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高二化学选修4)2[1].3《化学平衡》课时同步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高二化学选修4)2[1].3《化学平衡》课时同步训练.doc(30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7caiedu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3节 化学平衡 课时训练(时间:30min)一、选择题(每题有1个或2个正确选项)1.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Y(g) 2Z(g)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 Z的生成速率与Z的分解速率相等 B. 单位时间生成amolX,同时生成3a molYC. 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 X、Y、Z的分子数比为1:3:22.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对于可逆反应A(g)+B(g) 2C(g),可以判断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 体系压强不变 B. 单位时间消耗n molA,同时生成2nmolCC. A的转化率不
2、变 D. 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3. 反应 2A(g) + B(g)2C(g) H 0 。下列反应有利于生成C的是( )A. 低温、低压 B. 低温、高压 C. 高温、高压 D. 高温、低压4. 已知:C(s)CO2(g)2CO(g) H0。该反应的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向正方向进行的是 ( )A. 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B. 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C.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5. 下列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任何条件下,化学平衡常数都是一个定值B. 当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时,化学平衡常数会发生改变C. 化学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浓度、体系的压
3、强无关D. 化学平衡常数K可以推断一个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6. 在某温度下,H2和I2各0.10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0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 2HI(g),充分反应后达到平衡,测得c(H2)=0.008 molL-1,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A. 40 B. 62.5 C. 0.25 D. 47. 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X(s)3Y(g) 2Z(g) H0。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 高温 低温 高压 低压 加催化剂 分离出ZAB CD8.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氨水应密闭保存,置低温处 B. 在FeCl2溶液中加入
4、铁粉防止氧化变质C. 生产硝酸中使用过量空气以提高氨的利用率 D. 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9. 某温度时,一定压强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g)+bY(g) cZ(g)+dW(g),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压强增大至原来的2倍,当再达到平衡时,W的浓度为原平衡状态的1.8倍,下列叙述正确是( ) A. 平衡正移 B. (a+b)(c+d) C. Z的体积分数变小 D. X的转化率变大10. 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2和O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2SO2(g)+O2(g)2SO3(g),并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甲容器压强保持不变,乙容器保持体积不变,若
5、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为p%,则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 )A. 等于p% B. 大于p% C. 小于p% D. 无法判断11. (2008山东理综,14)高温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B.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CO2+H212. (2008宁夏理综,12)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NH4I(s)NH3(g)+HI(g) 2HI(g)H2(g)+I2(g) 达到平衡时,c(H2)0.5 molL-1
6、,c(HI)4 molL-1,则此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A. 9 B. 16 C. 20 D. 2513. (2008广东,8)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 2HBr(g)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A. ab B. a=bC. abD. 无法确定二、填空题14. 在密闭容器中,将2.0 mol CO与10mol H2O混合加热到800,达到下列平衡:CO(g)H2O(g) CO2(g)H2(g)K1.0,则CO的转化率为_。在800,若上述
7、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CO)=2.0molL-1,c(H2O)=6.0molL-1,c(CO2)=3.0molL-1,c(H2)= 4.5molL-1,则此时该反应向_方向移动。 15. 反应A(g)+B(g) C(g)+D(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是_反应(填“吸热”“放热”);(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_(填“增大”“减小”“不变”),原因是_。(3)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对反应热是否有影响?_,原因是_;(4)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E1和E2的变化是:E1_,E2_(填“增大”“减小”“不变”)。参考答案 1.
