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师用书(共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师用书(共23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4篇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这是在延续前面“能找出课文中的具体信息”“整合信息,作出推断”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本组课文的课后练习,雷雨要求学生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求说说课文里写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
2、方向的;太空生活趣事多要求学生说说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也为中高年级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本单元时还要关注“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课文内容”。如,古诗二首要求读诗句,想象画面;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能了解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中,通过日常生活和太空生活酌对比,感受太空生活的奇特有趣。这些都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获得感受和体验,使联系生活经验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能力。 本单元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常识,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自然常识课。对科学常识不要做过深探究和拓
3、展,要依据课文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渐产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二首21认识本单元44个生字,会写34个字。会写35个词语。2能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能拓展积累词语,抄写甸子。3读课文,能提取主要信息,说出雷雨前后景色的变化、“天然的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和太空生活中的趣事。4能背诵古诗二首雷雨。雷雨2-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太空生活趣事多2-3语文园地六识字加油站41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
4、认识“博、馆”等8个生字。2能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4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有喜欢读书的习惯。5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6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有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合计12-14 15古诗二首 教材解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
5、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这两句诗写六月西湖给诗人总的感受。诗人从议论人手,开篇即说“到底是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其他时节相同”,这仿佛是诗人的一声喝彩,一声赞叹,情意酣畅,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毕竟”是终究、到底的意思,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非同一般的独特性。“四时”在这里泛指其他时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6、具体描绘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景:满湖的莲叶清新碧绿,一望无垠,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荷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红艳。“碧”和“红”突出色彩,对比强烈,碧荷红莲,相映成趣。“接天”既写出莲叶的一碧万顷,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无穷”表现了绿的远阔,“别样”强调了红的明丽。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一组对仗句,意思是
7、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飞向高远的蓝天。诗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个写颜色的词语,黄翠互衬、白青相映。“鸣”字让人感受到黄鹂歌声的婉转动听,传达出欢快愉悦的心情。“一行白鹭”将视线从近处引向蓝天,引向高远处。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开阔的画面。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两句诗也由对仗句构成,意思是透过窗户看见西岭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含”字十分贴切生动,表明诗人是在屋内远望西岭,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现在江苏、浙江一带。“千秋
8、、万里”都是虚数,“千秋”是千年的意思,指时间的恒久,“万里”指东吴到成都遥远的路程,给人广阔的空间感。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第一幅图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相配,画面中清波微漾,莲叶用浓绿晕染,姿态舒展,一派生命活力;荷花用淡墨勾形,点粉成色,尽显清雅高洁。碧荷红莲相互掩映,俯仰向背,错落有致,整幅画面烘染出夏日莲荷的郁郁生机。 第二幅和第三幅图分页显示,可视作一个画面,与绝句相配。近处,垂柳新绿,黄鹂双嬉。远端,春树荫深,草堂映绿,客船静泊,西岭披雪。蓝天碧云间,白鹭成行,翩然远飞。整幅图色彩绚丽,春意盎然,意境高远,诗画相融。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
