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分析.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522425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22年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分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分析1. 助听器:听力损失最有效的干预设备1.1 助听器为听障者所用辅具,适用人群广助听器是用来补足听力损失所造成的缺陷,以提高其与人会话交流能力的仪器。助听 器细分品类多,1)按照外部结构划分:助听器可以分为耳背式,耳内式和盒式,其中耳内 式又可分为普通耳内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2)按传导方式划分:助听器可以分为气导和 骨导式,气导方式是指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向内耳传输,而骨导方式则是声音直接振动颅 骨传输到内耳。由于骨导助听器的听力补偿频率范围有限,且骨导助听器的输出装置佩戴 较不美观、不舒适,较难被使用者接受。因此除外耳道畸形或外、中耳感染的患者外,

2、气 导型助听器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以上耳背式,耳内式和盒式均属于气导助听器。不同外部结构的助听器优缺点各异,适用人群不同。耳背式助听器适用于各类听力损 失,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类助听器,其隐蔽性介于盒式与耳内式助听器之间,优点在于噪 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舒适,但容易因使用者出汗而受潮,存在元件老化速度快的缺陷。 耳内式助听器体积小,是最早开发应用的定制式助听器,其外壳是根据听障者的耳甲腔形 状定制,因此价格较高,中青年人选用较多,不适用于耳廓正在发育的儿童。盒式助听器 使用方便,容易调节,价格相对便宜且维修方便,多适用于重度及以上耳聋和手部活动欠 灵活的老年人患者。助听器以电子原理划分,可分成

3、模拟助听器和数字助听器。1)模拟助听器的信号处理 器主要是由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组成的集成运算放大器,其采用线性的方式对所有 的声音进行等量的放大,无法祛除外部环境音,因此对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差,失真情 况较严重;2)数字助听器则可以对搜集到的声音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对声音的处理则采用非线性放大的方式,其能够自动识别并压缩噪音频率的声信号,重点突出言语频率的声信 号,保证语音识别率;同时数字助听器也可根据用户的听力损失和年龄等实际情况,自动 计算出补偿曲线,使语音信号更接近人耳采集的信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听觉需求。数字助听器成为主流趋势,有望逐步取代模拟助听器。人对声音的敏感程度会随着频

4、 率的改变而不同,不同的听损患者在不同频带上的听力损失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单一 将所有采集声音进行线性放大的模拟助听器或面临淘汰。目前模拟助听器虽由于其价格、 大功率等优势,尤其在低端助听器市场仍然享有一定的空间,但未来我们认为数字助听器 会逐步取代模拟助听器成为主流产品。1.2 芯片+算法缺一不可,决定性能优劣助听器本质上是一个缩微的扩音装置,其主要由麦克风、芯片(数字助听器)/放大器 (模拟助听器)、受话器、电池、各种音量音调旋钮、外壳等元件组成。其作用原理基本 可分为三大步骤:声音的采集:通常声音信号经过麦克风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声音的 处理:通过放大器或数字处理芯片对其进行处理优化(降

5、噪、WDRC 等功能算法);声 音的播放:最后再由受话器将电信号转换为放大的声信号(声导)或者机械振动(骨导)。 除此之外,其他辅助元器件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电池额能量不足将影响助听器的输出 声压;音量调控旋钮可调节通过放大器的电流进而改变声音的强弱;外壳的耐腐蚀等性能 影响到助听器寿命和用户使用体验等等。助听器最首要的任务是使患者尽可能“听的见”,对患者来说清晰、自然、保真的声 音是影响助听器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对于患者直观感受来说,助听器性能的好坏取决于助 听器的音质(即声音的质量:大小、清晰度、还原度、丰富度等),助听器音质的好坏可 以体现出声音输出的客观技术水平。而我们认为决定助听器音

6、质好坏及其核心竞争力来源 于硬件的选择、线路的设计与辅助算法综合性因素的叠加。首先硬件方面,助听器的元器 件众多,主要元件为芯片、换能器和电池:1) 最关键的核心组件为数字信号处理模块(DSP 芯片),声音经过采集转换为电信 号送入 DSP 芯片后,性能越好的助听器要求其具备强大的处理计算能力、适合的 WDRC 通道数、低功耗、低延时、小尺寸。芯片处理能力的好坏决定算法好坏、 直接决定助听器性能的好坏。2) 换能器(麦克风/受话器):麦克风的作用是将声音转换为电流,好的麦克风可以 完美复制声音信号的波形,较小的电气噪声与失真,不易产生啸叫等;受话器则是 将处理过的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好的受话器