8、AC 2. C 3. C 4. A 5. CD 6. C 7. C 8. B 9. C 10. C 11. A 12. C 13. A14. 83.3% 逆反应15. (1)放热(2)减小;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减小(3)没影响;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途径,不能改变化学反应始态和终态的能量,因此对反应热没有影响(4)减小、减小解析:使微粒结合成原子晶体或离子晶体的共价键、离子键比较强,所以这两种类型的晶体在常温下一般均为固态。常温下为气态的物质一般由分子组成,其固化后为分子晶体。答案A答案 C解析:答案 C解析: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来提取碘水
9、中的I2;NaCl、SiC晶体分别属于离子晶体、原子晶体,熔化时分别克服离子键、共价键;C正确;H2S的电子式为,H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答案 B解析:惰性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电价的晶体中不存在共价键,A不正确;在题目所给晶体结构模型中每个Ti4+周围有3个O2-与之相邻,用均摊法不难求得晶体中每个Ti4+离子周围共有:个O2-,故B正确;在SiO2的晶体中Si、O以单键相结合,因此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结合,C不正确;金属汞的熔点比I2、蔗糖等的熔点都低,D不正确。答案 D 答案 BC 答案 D 答案 C 答案 A解析:液溴、苯都是由分子组成的,气化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干冰受热气化克服分子间作
10、用力、氯化铵受热分解克服离子键。二氧化硅(原子晶体)熔化克服共价键、铁(金属晶体)熔化克服金属键。食盐(离子晶体)溶于水克服离子键、葡萄糖(分子晶体)溶于水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化学反应实质即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生成的理解程度。A选项中没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形成;B选项中没有离子键的断裂,也没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与生成;C选项中没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生成,只有D选项中反应前有Na+与O的离子键,OO的非极性键,CO间的极性键的断裂,反应后有成盐的离子键,氧分子中OO非极性键及CO极性键的形成,符合题意。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
11、验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的最简单的整数比的式子,A不正确;结构式是用短线表示共用电子对的图示,B不正确;电子式应表示出每个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C不正确;D选项同时表示出了臭氧的组成元素和原子个数,D正确。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球棍模型表示物质的方法及氮气、氨气的化学性质等。由组成E、G、L、M分子的元素原子序数均小于10,及E为三角锥形分子可知E为NH3,组成L的元素除氢外另一元素为1价的氟,故G为F2,L为HF,M为N2,故本题答案为D。答案 A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四种晶体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原子晶体是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原子间的共价键可以是同种原子间的非极性键如金
12、刚石、晶体硅等,也可是不同原子间的极性键如SiO2、SiC等,故A不正确。其他三项对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的描述皆正确。答案 C 答案 A答案 D 答案 C 答案 B 答案 A 答案 D 答案 A 答案 B 第十九单元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综合实验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实验设计,是用多种装置和仪器按某种目的进行串联组合完成某项实验,其类型较多,考查形式多样。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物质的性质、制备和净化,常用仪器和装置的作用及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融会贯通,要善于吸收新信息并且能加以灵活运用。化学实验方案设计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一个化学实验,必须依据一定的实验原理,使
13、用一定的仪器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按一定顺序进行实验操作,才能顺利完成。据此,一道综合实验方案设计题,可以把它化解成几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小实验、小操作来解答。由各个小实验确定各步操作方法,又由各个小实验之间的关联确定操作的先后顺序。(一)化学实验设计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划分成不同的类型。(1)根据实验在化学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来划分。 启发性(或探索性)实验设计。由于这类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配合其他化学知识的教授进行的,采取的又多是边讲边做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要注意效果明显、易操作、时间短、安全可靠。 验证性实验设计。由于这类实验的目的
14、主要是验证化学假说和理论,又多采取学生实验课或边讲边做实验的形式,因此,在设计这类实验时,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要注意说服力要强。 运用性实验设计。这类实验的目的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化学实验习题或实验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灵活性和综合性,尽可能设计多种方案,并加以比较,进而进行优选。从课内、课外的角度来分,运用性实验设计又包括课内的实验习题设计和课外的生产、生活小实验设计。(2)根据化学实验的工具来划分。 化学实验仪器、装置和药品的改进或替代。 化学实验方法的改进。这主要是由于中学化学课本中的一些实验因装置过于繁杂、操作不太简便、方法不太合适、可见度较低而
15、影响化学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改进方案,重新设计。另一方面,由于中学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常会发生缺少某些仪器、药品的情况,因而需要自制一些仪器和代用品,或采用微型实验,所以也需要对实验重新进行设计。(3)根据化学实验内容来划分。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实验设计。 物质的制备实验设计。 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实验设计。(二)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下述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用品(药品、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4)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5)注意事项。(6)实验现象及结论记录表。(三)化学实验设计的要求1. 科学性科学性是化学实验方案
