难看出,尽管过去两年金融科技行业整体面临着冲击、监管趋紧等多重压力,大部分企业仍表 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稳定性,充分体现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韧性和抗周期性。细分业务领域呈现百花齐放格局,平 台赋能科技和普惠科技位居前列从受访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领域3看,数量占比前三的分别是平台赋能科技(28%

3、)、普惠科技 (20%)、财富科技(10%)和支付科技(10%)。此外,保险科技、供应链科技、监管科 技的占比均接近10%,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态势。 其中,平台赋能科技类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可通过提升数据和技术融合从而开展更广泛的场景 建设,打通传统金融的痛点和堵点;普惠科技类企业则顺应了国家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 向,依托前沿科技实现更灵活的融资方式、更便利的支付手段、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等,进而提升金融 普惠水平。金融科技十大发展现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冲击,行业 信心指数总体依然保持高位水平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多点散发

4、进 一步给经济带来冲击和挑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冲击,受访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整体来看,金融科技行业未来发展信心指数平均值为82,与去年持平。 分项来看,信心指数在60分以下的受访企业占比从3%上升到8%,60-79分的企业占比从32%上升到 40%,80-100分的企业占比从65%下降到53%。从低分组(60分以下)受访企业占比上升以 及高分组(80-100分)受访企业占比下降的态势可以看到,尽管行业信心指数总体保持高位水平,但 一部分企业对行业发展的预期有所转弱,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金融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 证券及资管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

5、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 的重要任务,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一道时代必答题。根据受访企业的综合评估打分,与 2021年相比,2022年金融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迈入“快车道”,银行业、证券及资管业、保险 业数字化转型进度评估得分均有所提升。其中,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继续走在前列,进度评估得分最高 (3.8分,满分为5分),略高于证券及资管业(3.3分)和保险业(3.1分)。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证券业信息技术系统服务机构备案(截至2022年6月,证监会共公示备案353家信息技术系统服 务机构)、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

6、规划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的出台,证券及资管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从2021年的2.7分增至3.3分,同比增长22.2%。中 国证券业协会数据也侧面反映了这一趋势,2021年全国证券行业信息技术投入达338.2亿元,同比增 长28.7%。超四成企业已经或计划境外展业,主 要布局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和沉淀,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在技术应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 积累了大量经验。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的领先型企业纷纷“走出去”,发掘海外市场,寻求业务增长的 “新蓝海”。受访企业中,有超过四成的企业已经或计划开展境外业务。其中,28%的企业已经以独 立或合作方式开展境外业务,1

7、6%的企业计划开展境外业务。从已经或计划“走出去”企业的赛道归属来看,平台赋能科技赛道遥遥领先,占比高达37%;支付科 技是仅次于平台赋能科技的赛道,占比为17%。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 发展和应用极大拓展了平台赋能的空间,大型平台企业凭借在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积累的技术、人 才、资金、数据优势“出海”,带动平台赋能科技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最主要的赛道,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平台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多年保持全球领先水平,支付技术和 商业模式更加成熟稳定,而下全球各国对随时随地付款的移动支付服务需求更加强烈而迫切,给 我国支付科技类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

8、市场空间。已经或计划开展境外业务的受访企业中,主要业务区域集中于东南亚、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北美,占比 分别为68%、60%、37%。近年来,东南亚金融科技发展迅速,2015-2020年,外国投资者 对东南亚金融科技企业的投资增长了近7倍4,是金融科技企业投资的新热土。叠加地缘和文化因素, 金融科技企业境外展业往往优先考虑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北美地区由于技术成熟、市场规模大, 发展优势明显,也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梗阻” 集中在担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风险经过多年的磨合适应,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成熟规范,双方权责界定不清、系统 对接带