7、可以使佩戴者听到更好的音质。3) 电池:电池是为助听器工作提供所需能量来源,其重要特性包括电压、容量、最大 电流、电阻抗和体积;常用电池有非充电型锌-空气电池,以及可充电的镍氢电池。算法方面:数字助听器的技术的竞争正从“听的见”向“听的清”“听的懂”转变, 新技术层出不穷。助听器性能的好坏极大程度的取决于数字处理算法的好坏,目前主流的 核心算法包括啸叫抑制/语音增强、降噪算法/多通道响度补偿/回波反馈消除等,主要致力于降低机器及环境的噪音,增强语言的理解程度,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体验感;目前主流的 中、高端数字助听器产品都已经具备主流的核心算法,只是由于不同技术路径的使用或自 身实力的差距最终呈现

8、的效果不同。除核心算法外,助听器的技术发展也致力于患者个性 化及舒适度的需求,近年来声学场景识别、自验配等辅助算法也逐渐应用于助听器中。助听器技术涉及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众多学科,高性能助听器的技术壁垒高。助听器从 研发/生产到验配涉及电声学、材料学、语音学、声学、听力学、心理学和耳科学等多个学 科,对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行业龙头公司从未停止对助听器新算法的探索,研发实力叠 加创新能力进一步构筑起较高的技术壁垒,始终走在行业前端,引领技术变革。目前已将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DNN/RNN)、人工智能、视觉引导等尖端技术应用于助听器中。 同时我们也可喜的看见,一些本土新兴助听器品牌也在不断地进行芯片

9、技术、语音信号处 理算法、人工智能学习等方面进行工程化探索,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1.3 产业链:核心器件依赖进口,国产化苗头初显助听器产业链上游主要以芯片等各类电子元器件组成,中游主要以助听器生产销售企 业为主,下游则主要是听力服务机构,也有通过线上、零售渠道直达终端消费者。上游助 听器重要元器件及技术大多被海外企业垄断,一些核心元器件仍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1) 芯片:根据性能好坏其成本占比可达 50%以上,是助听器最核心的零部件。全球 领先的助听器品牌商均自主进行助听器芯片的研发设计,而其他助听器厂商的芯 片主要依靠美国安森美、IntriCon Corporation 等厂家提供。我国助听器

10、厂商 的芯片目前基本依赖进口,大多通过购买通用 DSP 芯片,再叠加自有算法;近年 来有少数厂商开始自己研发芯片,目前已有部分可实现批量生产。以全球领先助听器品牌峰力为例:峰力自 2009 年就推出了 65nm 级的助听器芯 片S 平台,随后每2-3 年都会推出一款集最新助听器技术的芯片,例如 2012/2014/ 2016/2018/2020 先后推出了 Q/V/B/M/P 平台,并基于平台进行产品线扩充。 目前我国助听器芯片大部分还处于产业化初期,在水平上与五大听力集团以及专 业听力产商仍存在差距。2016 年我国首款智能数字助听器 SoC 芯片由中科院微 电子研究所研发成功,但后续并未成

11、功产业化。目前我国致力于助听器专用芯片 研发的企业有南京天悦电子、木芯科技、芯海聆(锦好)等。2) 麦克风与受话器:目前外资公司主要采购至美国楼氏(Knowles),本土助听器有 采购至楼氏也有采购国产品牌如倍声等;3) 电池和外壳等:进口品牌如瓦尔塔(VARTA)、国产品牌如珠海至力等均有被助 听器厂商使用,整体来说电池和外壳等器件已具备较高的国产化程度。下游市场主要为助听器渠道通路:以现今助听器的发展阶段来说,渠道通路构成助听 器重要的验配服务环节。不同于其他家用辅助医疗器械(如血压计等),目前助听器非标 化较高,依赖专业人士的验配。我国助听器的销售渠道主要分为医院、民营验配中心、药 房以

12、及电商等线上购物渠道,还有部分以残联为主导,民政部下设的康复与辅具中心。总体上来海外龙头渠道集中于医院以及验配中心,其大多通过收购终端连锁机构,或者自建 零售系统等模式垂直渗透市场;本土品牌除零售商外,很大程度依赖线上渠道进行销售。1) 医院:目前我国三级医院大多设有听力服务中心,其余医院大多以 ENT 耳鼻喉专 科为主;依托医院专业的技术与资源,可以为患者提供听力筛查、验配服务、人工 耳蜗植入等全方面的解决方案;2) 残联及地方康复及辅具中心:我国残联康复补贴政策尚待完善,非助听器流通的主 要渠道,近年政府逐步设立了多级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 并强化了其采购辅具的权 力,针对青年、成年以及老年