9、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识记的11个生字,后鼻音的字较多,有“竞、映、鸣、岭”,可以归类认读。另外要注意“慈”是平舌音。多音字“行”要根据字义来定音,在本课是“行列”之意,可组成“杨柳成行”“单行”“双行”等词语。 (1)联系熟字比较识记。可进行平翘舌音的比较识读,如“慈一池”。也可进行边音和鼻音的比较识读,“鹂”和“泥”可组成“黄鹂”和“黄泥”进行对比。还可从字形上进行比较识读,如“竟一境”“泊一拍”。 (2)偏旁归类识记。“鹂”和“
10、鸣”都是鸟字旁,引导发现鸟字旁的字都与鸟有关,看到偏旁可以想到字义。 (3)随文识记。在学生朗读古诗、大致理解意思的同时进行分散识记。如,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板书诗题时,引导学生认读“晓、慈”,教师顺势解题。(详见“理解运用”)又如,在学习“一行白鹭上青天”时,顺势指导读好多音字“行”。还可结合诗意组词识记。如春晓、毕竟、绝句、黄鹂、呜叫、停泊、山岭。 (4)提供语境,巩固识记。可提供新的语境让学生认读识记,巩固生字的同时丰富词语积累。 晓:知晓 含:包含 含泪 绝:绝对 毕:毕业 慈:慈爱 仁慈 映:映山红 放映 2写字。 本课要书写8个生字,5个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区分好上下部分
11、的宽窄关系。“莲、荷、吴”上窄下宽,“穷、含”上宽下窄。 “吴”和“含”都含有“口”字,口字在上部和下部时要写得小而扁,所以“吴”字上窄下宽,而“含”字上宽下窄。 “含”字和“岭”字作比较,“含”字上边是“今”,“岭”字右边是“令”,有点和无点,要细心分辨清楚。 本课还有3吟-左右结构的字“湖、绝、岭”,要注意左右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关系。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湖 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氵”位置偏左,“古”字瘦长,在三部分中位置最高,“月”要窄,竖撇在竖中线右侧,和“古”有穿插关系。莲 下边的“连”字先写“车”,后写“辶”,“辶”点的收笔与“车”的短横平齐,捺要写得舒展,托住上面的“车”。穷 穴宝盖
12、起笔的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是点不是捺。“力”字撇的起笔在竖中线上,要稍穿插进穴宝盖中。荷 “何”字右边的“可”,“口”要小,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绝 第四笔起笔要比“兰”起笔高。竖弯钩的底部低于“兰”底端。含 “人”的撇、捺要舒展。第三笔点的收笔在竖中线上。“口”略扁。岭 “山”作偏旁时竖折要斜。右边“令”的起笔要高于山字旁,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伸到山字旁右下角,第六笔点写在横中线上。吴 “口”写在上半格,略扁。“天”字第一横从横中线上起笔,第二横比第一横长,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这两首古诗都是七言绝句。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式,要贯穿教学始终。应通过多层次的
13、朗读,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直至读出感受,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题字数较多,停顿不易把握,应在理解诗题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详见“理解运用”)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四句一首,短小精粹。按照每句字数,绝甸可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前两句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毕竟”要读得紧凑而有力度。“不与”表现了六月西湖的景色和其他时节不一样,是独有的美景,因此,要读得稍重,体会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诗要略带激昂的语调,边读边想象荷叶一碧万顷的壮观景象。“无穷”应读得稍重一些。第四句诗要想象在朝阳映照下的荷花红得艳丽的画面,“别样”恰当重读
14、。“别样红”因在诗尾,节奏应稍慢,“红”字可适当拖长渐弱,以表现出古诗起伏回环、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绝句要带着愉悦轻松的感情朗读。前两句诗朗读的节奏应欢快,表现喜悦心情。“两个黄鹂”可连读,“两个”,音要响亮,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翠”突出柳树新绿,萌发生命的活力,要读得亮而脆。“一行”和“白鹭”之间的停顿不宜长。第二句诗的朗读要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白鹭飞得高,飞得远,在天际自由飞翔、姿态优美的画面,“上”字语调要上扬。第三句诗中“千秋”应读得舒缓有力,以表现时间的久远。第四句诗中“万里船”要慢而稳,表现出东吴的遥远和深远的意境。 在指导过程中,老师可以范读,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认真倾听、反复
15、朗读中揣摩节奏韵律,悟出朗读方法,同时感受诗歌和谐的音韵美。 2理解运用。 教学这两首古诗应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应先让学生充分自读古诗,自主识字,做到读正确,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习古诗的基础,要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二是两首古诗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特点,应充分借助插图,诗画相融,帮助学生想象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情趣。教学中不必对诗句做过多分析和鉴赏,要避免逐字串讲,不可统一解释诗的意思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建议如下: 首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题。“晓”字可联系“春晓”来理解,