9、来网络安全风险、合作伙伴潜在经营失败风险、合作行为不规范导致声誉风险等问题不再是双 方合作的主要阻碍。调查显示,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风险的担忧是双方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占比高达82%,远远高于其他选项。 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最关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随着新 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深化,算法缺陷、用户数据泄漏、企业过度收集个人数据、信息篡改等安全问 题不断出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甚至对企业声誉产生“一票 否决”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数据基础制度 的发布实施,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金融数据安

10、全保护和监管执法力度,对数据违规收集、隐私数据泄 露等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态势。PE/VC仍是金融科技最大投资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投资持续上升PE/VC仍是金融科技企业的最大投资方,但占比逐年下降,从2020年的53%下降到2022年的39%。与此同时,传统金融机构投资占比呈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10%上升到2022年的16%;互联 网企业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13%上升到2022年的20%。传统金融机构由于线下业务仍然受影响, 且面临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更加重视自身数字化转型,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应用。这一趋势 也与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趋同。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化,预

11、计传统金融机构对金 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通过适当形式投资优质金融科技企业的情况将更加频繁。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监管更加突出审慎包容和风险防控,“金融回归金融本质,科 技回归科技支撑”的态势更加明显,互联网企业注重把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适当隔离,强化自身科技 赋能属性,可以预计互联网企业将进一步扩大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完善数字金融生态“朋友 圈”。企业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储备“积厚 成势”,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随着更多金融科技企业跨越“创新死亡谷”,研发投入保障更加持续有力。调查显示,受访企业研发 费用进一步提升,2022年超过五成的企业研发费用高于40%,比2021年

12、增加7个百分点。其 中,23%的企业研发费用超过60%,比2021年提高5个百分点。2022年4月,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型 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公告出台,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 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预计在有关激励政策的推动下,金融科技企业有望进一步加 大研发投入力度。金融科技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和智力密集型行业。高质量专业人才是金融科技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金融科技企业的专业科技人员占比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中,专业科技人员占比大 于60

13、%的企业从2020年的35%增加到2022年的42%。与此同时,专业科技人员占比小于 40%的企业从2020年的42%下降到2022年的31%。专业科技人员高分组(大于60%)占比的上升和低 分组(小于40%)占比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金融科技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关 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等制度规范的出台也为金融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 持。调查显示,金融科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加。拥有30项以上专利的企业从2020年的17%增加 到2022年的41%,增加24个百分点。其中,拥有超过1

14、00项专利的企业占比为12%,比 2020年提高8个百分点。大数据、AI、区块链、隐私计算应用 深化,科技赋能综合化特征明显调查显示,综合技术赋能、大数据与AI、隐私计算与安全是2022年金融科技企业的三大核心技术要素, 占比分别为42%、38%、12%。其中,综合技术赋能占比超过四成,企业科技赋能的综合化 特征明显。经过几年的市场验证和行业锤炼,大数据、AI等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更加成熟稳定,为综合 金融场景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不同于过去通常局限于单个场景和单点应用,当前金融科技企业更加 重视综合运用多项技术解决复杂多元的场景问题,为破解金融数字化转型难题提供一揽子的组合式技 术解决方案。同时,

15、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向更深层次推进,数字化时代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 使得金融领域更容易产生业务、技术、数据、网络等风险的交叉叠加,特别是数据安全法个人 信息保护法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金融科技企业对数据安全合规应用的重视,而区块链、隐私计算 与安全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更好地平衡数据融合应用和数据安全保护提供了可选方案。行业标准化意识仍待进一步强化,国际标准实质性参与程度存在不足建设一个“国家标准是底线,行业标准是门槛,企业标准是标杆”的多层次金融科技标准体系,是金 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金融科技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金融科技企业参与各类型金融 科技标准研制工作既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