13、听损群体的补贴政策相继落地,未来渠道重要性有望 提升;3) 民营连锁机构: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助听器销售渠道,听力中心这类销售形态在 1995 年前后开始出现,,并迅速为消费者所认可。根据听力健康蓝皮书统计,截至 2020 年, 我国有超过3000 家听力中心,其中较大的听力中心拥有500+家自营店。 一般中型听力中心的门店数量在 100-300 家,小型夫妻店形式听力中心也大量存 在,主要分布在三、四线城市。4) 电商、药店、商超等:自 NMPA 开始推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助听器 可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借助国内电子商务的风潮, 助听器产品在线上的销售数量高 速增长,未来随着 OTC 等

14、政策推行,该渠道有望成为主要流通途径。过去传统的助听器较依赖线下渠道以及专业听力验配师的验配,下游听力服务机构占 据价值链的大部分,行业头部企业透过垂直整合形成竞争优势。未来我们认随着新技术(人 工智能、自动验配、互联网等)的应用以及新渠道模式(直销、电商、自媒体等)的出现, 传统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格局有望被打破,新兴的品牌有望借助新的渠道机会绕过下游服务 机构,直接面向消费者市场,产业链的利润有望实现再分配,部分向上游转移。2. 行业历史:历史悠久,海外龙头占据绝对市场2.1 全球:百年发展历史,技术突破带动行业升级助听器最早的形态起源于人们将手掌放置于耳后,以期获得声音的增益以及噪声的降 低

15、。时至今日,助听器行业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迭代,其经历了集声器、 碳晶、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时代等发展时期,已于 19 世纪末进入了全数字时代:1) 集声器时代:较高效形态的声学助听器出现在 19 世纪(虽然于 1650-1670s 年代 已有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喇叭、号角或漏斗的装置形式出现,原理就是用较大的 开口尽可能地搜集更多地声音,再将声音的能量通过逐渐变细地管道传递给耳朵, 效率较高的集声器可提供 15dB 的增益,但增益数值与体积成正比;2) 碳晶时代:1890s-1940s。碳晶助听器是由碳晶麦克风、电池和磁性受话器组成。 最早的碳晶助听器出现在 1899 年,

16、是一台名为 Akolallion 的大型台式助听器, 后由于 1902 年诞生了第一台可佩戴的碳晶助听器(Akouphone);碳晶助听器 一直沿用至 20 世纪 40 年代,但仅对轻、中度的患者达到较好的效果;3) 电子管时代:1920s 开始应用。通过串联几个真空管可以制作出高性能的放大器, 可产生 70dB 的增益,最大输出可达 130dB SPL,很大程度的扩大了听损患者的 适用范围。但真空管助听器的最大问题是体积较大,不易携带。4) 晶体管+集成电路时代:1950s-1990s。1950s 由于晶体管的问世,极大降低了 电池的消耗,使助听器小型化成为可能,因此所有助听器的元件均可以佩

17、戴至头部。 1960s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助听器进一步小型化,耳背式(BTE)/耳内式(ITE)/ 耳道式(ITC)助听器相继出现,助听器可以做到越来越隐蔽。5) 全数字时代:21 世纪。数字助听器目前已显现的优势包括更好的增益、更精确的 压缩性能、更小的体积和功耗等。尽管对数字处理技术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下半叶, 但真正进入数字时代是能够将声波转化为数字,并由数字电路进行处理后,直到 21 世纪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直到 2000 年以来,助听器 的使用率、满意度、舒适度等指标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2.2 中国:海外企业青睐国内市场,本土企业蓬勃发展我国助听器产业总体起步晚于

18、欧美发达国家,但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 助听器潜在市场,虽起步晚于欧美,但在患者数量、验配服务点数量和销售数量上潜力大, 这也引得全球助听器品牌均先后进入我国市场,带动了我国助听器行业的发展。简要回顾 我国助听器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发展阶段:1) 第一阶段:我国第一家助听器工厂(国营天津助听器厂)建于 1962 年,主要以生 产较低端的盒式、耳背式助听器为主,优势主要在于较高的性价比,适合大多数低 收入的听障患者适用,技术含量不高;2) 第二阶段:1980s-1990s,全球高端助听器品牌纷纷瞄准我国市场,以合作或者独 资的模式进入我国市场;1987 年 GN 集团在