16、是“早晨”的意思,然后出示净慈寺图片,介绍净慈寺是西湖岸边的一座寺院,相机认读生字“晓”“慈”,再向学生介绍林子方是诗人杨万里的好朋友,从而了解诗题意思是: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前两句诗可通过理解“毕竟”“不与”等词语,体会这是诗人发出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六月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了解诗的意思后,要着重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两句诗,在朗读中悟情,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后两句诗可顺势引入:是怎样的美景让诗人发出了赞美呢?首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通过设问“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和怎样特别的荷花呢?”引导学生体会“碧”“红”色彩的明艳。“无穷”应和“接天”相联
17、系进行体会,也可联系学过的“一望无际”理解,想象一碧万顷的壮美景色。第四句诗可这样指导: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怎么画荷花?你为什么把荷花画得这么红艳呢?引导学生联系“映日”感受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呈现出一种特别美妙的色彩,还可调动生活积累说说荷花醉人的花香。整体理解这两句诗后,教师范读诗句,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再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最后整体出示全诗。引导学生体会: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忍不住先发出赞美,所以诗人先写自己的赞叹,再写美丽的景色,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喜爱这西湖六月的美景呀!再让学生带着体会人情入境地朗读诗歌。 绝句教学建议如下: (1)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 学习前两句诗
18、,建议先让学生说说诗中描写的景物,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理解内容。第一句诗,可用“鸣”字带动整句诗的理解,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在枝头快乐地鸣唱,歌声很动听。第二句诗可紧扣“上”字,引导学生想象A鹭在碧蓝的天空中飞得高远,自由自在,姿态优美的画面来理解。再让学生找出两句诗中描绘的色彩,说说这么多色彩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画面的绚丽多彩。初步了解诗意后,教师示范朗读这两句诗,学生闭上眼睛静心想象画面。然后,结合插图想象说话,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美景,并体会诗人的心情相机指导朗读。 (2)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诗,学生能读瞳“窗、雪、门、船”,但对于整句诗的理解有一
19、定难度。教学中,可让学生观察插图,了解诗人的观景角度,再想象诗人在草堂中临窗远眺的情景,从而理解“窗含”的意境。可通过提问“这些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离诗人居住地很远。“千秋”和“万里”可先联系已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体会,再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 (3)回顾旧知,引导背诵。 可通过回顾古对今的内容,让学生找出诗中相对的词语,从对仗中进一步感受音韵美。两首古诗背诵难度不大,应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3课后练习。 第一题,可以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熟读成诵。如,可采用边看图边记忆诗句的方法背诵。如有条件,还可以找找古诗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看一看
20、,听一听,提高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第二题应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可以在朗读古诗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自己什么样的感受,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诗的意思。 三、问题提示 “东吴万里船”是来自东吴,还是驶向东吴? “万里船”到底是“驶向东吴的船”还是“由东吴驶来的船”?各有解读,莫衷一是。我们不妨根据诗的意境去体会比较:本诗前两句写景一近一远;后两句中,“千秋”,指时间久远,更显其静,而“泊”之船即将启程,是静中含动,形成了一静一动。这样远近交错,动静结合。船驶向“万里”之遥的东吴,空间延伸到无限远,顿显江流万里、天地广阔的深远意境。如果理解为来
21、自东吴的船停在门口,那么视线停留点只是在不远的“门外”,空间局限。综上所述,取“驶向东吴”意,似乎更贴合诗的意境。 当然,诗无达诂,阅读者的理解角度不同,古诗语言的多义性,可有不同的见解,因此,很多古诗文难有绝对确切的解释。再者,古诗文并非方方面面要探本溯源,其字里行间所传递的情感、意境、哲思、音韵、语言等方面的文化艺术之美,才是我们为之追寻,为之沉醉的魅力所在。 教学资源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一千五
22、百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教学设计举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绝、鹂、鸣、含、岭、泊”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绝、含、岭、吴”4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绝句,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绝句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板书课题,相机
23、指导“绝”字的写法。 2简单介绍诗人: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从小很好学,七岁就会作诗,他的诗很有名。这首诗是他居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出示词语:黄鹂、白鹭、鸣唱、一行、西岭、停泊。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3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把生字与图画相结合,利于学生识字,又能为学生理解诗意打下基础分散难点。】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指名