16、经营管理规范化水平,也有利于营造更加健康良性的市场秩 序和营商环境。鉴于此,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等政策文件对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均提出了明确要求。调查显示,共有56家受访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和行业标准,占比22%;参与制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标准的企业为49家,占比20%;参与国际标准 制定的企业为7家,占比3%。由此可见,金融科技行业标准化工作已有一定认知基础,但仍 需进一步激发企业主体参与标准研制的积极性,特别是站在金融科技国际治理和国际竞争力培育的高 度,大力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实质性参与甚至主导相关国际标准。近五成企业已探索算法伦理规范,仍 有

17、两成企业尚未开展伦理治理工作近年来,各类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与此同时,数字鸿沟、技术排斥、算法歧视、隐私 泄露等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凸显,“算法”变成“算计”、“套餐”变成“套路”等伦理失范乱象屡见 不鲜。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有助于实现对苗头性和倾向性伦理风险“打早打小”,为金融科技创 新营造依法合规、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调查显示,48%的受访企业已探索公平公正地使 用智能算法模型、提升技术应用的公平普惠性,45%的受访企业已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员工金融科技 伦理意识和职业素养,37%的受访企业已将金融科技伦理要求纳入公司治理、数据治理等内部管理制 度。需要注意的是,仍有23

18、%的受访企业尚未开展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相关工作,而参与制定 金融科技伦理自律规范(15%)、设立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10%)、建立金融科技伦理 相关审查和信息披露机制(9%)的受访企业数量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数据治理人才缺口最突出,模型算法、 3.10 数字化运营、架构设计人才难求人才是保障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和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深 化,从业机构在业务数字化经营、数据能力建设、科技架构转型、数字化风险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更加多元且迫切,领军型、创新型和实用型等各层次金融科技人才面临较大缺口。鉴于此,金融科 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

19、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 “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均对金融科技和数字化人才引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调查显示,金融 科技人才的缺口主要在数据治理领域,占比为59%,模型算法(50%)、数字化运营(44%)、架构 设计(42%)和风险管理(36%)等专业领域的人才缺口也较大,其中,将数据治理、模型 算法和架构设计列为最紧缺人才(第一选项)的受访企业比例较高,分别为37%、18%和18%。金融科技十大趋势展望拓市场、树品牌、钻技术、增实力成 为企业未来发展策略重点继2020年后,“开拓市场,树立品牌”于今年再次成为受访企业未来3-5年内的最主要发展策略,占 比57%, 将其列

20、为首选策略的企业占比33%。“钻研技术,增强竞争力”在去年的调研中 排名第一,在今年位列第二,总占比为53%,另有24%的受访企业将其列为首选。在历经三年的调研 中,树品牌和钻技术一直是受访企业未来发展策略的首选项,这也体现出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发展,金 融科技企业更加重视“长期主义”和“工匠精神”,更加认识到只有深耕细作、精细管理、专业发展, 才能真正在金融科技领域行稳致远。 此外,31%的受访企业将“引入资本,扩张规模”作为主要发展策略,位列第三。将其作为首选的受 访企业则高达23%, 仅低于“钻研技术”选项1个百分点,表明融资仍是企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考量 因素。能否平衡好数据融合应用和安全保

21、护 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命门”调查显示,数据要素流通和融合应用以及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成为困扰金融科技行业的两大主要痛点, 综合占比分别为52%和50%,其中有38%的受访企业将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作为首选。当前, 数字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金融科技行业数据密集特性更加显著,提升数据融合应用能力,发挥数据 要素叠加倍增效应,已成为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要看到,由于金融科技行业产生 和使用的各类数据与客户信用水平、资产财产状况以及其他隐私信息高度相关,如何在确保安全合规 的前提下加强金融数据融合应用历来是一个两难问题。随着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 的快速发展,探索实现数据“可用

22、不可见”以及“定量定向使用”已成为金融科技行业数据融合的新 途径和新方向。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和ESG投资、 养老金融是最受青睐的业务蓝海调查显示,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成为最受金融科技企业看好的蓝海应用领域,占比53%,其中23%的受 访企业将其作为首选项。近年来,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在 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促进产业供应链稳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金 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融合作的深入推进,未来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蓝海效应”更加明显。 此外,分别有42%、39%的受访企业将绿色金融和ESG投资,以及养老金融服务纳入其看好的蓝海业 务领域,占