19、厦门成立合资公司(后改独资)后, 峰力/奥迪康/西门子/斯达康/唯听等知名品牌均先后在国内建立生产线;产品集中 于高端、定制化产品,销售模式则通过医院及自有验配或连锁验配渠道销售;3) 第三阶段:21 世纪以来,除全球知名品牌商外,我国本土助听器品牌也逐渐发力, 目前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我国特色的头部品牌;这一 阶段国内外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兴技术在助听器中的应用层出不穷。我国目前已经形成华东、华南两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以江浙为主的进口品牌生产工 厂;以广东为主的出口导向型 ODM 企业,以及以福建厦门为主的本土化自主品牌基地。1) 江浙:目前五大听力品牌中,索诺瓦、

20、西万拓、斯达克均在苏州设立了工厂,其中斯达克 更是将涉及芯片生产的核心工厂设立于苏州;2)广东:部分国产助听器企业,如锦好医疗、 深圳申瑞等,其依托广东成熟的供应市场,主打价格及性价比,占据国内外中低端、普惠 型的助听器的市场,产品大多以模拟助听器为主,但正在经历由模拟向数字、由低端向中 端转型的关键时期;3)福建:厦门新生、欧仕达等自主品牌的生产基地,其已成立多年, 在国内市场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力,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2.3 发展:小型化+智能化,复合属性增强历史上助听器一直朝着小型化发展,目前正在经历智能化变革。自 20 世纪以来,助听 器一直致力于小型化的发展,随着技术路径的进步,助听器经

21、历了多个技术形态,逐步具 备了小型化的能力。由最初无法携带的大型扩音器,逐步演化为盒式、后到耳背式(BTE)、 耳内式(ITE)、耳道式(ITC)甚至深耳道式等(CIC),现今最小型化的助听器可达到外 观完全隐蔽的效果,其外形愈加美观、使用也更加便捷,极大的增强了部分患者的使用意 愿。1990 年代随着 DSP 数字处理芯片的功能日臻强大,第一台全数字助听器问世,为助 听器的智能化奠定了基础。为了满足患者在不同声学环境下对声音补偿的需要,各种技术 层出不穷,现今蓝牙技术和 WIFI 技术在助听器的应用,手机通话、自验配 APP 的出现使 助听器的使用越发便捷。助听器是技术驱动型产品,未来随着技

22、术迭代有望实现医疗及消费层面的跨界,与可 穿戴设备融合。我们认为未来助听器有望与 TWS 耳机、辅听设备等结合,1)医疗属性: 由于助听器全天佩戴时间长(14 小时),可配合 APP 在健康监测功能方向有更深度的挖 掘,例如心电图跟踪、跌倒报警功能等,均是近年可穿戴行业行业关注的重点;2)消费属 性:与 TWS 耳机、PSAP 设备相结合,在实现助听功能之外,在消费级功能上也存在较大 的延申空间,我们认为未来助听器的发展具备极大的可能性。3需求侧:需求提升,市场潜力巨大全球助听器市场规模超 60 亿美元,我国占据全球约 15%的市场。近年来,全球助听 器规模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根据公开发行说明书

23、,预计 2020 年全球助听器的市场规模达到 64.5 亿美元,2025 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83.3 亿美元,5 年 CAGR 为 5.25%;我国人口 基数大,助听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预计 2020 年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达到 60 亿人民币, 占全球比重近 15%(以即时汇率计算);预计到 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80.7 亿人民币, 5 年 CAGR 为 6.11%,高于全球市场增速。我国是人口大国,因此也是助听器主要市场之一,2020 年我国助听器表观需求量超 1300 万个。根据美国 HIA,美国助听器年销售量大约在 400-500 万台。尽管我国本土助 听器企业起步较晚,但

24、随着国外各大品牌的进入和市场推广,我国助听器市场的需求逐步 被激发,近年来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3-2020 年,我国助听器表 观需求量从 481 万个增长到 1363 万个,在此期间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 16%。2018 年以 来,需求增速逐渐放缓,但也维持在 10%左右的较高增速。助听器行业规模的驱动因素主要为听损人群的增长和渗透率的提升。我们认为助听器 行业的驱动力主要来自 1)听损人群的增长:老龄化、年轻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生存环 环境的污染都可能导致听损人群数量显著增长;2)渗透率的提升:我国乃至全球助听器的 渗透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过去效果/价格/获取渠道/配