16、设计的首要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例如,鉴别Na2SO3和NaI,在试剂的选择上就不宜选用硝酸等具有氧化性的酸,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应取少量固体先溶解,然后再取少量配成的溶液并再加入试剂,而不能将样品全部溶解或在溶解后的全部溶液中加入试剂。2. 安全性实验设计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如果必须使用,应在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方案中详细写明注意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3. 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4. 简约性实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易行,应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
17、、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对同一个化学实验,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并对它们进行选择。选择采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应具有效果明显、操作安全、装置简单、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等优点。(四)化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接受信息。接受、分析、筛选信息,明确实验设计的课题、条件和要求。 实验设计原理。通过对新旧信息的加工,实现制定的实验设计。从设计的要求及解决问题的顺序分析,大致有以下两个层次:一是实验方案的选定。二是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的设计。 设计实验内容。见上。1. 设计思想、规律和方法(1)思考问题的顺序: 围绕主要问题思考。例如:选择适当的实验路线、方法;所用药品、仪器
18、简单易得;实验过程快速、安全;实验现象明显。 思考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和存放等有关问题。例如:制取在空气中易水解的物质(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质时,往往在装置末端再接一个干燥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 思考实验的种类及如何合理地组装仪器,并将实验与课本实验比较、联靠。例如涉及到气体的制取和处理,对这类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装置的连接顺序大体可概括为: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2)仪器连接的顺序: 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给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仪器是否齐全。例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应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安装顺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下而上,
19、从左到右”;气体净化装置中不应先经干燥,后又经过水溶液洗气。 仪器间连接顺序是否正确。例如:洗气时“进气管长,出气管短”;干燥管除杂质时“大进小出”等。(3)实验操作的顺序: 连接仪器。按气体发生除杂质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顺序连接好实验仪器。 检查气密性。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装入药品。检查气密性的方法要依装置而定。 装药品进行实验操作。2. 设计时,应全方位思考的问题(1)检查气体的纯度,点燃或加热通有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的装置前,必须检查气体的纯度。例如用H2、CO等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需要加热金属氧化物,在操作中,不能先加热,
20、后通气,应当先通入气体,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干净后,检查气体是否纯净(验纯),待气体纯净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金属氧化物。(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若气体发生需加热,应先用酒精灯加热发生气体的装置,等产生气体后,再给实验需要加热的固体物质加热。目的是:一则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二则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其它物质反应。例如用浓硫酸和甲酸共热产生CO,再用CO还原Fe2O3,实验时应首先点燃CO发生装置的酒精灯,生成的CO赶走空气后,再点燃加热Fe2O3的酒精灯,而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原因是:在还原性气体中冷却Fe可防止灼热的Fe再被空气中的O2氧化,并防止石灰水倒吸。
21、(3)冷凝回流的问题。有的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为了避免反应物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要在发生装置设计冷凝回流装置。如在发生装置安装长玻璃管等。(4)冷却问题。有的实验为防止气体冷凝不充分而受损失,需用冷凝管或用冷水或冰水冷凝气体(物质蒸气),使物质蒸气冷凝为液态便于收集。(5)防止倒吸问题。(前已述。)(6)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如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接成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只小试管等。(7)拆卸时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实验仪器的拆卸要注意安全和科学性,有些实验为防止“爆炸”或“氧化”,应考虑停止加热或停止通气的顺序,如对
22、有尾气吸收装置的实验,必须将尾气导管提出液面后才熄灭酒精灯,以免造成溶液倒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应先熄灭加热氧化铜的酒精灯,同时继续通氢气,待加热区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这是为了避免空气倒吸入加热区使铜氧化,或形成可爆气;拆卸用排水法收集需加热制取气体的装置时,需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才能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吸;拆后的仪器要清洗、干燥、归位。例1 碱式碳酸镁有多种不同的组成,如、等。请你设计一个测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的实验方案。包括(1)测定原理(2)测定实验的装置图(3)操作步骤。可使用的仪器、试剂和用品如下:仪器:天平(附砝码)、大试管(附带有短玻璃管的橡皮塞)、酒精灯、洗气瓶、球形干燥管