24、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1)学生自读,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 (2)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3)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师引导:找出这两句诗写到了哪几种色彩。(教师相机板书,将表示色彩的词加上横线。) (2)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什么感受呀?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4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诗中藏着美美的图画,不信试试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
25、现怎样的画面?(相机板书:诗中藏画) 5. 学生结合插图,说说看到的画面。先自己说,再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 引语: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被同学们用想画面的方法给找出来了。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诗人很喜欢这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四、借助插图,突破难点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1)提问: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看课本插图,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美景的?(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 (2)引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
26、雪山图。(可让学生透过教室窗户看窗外辅助理解。如有条件,也可运用课件演示窗框中“含”雪山景的画面。)(3)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运用插图,了解诗人的视角,用具体形象的画面帮助理解“窗含”的意境。突破难点。】 (4)理解“万里”和“千秋”。 顺接上个环节,提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出示诗句:“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是诗人用夸张的方法来写时间久、路途远。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7、(I)学生自读。引语:这首诗前两句相对,后两句相对,读起来可好听了!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借助旧知理解诗意,同时巩固了解古诗中常用的夸张写法。】 五、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1分类比较,指导写“吴、含、岭”。 (1)先出示“吴、含”,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将“岭”“含”再作观察、比较,分辨清楚有点和无点。另要强调“山”作偏旁竖折要斜。 2学生描红、临写4个字(前面已指导“绝”的写法),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讲评,学生再次临写。 16 雷雨 教材解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
28、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地表现了3个场景的鲜明特点。课文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文中多为短句白描,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天雷雨的景象,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一至三自然段写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乌云压顶、空气沉闷、动物逃遁,一场雷雨蓄势待发。第一自然段,抓住了满天密布的乌云,一动不动的树叶、一声不叫的蝉写出了天气的闷热。其中“压字传神地写出了“乌云”的低沉厚重。第二自然段,写大风袭来,树枝乱摆,蜘蛛逃亡,给人一种紧张感。第三自然段,运用“越来越”的句式,不仅表现了雷电的变化,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惊恐的感觉。 第四至六自然段再现了雷雨中大雨倾盆,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
29、特点。作者运用“越下越”“渐渐地”等体现变化过程的词语突出了雷雨由大到小、由急渐缓的变化特点,还通过写大雨中的树、房子表现雷雨袭来的气势。 第七至八自然段,写雷雨过后的清新世界。透过空气、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等事物,表现了清新隽永的美,体现了雷雨过后欢悦兴奋的氛围。“挂”字形象地表现了彩虹生动而立体的美,以及作者愉悦的心情;“蜘蛛又坐在网上”中的“坐”与前面的“逃”进行对比,写出了蜘蛛悠闲自得的情态。 课文点缀了一幅雨帘密织的插图,描绘了雷雨中的景象,与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相配,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雷雨的景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8个字
30、,会写“雷雨、乌云”等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生识记的5个生字-,“蝉、垂”是翘舌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平翘舌音的辨析,如“蝉一蚕”。“户”字要注意声母的发音,注意“窗户”这个词中“户”读轻声。 要注意观察字形特点,鼓励灵活运用方法进行识记。 “蝉、扑”可以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字形。“蝉可以借助图片认识。 “垂、户”都是象形字,可引用字源识字,借助图片和汉字的演
31、变进行识记。还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巩固识记。如,“户”组成“窗户、家家户户”,“垂”组成“下垂、垂直”。 2写字。 本课要写的8个字,可以按结构分为4类: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和半包围结构。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特点。如,上下结构的“雷”上部宽于下部,而“黑”字“灬”要略宽于上部分,稳稳地托住上边的部件。“户、乌、垂”这3个独体字,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压、迎”两个半包围结构,注意提示复习包围部分捺画的书写重点。 本课8个字书写要点:雷 雨字头应稍宽一些,覆盖下边的“田”字,雨字头的第二笔是点,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和第十二笔竖都在竖中线上。乌 第三笔竖折折钩的横段较宽