25、套服务等因素均成为制约行业发展 的因素,我们认为未来随着 OTC 市场开放、政策补助推动等因素有望推动行业增长。3.1 年龄为首要致病因素,老龄化驱动行业发展年龄是导致听力损失的重要诱因之一,老年听力障碍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基数庞大、发 病隐匿、康复率低,助听器是最为有效的干预手段。WHO 指出年龄相关听力损失(age related hearing loss, ARHI),将是导致未来 20 年成人听力损失的发病率持续升高的最主 要原因;同时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性耳聋已占据我国听力 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占比达到 51.61%。听力损失通常是一个 50 岁左右隐匿发生并缓

26、慢 加重的过程。在迈入 65 岁这一老龄门槛之前,他们的听力损失仅仅为轻-中度,只在聆听轻声耳语或身处嘈杂环境时有一定的沟通障碍,往往因个人隐私保护、费用、便捷性等诸 多问题而未主动寻求帮助,而到达 85 岁左右,换听力损失的概率可超过 50%。随着老龄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未来听损人群将进一步扩大,WHO 预测至 2050 年, 听损患者的人数可能会增加 1.5 倍以上。联合国老龄化议题数据显示,19502050E 60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翻倍。而在我国,2015-2020 年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呈现逐年上升的 态势,在 2020 年接近 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27、 亿人存在一 定程度的听力损失(即好耳的听力阈值大于 20dB,听力阈值指人能够产生听觉感受的最小 声音刺激量),其中约 4.3 亿人患有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残疾性听力损失,需要采取临床或 康复干预措施,如手术医治、佩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等;同时 WHO 还预测到 2050 年,听损患者的人数可能会增加 1.6 倍以上,即全球将有近 25 亿人面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 失,其中至少有 7 亿人将会罹患残疾性听力损失。3.2 渗透率低,提升空间广阔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听力损失的认知仍有待加强,大部分患者在出现听力问题后不会马 上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全球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美国听力行业协会的调研显示,

28、 美国平均每个听损患者在发现自己有听力问题后,到第一次寻求专业帮助通常要经过 4 年 以上时间,而在听力相关服务、资源均更差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时间可能会更长。 目前我国助听器渗透率不足 5%,远低于发达国家。据 EuroTrak 数据显示,2018 年, 大部分欧洲国家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超过了 20%,其中英国、法国等地均超过了 40%;日 本地区的助听器产品渗透率也达到了 14.4%,而中国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不超过 5%。传统助听器价格昂贵、验配渠道覆盖率低、身心上佩戴的不适感为听力损失患者主要 的痛点。根据 2019-2020 年 MarkeTrak 针对 2 万个家庭的调查问卷显示,在已

29、确认自己 有听力问题但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患者中,认为自己听力还行(43%);助听器价格昂 贵(40%);自己无力承担(24%)为前三大制约患者使用助听器的因素。而在已明确 被 HCP 诊断为需要使用助听器的患者中,价格昂贵和无法承担为其主要的考虑因素。同时 例如“佩戴助听器令自己感到难堪”、“佩戴助听器过于显眼”以及“佩戴的舒适性不佳” 等心理原因也频繁出现在患者的考虑因素中。未来,随着听力健康教育的普及、患者消费 水平的提升和补贴政策的推行,预计渗透率存在很大提升空间。3.3OTC 市场开放,挖掘潜在群体OTC 助听器即为非处方、非验配式助听器,是指可以通过线上、零售药店、商超等途 径销售,无

30、需处方或者执业专业人士的评估与参与的一类医疗器械产品。曾经美国助听器 主要的购买渠道为听力学医师诊所(Audiologist)以及专业的验配中心(Hearing Care)。高 额的渠道加成、听力医生费用、验配和服务费用等致使助听器的价格及其昂贵,根据health 期刊的数据显示,知名品牌如峰力、奥迪康等传统助听器价格可达 60008000 美金/副; 同时由于助听器的验配需经专业人士的诊断、评估,而目前执业听力医师、验配师的人数 相对还不足以匹配各城市的需求,因此很多城市的患者难以获得便捷的服务。美国率先开放 OTC 市场,其主要目的便是为广大患者提供低价、便捷的普惠化产品, 增加助听器产品

31、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早在 2015 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 就向总统建议改进听力技术的必要性,认为应当设立一个新的 OTC 助听器类别,不需要通 过授权分销商、也不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就可以购买;后 NASEM 等相继发表文章支持类 似举措。2017 年美国通过了非验配助听器法案,后于 2021 年 10 月推出拟议规定 (Proposed Rules)及相关细则,目前公众意见听取期已过,我们预计法规有望在 2022 上半年正式生效。根据拟议规定,OTC 助听器仍将作为医疗器械分类,为其创立新的监管类别,最重要 的是需要设立细则以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拟议规定指出,OTC 助听器将