23、比分列第二、三位。其中,在绿色金融和ESG投资方面,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金融 科技工具的使用目前已经覆盖了碳交易市场、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农业等多个领域,将绿色金 融和ESG投资进一步场景化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的需求逐步显现,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成为金融科技探索未来 落地场景的重要发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地区5G、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金融服 务体系的逐步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逐渐提升,未来金融机构将精准定位目标客群, 提高服务 “三农”的效率和风控能力,使

24、“三农”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场景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调查 显示,39%的受访企业将“三农”金融服务纳入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蓝海业务领域。其中,20%的受 访企业将其作为首选蓝海领域,仅次于数字化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产业集群呈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三足鼎立”之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一个区域或城市的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经济资源、配套服务关系密切。从区域 布局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受访企业看好的重点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区域,分别有76%、65%、 33%的受访企业将上述区域列为其看好的重点发展区域。其中47%的受访企业将长三角列为 首选重点发展区域,区域竞争优势显著。此外,成渝城市群作为西南地区的发展

25、重点,近年来加速打 造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高地,受到越来越多金融科技企业的青睐。从城市布局看,杭州、成都、苏州、重庆、武汉、南京等成为除北上广深外受访企业最看好的金融科 技发展重点城市。其中,杭州成为除北上广深外最被看好的城市,共有78%的受访企业选择杭州,并 有26%将其作为金融科技发展重点城市的首选项。成都位列第二,共有60%的受访企业选择 成都,首选比例为25%,与杭州基本持平。同时,调查显示,分别有42%、43%、42%、39%的受访 企业表示看好苏州、重庆、武汉和南京的金融科技发展潜力。此外,青岛(20%)、合肥(17%)、 雄安(14%)及西安(14%)也越来越受到金融科技企业的关注,

26、在金融科技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中 占据一席之地。持续开展监管沙盒和发展监管科技是 平衡创新和风险的关键举措如何平衡金融科技的创新和风险是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一项共性难题。按照比例匹配的监管原则, 金融监管部门应使金融科技市场主体受到与其潜在风险成比例的监管,但同时不会扼杀真正有价值的 金融科技创新。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作用,证监会扎实推进资本市场金 融科技创新试点,百余项兼具创新性和普惠性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入盒”测试,部分项目顺利出盒, 中国版“监管沙盒”取得积极进展,得到广大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的广泛认可。调查显示,持续 推进中国版“监管沙盒”和发展监管科技被认为

27、是平衡创新和风险的最重要举措,分别占比61%和 55%。同时,44%、38%、35%的受访企业认为加强信息披露、发布实施标准规范、开展金 融科技产品认证和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备案是平衡创新和风险的关键举措。金融数据治理重在破解数据融合应用能力不足和个人信息过度收集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治理和金融数字化转 型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金融科技领域仍然面临数据治理困境和“数据合规焦虑”,有数 不敢用、不能用、不好用、不善用的现象较为突出。调查显示,受访企业最关注数据融合应用能力不 足和个人信息过度收集的问题,占比均超过了45%,其中37%的受访企业将

28、过度采集个人信 息作为行业数据治理问题的第一选项。对个人信息过度收集问题的关注一方面体现了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金融科技企业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 数据融合应用能力的不足也易导致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两者息息相关。 此外,数据违规交易(40%)、缺乏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治理架构(39%)、数据违规交易 (36%)、基于算法的价格歧视和掠夺式定价(32%)、数据存储安全(28%)等也是受访企业持续 关注的数据治理问题。金融科技赋能养老金融应从开发数字 化产品和设备适老化改造发力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促进金融科技赋能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的同时,确