23、(附带有短玻璃管的橡皮塞)、铁架台、铁夹、角匙。试剂:碱式碳酸镁(粉状)、浓硫酸、石灰水、无水氯化钙、碱石灰。其他:火柴、棉花、短橡皮管、弹簧夹。注意:上述仪器和试剂只需应用其中的一部分。仪器、试剂、用品的数量不限。解析:考查测定碱式碳酸镁组成的实验方案设计。可加热碱式碳酸镁,通过测定生成的MgO、CO2、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来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用浓硫酸吸收H2O,根据浓硫酸增重的量,求出水的物质的量;用碱石灰吸收CO2,根据碱石灰的增重,确定CO2物质的量。答案:(1)通过测定MgO、CO2、H2O的物质的量之比来测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2)测定实验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3)操作步骤 将
24、装置按上图连接好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称取一定量(W1g)样品于大试管中 加热,至样品完全分解 实验结束后,称量洗气瓶和干燥管的增重(设为W2、W3) 计算MgO、CO2、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MgO):n(CO2):n(H2O)=确定碱式碳酸镁的组成。例2 欲在室温和1.01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请利用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请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气流方向为左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用小写字母填写)_。(2)连接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有以下几步: 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简C中水的体积(若假定将
25、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 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定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中; 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 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3)根据实验数据可算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字表达式为_。(4)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5)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解析:本题考查为实现某定量测定目标设计、组装仪器和操作程序的能力,以及依据实验原理判断实验误差的能
26、力。本题测定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实验原理是根据已称量的mg镁产生H2的体积,来计算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题目给的装置,完成此实验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镁跟盐酸反应要充分;二是用排水法准确量得产生H2的体积。为此,仪器的连接顺序应为:a接h、g接b、c接f、e接d,最终使产生的H2将D中的水排入量筒中,可测得H2的体积。根据Mg与HCl反应不难确定(设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MgH2A 22400m VA=实验误差的讨论应依据上式:若B试管未冷却至室温,H2体积偏大,会造成计算结果镁原子量偏低;若镁条表面氧化膜未擦净,称量时将MgO的质量计在镁的质量上,实际收集到H2体积偏小,计算结果的相对原子质
27、量偏高。答案:(1)a接h、g接b、c接f、e接d(2)或(3)(4)偏低(5)偏高例3 用下列仪器、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仪器可选择使用,N2和O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已知: 气体液化温度:NO2 21, NO -152 试回答:(1)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填各接口的编号)为_。(2)反应前先通入N2,目的是_。(3)确认气体中含NO的现象是_。(4)装置F的作用是_。(5)如果O2过量,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Cu和浓HNO3反应产生的气体中的NO,即产物中一定有NO,而不是通过实验来确定是否有NO。而反应产物中NO2是一
28、定存在的,所以要将NO2和NO分离后进行验证,如何分离?题目给出了两种气体相差甚远的液化温度,联系装置F,便知其意了。NO2和NO分离(NO2被液化)后的气体与O2作用,又出现红棕色,这个特征现象便确认了NO的存在。另外,制气前须将各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否则会氧化NO),气体中混有的水气的吸收以及最后尾气的吸收,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而盛酚酞的装置E便成了命题者用来干扰思维的多余装置。框图分析答案:(1)(10)(11)(或(11)(10)。(2)驱赶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产生的NO被氧化;(3)通入O2后装置D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4)使NO2液化(分离NO2和NO);(5)4NO2+O2+4NaOH
29、=4NaNO3+2H2O二、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制备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例4 已知在75左右,用HgSO4作催化剂,乙炔可水化生成乙醛,但H2S之类物质可使HgSO4中毒而失去催化作用。现有块状电石、浓硫酸、水、氢氧化钠溶液、氧化汞粉末、AgNO3溶液、氨水七种试剂及常见的仪器,请设计一个整套实验装置完成制取乙醛并验证其生成的实验。解析:(1)实验原理设计:,还有杂质,用溶液可除去等杂质。由于则需采用水浴加热。将生成的蒸气沿导管通入盛有银氨溶液的试管,并水浴加热,可检出乙醛的生成。(2)实验装置的设计: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本实验所需的仪器并装配装置。如图(3)实验操作及
30、顺序设计: 按图2所示装配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往一支洁净的试管D中加入少许质量分数为2%的AgNO3溶液,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2%的氨水中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将试管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温热。 将蒸馏烧瓶横置,用药匙将HgO粉末送到烧瓶底部,竖起后加少许水再缓慢地加入适量的浓H2SO4。 将蒸馏烧瓶斜置,用镊子夹持电石使之从瓶颈沿瓶壁滑下。盖严双孔塞后,往分液漏斗中加入水。 往洗气瓶中加入NaOH溶液。 点燃酒精灯,使水温升至并保持在75左右。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 待观察到试管D(稍振荡)内壁附有银白色物质(或呈棕黑色)时,实验完成。说明:实验方法主要取决于实验原理,并受实验条件