32、主要针对年龄 18 岁以上的中轻度患者使用,同时将限制插入深度、限制声音输出的最大声压级,以及其他 如失真控制限制、自身噪音限制、延迟限制和频率响应的限制等,用以平衡用户安全与设 备性能,以确保用户使用 OTC 助听器的安全性。根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显示,OTC 助听器在该适用领域及患者中的效果已与有资质的听力学家验配的高端设备的效果类似。过去 PSAPs 和 DTC 产品的出现可以解决部分问题,这部分产品的销售旺盛足以证明 消费者对低价、易获取产品的需求客观存在。在美国 PSAPs 不属于医疗器械类产品,原本 是非听损消费者在特定场合下放大声音使用(e.g.狩猎、观鸟,通常采用线性放大)

33、,但由 于其价格便宜,部分患者会将它作为助听器使用。DTC 产品则采用线上直销的形式,改变 了传统助听器的销售方式,同时助听器的调试也由原本的听力学医生(Audiologist)转变 为助听器验配师(Hearing Aids Specialists),在线、远程的为患者验配调试。DTC 产品 的出现解决了部分用户的痛点(e.g.价格降低、获取容易)。目前美国助听器的平均售价约 为$2560/单支、$4680/双耳,未来我们认为随着 OTC 市场的开放,助听器可以以更低价、 更普遍的模式进入消费者视野,需求有望爆发,助听器覆盖率将进一步提升。3.4 政策端发力,补贴政策助推需求提升整体看来,我国

34、对儿童听力残疾的帮扶措施较为完善,但社会对于其他人群,尤其是 老年听力问题的重视程度却并不高。过去 20 年来,我国对听损患者的政策补贴集中在儿童 领域,这或许系由于学龄前儿童(06 岁)的听损问题具有较强的可干预性,尽早地采取 措施可以取得较好地预后效果。但近年随着我国及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且研究表明听力 损失可能造成老年性抑郁、极大的增加患者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影响生命质量,针对 老年人群听损问题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60 岁以上患者助听装置 佩戴率较低;近 10 年内,我国残疾人康复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和覆盖面逐渐全面,已初步形成服务网络。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政策落实力度加

35、强、基础机构完善,我国助听器佩戴率有 望进一步提升。地方补贴政策逐步出台,中端助听器有望受益。近年各地区残联陆续颁布助听器适配 补贴政策,相关补贴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听障人群购买助听器的成本、提升其购买意愿,也 能为听障人群树立正确的使用辅助器具的观念和意识提供引导,加强了听力健康教育的普 及,提升公众对听力健康的关注度,两方面作用能够有效刺激助听器产品的市场需求。从 各地补贴政策来看,补贴金额集中在 300-3000 元,补贴比例以 70%-100%为主,该区间 刚好符合中端助听器的价格带,随着各地区的政策落地,中端助听器品牌很大程度获益。4供给侧:国产龙头差异化竞争,有望快速崛起4.1 国际龙

36、头:内生创新技术垄断,外延并购优势整合国外一线助听器品牌的发展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劲,市场份额大。助听器为资金、 技术密集型行业,市场高度垄断。其中五大听力集团成立均有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历史,积 累了雄厚的财力,掌握最领先的技术,且具备较大的先发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旗下品牌 涵盖全球知名助听器品牌峰力、奥迪康、瑞声达、唯听、斯达克等。根据 EHIMA(欧洲听 力设备行业协会)数据,包括五大听力集团在内的国际领先的听力设备制造商 2020 年实现 全球销售 1412 万台(受疫情影响同比下滑 17.2%),以销售额计占据全球市场近 90%以 上的市场份额。同时根据 2021 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 T

37、OP100 榜单显示,有三大助听器设 备及服务商进入榜单,其中索诺瓦/戴蒙特/瑞声达(听力设备线 GN hearing)分别位列 39/52/75 名,综合实力较强。复盘五大听力集团发展路径,我们认为他们如今的成功需要归结于持续的创新能力带 来长期的专利保护优势与先发优势,以及外延并购带来的优势互补、产业链整合效应凸显: 技术创新层面:五大听力集团引领行业发展。助听器的技术日新月异,自上世纪开始, 由最初的模拟助听器向数字助听器转变、从单通道信号处理到多通道数字系统、从全向性 麦克风到方向性麦克风等;从助听器核心处理技术 WDRC、啸叫抑制等技术,再至后来的 无线技术、蓝牙技术,以及对 AI