32、,写在横中线下方。最后一笔横稍长。黑 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第八笔横比第七笔横稍长一些,“灬”四点要均匀排列,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稍短。压 厂字头的横不要过长。写“土”时注意下横长于上横,也要长于厂字头的横,最后一点写在长横上,不能掉到外面。垂 笔顺:撇、横、竖、横、竖、竖、横、横。整个字形中间宽,上下两头窄,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均等。户 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尸”撇要长。迎 先写里面再写外面。“卬”左部分不能多加一点或一撇,左右部分要错开,左高右低。扑 左高右低,左右等宽。“卜”略低于“扌”,第四笔收笔比第二笔稍低。“卜”最后一点与竖是相触关系,不能交叉。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抄写“词语表”中的
33、词语加以巩固,如雷雨、乌云、雷声、窗户: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如雷电、黑云、压力、垂柳、门户、迎面,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融人情境,读出自己的感受。本课的语句大多是短句,朗读时,要注意短语的连读,如“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清新的空气”,避免学生养成顿读的不良习惯。 (1)第一至三自然段,要充分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注意读好关键词。如,“黑沉沉”语速放慢、语气凝重,“压下来”可以想象着天空黑云压顶、空气沉闷的感觉,读得略重一些,强调雷雨欲来时树叶和蝉声的反常。“忽然”一词打破了宁静,可急读,营造一种紧张气氛,
34、还要抓住“大风”“乱摆”读出风的猛烈。“垂下来”与“逃走了”连读,体现蜘蛛的小心与慌张。“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一句应在“闪电”“雷声”处稍加停顿,以突出强调“越来越亮”“越来越响”,力度、语气要读得一句强过一句,这样,既表现了雷电的气势,也表现出雷雨即刻而来的迫近感。 (2)第四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感受风雨雷电的变化。3个拟声词“哗”稍拖长,力度渐大,语调渐高,表现雨声大、雨势急。引导学生体会“雨越下越大”以至于“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看到这样的情景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第六自然段应语气渐弱、语速渐缓,以表现雷雨渐小、声势渐弱的变化特点
35、。 (3)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要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边读边体会雷雨后清新、明快的景象。第八自然段前三旬要在“雨、太阳、彩虹”后略作停顿,两个 “了”语调稍上扬,读出看到这些景物的欣喜之情。后三旬要在“蝉、蜘蛛、池塘里、青蛙”后面略作停顿,以突出雷雨后这些景物的变化。这部分还可与雷雨前的景象进行对比朗读,读出雷雨前后感受的不同,在比较朗读中培养语感。 2理解运用。 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想象画面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建议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梳理脉络。首先找一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语段,知道课文按顺序写了雷雨
36、前、雷雨中、雷雨后3部分内容。如果有难度,可以先引导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明确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的就是雷雨中的景象。从而顺势理清第一、二、三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第七、八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本文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教学中只需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即可,不必将写作顺序作为一个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 接着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3个部分展开学习,应紧扣教学目标并结合文本特点,使3个部分的教学互为关联,又各有侧重。 雷雨前这部分内容,可先让学生默读,圈画描写了哪些景物,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满天
37、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句中“压”可以这样来品析:首先让学生用动作演示对“压”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可出示乌云压顶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中适时让学生感受到乌云又厚又低的特点;再追问“抬头看到这样的乌云会有什么感受呀”,引导学生体会沉闷、不安的感受;最后带着感受朗读。再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里的“垂”也值得细细推敲,理解这个词语,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语境体会。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背一背雷雨前的景象。 雷雨中这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巩固运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再引导体会雨的变化: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