31、的制约。解实验设计题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实验原理和要求,然后据此设计实验方法并进行仪器装配和操作。答案:略例5 以铜、硝酸、硝酸银、水、空气等为原料,可用多种方法制取Cu(NO3)2。(1)试设计四种制取Cu(NO3)2的途径(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从“绿色化学”角度(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考虑,大量制取Cu(NO3)2最宜采用上述哪种方法?说明原因。解析:这是一道开放型的实验设计题目,答案是多样化的。从给出的原料和目标产物Cu(NO3)2来看,基本的思路如下:完成这一转化的途径很多。 直接用Cu与HNO3反应: 利用 ,问题(2)实际上是要求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对上述四种制取Cu(NO
32、3)2的方法进行评价。很显然,用Cu和HNO3直接反应的方法既污染环境(生成NO或NO2),又浪费原料(HNO3的理论利用率分别只有50%和75%),故不符合要求。用Cu和AgNO3,反应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成本太高(AgNO3价格昂贵),也不符合题目要求。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既不造成污染,两种基本原料为Cu和HNO3,又不会有损失,符合“绿色化学”的设计思想。答案:(1)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方法四: (2)(略)三、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1. 完成性质实验方案设计的基础:(1)无机物质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有关(2)有机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有关而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又与官能团的种类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有
33、关。2. 性质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思路:分析结构对比回顾相关知识预测性质拟定方案分子结构同系物 稳定性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 酸、碱性 氧化还原性 官能团反应 常识了解3. 具体示例:(1)乙二酸化学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运用上述思路和给出乙二酸性质的相关资料拟定实验方案)(2)铜和铜的化合物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铜的性质弱还原性铜的化合物性质CuO、Cu(OH)2、CuSO45H2O (3)红砖中氧化铁的成分检验例6 为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工业用电石与水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电石、水)( ) ( ) 溴
34、水乙同学发现甲同学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推测在制得乙炔中还有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之,再与溴水反应。请你回答问题:(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主要的化学方程式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 。 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 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3)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 ,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4)请你选用上列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实现乙同学的实验方案,将它们的编号填入方框,并
35、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药品。(5)为验证这一反应是加成而不是取代,丙同学提出可用pH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 。解析:该题为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实验。已知乙炔与Br2发生加成生成1,1,2,2四溴乙烷成或1,2一二溴乙烯,不会产生淡黄色沉淀。则电石与H2O反应生成气体物质中必含还原性物质。答案:(1)或(2)不能;(由于生成的气体中混有还原性气体,也会使Br2水褪色,则在净化前不能直接与Br2反应。)、(3);(4)c(CuSO4溶液);b(CuSO4溶液)。(5)如若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溶液酸性将会明显增强,故可用pH试纸验证。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果探析 如何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果
36、是每个中学化学教师关必的间题,谈我们在备考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抓“三考”,进一步把握好教学的方向, “三考”即考试说明、考点、高考题。抓“三考”就是师生对考试说明清楚认识、高考题的重视程度、研究程度和运用程度。实践证明,抓好“三考”可进一步增强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把握复习教学的正确方向,少做无用功,提高复习效果。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是指导考试设计、实施备考的总纲,是师生复习的指南。因此,我们专门抽出时间组织全县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1.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高考试题 我们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讨论:(1考试说明与教学大纲的关系比较;2)考试说
37、明的组成;(3)考试说明与高考试题(又分为知识点和考点与高考试题、题型示例与高考试题)。通过分析、研究及考点在高考试题中的具体体现和考试中三个层次要求的试题的具体模式,进一步明确高考复习的内容,严守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2.(与上一年比较)题型示例变化简析 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来学习研究保留试题和增强试题的知识内容和要求的层次,研究命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结合当年高考试题,注意高考命题的走向。 3.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以近年来试题为例,将考试说明中要求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五条)、思维能力(五条)和自学能力(三条)进行逐条分解,讨论每个能力要求中已考了哪些知识点,还