38、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应用,国际五巨头始终是这些领先 技术的研发者(目前奥迪康的脑聆听技术、唯听的机器学习技术、索诺瓦的人机互动技术 等均被认可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而也正是这些技术不断带来增长新势能,推动了自 身壮大,引领助听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外延并购层面:五大听力集团通过并购整合听力设备产业链。回顾国际五巨头近百年 的发展历史,在内生增长之外,基本都有依靠并购战略进一步发展壮大,大多经历了由横 向拓宽产品线(收购其他助听器及人工耳蜗品牌)到纵深延展产业链(收购诊疗服务商、 零售物流环节等)。例如全球第一大听力集团 SONOVA 先后收购了知名助听器品牌优利康(Unitron)与汉莎通(H

39、ansaton),之后开始纵向整合产业链,收购了领先仿生(人 工耳蜗)、森海塞尔消费者业务(音频耳机)、Alpaca(服务诊疗网络)等;戴蒙特集团 收购博瑞峰(Bernafon);GN 收购贝尔通(Beltone);唯听集团与西万拓的合并等。并 购有助于头部企业快速切入未进入的地域或细分市场,也能在新技术出现时快速反应,以 维持其领先的行业地位。以下我们分公司详细介绍:1)瑞士索诺瓦听力集团:助听器行业龙头。Sonova 集团的历史可追溯到 1947 年,由 Franco-Belgian 集团投资者投资成立的“AG fr Elektroakustik”公司。 集团公司早年便具有全球化发展的战略

40、目光,于 1978 年在德国和法国设立了第一 批海外销售公司,随后于 1990s/2000s 先后进入美国和中国市场,进一步搭建全 球化销售网络,目前业务遍布 100 多个国家,超过 14,000 名员工。索诺瓦集团 FY2019/20 财年的销售额达 29.2 亿 CHF(约 30.39 亿美元)。并购历程:SONOVA 于 2000 年收购了当年位列世界第七位的加拿大知名助听器 品牌优利康(Unitron),跻身全球听力行业三强,后又收购了德国助听器企业汉 莎通(Hansaton),助听器产品线趋近完善;随后公司致力于产业链的整合,2005 年收购巴西最大助听器批发和零售商 CAS Pro

41、dutos Mdicos,后于 2009 年收购 了以人工耳蜗业务为主的领先仿生;2021 年收购了音频厂商森海塞尔的消费者业 务,将业务版图拓展至消费电子领域。2)戴蒙特集团 Demant:戴蒙特集团创始于 1904 年,总部位于丹麦,最早以销 售助听器起家。1946 年与美国助听器生产商 Charles Lehma 共同建立了奥迪康 公司,开始自主生产助听器。在其 11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公司依靠内增+并购的 战略谋求发展,目前产品已涵盖了听力筛查、听力诊断和听力康复的整个听力学领 域,目前在全球 30 多个地区设立了分公司,产品销往全球 130 多个国家。并购历程:1995 年收购了总

42、部位于瑞士的助听器制造商 Bernafon;1997 年收购 Phonic Ear;2000 年公司收购 Interacoustics,布局听力计业务,构成诊断仪器 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 年收购 Amplivox 的收购,2009 年收购 Grason Stadler,逐渐巩固全球最大诊断设备供应商的地位;2010 年收购了 Otix Global 公司,获得第三个助听器品牌 Sonic;2013 年收购法国 Neurelec,进入听力植入 市场;2015 年收购了法国零售商 Audika 的多数股权,加码布局下游渠道。3)WS 听力集团:双强合并,打造质量一流的助听器产品。WS 听力

43、集团是由丹 麦唯听 Widex 与西万拓Sivantos 于2019 年合并而成。其中唯听成立于1956 年, 为丹麦历史悠久的传统助听器品牌,西万拓集团的前身为德国西门子听力集团,旗下拥有西嘉 Signia(原西门子助听器)、西万拓等品牌,合并后跃居为全球第三 大听力集团。FY2020/21 实现营收 20.53 亿欧元(约 21.55 亿美元),在全球超 125 个市场拥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和分销平台。4)丹麦瑞声达集团:该集团的母公司大北集团(GN)成立于 1869 年,是世界上 最早致力于沟通、通信与医疗技术的公司。瑞声达集团的前身达那福公司于 1943 年成立,开始专业化、大批量地生产助