29、保老 年人等长尾人群更好地融入数字智能社会,破解“数字鸿沟”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政策界和实务界 共同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68%的受访企业认为金融科技赋能养老金融的最主要发力点是开发数字 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养老金融的数字化供给仍然面临缺口。同时,电子设 备和应用软件的适老化改造(45%)、增加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化连接(43%) 也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老年人对电子设备和应用软件的使用日益频繁,但仍不能忽视传统渠 道和服务模式的兜底保障作用,38%的受访企业认为,应关注传统金融服务网点的适老化改造。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融合创新的关键在于数据治理和基础设施

30、建设“双碳”目标提出以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低碳转型这一过程正在加速,绿色金融作为助力绿色发展 的有力推手已成为各界共识。但目前绿色金融实践中尚存在不少痛点,如金融机构前端绿色数据难以 获取、绿色资产识别认证与贴标难、绿色资产风控难、各类市场主体环境信息披露难等。金融科技为 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如运用大数据等技术破解数据和信息难题,运用区块链技术为资产底 层绿色数据的可溯源与不可篡改性提供保障等。调查显示,62%的受访企业将“信息收集、处理和分 析”选为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和ESG投资的主要着力点,其中42%的企业将其作为首选项。 “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位列第二,有56%的受访企业将其选为

31、主要着力点,如通过金融科技助力建立 环境权益交易市场等。“风险分析与管理”位列第三(52%)。强化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是做好金融 网络安全管理的“车之两轮”近年来,全球新冠肺炎的冲击加快了网络服务渠道、远程办公模式的普及推广,网络风险已成为 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根据世界银行和剑桥大学共同发布的2020年下全球金融科技监管 快速评估报告,在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中,78%的受访机构认为网络安全风险正在 上升,约30%的机构正抓紧推进网络安全相关政策措施。本次调查数据也体现了金融网络安全管理的 重要性和迫切性。调查显示,55%的受访企业把“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或团队”列为加

32、强金 融网络管理的首选计划,21%的受访企业首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从累计百分 比来看,选择“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或团队”的企业分别 累计达到67%和66%,大幅领先于其他计划选项。元宇宙金融应用前景被看好,但企业 实质布局不足,概念投机炒作氛围浓厚成掣肘2021年被业界称为元宇宙元年。随着元宇宙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场景落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其市场潜力日益得到认可,“元宇宙+金融”可能成为金融科技布局和发力的新热点。调查显示,约 70%的受访企业表示看好元宇宙金融应用前景,但是由于技术限制、应用落地不成熟、商业模式欠完 善等原因,仅10%的

33、受访企业已展开相关技术和产品布局,近50%的受访企业表示近期无计划布局 。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看,元宇宙侧重于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交互界面和 客户体验的边际改进,主要涉及社交、消费、娱乐类场景,真正实现全面沉浸式体验、大规模多人在 线、低延迟运行、用户自主化创作、完善的经济系统、子宇宙互联互通等理想目标,还需要更多时间 的摸索和完善。从受访企业不看好元宇宙的原因来看,概念投机炒作氛围浓厚(57%)是主因,结合元宇宙当前尚处 于概念期,不难理解部分受访企业对元宇宙的谨慎态度,缺乏合适的金融应用场景(21%)和元宇宙 内涵外延尚未形成共识(18%),则从更现实的角度揭示了元宇宙金融应用

34、的痛点。 2022年2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就编 造虚假元宇宙投资项目、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游戏旗号诈骗、恶意炒作元宇宙房地产圈钱、变相从事元 宇宙虚拟币非法谋利等涉嫌违法犯罪活动向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提示。2022年4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 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三大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明 确要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倡议有关行业机构坚守行为底线, 遵守有关规范要求。政策建议打造有头雁效应的样板项目和 模范机构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注重实践积累和经验总