38、可能考什么知识点,讨论典型知识点在能力考查中的生长点等。这样将考试说明、考点、高考题结合起来分析、研究,进一步强化教师重视“三考”的意识,有利于在高考复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应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更要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讲明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照,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作好迎考准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夯实基础,加强网络化、结构化教学 在高三复习中,我们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按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五大块,以课本为依托进行复习氦注重夯实基础;第二轮进行专题训练,注
39、重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发展学生的能力;第三轮查漏补缺,进行题型的强化训练和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复习时间有限,第一轮的复习必须真正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为第二、三轮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供保障。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列举高考中学生在双基上失分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夯实基础的必要性。如1997年第28题1)中学生在书写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时出现的差错和失分情况等;分析化学高考题的特点之一为第I卷、第,卷功能明确,第I卷侧重考查双基,且第g卷的每个板块中的第一小题也是难度较小的题。让学生明确高考要考得好,必须保证中、低档题的得分率高,同时进一步理解夯实基础与
40、提高能力的关系,增强学生夯实基础的主动性。为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的复习,我们一般安排以下导学程序:1)明确本章考点;2)知识点的复习。复习的知识点并不是课本上简单的重复,而是编成程序作业的形式,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化学方程式一般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完成,教师抽查;(3)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差错和在往年高考中知识点或块出现的错例进行讲评,同时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比,引导学生遵循规律、举一反三,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4)配以中等以下难度的高考题进行训练,让学生认识该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到不夯实双基就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主动地在掌握双基上下功夫,在加强知识网络化、结构化上花力气。 在第轮
41、复习中,我们有的放矢,在考点、难点、热点上重点复习。由于高考化学试题稳中有变,日趋规范,有人统计有27个知识要点在十年高考试题中反复出现,如原子结构、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其应用、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pH值的计算、溶解度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浓度计算、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有机物的聚合及反推单体等。我们追寻十年高考命题的轨迹,分析这些高考题有什么发展趋势,对于这些热点,花时间专题复习,重在方法指导、规律小结,并进行错题过关。在以后的单元测试和综合训练中也编用热点知识的选择题,让学生掌握其解题规律,做到热点知识少失分。面对难点,则注意设置台阶、加强练习
42、和讲评,结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帮助学生排除知识障碍和心理障碍,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前后贯通、统摄自如,解题时思路畅通。如溶解度的概念是初中化学引入的一个基本概念,但在某些学生的复习过程中,一直是难点,但又是高考每年必出的热点题,为了攻克这个难点,教师首先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概念不够清楚,易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相混淆;二是对溶解度的表达式的适用范围一定是“饱和溶液”这一点不太清楚;三是思维能力不强,学生也就形成畏缩心理。针对以上情况,在例题的选编中,注意紧扣概念,进行概念的辨析,教师在指导审题时注意指导学生分析何时是饱和溶液,使学生明白题目可设哪些干扰因素,怎样紧扣概念排除干扰,达到正确
43、的目的o.而对重点知识,如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等,则在学生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由点形成知识链,由知识链形成知识网络;注重该部分的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结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 三、重视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本考试(化学高考)以化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测试考生的能力和能力品质。近年高考化学试题也显示:培养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故重视能力培养必须贯穿于高考复习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能力训练上,也体现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等。 首先,在第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同时,适时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如在形成知识网络时,我们往往采取以下的导学程序:学生自己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学生补充一教师评价完善学生做题运用知识网络与其他知识网联系、比较。又如在小结知识规律时也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规律,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教师再进行评价,布置学生做题,以检查学生能否运用规律,能否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能否在做这道题时联系自己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