44、听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听力解决方案,并 于 1977 年被大北集团收购。1999 年大北欧听力集团斥资 4 亿美元收购了 ReSound 的所有流通股,成为世界最大的助听器和听力诊断仪器专业制造商之一。 2005 年大北集团收购了德国听力仪器制造商 Interton,后者是全球唯一拥有医疗, 专业和消费级音频技术的公司。在 21 世纪 10 年代,大北集团陆续收购了为听力 护理专业人士提供业务和绩效管理解决方案的 Audigy Group、蓝牙耳机品牌 BlueParrott 和视频通信解决方案开发商 Altia;并先后与 Apple、AudEERING 和 Google 达成业务合作。5)斯

45、达克听力集团:全球定制助听器时代的开创者。斯达克集团是国际五巨头中 的后起之秀,发展历史最短,仅依靠内增战略实现快速成长。奥斯汀于 1967 年创 建了斯达克,成立之初主要从事专业性全品牌助听器维修服务。集团于 1995 年进 入中国市场,于苏州建立生产基地位。4.2 本土企业:差异化竞争,拥抱机遇与挑战我国助听器行业起步较晚,市场格局与全球助听器市场格局大致相同:我国 90%左右 的市场份额被国际五大听力集团占领,它们主打高端数字机和定制机型,以线下专业验配 销售模式为主,产品价格较高,通常价格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剩下 10%的市场份额, 由我国中小企业瓜分,主要销售中端、低端机型产品为主

46、,主打非验配模式,市场竞争日 趋激烈。首先根据厂商的收入体量、技术实力、产品矩阵、品牌知名度、渠道数量与结构 等指标,我国助听器行业可分为三大梯队:1) 第一梯队为五大听力集团:进入市场最早,其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品牌影响 力最强;在国内建有生产工厂,渠道布局均已完善,综合竞争实力强。2) 第二梯队:起步较早,已具备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本土助听器品牌。大部分主打 性价比,以中端(中高/中低)产品为主,渠道也多采取线上电商;注重研发与 品牌建设,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等原因,技术实力与品牌力仍与国际五巨头存 在差距。3) 第三梯队为国内大量小型的助听器厂家:主要生产模拟助听器和低端数字助听 器为主,技术

47、含量低,但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消费能力低下群体的需求。我国本土助听器与国际五巨头仍然存在明显的代际差距,在综合实力上仍无法直接与 知名品牌竞争,需寻求差异化竞争路线。如前文所述,海外听力集团龙头通过自身技术壁 垒,以及并购重组带来的优势资源互补,目前在全球及国内均形成高度垄断的格局。我国 本土助听器企业的技术水平呈现金字塔状,底部仍有大量技术低端的助听器厂商,仅有极 少数的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创新建立起了自主品牌,但在高端专业市场仍处于空白。纵观我国助听器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一些趋势性的拐点已经开始显现,相信我国助听器有望 逐步走出规模小、研发弱的困境,力争在国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1) 产业集

48、群、核心器件国产化带来的降本空间:如前文所述,我国已基本形成助 听器产业集群,我国制造业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具备成本优势;过去我国助听器 企业依靠较高的性价比、丰富的制造经验和大批量的采购,成长出一批给国际 品牌代工的 ODM 企业,以及部分具备优质性能和创新能力的中端助听器自主 品牌。目前我国助听器品牌落后于头部企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高集成度芯片 的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和算法受制于国外;目前核心器件如麦克风、电池、 外壳等已具备一定国产化能力,且现今已出现一批自主研发芯片的企业,未来 随着研发投入加大,国产零部件进口替代有望加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我国本土助听器品牌也有望向高端、自主品牌

49、转型。2) 新市场机遇,本土助听器定位中轻度患者、发力 OTC 市场:我国助听器市场 长期被海外高端助听器垄断,尖端的技术以及定制化的服务导致价格高居不下, 几千至上万的价格不符合我国老年群体、中轻度患者群体的承担能力,我国仍 有大部分的需求未被满足。近年美国为了降低助听器费用、改善服务的可及性, 颁布了 OTC 助听器法案,针对中轻度患者设立了新的助听器品类;我们认为 随着该法案的落地执行,也有望推动我国相关政策的完善。根据美国印第安纳 大学 Humes 教授的实验设计,OTC 助听器面向轻中度听损患者的效果与经资 质听力学家验配的高端设备效果相似,因此随着消费者对其认知及信任程度的 提示,中端、普惠化的助听器市场有望引来高速增长,我国本土助听器品牌在 该细分市场拥有较大优势.3) 技术革命催生渠道拓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有望替代传统线下验配:过去 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