35、结,形成 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科技样板项目、典型做法、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的要 求,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重点业务数字化转型、数字化组织机构和流程变 革、金融数据安全合规融合应用、金融科技治理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依托金融科 技发展奖评选、金融科技产品认证、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金融业数 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库等机制,使更多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坚持惠民利企导向、具有 真正推广价值的金融科技样板项目和模范机构能够脱颖而出,发挥其对全局性转型 升级的头雁效应和带动作用,推动各类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互鉴、知识共享, 加快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良性竞合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强金融机构和金

36、融科技企业 合作规范针对数字化环境下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在业务、数据、账户、技术、基础设施 等领域合作日益增多且深入的客观情况,按照“依法合规、权责对等、边界清晰、 风险可控”的原则,区分合作类别加强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的审慎监管, 严格执行有关合作准入、出资比例、业务限额、资质认证、合作集中度等要求,让 更多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金融科技合作模式“走得动、行得通、 做得正”,也让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清、穿得透、管得住”。同时, 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自律组织作用,通过金融科技产用对接平台、金融科技 能力共享平台、金融专业人才库等渠道,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和金融

37、科技企业合作 的规范化、机制化程度,适度降低合作信息成本和摩擦成本。支持从业机构提升金融科技国 际竞争力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金融业双向开放趋势,支持有条件的领先型金融机构 和金融科技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经验等多元国际 交流合作,加快重点领域金融科技标准和知识产权布局,着力打造金融科技国际竞 争优势。同时,支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金融科技创新活跃、金融 市场体系完备、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重点区域和领先城市加快国际化发展,鼓励其 与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结对子”,通过“引进来” 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从业机构海外展业、国际

38、合作、经验交流、人才引 进等相关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逐步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金 融科技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金融数据有序共享和 综合应用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数据要素基础制度 要求,制定完善金融领域落实用户授权、分类分级、最小够用、专事专用、全程防 护等数据原则的标准指引,依托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等载体以及人民银行数据交 换管理平台、主要城市群征信链等平台,支持从业机构完善多元化数据共享和权属 判定机制,积极稳妥应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差分隐私、联盟链等技术,探 索建立跨主体数据安全共享隐私计算平台,在保障原始数据不出域前提下规范开展 数据共享应用,确保

39、数据交互安全、使用合规、范围可控,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数据不动价值动。同时,加大对侵犯个人隐私、违规采集数据、非法数据买卖等危 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的监管执法及惩处披露力度,切实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 和金融数据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和 贯标机制以规范金融科技创新行为、防控金融科技风险、落实金融科技伦理要求、加强金融 消费者保护为切入点,加快重点领域金融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应用标准制定,填 补国家标准空白,补齐行业标准短板,激发企业标准活力,建设“国家标准是底线, 行业标准是门槛,企业标准是标杆”的多层次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发挥国家金融科 技测评中心、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中互金认

40、证等检测认证机构作用,持续深化 金融科技产品认证、金融APP和金融云等标准符合性自律备案、金融领域企业标准 “领跑者”评估、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贯标机制,提升金融科技产品服务质量 和管理水平。支持从业机构积极培养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的金融科技标准化人 才,积极参与金融科技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广泛的双多边合作交流机制,为金 融科技国际治理贡献中国标准。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监管沙盒 机制应用在做好风险防控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等监管沙盒机制覆盖的机构、业务和技术范围,有序推 动监管沙盒机制跨部门、跨业态、跨区域、跨境的信息交流和互认互通,借鉴国际 经验探索快速沙盒(面向特定条件)、主题沙盒(面向特定领域)、数字沙盒(面 向初创企业)等创新机制,支持更多聚焦于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农村 金融、科创金融等重点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纳入“监管沙盒”测试范围, 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合理充裕的观察期和测试机会。同时,加快监管科技能力建设, 探索数字化合规工具在监管沙盒测试、交易行为监测、业务数据报送、风险事件报 告等场景的应用,建立维护金融科技风险库、漏洞库和案例库,增强数字渠道、算 法模型、数据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动态感知和穿透式分析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