38、小。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象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越来越小。学生说一说的过程也为背诵课文作好铺垫,可相机鼓励学生背诵这部分内容。 雷雨后部分,放手让学生找出描写的景物,重点体会雨过天晴景象的变化,以及给人带来的清新、愉悦的感受,并通过朗读将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注意体会关键词的妙用。比如,结合图片理解“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挂”字让我们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一个“坐”字,写出了蜘蛛的悠闲自在,教学中可与雷雨前树枝乱摆、蜘蛛逃走的情景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逐步
39、理解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借助黑板上板书的文字或图片,提取主要信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雨前后景象的变化。用上“越来越”,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说说动物的表现注意引导说完整、说顺畅,听的同学认真倾听,适时补充。这样,将脑海中的画面转换为文字,进而内化语言,为背诵课文做好铺垫。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有3个要求,这3个要求的落实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统整安排。“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旨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雷雨的景色变化,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语言转化的能力,应在朗读理解中学习提取重要信息,学习迁移运用,为帮助学生说清楚作铺垫;再在理解记忆基础上进行背诵,有效积累。 第二题,关于动词
40、的妙用应该融人到课文的理解当中(详见“理解运用”),在学文后,可以利用一些练习进行巩固迁移运用。如提供语境选字填空。 你见过被( )在石块下的小草吗? 烈日暴晒,秧苗都( )下了头。 春节,大街小巷( )满了灯笼。 第三题可以先让学生将词语认读正确,然后再练说。对学生不熟悉的雨景,可出示图片、视频,让学生观察、比较,了解其特点。教师也可提供和这些现象相关的词句,降低学生的讲述难度。比如,毛毛雨:像细丝,像牛毛,密密的,听不到声音,落在脸上真舒服;阵雨:转眼间豆大的雨点下起来了,打在屋顶啪啦啪啦响,来得快,去得也快;雷雨:隆隆的雷声越来越响,哗哗的雨越下越密;暴雨:雨水倾泻而下,像瓢泼下来一样。
41、 教学设计举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压、蝉、垂、户、扑”5个生字,会写“压、迎、乌、垂、户”5个字。会写词语“乌云、窗户、迎面”。 2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能说说雷雨前的景象。 3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练习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导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第l6课,一起去欣赏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对照生字条圈出生字,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注自然段序号。 3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认读生字条中的生字,注意及时纠正错误。 (2)开火车认读词语:蝉呜、窗户、垂下、压下、迎面扑来。
42、注意读准翘舌音“垂、蝉”,尤其注意“户”在“窗户”一词中读轻声。 4巧记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教师相机指导。 二、默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后的景象? 2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雨声也小了”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明确四、五、六自然段写的就是雷雨中的景象。 3引导学生找到写雷雨前、雷雨后景象的相应自然段。 4小结:作者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不同的景象。 三、了解雷雨前的景象 1默读第一至三自然段,注意不动唇、不出声,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2
43、师生交流:雷雨前,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对照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相关景物)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朗读句子。 (1)出示词语:压下来、垂下来。 学生读,提醒“压下来、垂下来”这两个词中的“来”读轻声,要读得又轻又短。 (2)将词语放回句中读。 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读句子,注意读好轻声词。(3)体会“压”的运用之妙。 学生演示“压”的动作。 引导体会:抬头看见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有点害怕,透不过气来) 指导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个句子。 (4)朗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提问:这里的“垂下来”是什么意思? 出示蜘蛛从
44、网上“垂”下来的图片,提问:把“垂”字换成“落”或“掉”字,行不行? 引导学生对比理解:在生活中,还常常用到这两个词语。(出示稻谷、苹果树、落叶、兔子图片和句子)读句子,看图想一想,和同桌交流哪些用“垂”,哪些用“落”。 金黄的稻谷( )下头。 苹果从树上( )下来。 叶子从树上( )下来。 兔子的耳朵从头上( )下来。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蜘蛛垂下来的时候,被一根蛛丝连着,体会“垂”字用得准确,用得好。联系语境,体会蜘蛛笔直地降落,急切地想逃走的有趣模样,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垂、压”的理解,先借助动作或图片,直观理解词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联系生活,体会词语运用的巧妙;最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将理解、运用、积累融为一体。】 4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问:闪电、雷声有什么